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全文注釋翻譯賞析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作者為南宋時期的辛棄疾。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作者登臺望遠,“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興亡之感。下片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蘊藉深沉,手法實為高超。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②,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③,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④。
[注釋]
①造口:江西皂口鎮,在萬安縣西南六十里。
②郁孤臺:在贛州西南田螺嶺上,為風景名勝。
③長安:漢、唐舊都,后代指京都。
④聞鷓鴣:漢代楊孚《異物志》:“鷓鴣其志懷南,不思北,其鳴呼飛,‘但南不北.”詞人用它來嘲諷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復北方。
翻譯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難的人的眼淚。
“我”抬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向東流去。
江邊夜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賞析]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登郁孤臺而寫下這首詞。詞人先從眺望和聯想中,引起對往事的回想和對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兩句,喻主和派為遮掩恢復之志的“青山”,但它擋不住北伐的呼聲。到最后,還是樂不思蜀的鷓鴣占了上風,此鷓鴣是影射最高統冶者。因此,最后詞人還是陷在哀愁中。全詞由江水起興,鷓鴣點睛,概括了人民抗敵決心不可阻擋但統治者卻大違人心的歷史事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創作背景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晝夜奔騰的滔滔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在南宋,辛棄疾歷任滁洲知州,湖南安撫史,晚年任鎮江知府。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這首詞寫于1176年。當時辛棄疾南歸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全文注釋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賞析05-24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賞析09-15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賞析11-11
書江西造口壁賞析09-01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9-03
菩薩蠻滿宮明月梨花白翻譯賞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