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國風·鄭風·東門之墠》全文翻譯賞析
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經·國風·鄭風·東門之墠》全文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作背景
對于《東門之墠》的詩旨,古今認識較為一致,歷來學者大都認為是男女之詞。《毛詩序》說:“刺亂也,男女有不待禮而相奔者也”。但是《毛詩序》沒有指明究竟是男奔女還是女奔男。鄭箋就說:“女欲奔男之辭“。方玉潤《詩經原始》則認為是“托男女之情以寫君臣朋友之義”。程俊英認為:“這是一首男女。相唱和的民間戀歌”,并說:“詩共兩章,上章男唱,下章女唱”。屬于各自抒發情懷。通常認為這首詩是女子一人所作,是女子對男子暗戀的傾訴。今人則多以為是戀歌,其中又有男詞、女詞或男女唱答之分。今從“女詞”一說,視詩中所寫為女子的單相思。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譯文] 他家雖在我近旁,人卻像在遠方。
[出自] 春秋 《詩經·國風·鄭風·東門之墠》
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注釋:
墠(善shàn):經過清除平整的土地。一作“壇”。“墠”猶“垣”,指堤。
茹藘(如綠rú lǜ):茜草,絳色染料。
阪(板bǎn):斜坡。頭兩句說東門外有堤,堤有阪,阪有茜草。
踐:齊,指排列整齊。《集傳》:“踐,排列貌。”
家室:指詩中女主人公自家的居室。
即:接觸。
譯文1:
東門長堤一道,坡上長著茜草。那屋子近在眼前,那人兒可真遙遠。
栗樹挨著東門,小屋齊齊整整。怎么不巴望你來?望你來你偏不肯。(余冠英的譯文)
譯文2:
東門之外有廣場,茜草生在山坡上。兩家房屋雖接近,人兒卻像在遠方。
東門外面一株栗,有戶人家好整齊。難道我不想念你,你不找我我心急。
【概要】思念近在咫尺的情人。
作品鑒賞
整體鑒賞
這是一首青年男女相唱和的民間戀歌。它的表現形式,不是戀人之間面對面地放聲高歌,而是室近人遙無由相會,自為贈答,分別抒發內心焦急渴望的情懷。
全詩分三章,每章四句。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指出:“就首章而觀,日室邇人遠者,男求女之詞也。就次章而論曰:‘子不我即’者,女望男之心也。一詩中自為贈答而均未謀面。”一方在追求,一方在盼望,兩種圖景,一樣心愿。本來是好端端的美滿姻緣,卻遭到某種社會原因的阻撓,使得這對戀人深深地陷入煩惱與憂郁之中。男女青年熱戀中可望不可及的內容,在《詩經》中是屢見不鮮的,但這首詩卻通過兩個不同的典型場景,讓男女主人公分別登場,在望而不見的特定環境中傾訴衷曲,有境有情,充分表現了雙方“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真實情義。
首章前二句,賦中有興。點明了實地,展現了女家住所的特定環境。通過這幅明潔而富有生意的畫面起興,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端莊大度和豐盈美麗的風采。同時,也含蘊了小伙子凝神相望、思潮起伏的情態;廣場空闊,毫無遮掩,一切景象,盡收眼底,從中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又生發出無限的惆悵。因之后二句由景人情,展示小伙子煩憂的心境。“其室則邇,其人甚遠“,正是咫尺天涯,莫能相近,其中自有無限的難言之痛。
有踐家室,猶今諺語所稱“好好人家”。次章變換場地,由女主人公登場,另是一番景象。前二句寫景,一排排屋舍儼然的美好人家就坐落在城東那片高大的栗樹叢中。從姑娘心目中的這幅繁茂的、欣欣向榮的圖景來看,自是景中有情,它暗示了戀人的英俊與善良,是個理想的對象。其中也蘊含著美好的憧憬熱烈的期待。后二句轉人言情,正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姑娘在向意中人傾訴自己的愛慕之情忠貞之志也在埋怨小伙子近來為什么不來到自己身邊表明心跡,因而姑娘感到孤獨彷徨,她在哭泣,她在憂傷,她在飽嘗著愛情遭受挫折時的無限悲苦。
賞析:
本詩兩章的頭兩句應合觀,詩人點明她所熱戀的男子的住處及周圍環境。詩人愛屋及烏,在他的心目中這兒是多么優美、多么迷人啊!我們隨著她那深情的目光,可以看到城東那塊開闊的土坪,這是用人工開拓出來的,不消說,這也有著她所愛者的辛勤汗水,也許正因為這樣,她才特別用了一個“墠”字。緊挨著土坪有座小山坡,沿著山坡長滿了茜草,附近還有茂密成蔭的粟樹,她那朝思暮想的心上人的小屋就座落其中。她凝望著,癡想著……茜草的根是染大紅色嫁衣最好的材料,而栗樹薪也是人們嫁娶要用的東西,這一下不免觸動了她敏感的神經,忍不住要和盤托出自己的心事,這就是兩章詩的后兩句的內心傾訴:首章詩人埋怨所戀者“其室則邇,其人甚遠”。依常理,主人沒有外出,則室邇人近,而此云“室邇人遠”,何其反常!頭句是實寫,講的是實在的空間距離長度,后句則著眼于情感體驗,講的是詩人潛意識驅動下形成的心理距離長度。