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血液化驗單及其臨床意義
血常規化驗包括很多項目,但主要有血紅蛋白測定、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小板計數等3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下有關血液化驗單及其臨床意義,下面一起來看看。
血液化驗單及其臨床意義 篇1
1、紅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人們通常叫紅血球,化驗單上常用英文縮寫字母簡寫成RBC。紅細胞生于紅骨髓,主要以蛋白質和鐵為原料,其次還需要微量的銅、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葉酸。此外,腎臟分泌的EPO,有促進骨髓紅細胞生成的作用。紅細胞的發育、成熟約需3。5~7天,一般能生存120天。衰老的紅細胞主要在肝、脾等器官中被吞噬和分解。在神經體液因素調節下,紅細胞不斷地新生、衰老、死亡,在血液中保持相對恒定的數目。紅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血紅蛋白(其中包括蛋白質和鐵)。血紅蛋白是人體內運輸氧(O2)和二氧化碳(CO2)的工具,把從肺部吸入的氧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個細胞,又把細胞內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裝載上,隨血液循環運到肺呼出體外,往返于肺與各細胞之間,一刻不停地工作著,紅細胞數量的變化影響到氧和二氧化碳的運輸,使人體發生病理生理變化。
[臨床意義]
減少:見于各種類型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感染、腎病、胃切除術后、出血性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白血病以及接觸苯、胺等化學物質引起職業性中毒等所引起的貧血。
增多:
①嚴重的先天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魯氏四聯癥、肺心病、肺氣腫、肺動靜脈瘺等,由于慢性缺氧刺激骨髓增
生。
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③大面積燒傷、嚴重嘔吐、腹瀉、多汗、多尿,以及晚期消化道腫瘤長期不能進食等所引起的大量失水和血液濃縮。
④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長期在高原生活的人,劇烈的體力活動者可出現生理性紅細胞增多。
2、血紅蛋白測定(HGB或Hb)
血紅蛋白是由珠蛋白和血紅素結合而成的,人們通常稱其為血色素。合成血紅素的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輔酶A和鐵。當鐵缺乏時,血紅素形成減少,引起血紅蛋白降低,造成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葉酸和維生素B12是合成脫氧核糖核酸必需原料,也是紅細胞生長、成熟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果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可造成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此外,維生素B2、維生素B6均參與血紅蛋白的形成。當紅細胞被網狀內皮系統吞噬以后,血紅蛋白分解,其中鐵質和蛋白質部分重新被利用制造紅細胞,其余部分則變成膽紅素從肝臟排入毛細膽管,成為膽汁的組成部分,最后從糞和尿中排出。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的測定主要用于貧血的診斷并判斷其程度: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3、紅細胞比積(HCT或PCV)
[臨床意義]
增高:初生狗可有生理性增高。病理性增高見于大面積燒傷、反復嘔吐、腹瀉、多汗、多尿等導致的血液濃縮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減低:見于各種貧血、白血病、血液稀釋等。
4、紅細胞沉降率(ESR)或動態紅細胞沉降率(A-ESR)
紅細胞沉降率就是通常所說的'血沉。當血漿中帶正電荷的球蛋白及纖維蛋白原增加時,紅細胞失去負電荷,不互相排斥而易形成緡線狀時,血沉就增快;反之血漿中帶負電荷的白蛋白增加時或紅細胞增多時,血沉就變慢。
〔臨床意義〕
一般來說,凡體內有感染或組織壞死的情況,血沉就加快,所以,血沉增快提示有病變存在。
(1)生理性增快:血沉隨年齡的增長而加快。孕狗由于血漿容量增加,從第3個月起血沉就加快,分娩后三周才恢復正常。
(2)病理性增快:顯著增快見于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白血病、肉瘤、癌癥、華氏巨球蛋白血癥、重度貧血、嚴重的急性細菌感染、膠原病、門脈性及膽汁性肚硬化、潰瘍性結腸炎、嚴重的腎臟病等。血沉中等度加快見于急、慢性炎癥,急性局部感染、慢性感染活動期,如風濕熱活動期、結核病、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低,以及大手術、創傷、心肌梗塞引起的組織損傷及壞死或高膽固醇血癥者。
(3)減慢:見于紅細胞數顯著增多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嚴重減低時,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DIC晚期。
5、白細胞
升高:各種細胞感染,炎癥,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細胞減少癥,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藥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6、白細胞分類計數(DC)
白細胞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血球,英文縮寫為WBC。它是人體內的“衛兵”,執行著防御功能,對外來的病原物有吞噬消滅的作用。
白細胞是一個“大家族”,根據其結構性質分為:哮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白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白細胞、淋巴白細胞。粒細胞因胞漿內含有顆粒而得名,中性粒細胞又分為桿狀核粒細胞和分葉核粒細胞兩種。淋巴細胞又分為T細胞、B細胞。各種白細胞的壽命長短不一,平均約為13天,淋巴細胞的壽命差距較大,短的僅3~4天,有的T細胞壽命可超過百日,甚至長達20天。
(1)中性粒細胞百分率或絕對值表示
[臨床意義]
①生理性增高:新生兒、妊娠、分娩和產傷、劇烈運動、嚴寒暴熱刺激可使中性粒細胞增高。
②病理性增高:反應性增高見于急性化濃菌感染,如化膿性扁桃體炎、大葉性肺炎等,嚴重時可在鏡下見到病理狀態的中性粒細胞。另外,嚴重的組織損傷、嚴重燒傷、心肌梗塞、大手術后、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也可使中性粒細胞增加。腫瘤性增多見于粒細胞性白血癥病。
③減低:某些細菌(傷寒、副傷寒桿菌)感染及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腫瘤化療后、脾功能亢進,長期接觸有毒理化物質所致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
(2)淋巴細胞
[臨床意義]
①生理性增高:
