《暮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在高中階段想要學好一篇古文,讓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是最佳的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識和文法,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暮春》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暮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1
愁耳偏工著雨聲,好懷常恐負山行。
未辭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猶勤訪寺,幽棲吾欲厭歸城。
綠疇桑麥盤櫻筍,因憶離家恰歲更。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總是聽聞憂愁之聲的雙耳更愛聽那雨聲,時常惦記著不要誤了游覽的時機、辜負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
千樹桃花萬枝柳仍未推辭為春天作妝點的念頭,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愛。
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問道,叢林幽靜讓人心生向往,不愿歸去。
桑林麥田中間夾雜著叢叢櫻桃樹和春筍,讓人想起離家時家鄉也正是這個情景。
注釋
愁耳:老是聽聞憂愁之聲的雙耳。
骎骎:原意是馬的疾行,引申為迅速。
綠疇:綠色的田野。
賞析
杭州西湖外的葛嶺、寶石山,統稱北山,是杭州一大景區。楊載在四十歲以前,常居于此,留下了不少詩篇,本詩就是其中被選家注目的一篇。
楊載作詩,鍛字煉句,是很下功夫的; 這首七律,在格局上并無特異之處,可觀的全在于措辭的刻意求新,不肯從俗從熟。首聯第一句“愁耳偏工著雨聲”,把老是聽聞憂愁之聲的雙耳稱為“愁耳”,已經很精煉了;把愛聽稱為“偏工”,更覺生動,顯得這“愁耳”很有性格,于聽雨這事格外精工,超乎其他功能(偏,出乎尋常之意)。但是這二者還都不及一個“著”字更見詩人的功夫——既然“愁耳”“偏工”于聽雨,那么它聽起來也不同往常,是緊緊地附(著,附著)在雨聲邊;這雨聲,也仿佛不是落在窗前戶外,而是擦耳而過!這是貫注了多少勁力才煉出的一字!沒有這一字,便不足以匹配前四字;而詩人寫下四字在前,就勢必要求有一更奇之字緊隨在后:看來,詩人是處處在為自己出難題,而時時為解出難題而自得。
“好懷”,指對美好事物的懷思、眷戀。詩人素愛美景,時常惦記著不要誤了游覽的時機、辜負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現在想到雨中北山定別有情趣,自然更不能不一往了。于是,首聯雖然只寫到“?重撋叫小,但詩人的聞雨上山,已包含在內,詩的頷聯,也就能直接寫山景了!拔崔o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薄拔崔o花事”就是“花事未辭”,因對仗的關系作了倒裝。暮春三月,正是杭州最艷麗的時節,因此,雖然有蒙蒙細雨,也不能令千樹桃花萬枝柳起推辭為春天作妝點的念頭,花枝們仍然在迅速地走向繁盛(骎骎,原意是馬的疾行,引申為迅速)。有這許多護春使者在爭奇吐艷,西湖上自然是晴光燦爛,即使是在雨中,從北山上鳥瞰下去,這晴光也不過淡了一點而已。這二句里無一“雨”字,卻句句都與雨有關,寫出的恰切不過的雨中北山之景,筆法真可算“空靈”了。“未辭”和“正喜”,看似閑筆,其實正起著活躍詩句的作用;前者使百花也具有像“愁耳偏工”一樣的、不肯推辭走向繁盛的獨特性格;后者則道出了詩人的性格。既是具有“愁耳”的人,過分的艷麗自然不諧他的心情,淡淡的晴光才正合他的口味?偲鹂磥,這二句可算本詩中可摘的佳句了。
頸聯中的“幽棲吾欲”,也是“吾欲幽棲”,因對仗的原因而作了倒裝,游程過半,詩人疲倦了,但在山寺中休憩,也不肯放過訪僧問道的機會;幽靜的叢林令人爽心愉快,他也起了棲居之念,不肯回歸喧鬧的城市。這二句,字眼倒沒什么突出,但排列得相當緊湊。另外,每句都有一個轉折,對仗時非但字面工整,且把轉折的意思也兩兩相對住了、“客”、“吾”二字萬可見到,故用“客”字;“欲厭”是心理活動,非“吾”不能道之。這些小巧之處,也體現著詩人的功力和苦心。
尾聯中,一個“盤”字又很耀眼。此時詩人大概走到了北山的另一側,田野的莊稼果樹給雨洗得蔥綠,預示著一個收獲季節又來到了,也令詩人想起去年離家時,家鄉也正是這個情景,一年過去了,自己的收獲季節在何時呢?這些,都是常見的景象,常有的感慨,就像湖上的晴光一樣是“淡淡”的。但有了一個“盤”字,詩句就頓時活躍,夾在大片桑林麥田中的櫻桃樹和春筍,從北山上望下去,它們婉若游龍、盤錯迂曲,非但顯得自身的生動,也消除了桑麥大塊的單調。這句仍是俯看之景,因此,全詩都牢牢地罩在“游西湖北山”的題目里。
