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渡漢江》全詩與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 篇1
【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出處】唐·宋之問《渡漢江》
【意思】作者貶官嶺外,不知家里怎樣,此次回鄉,迫切地想知道家里情況,但又怕家人受牽連而遭迫害,反而不敢向人打聽。
【賞析】長年謫居遠方異地,如今回到了故鄉,快到家時渴望知道家中的情況,但又怕聞知噩耗,所以不敢打聽來人。詩人僅用一個“怯”字,便將其矛盾、復雜的心理活動,點染得十分真切。可謂工于煉字的能手。
【提示】因遠離家鄉,音信久絕,所以愈走近家鄉愈提心吊膽,生怕聽到壞消息,連迎面碰到的人也不敢問了。詩句真切地表現了一個長期客居異鄉的人回家鄉時所產生的特殊心理狀態,耐人咀嚼。
【全詩】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題解】
這首詩是宋之問從被貶的地方(瀧州)逃歸,途經漢江時寫的,抒發詩人因久居異鄉,在臨近家鄉時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感受。
【注釋】
①嶺外:指貶所瀧洲(今廣東羅定縣一帶)。經冬句:將近一年。②近鄉:接近家鄉。不敢句:因擔心家中受牽連遭難,故不敢探聽。來人,從家鄉來的人。
【題解】
唐詩篇名。五絕。宋之問作。見《全唐詩》卷五三。一說晚唐詩人李頻作,誤。約作于神龍二年(706)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東)貶所逃歸洛陽,途經襄陽附近一段漢水時,抒寫潛歸途中的心情:“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前兩句敘寫自己被貶嶺南,與家人音書斷絕,平中見奇,為下詩伏線,用筆精嚴圓熟。后兩句描摹臨近故鄉的內心感受,不寫其歡喜急切,而著筆于情怯心懼,看似有悖常情,實則活畫出私自逃歸之貶謫者既思念家人又恐事泄的特殊心態。全詩短小精警,情真意切。清施補華評此詩曰:“五絕中能言情,與嘉州‘馬上相逢無紙筆’七絕同妙。”(《峴傭說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為歷來傳誦之名句。后人對它的理解,已超出原有的特定情景,視作游子行近故鄉時普遍心理的反映。論者將該二句與杜甫《述懷》中“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作類比,正著眼于此。
【全詩鑒賞】
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動而著名的詩篇,尤其是次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更是傳頌千古,膾炙人口。
宋之問和杜審言、韋承慶一樣都曾因武后時趨附張易之兄弟而遭貶。神龍(唐中宗年號,705—707)初被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他設法潛逃,回到洛陽,途中經過漢江,作了這首詩。
首聯述事,講的'是宋之問被貶嶺南與家鄉親人隔絕,度過了不止一年時光。從地理空間的懸隔、時間流逝的悠長兩個方面訴說了自己艱危的處境和思念故土的痛苦心情,特地點明“音書斷”,告訴讀者他已久久不知家中存亡消息,這就為下文的抒情作了必要的鋪墊。
絕句的篇幅限制,詩情躍進的需要和對于結構的錘煉,決定了詩人將潛逃的經過全部省略,而將重點放在心理波動的刻繪上。當詩人渡過漢江日益接近朝夕思念的家鄉時,他的心緒卻發生了奇怪的變化:他是那樣急切地想知道家中親人的情況——他們會不會因自己的獲罪而遭殃?這些年來他們過得怎么樣?老的是否健在安康,小的是否順利成長……可是,他一步步走近家鄉,也不止一次地遇到來自家鄉的熟人,他卻膽怯地不敢向他們發問。愈走近家鄉,膽怯的心情愈重,怕意想不到地問出什么噩耗來,那是他已經疲憊到極點的身體和精神所無法承受的。這就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兩句的含義。說這種心緒奇怪,是因為它有“反筆”之妙,但它不是又十分合乎情理嗎?詩人僅用短短十個字就將這種矛盾交錯的復雜心情生動鮮明地表達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他捕捉無形心態而將它訴諸曉暢文字的高超功夫。好的詩句常有一種令人過耳不忘的奇效。宋之問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和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杜甫《述懷》)就是這種千多年來打動過無數游子旅人的絕妙警語。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 篇2
【詩句】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出處】唐·宋之問《渡漢江》
【意思】遠在嶺南,同家里斷絕了音訊,度過了一個寒冬又迎來了新春。越是走近家鄉,心情越是惶恐,擔心家中出事,不敢問故鄉來人。
【全詩】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釋】
①嶺外:嶺南,從中原看嶺南在五嶺之外。音書:音訊、書信。
