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渡漢江·嶺外音書絕》李頻唐詩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渡漢江·嶺外音書絕》李頻唐詩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前言】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李頻的五言絕句,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第55首。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這首詩歌正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游子遠歸家鄉時不安、畏怯的復雜心理。
【注釋】
漢江: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陜西,經湖北流入長江。漢水的一部分,在襄陽附近。李頻為浙江人,從嶺南回家不必渡漢江。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翻譯】
獨自在嶺外經過冬天和春天,同家人音信已完全隔絕。越走近故鄉心里越是膽怯,擔心出事不敢問家鄉來人。
【賞析】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此詩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這首詩的前兩句追敘詩人貶居嶺南的情況。詩人被貶斥到蠻荒之地,本來就很悲慘,更何況和家人又音訊隔絕,彼此不知生死。在這樣的情形下,詩人熬過漫長的歲月,歷經寒冬,迎來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詩中,詩人未平行列出空間的阻隔,音信的斷絕,時間的悠遠這三層意思,而是逐層遞進、逐步展現,這就增強和深化了游子貶居蠻荒時的愁苦、煩悶,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絕”、“復”兩字,看似未著力,實則是詩人在“痛苦嘗盡”之后的辛酸語。仔細體味就會發現,“絕”的何止是家鄉的音訊、“復”的又何止是時間的冬春?詩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華年的回憶、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斷了。詩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反復復咀嚼的只是無盡的孤獨與凄涼,卻可見詩人的用心。“嶺外”是從空間著眼,寫出離家之遠;“經冬復立春”是從時間著眼,寫出離家之久。還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書斷”。通過這三層意蘊,加深了詩人在嶺南時的苦悶與不安,也加深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詩人居于貶所之時那種與塵世隔離的孤獨,喪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還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讀起來,這兩句平平敘起,似乎無驚人之處,卻在無形中為下兩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鋪墊。
后兩句著重言情,抒寫矛盾的心情,細膩生動,真切感人。一位遠離家鄉的游子,踏上歸途,當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歡悅會隨著家鄉的臨近而越來越強烈。詩人偏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似乎有點不合情理。在一般情況下,越接近家鄉心情越急切,常常恨不得三步并作兩步走,一步跨進家門。路上遇到熟人,總是迫不及待地打聽家里近況。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情合理。因為詩人貶居嶺外,與家人“音書斷”,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時刻刻為家人的命運擔憂,怕他們被自己連累或因別的原因慘遭不幸。
“音書斷"的時間越久遠,這種想念與擔憂也越朝極端發展,形成了詩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來的復雜而矛盾的心理狀態。這種復雜而矛盾的心情,在詩人從貶所逃往家鄉的路上,尤其是過了漢江,靠近家鄉后,有了更加戲劇性的發展:原來的擔憂、焦慮與模糊不清的不好預感,這時好像立刻便會被途中遇見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為殘酷的事實,那么詩人長期盼望和家人團圓的愿望就會立刻破滅。所以,“情更切”變為“情更怯”,“急欲問”變為“不敢問”。在“嶺外音書斷的特殊情形下,這是詩人心理矛盾自然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情更怯”和“不敢問”,讀者能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當時竭力壓制的迫切愿望及因此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這種抒發情感的方式,既真實,而又富有情趣,耐人尋味。
從此詩表達的時空來看,前兩句是一般敘述,寫詩人對昔日在嶺南時情況的追敘,后兩句匠心獨具、構思巧妙,寫詩人接近家鄉時的心態的描述。前者是鋪墊,后者是主體,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詩寫得很平實,沒有任何雕飾,但情意真切,很是感人。
人物生平
李頻(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在任武功令時,當地強暴橫行,他針對時弊,查明地方惡霸實情,陳報上司,予以嚴懲。適遇荒年,遂開倉賑濟,并進而教育百姓開發水利,引水灌田,使糧食豐收,人民安居樂業。善政傳聞唐室,懿宗給予嘉許,后升侍御史,調都官員外郎。乾符年間上表自薦,請任建州刺史。當時正值黃巢起義軍從浙江衢州開山700里過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權,藩鎮割據,盜賊四起,縣政不治,建州局勢相當混亂。李頻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條例,嚴肅官規,懲辦盜賊,禮與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會得以安定,民生安寧。
李頻初到建州時,曾有《之任建安淥溪亭偶作二首》詩:“入境當春務,農蠶事正殷。逢溪難飲馬,度嶺更勞人。想取烝黎泰,無過賦斂均。不知成政后,誰是得為鄰”。足見李頻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李頻死后,建州父老將他卜葬在“縣之永樂洲”。又念及李頻生前甚愛梨山風景,便在梨山建廟,用廟前大梨木刻成李頻象,立在廟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詩“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廟今已荒廢。
李頻整頓吏治,安定社會,發官倉賑濟災民,雇鄉民疏通六門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獎以緋衣、銀魚,調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員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頻以禮法治下,深受百姓愛戴。后李頻病死任內。建州百姓舉城致哀,建梨岳廟以祀之。壽昌父老相與扶柩,歸葬于永樂(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紀念。
天復年間(901~904),李頻的兒子將父母棺柩運回家鄉埋葬,途中遇戰亂,無法運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澤的大烏洲。于是李頻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澤,今人稱之為:“梨山李氏”。
詩作
李頻一生詩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1239年),金華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書肆中得李詩195篇,輯為《梨岳詩集》,并為之序。《全唐詩》載李詩208首。歷代評李詩“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李頻著作有《梨岳集》一卷,附錄一卷。清代建安人鄭修樓曾有詩贊曰:“千載嫡仙攜手笑,李家天上兩詩人”。把李頻和李白并舉。《湘口送友人》是李頻的代表作之一,受到歷代詩家的好評。
李頻的故鄉壽昌河南建有都官祠,故居石門塘有梨山古廟。1988年李頻誕辰1170年之際,由縣歷史學會發起,有關部門集資在靈棲洞風景區建“梨岳亭”,立李頻紀念碑,讓前來靈棲洞游覽的游人都能了解李頻的事跡。
紀念館
李頻
唐大中元年(847),壽昌縣令穆君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唐代詩人李頻是壽昌長汀源(今建德李家鎮)人,他道德高尚、文采出眾、政績顯赫,為官期間,他整頓吏治,安定社會,以禮法治下,深受百姓愛戴。他的詩作更是廣為流傳,清代曾有詩句將李頻和李白并舉。為更好的紀念李頻,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龍橋村村民王有順、李強、傅浩生等人在該鎮黨委政府和上級各部門的幫助下,積極籌資捐助,克服困難,于2010年建起紀念館。慶祝活動上,李家鎮黨委政府表達了社會各界對李頻紀念館在落成和完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幫助表示感謝,高度評價該紀念館對李頻精神的傳承和為繁榮李家文化所起的作用。并表示,鎮黨委政府必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李頻紀念館的建設。
【《渡漢江·嶺外音書絕》李頻唐詩賞析】相關文章:
《渡漢江》原文及賞析03-28
渡漢江原文賞析08-01
渡漢江原文及賞析02-10
渡漢江原文及賞析08-01
《渡漢江》原文翻譯及賞析05-23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02-16
(集合)渡漢江原文賞析11-12
《渡漢江》原文,翻譯及賞析04-02
渡漢江原文賞析集錦(3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