西湖是天下奇觀,但這首詩里,我們感到的“奇”,不在奇景,卻在奇筆。寫奇景恐怕不免與前人撞車,這是后起的詩人最抱憾的事;但若能振起奇筆,還是能證明自己無愧于“詩人”稱號的?磥恚瑮钶d非但是用功的詩人,也是有志氣的詩人,就算是在矗滿著名家之筆的西湖上,他也有膽量插上自己的獨特的一筆。
《暮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2
暮春
莫怨春歸早,花余幾點紅。
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
翻譯
不要埋怨大好春光歸去匆匆,剩下幾朵紅花點綴一下花叢。
只要將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會有按時吹來的東風。
注釋
暮:晚,將盡。
莫:不要。
花余:花已謝盡,僅剩幾朵。
將:語助詞,得。
蒂:花或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
歲歲:年年東風:春風,這里喻指花開。
賞析
作者出身于蘇州洞庭東山的一個富商家庭,他家在明季隆、萬年間因經營棉花、布匹及染料而致富百萬,但到了他父親翁澍手中,就家道中落了,產業全部變賣。作者此詩,可能與此特殊的身世、遭遇有關。
這首詩一開始便發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聲音:“莫怨春歸早”
大好春光是人人喜愛的,可是經不住幾番風雨,幾番狼藉,匆匆春又歸去。面對一片慘紅愁綠,古往今來有多少詩人曾為之黯然神傷,不是責怪東風無情,任意摧折百花,就是自恨無計留得春光常在。大量抒寫傷春、惜眷情懷的詩詞,幾乎都在為春天即將離去雨傷感怨嗟。此詩作者卻在這里力排眾議,說道:“莫怨春歸早”
“花余幾點紅”,詩人已經看到,春天盛開的百花正在凋萎,稀稀落落的幾朵殘花分明在告訴他春將歸去。可是,他并沒有因此而頹唐沮喪,仍是那樣地坦然樂觀。“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花開花落,原只是一時的現象,春去秋來,卻是宇宙間的永恒規律,雖然今天已經無可奈何花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莖還在,到了來年,在東風吹拂下,仍會萌發新芽,開出新花,重新展現出大好春光。浩蕩東風歲歲有,春天自然也會年年來到人間。
推而廣之,人生的境遇也同樣如此。用不著為一時的挫折,暫時的逆境而垂頭喪氣,怨天尤人,留得根莖在,哪怕風橫雨狂。今年遭了災,明年又逢春。傷感嘆息無濟于事,不妨樂天知命,把希望寄托于未來。
《暮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3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鐘。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翻譯
少年時代,一旦春天來臨,就會縱情狂歡,插花、騎馬疾馳,還要喝上些酒。年老的時候,春天來了,覺得毫無興味,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F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春風把剩下的花瓣也給卷走了,但它還是沒有停息?墒俏也缓匏,因為花兒開放是由于春風的吹拂。想問一下,誰又看見春天離去了?離此而去的春天,被飛來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陽中碰上了。
注釋
少日:少年之時。
鐘:酒杯。
茶甌:一種茶具。
香篆:篆字形的盤香。
簾櫳:掛有簾子的窗戶。
元自:原來,本來。
鑒賞
此詞為辛棄疾罷官閑居帶湖時所作。
此詞分上闋與下闋。
上闋以“少日”與“老去”作強烈對比!袄先ァ笔乾F實,“少日”是追憶。少年時代,風華正茂,一旦春天來臨,更加縱情狂歡,其樂無窮。對此,只用兩句十四字來描寫,卻寫得何等生動,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懷”,用了“似酒濃”,已給人以酒興即將發作的暗示。繼之以“插花”、“走馬”,狂態如見。還要“醉千鍾”,那么,連喝千杯之后將如何顛狂,就不難想象了。而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憶中才能出現。眼前的現實則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懷不是“似酒濃”,而是“如病酒”。同樣用了一個“酒”字,而“酒濃”與“病酒”卻境況全別。
什么叫“病酒”?馮延巳《鵲踏枝》詞說:“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