②情更怯:心情更加害怕,既怕聽到家中不幸消息,更怕被人發現自己是逃回。
【題解】
這首詩是詩人從貶所瀧州(今廣東羅定縣)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所作。首二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只就音書斷絕和時間漫長兩點落筆,原因在于這是詩人所最難忍受的。兩句平平敘來,似不著力,其實濃縮進了許多生活內容和思想情感,“斷”、“復”二字尤見作意,富于包孕。后二句寫此刻心情。詩人家鄉距離“漢江”較遠,所謂“近鄉”是相對嶺南的遙遠而言。好不容易從流放之地回來了,離家鄉和親人越來越近了,應當“情更切”或大喜過望才是,怎么反而“情更怯”了呢?答案得從首二句中去找。詩人離家太久了,同家中斷絕音信也是太久了,這期間他們會不會遭遇到什么不幸呢?會不會因自己被貶而受到牽連呢?因此離家越近,內心越忐忑不安,越不敢向路人打探家中消息。兩句真是寫盡了詩人此時復雜矛盾的心理狀態,詩人成功地表現了特定環境中的特定心態和感情,真切細膩,凝煉含蓄,令人百讀不厭。
【全詩鑒賞】
神龍二年(706),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歸,途經湖北襄陽,渡漢水,寫下了這首詩。
“嶺外音書斷”,瀧州在今廣東省羅定市,在五嶺之南,故稱“嶺外”。宋之問以諂附張易之兄弟被流放,其事不甚光彩,到貶所后從冬到春,與家里都失去了音信。此次宋之問狼狽北逃,家鄉是第一個目的'地,本應是極為急切地希望回去。但渡過漢水之時,面對這滔滔的江水,他卻膽怯了。他感到:越接近家鄉,越覺得心里沒底,不知道這一年中家人怎么樣了?他們安全嗎?有沒有挨凍受餓?他們會怎樣看待自己?還會歡迎自己嗎?種種思緒紛至沓來,不禁使宋之問在漢江的小船里感慨萬千。他都不敢詢問從家鄉過來的人了!
此詩詩眼,在“斷”和“怯”兩字。“斷”字舉重若輕,將音訊的隔絕用一個斬釘截鐵的動詞限定住,有一種人在命運的控制下的無力之感。下兩句中,一個“怯”字,寫盡了游子離家的心理:想見到家人,但卻又有種種顧慮和疑忌,擔心自己在家人眼中的角色和身份,擔心家人有沒有變故,這種種不確定的因素造成了一種不確定的情感,他不知道自己是該哭還是該笑,該走快點還是該走慢點。這種心理狀態,不但宋之問有,其他很多處在類似境地的人都有。正因為這首詩描寫出了這種人類心理上的普遍性,耐人咀嚼,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特定條件下人類精神的復雜性。
值得指出的是,宋之問此次潛逃而回,并沒有逃回自己的家鄉,而是到了洛陽。不久之后,因其弟告變之功,他又重新恢復并擢升了官職,直到唐玄宗即位后將他再次流放賜死。作為一個極度熱衷于功利的詩人,宋之問的品行最終玷污了他的詩。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 篇3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古詩簡介
《渡漢江》是唐代著名詩人宋之問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寫離開家鄉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著家鄉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表達了詩人強自抑制的思鄉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翻譯/譯文
我離開家鄉到了五嶺之外,經過了一個冬天,又到了春天。因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沒有聯系,已經很長時間了。此刻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因為怕傷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情況。
注釋
漢江:漢水。宋之問因張易之事而被貶嶺南,于神龍二年逃歸洛陽。此詩作于途經漢水時。此詩原題李頻作,誤。
嶺外:指嶺南,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書:信。
來人:指從家鄉來的人。
賞析/鑒賞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雖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于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栗,使之不敢面對現實。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不能辭其咎。在這一點上,后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述懷》)寫戰亂中擔憂家人,至于不敢面對吉兇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更耐人尋味。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 篇4
渡漢江
作者: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重點字詞解析】