從下章兩句可知,造成這一心理距離長度的原因是:“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詩人是單相思,我雖想念著他,他卻無情于我,故覺得咫尺天涯。從“室邇人遠”的反差中,展現了詩人感情虛擲的委屈,愛情失落的痛苦,較之直說,顯得有簡約委婉之趣。姚際恒《詩經通論》有一段精妙分析,他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較《論語》所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所勝為多。彼言‘室遠’,此偏言‘室邇’,而以‘遠’字屬人,靈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覺無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釋‘人遠’,又以見人遠非果遠也。”
整首詩歌,雖然僅有兩章32字,然歌詞委婉雋永,纏纏綿綿,曲曲折折,大有余音繞梁的美感效應。
第一章前兩句“東門之墠,茹藘在阪”,起興當中含有比喻,以紅茜草隱喻男子心中所思的女子,以顏色的醒目勾動讀者的審美沖動,驚醒、激發讀者的審美聯想。不止是舊說所謂“觸景生情,堵物思人”。后兩句“其室則邇,其人則遠”,寫的是女子在男子心目中的感覺,用語極為精煉、準確,將相思而不得見的心情寫得出神入化。作者以一種近似反常的距離感,暗示出男子心目中女子對他情感的投入程度。這種心理感覺,類似于當代詩人顧城《遠與近》一詩中“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所揭示的心理與情感模式。同樣是咫尺天涯,似近而實遠,用不同的感覺意象寫出來,卻共同具有“情趣、象趣、理趣”,讓人回味不盡。明孫鑛《批評詩經》評這兩句:“用語工絕,后世情語皆本此!”看來絕非媚語。僅此兩句,便將雙方行跡之近(“室邇”)與感情之疏(“人遠”),通過強烈的對比,描寫得淋漓盡致,這完全得力于作者藝術技巧及心理感悟的靈通與投入。
后一章,前兩句“東門之栗,有踐家室”,我認為不能做尋常理解,舊說將“踐”解釋為“淺陋”或“陳列”,斷此為“即景生情”之詞。我認為這些都不能完全解釋詩歌本意。按詩歌的情感邏輯,第二章表達的不僅是女子的思念,更有女子的示好之意。開章謂“東門之栗”,不僅起興,更為引起下句“有踐家室”之喻。此處的“踐”,若按“踐踏”的引申意訓為“伸入”,則詩歌明里是寫東門外的栗樹枝條已經伸入我家庭院,實質上是寫男子已經走進女方的心里。這樣才會有后面的“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言明我早就在想著你,只是你一直不來和我親近。如此,詩意一下子就明晰起來,顯露出男子原本是缺乏足夠的勇氣與自信,故而覺著姑娘好像離他很遠。而姑娘雖然心理面深愛著這位男子,卻因為性格內向,沒有足夠的表示,故而造成了彼此的誤解。這種狀況,正是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在熱戀之前特有的感情特征,非常符合生活中一般的戀愛規律。即此看來,古人所謂的“淫奔”之說,在這里也站不住腳。他們之所以欲進而未進,完全是由于相愛雙方“止乎禮儀”,心有所思而行動有所顧忌,用理智克制著內心里不可抑制的情感,這怎么能算作“淫奔”之詩呢?即便最后一句“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貌似灼熱的反詰語氣,也完全只是姑娘的心里所語,表面上一定還是一副非常冰冷的樣子,這很符合初戀姑娘的舉止神態,也與詩歌第一章男子的心理感覺相吻合。另外,詩歌第二章前兩句“東門之栗,有踐家室”,按《詩經百科辭典》的解釋,還暗示著姑娘已經到了“女大當婚”的年齡了。因為可踐家室之栗,必是深秋之栗,已經成熟,而古代風俗,金秋乃嫁娶之期。故而姑娘思嫁,理所當然。此說亦可與后面兩句“豈不爾思,子不我即”相通,因此,亦可納入詩意。
名家點評
宋·朱熹《詩集傳》:“陂者有阪,門之旁有墠,墠之外有阪阪之上有草,識其所與淫者之居也,室邇人遠者,思而未得見之詞也。”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較《論語》所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所勝為多。彼言‘室遠’,此偏言‘室邇’,而以‘遠’字屬人,靈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覺無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釋‘人遠’,又以見人遠非果遠也。”
【《詩經·國風·鄭風·東門之墠》全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東門之墠原文及賞析03-09
《國風·鄭風·野有蔓草》賞析10-20
國風·魏風·碩鼠原文翻譯及古詩賞析02-15
詩經國風篇目及賞析03-28
國風·邶風·凱風原文、翻譯及賞析文言文05-08
《國風·曹風·蜉蝣》賞析03-17
《國風·豳風·東山》賞析03-18
海棠鄭谷翻譯及賞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