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全詞賞析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全詞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
出自陳亮《賀新郎·老去憑誰說》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二十五弦多少根,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
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
注釋
二十五弦:用烏孫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議和。《史記·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 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應上片末句之“漢宮瑟”。烏孫公主與王昭君之和親,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處之瑟實指琵琶。
月:以月喻地。
參考譯文
年華老去我能向誰訴說?看了多少世事變幻,是非顛倒!那時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無幾,年青人已不知復仇雪恥。如今在世的,當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嬰兒!宋金議和有著多少的悔恨,世間哪有南北政權平分土地的道理。胡女弄樂,琵琶聲聲悲。
樹也已經長得這么大了,怎堪離別。只有你(辛棄疾),與我有許多相同的見解。我們天各一方,但只要雙方不變初衷,則無須多問掛念。希望不會缺少知音。煉丹一旦成功,就要牢牢拾取,點鐵成金。龍虎丹煉就,就可功成迸裂而出。
簡析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作者曾至上饒與友人辛棄疾相敘十日。別后兩人互有唱和,本詞即其中的一首,題為“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上片慨嘆世事。“看幾番”三句,與屈原《九章懷沙》詩中的“變白以為黑兮”是一個意思,控訴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作者不勝感慨地指出:“父老長安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身經靖康之難的中原遺老已所剩無幾,年青人已不知復仇雪恥。
下片重敘友誼。由于作者與辛棄疾之間的友誼有著共同的基礎,因此詞人寫道:“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只要雙方不變初衷,即使各自一方也不須掛念。最后,詞人以“九轉丹砂”與辛棄疾共勉,希望能經得起鍛煉,使“尋常鐵”煉成“精金”,為國家干一番事業。
賞析
《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是南宋詞人陳亮的作品。陳亮的這首“老去憑誰說”,是答辛棄疾的《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原韻的。這首詞先論天下大事,雪恥無望,令人痛憤;再表達希望志同道合的二人今后互相鼓勵,奮斗到底的共勉。
陳亮在作詞中善于用典使事,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大大增加內容。他運用歷史典故,不同于其他詞作者,有其獨特的方法,那就是不拘限于原來的歷史故事,而是取其一個側面,死事活用,以襯托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讀他的詞,必須反復揣摩,才能領略其深刻的涵義。這首詞就是這樣。
詞的上片主旨在于議論天下大事。首句“老去憑誰說”,寫知音難覓,而年已老大,不惟壯志莫酬,甚至連找一個可以暢談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詞人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他先言世事顛倒變化,雪仇復土無望,令人痛憤;下片則重敘友誼,二人雖已老大,但從來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還要互相鼓勵,堅持共同主張,奮斗到底。
上片先借《莊子·知北游》中“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和《淮南子》所說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來指說世事的不斷反復變化,并且,越變越顛倒錯亂,越變對國家越不利,人們日漸喪失了收復失地的希望。控訴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朝廷數十年偏居江南,不圖恢復,對人們心理有極大的麻痹作用。經歷過“靖康之變”的老一輩先后謝世,后輩人卻從“生發未燥”的嬰孩時期就習慣于南北分立的現狀,并視此為固然,他們勢必早已形成了“無仇可雪”的錯誤認識,從而徹底喪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戰斗力。這才是令人憂慮的問題。上片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圖半入于金之恨。詞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與悲恨兩重意思。《史記·封禪書》記:“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一如圓月平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婦弄,漢宮瑟”,承上“二十五弦”,補出“多少恨”的一個例證。漢、胡代指宋、金。而說漢宮瑟為胡婦所弄,又借以指說汴京破后禮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劇。《宋史·欽宗本紀》記載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人擄徽、欽二帝及皇后、太子北歸,宮中貴重器物圖書并捆載以去,其中就有“大樂、教坊樂器”一項。只提“胡婦弄,漢宮瑟”,就具體可感而又即小見大地寫出故都淪亡的悲痛,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憤慨自在其中,同時對南宋朝廷屢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復大業坐失良機的現實,也就有所揭露、鞭撻。讀到這里,再回頭去看“老去憑誰說”一句,益感詞人一腔憂憤,滿腹牢騷,都是由此而發的。