①漢江:今漢水中游的襄河。②嶺外:即嶺南。◎音書斷:
指與家鄉斷絕了音訊。④怯:畏縮。
【《渡漢江》詩歌鑒賞賞析】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后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深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 篇5
原文
襄陽好向峴亭看,人物蕭條值歲闌。
為報習家多置酒,夜來風雪過江寒。
賞析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知人”常可以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但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加深讀者對作家的了解:“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對于文學史上可以指名道姓的作家是如此,甚而對于一些無名氏作家也是如此。
這首寫風雪渡江的詩,用極古簡的筆法,繪出一幅饒有情致的圖畫。首句點出地點,詩人正“渡”的是漢江環繞襄陽、峴山的一段,這同時也是寫景,淡淡鉤勒出峴山的.輪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襯托下,峴亭的影子顯得特別惹眼和好看。次句點節令(“歲闌”),兼寫江上景色。由于歲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須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種詩情畫意。三句是寄語逆旅主人備酒,借此引起末句“夜來風雪過江寒”,于是讀者看到:江間風雪彌漫,峴山漸漸隱沒在雪幕之中,一葉扁舟正沖風冒雪過江而來。末二句用“為報”的寄語方式喝起,更使讀者進入角色,不僅看到一幅天生的圖畫,而且感到人在畫圖中。
說它如畫,似乎還遠不能窮盡此詩的好處。雖然這位佚名詩人無一語道及自己的身份、經歷和心情,但詩中有一股郁結之氣入人很深,讀后經久難釋,讀者對詩人不曾言及的那一切似乎又了解得很多。
襄陽這地方,不僅具有山水形勝之美,歷來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風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晉代的羊祜。史載他鎮守襄陽,務修德政,身后當地百姓為他在峴山置碑,即有名的“墮淚碑”。詩的首句說“襄陽好向峴亭看”,難道僅僅是就風光“好”而言么?那盡人皆知的羊公碑,詩人是不會不想到的。而且,詩越往后讀,越讓人感到有一種懷古之情深蘊境中。前面提到峴山“峴亭”,緊接就說“人物蕭條”,難道又僅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么?細細含味,就感到一種“時無英雄”的感喟盤旋句中。
“習家池”乃襄陽名勝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風度的晉代,“習家”曾是襄陽的望族,出過象習鑿齒那樣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階爵祿)壓倒重門閥的唐代,諸習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習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僅使詩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包含濃厚的懷古情緒,一種“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感慨油然而生。懷著這樣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漢江”就能象老相識一樣“為報習家多置酒”了。何以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來風雪過江寒”的緣故,而聯系前文,還有更深一層涵義,這就是要借酒杯一澆胸中塊壘,不明說尤含蓄有味。這兩句寫得頗有情致,開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氣中表現出豪爽不羈的情懷。
于是,在那風雪漢江渡頭如畫的背景之上,一個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來越鮮明地凸現出來。就象電影鏡頭的“迭印”,他先是隱然于畫面中的,隨著我們對畫面的凝神玩賞而漸漸顯影。這個人似乎心事重重而舉措落落大方,使人感到盡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卻沒有儒生的酸氣,倒有幾分豪俠味兒。這大約是一個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別有懷抱,卻將一腔感慨憤疾,以淡語出之,詩的風格十分沉郁。而這種風格,在絕句中是不多見的。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 篇6
【解題】