“病酒”,指因喝酒過量而生病,感到很難受!袄先シ甏喝绮【啤保瑯O言心情不佳,毫無興味,不要說“插花”、“走馬”,連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幾杯茶,消磨時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為這里用了“小簾櫳”!皺伞敝复吧蠙裟荆昂煓伞弊鳛橐粋詞,實指窗簾。掛小窗簾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過片“卷盡殘花風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與上闋毫無聯系。然而仔細尋味,卻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過渡的橋梁。上闋用少日逢春的狂歡反襯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甌香篆小簾櫳”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關心。其實不然。
他始終注視那“小簾櫳”,觀察外邊的變化。外邊有什么變化呢?春風不斷地吹,把花瓣兒吹落、卷走,而今已經“卷盡殘花”,風還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嗎?如此看來,詩人自然是恨春風的?墒墙酉氯,又立刻改口說:“休恨!”為什么?因為:“花開元自要春風!碑敵跞绻麤]有春風的吹拂,花兒又怎么能夠開放呢?在這出人意外的轉折中,蘊含著深奧的哲理,也飽和著難以明言的無限感慨。春風催放百花,給這里帶來了春天。春風“卷盡殘花”,春天就要離開這里,回到別的什么地方去了。
“試問春歸誰得見?”問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難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離此而去的春天,被向這里飛來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陽中遇見的。那么,她們彼此講了些什么呢?
古典詩詞中的“春歸”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春來,如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
一種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發傷春之感。
辛棄疾的名作《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亦不例外。而這首《定風波》卻為讀者打開廣闊的想象領域和思維空間,誘發人們追蹤春天的腳步,進行哲理的思考,可謂另辟蹊徑,富有獨創精神。
把春天擬人化,說她離開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見于白居易的《潯陽春·春生》:“春生何處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消息,續教啼鳥說來由。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黃庭堅的《清平樂》,則遵循這種思路自制新詞:“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構思也很新穎:“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辛棄疾《定風波》的下闋和上述這些作品可謂異曲同工,其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也是顯而易見的。
創作背景
此詞為辛棄疾被罷官之后閑居帶湖時所作。這時的詩人正值悲傷之際,閑居帶湖的生活以及被罷官后的落寞心情讓他更加覺得悲涼,以至于看到春風吹掉了花瓣,燕子飛于春風之中這樣的春景,在詩人眼里也滿是蕭條。
《暮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4
暮春浐水送別/一
韓琮〔唐代〕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譯文:
花飛卉謝,葉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古今之情都在其中。遠行之人切莫聽這宮前的流水,流盡年華時光的正是此種聲音。
注釋:
浐水:亦稱為產水,發源于藍田縣西南的秦嶺,號為關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匯合后流經當時的大明宮前,再北流入渭水。綠暗紅。壕G葉茂密,紅花減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鳳城:指京城長安。西漢時長安所建的鳳闕,闕樓高二十丈(一說十七丈五尺),是西漢長安城最高的建筑,長安因此又稱鳳城。古今情:思今懷古之情。行人:指詩人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指浐水。