下片轉入抒情。所抒之情正與上片所論之事相一致。詞人深情地抒寫了他與辛棄疾建立在改變南宋屈辱現實這一共同理想基礎上的真摯友誼。過片一句“樹猶如此堪重別”,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東晉桓溫北征時,見當年移種之柳已大十圍,嘆息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別”即“豈堪重別”,陳、辛上饒一別,實成永訣,六年之后,即紹熙四年(1127年),陳亮就病逝了。雖然他當時無法預料這點,但相見之難,卻在意料之中。這一句并非突如其來,而是上承“老去憑誰說”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又正是對豈“堪重別”原因的解釋,也與詞首“老去”一句遙相呼應。這句正面肯定只有辛棄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據辛詞《虞美人》題下小序記,此次陳亮別后,棄疾曾追趕到鷺鶿林,因雪深路滑無法前進,才悻悻而歸。“行矣置之無足問”一句,就是針對這件事寬慰這個遠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對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后綴以“誰換妍皮癡骨”,意為自己執著于抗金大業,盡管人們以“妍皮癡骨”相看待,終不想去改變它了。“妍皮癡骨”出自《晉書·慕容超載記》。諺云‘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諺語原意本謂:儀表堂堂者,其內心必不愚蠢。姚興以為慕容超雖貌似聰雋,而實則胸無智略,便說諺語并不正確,對慕容超的行動也不限制。詞人借此來說明,即使世人都說他們是“妍皮裹癡骨”,遭到誤解和鄙視,他們的志向也永不會變。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友情乃愈可貴,所以就自然地發而為“但莫使伯牙弦絕”的祝愿,將兩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聯系到一起,使這種感情升華到圣潔的地步。然后,話題一轉,寫出“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以“九轉丹砂”與辛棄疾共勉,希望能經得起鍛煉,使“尋常鐵”煉成“精金”,為國家干一番事業。這兩句至理名言,實際說的還是救國之道。
全文中詞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動。其中,詞人信手拈來歷代相傳的煉丹術中所謂經過九轉煉成的丹砂可以點鐵成金的說法,表達出盡管尋常的鐵也要煉成精金的恒心,比喻只要堅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時機,則救國大業必能成功。最后,再借龍虎丹煉成而迸裂出鼎之狀,以“龍共虎,應聲裂”這鏗鏘有力的六個字,刻畫勝利時刻必將到來的不可阻止之勢。至此,全詞方戛然而止。這最后幾句乃是作者與其友人的共勉之辭,也是他們的共同心愿。
作者簡介
陳亮(1143年10月16日-1194年),原名陳汝能,字同甫,號龍川,學者稱為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人。中國南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
陳亮“才氣超邁,喜談兵事。宋孝宗時,被婺州以解頭薦。乾道五年(1169年),上《中興五論》。淳熙五年(1178年),再詣闕上書,極論時事,反對和議,力主抗金。遭人嫉恨,兩度入獄。出獄后志氣益勵。淳熙十五年(1188年),第三次上書,建議由太子監軍,駐節建康,以示銳意恢復。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被人誣告,第三次下獄,次年出獄。紹熙四年(1193年),被宋光宗親擢為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及就任而逝,享年五十二歲。宋理宗時,追謚“文毅”。
陳亮倡導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指摘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創立永康學派。與朱熹友善,論學則冰炭不相容,曾進行過多次“王霸義利之辯”。所作政論氣勢縱橫,筆鋒犀利。詞作也感情激越,風格豪放,顯示其政治抱負,是宋詞中“豪放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著作有《龍川文集》《龍川詞》等。
【“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全詞賞析】相關文章:
憶江南·多少恨原文及賞析07-11
《定風波》全詞賞析08-10
《月是故鄉明》全詩賞析08-10
《洞仙歌》全詞賞析11-04
《擬恨賦》賞析04-01
恨賦 原文及賞析10-15
秦觀《鵲橋仙》全詞翻譯賞析08-22
《滿庭芳》的全詞翻譯及賞析12-27
辛棄疾《摸魚兒》全詞翻譯及賞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