此詩約作于中宗神龍二年(706),時詩人正由瀧州(今廣東羅定南)貶所逃歸洛陽途中。一作李頻詩,誤。漢江:漢水。詩人由湖北襄陽渡漢水,然后經河南南陽到洛陽。詩中描寫在嶺外日久與家人隔絕,此次逃回接近家鄉反而擔心被人發現的害怕心情,生動活現。后二句語淺意遠,歷來傳為佳句。
【全詩】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釋】
〔1〕這是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歸洛陽,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一首絕句。漢江,即漢水。
〔2〕“嶺外”二句:嶺外,大庾嶺外。二句寫作者到瀧州后經過兩個年頭,得不到家信。
〔3〕“近鄉”二句:情怯,心情緊張、膽怯。來人,指來自家鄉,了解自家情況的人。二句寫越是接近家鄉,心情越是惴惴不安,以致不敢打聽來人,深怕聽到不好的消息。
這首絕句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詩人久居貶地,故鄉音信斷絕,接近家門卻又恍惚多疑、緊張心怯的復雜心理。《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說:“貶客歸家心事,寫得逼真的妙。”
【翻譯】
嶺外音書斷,在嶺南與家人音書隔絕,
經冬復歷春。流放中捱過冬日又經春。
近鄉情更怯,渡漢水近故鄉情更膽怯,
不敢問來人。低眉不敢問遇見的熟人。
【鑒賞】
宋之問的人品極低,諂事武則天及其寵臣張易之、張宗昌,成為宮廷的御用文人。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宋之問是忘不了昔日的富貴榮華的,所以第二年就悄悄從瀧州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了這一首詩。
俗話說“事不關心,關心則亂”。這里所說的`“關心”,是過分在乎的意思。游子在外,沒有家里的消息,是生,是死,是榮,是辱,都不知道。如果是一般的熟人朋友也就算了,但那是父母妻子,是自己最親的親人,他們現在會是什么樣子呢?人們的思維習慣,總是懷著最美好的愿望,往最壞的結果猜測。我們先來看一首杜甫的詩。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從長安逃脫,到鳳翔見到唐肅宗,寫下了著名的《述懷》,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其心情和宋之問完全一樣。
杜甫的“畏”,宋之問的“怯”,是對什么而言呢?漢樂府中的《十五從軍征》給了我們答案。一個十五歲從軍,八十始得歸的老兵,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鄉里人,問了一句“家中有阿誰”,得到的回答卻無比殘酷:“遙看是君家,松柏冢壘壘。”家里的人都死光了。從這里我們找到了杜甫的“畏”和宋之問的“怯”的答案。
宋詩的第三句也不容忽視。用“近”和“更”兩個詞把詩人這種怔忡擔憂的心情推向了頂點,讀者讀到這里,都不禁會替詩人捏一把汗。這首詩的藝術魄力正在于此。
有人說,宋之問寫這首詩,說到“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因為他是從貶所偷偷逃跑回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是一個“逃犯”。所以離家鄉越近,熟人越多,也就越“怯”,怕被認出來。這個理解也許沒有錯,也許更接近宋之問的本意。但是,文學藝術作品有時會超出作者的本意而帶給人不同的藝術感覺。舉一個例子:
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都是施特勞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演奏的曲目年年不同,但有一支曲子卻是年年不變的,那就是結束的那一首《拉德茨基進行曲》。其實這首曲子贊頌的那位“拉德茨基”,是1848年維也納革命中一位保皇黨的將軍。而老約翰·施特勞斯寫這一首進行曲,是為了鼓舞保皇黨的氣勢。但是這首曲子真的是太美了,今天我們欣賞它,已經完全沒有理會它的歷史背景了。如果你真要去較真地挖出這一段歷史,去阻止它的演出,倒真有點大煞風景了。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 篇7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前言」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李頻的五言絕句,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第55首。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這首詩歌正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游子遠歸家鄉時不安、畏怯的復雜心理。
「注釋」
漢江: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陜西,經湖北流入長江。漢水的一部分,在襄陽附近。李頻為浙江人,從嶺南回家不必渡漢江。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翻譯」