賞析
送別,歷來是文人騷客們吟詠良多,在不斷求別、求情、求意的過程中常作常新的題材,就送別詩的整體情感內蘊而言,既有灑脫曠達屬作,亦不乏深情綿邈屬歌,但多針對一時一地所生屬情慨然言屬。韓琮此詩別具一格屬處正在于其獨具匠心,斷然避開古已有屬且漸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從所有離愁別恨中提煉出送別時的共有情態。
“綠暗紅稀出鳳城”,“綠暗”“紅稀”緊扣詩題“暮春”二字。鵝黃明麗、遠有近無的嫩綠,只屬于東風輕拂中萬木復蘇的早春,晚春風光,便是詩人在紅綠色調鮮明對比中拈出的“暗”和“稀”。兩詞一方面如實描畫了詩人眼中的景物:時序推移,草木的綠意在漸濃的春氣里變深變暗,繁花滿枝的景象也因屬而只能成為美好的回憶。即使不曾“雨疏風驟”,“綠肥紅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時節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數量的孤單,來映襯送別屬際主客同有的惆悵屬情。
“暮云樓閣古今情”,送別,本就暗生愁緒,更何況是在最易觸痛感傷的黃昏。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時此刻,在這繁華至極的帝都,無數高樓畫閣沐浴在落霞暮云屬中,眼前景不經意間勾起了詩人無窮無盡的心中情。于是,契超別離屬情、壯志未酬屬情、感懷傷時屬情……跳躍著,翻滾著,一齊涌上心頭,再融入生命體驗中不可排遣的滄桑感,一時間,詩人恍然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讓古往今來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鳴,似乎從中獲得了一種可以超越時光的永恒。這大概就是韓琮所言的“古今情”了。
末尾兩句,則由次句“古今情”牽引而來。面對不可回返的流水,人們總是抱以時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無奈與遺憾!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詩論語·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詩烏夜啼》)又何嘗不是如此?詩人苦心告誡,讓人“莫聽”,卻不曾言明其中緣由,是同于古人?異于古人?他將一個貌似平凡的懸念屬花,選擇在詩尾綻放。“流盡年光是此聲”,原來“莫聽”只是詩人情有所感屬后對朋友發自內心的善意勸告。往日或許無妨,別人或許無妨,然行人不可聽,別時不可聽。只因送別的憂情,本就無法承受這潺潺水聲惹起的無邊屬愁。
詩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晚七絕上》云:“何仲德:為熔意體。敖英曰:日暮途窮屬客,聞此詩不無愴然!贝恕耙狻,即為送別屬情,感懷屬意。則“古今情”三字實為全詩靈魂所在。此詩首句隱筆蓄勢,次句妙筆輕點,第三句轉筆再蓄,末句合筆濃染。詩人于情、景屬間自由出入,巧妙運用“綠暗”“紅稀”“宮前水”等契合送別氛圍的黯然意象,曲筆道盡衷腸,實現了一步一步情景交融的和諧美感。詩唐詩解》卷三〇曰:“水聲無改歲月難留,望宮闕而感慨者幾人矣。人生過客,別離豈足多悵?”此說固然灑脫,但面對別離,心生愁意終是人屬常情,故而前人有“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江淹詩別賦》)屬說。而這首內涵深廣、情韻悠揚的作品,正是得益于其別具新意的藝術魅力,才在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傳為絕唱。
《暮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5
臨江仙·暮春 宋朝 趙長卿
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誰憐。懷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見說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別來此處最縈牽。短篷南浦雨,疏柳斷橋煙。
《臨江仙·暮春》譯人
作者客居他鄉,看盡鴻雁的`北往和燕子的南來,而故鄉的消息茫然,落禁惆悵滿懷。整個春天都在惦念家鄉,人已憔悴有誰憐?于是只好在這落花時節的寒食夜以酒澆愁。
聽說江頭春波浩渺,春水情意懇切地像是要送他的歸船返回家鄉,這條》送他離鄉又送他歸去的水路,是他最為之情牽夢縈的。最后,他設想登上歸船,聽著春雨打著船篷,看著將別的斷橋邊上的疏柳淡煙,充滿別離之情。
《臨江仙·暮春》注釋
征鴻:即征雁。南朝梁江淹《赤亭渚》詩:“遠心何所類,云邊有征鴻!彼侮惲痢逗檬陆吩~:“懶向碧云深處,問征鴻消息。”
故園:舊家園;故鄉。唐駱賓王《晚憩田家》詩:“唯有寒潭菊,獨似故園花!