②病理性增高: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可見相對性增高;某些傳染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可見絕對性增高;某些慢性感染,結核病恢復期,淋巴細胞白血病,某些類型的淋巴瘤器官移植排斥反應前期等。
③減少:免疫缺陷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癥、淋巴細胞減少癥、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器官移植后某些免疫抑制劑的應用,放射病或急性化膿性感染時因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淋巴細胞呈相對性減少。
(3)嗜酸粒細胞
[臨床意義]
①反應性增高:見于過敏性疾病、某些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濕疹、銀屑病、剝脫性皮炎、天皰瘡,某些傳染病如猩紅熱。
②腫瘤性增高: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粒細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等。慢性溶血性貧血
減少: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
(4)嗜堿粒細胞
[臨床意義]
增多: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罕見的嗜堿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和某些轉移癌,黏液性水腫,變態反應,甲狀腺機能減退、潰瘍性結腸炎。
減少:速發型變態反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過量,甲狀腺機能亢進、柯興氏征。
(5)單核細胞
[臨床意義]
①生理性增多:
②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傷寒、瘧疾、黑熱病、活動性結核、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的細胞病。
③減少:一般無臨床意義。
7、血小板(PLT或BP)計數
血小板的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前者是指血管破損而出時,血小板具有制止作用;后者是指血液加速凝固成塊。因此,測定血小板數有助于出血性疾病的鑒別診斷。
[臨床意義]
(1)增多:見于外傷、手術、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一過性增多;脾切除后脾靜脈血栓形成。持續性增多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及某些惡性腫瘤早期。缺鐵性貧血
(2)減少:
①血小板生成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某些藥物中毒或過敏;
②血小板破壞,消耗過多,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和體外循環、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結締組織病。
8、網織紅細胞計數
增高: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血液化驗單及其臨床意義 篇2
一.血紅蛋白(Hb)
血紅蛋白是血細胞內參與氧氣運輸的一種蛋白質,鐵、葉酸、維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
血紅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稱之為貧血,可見于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貧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③各種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紅C丟失過多;④紅細胞破壞過多引起的各種溶血性貧血;⑤惡性腫瘤細胞所致的貧血。
血紅蛋白增高常見于:真性紅C增多癥、嘔吐、腹瀉等嚴重脫水,嚴重燒傷,大量長期吸煙,慢性支氣管炎,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某些腎臟疾病,高山地區的居民等。如發現血紅蛋白結果異常,應注意查看是否伴有白細胞數、血小板及紅細胞數目異常,必要時應做骨髓穿刺檢查,因為這些數據對于進一步明確貧血的病因非常重要。
二.白細胞計數及分類
血液中的白細胞俗稱為“白血球”,包括中性粒C、淋巴C、單核C、嗜酸性粒C和嗜堿性C。化驗單中白細胞計數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分類是指計算上述各類白細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狀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變化。醫生會根據白細胞的數量及百分比的變化來判斷病因。正常成人WBC總數為(4-10)×109/L.分類百分比:中性粒C占50%-70%,淋巴C占20%-40%,單核C占3%-8%,嗜酸性粒C占0.5%-5%,嗜堿性粒C占0-1%.
白細胞減少常見于:①病毒感染;②某些細菌、原蟲性感染;③血液病;④某些藥物及化學試劑及放射線的影響。
白細胞增高常見于:①全身或局部感染;②明顯的白細胞升高應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腫瘤可致白細胞升高;④外傷或組織壞死,如大面積燒傷等。
中性粒細胞主要是針對細菌的,當孩子的身體受到細菌感染的時候,中性粒細胞就會增加,來殺死細菌。
如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細胞百分比相應地就要升高,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越低,說明病毒感染越嚴重,如果高于正常值,說明是細菌感染。有些孩子,他們體內的白細胞總數不太高,這預示著孩子的發熱會越來越厲害。
淋巴細胞主要是通過分泌抗體來對抗病毒的。如果淋巴細胞百分比和淋巴細胞絕對值高出正常值,就說明孩子肯定是病毒感染。
單核細胞是吞噬細胞,吞噬細胞對病毒和細菌都有作用,不管是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還是支原體感染吞噬細胞就會第一個出現,單核細胞越高,說明孩子這次發熱的程度越嚴重,持續的時間也越長。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正常范圍不超過10,如果孩子的單核細胞百分比超過18他一定會高燒3天以上才能好轉,不管用什么藥。嗜酸嗜堿細胞是判斷孩子是否過敏的指標之一。
三.血小板的數值越高,說明孩子感染的次數越多。
大多數孩子的血小板都是正常的,很多反復感染的孩子,大多數血小板數值都是在400萬-500萬左右。
【血液化驗單及其臨床意義】相關文章:
視野檢查有何臨床意義12-15
血清氯的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09-30
翻轉上瞼方法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10-09
甲功五項的臨床意義是什么03-19
糖化血紅蛋白的臨床意義是什么11-01
乙肝兩對半的臨床意義有哪些12-15
血液內科實習心得09-29
血液組實習小結12-03
血液透析室出科小結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