獨自在嶺外經過冬天和春天,同家人音信已完全隔絕。越走近故鄉心里越是膽怯,擔心出事不敢問家鄉來人。
「賞析」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此詩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這首詩的前兩句追敘詩人貶居嶺南的情況。詩人被貶斥到蠻荒之地,本來就很悲慘,更何況和家人又音訊隔絕,彼此不知生死。在這樣的情形下,詩人熬過漫長的歲月,歷經寒冬,迎來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詩中,詩人未平行列出空間的阻隔,音信的斷絕,時間的悠遠這三層意思,而是逐層遞進、逐步展現,這就增強和深化了游子貶居蠻荒時的愁苦、煩悶,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絕”、“復”兩字,看似未著力,實則是詩人在“痛苦嘗盡”之后的辛酸語。仔細體味就會發現,“絕”的何止是家鄉的音訊、“復”的又何止是時間的冬春?詩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華年的回憶、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斷了。詩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反復復咀嚼的只是無盡的孤獨與凄涼,卻可見詩人的用心。“嶺外”是從空間著眼,寫出離家之遠;“經冬復立春”是從時間著眼,寫出離家之久。還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書斷”。通過這三層意蘊,加深了詩人在嶺南時的苦悶與不安,也加深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詩人居于貶所之時那種與塵世隔離的孤獨,喪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還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讀起來,這兩句平平敘起,似乎無驚人之處,卻在無形中為下兩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鋪墊。
后兩句著重言情,抒寫矛盾的心情,細膩生動,真切感人。一位遠離家鄉的游子,踏上歸途,當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歡悅會隨著家鄉的臨近而越來越強烈。詩人偏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似乎有點不合情理。在一般情況下,越接近家鄉心情越急切,常常恨不得三步并作兩步走,一步跨進家門。路上遇到熟人,總是迫不及待地打聽家里近況。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情合理。因為詩人貶居嶺外,與家人“音書斷”,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時刻刻為家人的命運擔憂,怕他們被自己連累或因別的原因慘遭不幸。
“音書斷"的時間越久遠,這種想念與擔憂也越朝極端發展,形成了詩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來的復雜而矛盾的心理狀態。這種復雜而矛盾的心情,在詩人從貶所逃往家鄉的路上,尤其是過了漢江,靠近家鄉后,有了更加戲劇性的發展:原來的擔憂、焦慮與模糊不清的不好預感,這時好像立刻便會被途中遇見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為殘酷的事實,那么詩人長期盼望和家人團圓的愿望就會立刻破滅。所以,“情更切”變為“情更怯”,“急欲問”變為“不敢問”。在“嶺外音書斷的特殊情形下,這是詩人心理矛盾自然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情更怯”和“不敢問”,讀者能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當時竭力壓制的迫切愿望及因此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這種抒發情感的方式,既真實,而又富有情趣,耐人尋味。
從此詩表達的時空來看,前兩句是一般敘述,寫詩人對昔日在嶺南時情況的追敘,后兩句匠心獨具、構思巧妙,寫詩人接近家鄉時的心態的描述。前者是鋪墊,后者是主體,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詩寫得很平實,沒有任何雕飾,但情意真切,很是感人。
【《渡漢江》全詩與賞析】相關文章:
《渡漢江》賞析05-15
渡漢江賞析08-08
渡漢江賞析鑒賞06-26
《渡漢江》的原文及賞析07-26
渡漢江原文及賞析02-10
渡漢江原文賞析03-12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賞析06-24
渡黃河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02-12
渡漢江原文,注釋,賞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