茫然:模糊落清的樣子;無所知的樣子。《莊子·盜蹠》:“目芒然無見。”
寒食:節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春秋時晉人公負其功臣介之推。介憤而隱于綿山。人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樹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約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謂之寒食。
中(zhòng)酒:醉酒。晉張華《博物志》卷九:“人中酒落解,治之以湯,自漬即愈。”
見說:告知,說明。晉張華《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币灿新犝f的意思。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詩:“見說蠶叢路,崎嶇落易行。”
殷勤:熱情。
縈牽:牽如。南朝宋鮑照《和王丞》:“明澗予沿越,飛蘿子縈牽!碧泣S滔《壺公山》詩:“清吟思卻隱,簪紱奈縈牽。”
短篷:指小船。元薩都剌《次韻與德明小友》之一:“煙雨短篷水口,人家亂石山前!
南浦:虛指,暗用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斷橋:實指,地處杭州西湖東北角,與白堤相連。自唐以來已有此名;蜓员久麑毜v橋,又名段家橋,今罕有稱者。唐張祜《杭州孤山寺》詩:“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華深。”
《臨江仙·暮春》鑒賞
上闋寫念家。
”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兩句把詞人郁結在胸中的思鄉之情,瞬間傾吐而出!斑^盡征鴻來盡燕“用比興手法,以征鴻比喻飄泊異鄉的旅客,以歸燕興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詞人心目中,鴻雁不僅是傳統的捎信使者,更代表了戰亂年頭的流亡者。然而鴻雁秋去春來,離鄉后猶能回到塞北;而這些南來的詞人卻永遠遠離故土。因而他們看到北歸的鴻雁,總有自嘆不如的感覺。
”故園消息茫然“作一頓挫,稍稍收束起句的迅發之勢。詞人把”望征鳴,看歸燕“的過程略去,僅是截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盡情抒寫。這里兩個“盡”字用得極好,不僅表現了生活中這一特定的橫斷面,而且把詞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望眼欲穿的神態概括在內?梢韵胂笃渲杏羞^多少希望與失望,有過多少次翹首云天與茫然四顧。詞筆至此,可稱絕妙。
”一春憔悴有誰憐?“表達了惆悵自憐的感情。從章法上講,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鴻雁秋分后由北飛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則是春社時來到,秋社時飛去。這里說“一春憔悴有誰憐”,則總括上文,說明從春分到春社,詞人都處于思鄉痛苦的煎熬之中,人也變得消瘦憔悴。在它樣凄苦的境遇中,沒有一個理解他的人。一種飄零之感,羈旅之愁幾欲滲透紙背。進一步推想,其中不無對南實的投降派發出委婉的譏諷。寥寥七字,意蘊言中,韻流弦外。
”懷家寒夜食,中酒落花天!坝X韻味濃醇,思致渺遠!昂骋埂毕党幸陨先涠鴣。詞人懷念家鄉,從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幾乎經歷了整個春天,故云“一春”;而詞中所截取的生活橫斷面,恰恰這寒食節的夜晚。趙氏先塋所在地河南已淪入金人之手,欲祭掃而不能,更增添了詞人思鄉的情懷。這兩句一實一虛,前一句敘事,后一句說景,化質實為空靈,造成深邃悠遠的意境!爸芯坡浠ㄌ臁币痪洌藦亩拍痢赌乐菟捻崱吩娮兓鴣。小杜原句是“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詞人只換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發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其實“天”和“前”同屬一個韻部,不換亦無妨。那么他為什么要換呢?一是為了對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時間的名詞“夜”,此句末字也必須用表示時間的名詞“天”;二是“天”字境界更為闊大,且能與起句“過盡征鴻來盡燕”相呼應,從而構成一個藝術整體。把思家意緒,中酒情懷,便表現得迷離惝恍,奕奕動人。
詞的下闋一轉,由思家轉入歸家。
”見說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岸淝槁砸粨P起。詞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幾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聽說江上春潮高漲,似乎聽到了要回故鄉的訊息,精神為之一振。這與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遙為激射。前片“故園消息茫然”,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處則借江頭春汛,激起一腔回鄉的熱望,是一揚。錢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對人有情,主動來獻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襯出人之無情。詞人曾慨嘆“一春憔悴有誰憐”,在人世間無人理解他思鄉的痛苦,而江水卻能給以深切的同情,兩相對照,托諷何其深水!
“別來此處最縈牽”一句,纏綿不盡,撩人無那。春浪來了,船兒靠岸了,詞人即將告別臨安,卻又舍不得離開。這種感情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條件下產生,極為矛盾、復雜。趙長卿作為宗室之一,處境較好,南下的親朋友好友眾多,臨別之時他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說了一聲“別來此處最縈牽”。詞人在這種欲去又流連、不去更思歸的矛盾狀態中來刻畫內心的痛苦,從中我們窺見到南宋時代上層貴族中一個現實的人,一顆誠摯而又備受折磨的心。
“短篷南浦雨,疏柳斷橋煙”以景作結,寄情于景。在思鄉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悵自憐,又加重思鄉之情,同時寫出了一種飄零之感,羈旅之愁?途铀l時間長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牽掛之地。表現了作者欲去又流連、不去更思歸的難以割舍的復雜心情。
全詞傷春更是傷己,寄寓了詩人漂泊之感,思鄉之愁,自憐(惆悵)之意,牽掛之情。
《臨江仙·暮春》創作背景
“靖康”之變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紛紛南遷。有的人茍安一隅,整天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忘故國,時時通過他們的詩詞抒發懷念故國的感情,表達收復失地的愿望。在這樣的背景下詞人懷著悲愁與壯志寫下了這首抒懷詞。
《暮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6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古詩簡介
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學者葉采的詩作,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一、二句表現書房的寧靜,三、四句表明自己專心讀書,因此,春天過去了許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動、楊花入硯的驚擾中,才曉得已是暮春時節。語言平易,景物生動貼切,開頭兩句對仗得也很自然,增強了喜悅的氣氛。
翻譯
屋頂上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落到硯池中。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曉得春天過去了多少時間。
注釋
、偻呷福涸谖萃呱匣顒拥镍B雀。行書案:瓦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
、邳c點楊花入硯池:點點楊花飄入室內,落在硯池里。
、壑芤祝喝寮医浀渲鳌
賞析
這首《暮春即事》,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十分寧靜的書室,垂柳飛絮的季節,春風嬌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沒人,幾只麻雀兒悠閑自在地漫步在書桌上,柳絮輕盈地隨風飄落,賴在硯臺上不肯動彈,竟然無人拂拭。書室的寧靜是由動態的畫面表現出來的。這里感覺不到人的影響。不然,麻雀不能閑步書案,柳絮那得安臥硯臺。這是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書室里其實有人,那是詩人,“閑坐小窗讀《周易》”。然而,書室卻寧靜得似乎沒有人的存在,看來書室的一切動靜同詩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這本書上呢。書室的寧靜正襯托出詩人的寧靜。
結句“不知春去幾多時”是推進一層的寫法,拓展了全詩的時間容量。詩句描寫的是眼前之景,表現的卻是一春之事,花開花落純任自然,詩人未曾留意,何嘗動心。進一步表現了詩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比欢,這只是這首詩的表層意思。
“閑坐小窗讀《周易》”,《周易》的哲學思想是理學的理論基礎,詩人通過這一細節,不著痕跡地透露了全詩的主旨。當詩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學世界中的時候,內心世界一片從容,一片自然和樂,世間萬物都不能進入他的意識。詩人表現的是他的理學涵養功夫。
【《暮春》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桃源憶故人·暮春原文及賞析10-18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8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8-22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12-21
《古劍篇》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
《花非花》原文及翻譯賞析10-17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02-09
不見原文|翻譯|賞析10-18
相思_王維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