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明末清初瓷器的特點是什么
明末清初形成了獨特的器足特征,并為斷代提供了依據(jù)。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明末清初瓷器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明末清初瓷器的特點
順治一朝只有17年,時間較短,且處于明末清初政權(quán)更迭的轉(zhuǎn)變時期。順治時期所燒制的瓷器在過去相當(dāng)長的時間里不被人們重視與認識,歷史上文獻記載也不多。故這一時期的無款瓷器常被籠統(tǒng)地稱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禎青花瓷歸為順治青花,或者將順治青花瓷中質(zhì)地細膩、青花發(fā)色翠藍的“上品器”歸為康熙時期。從國內(nèi)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銘有“大清順治年制”的官窯款瓷,以及帶順治干支紀年款的順治瓷器來看,雖然數(shù)量有限,但為我們提供了順治瓷器斷代的`重要標準器。另外,通過排比的方法,對不署款的順治青花民窯器與明末崇禎時期以及康熙時期的瓷器作認真的比對、排隊列比、細致地審度,便不難斷出其師承之間的差別。下面就結(jié)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順治瓷器以及國內(nèi)外博物館及收藏家所藏順治瓷器,就順治瓷器的斷代,以及燒造品種、器物造型、紋飾、胎釉等方面,闡述其時代特征。
順治時期,是明末清初政權(quán)更迭的過渡時期,瓷器造型也充分體現(xiàn)出這一過渡時期的風(fēng)貌。順治瓷器在造型方面有些沿襲了明末天啟、崇禎時期瓷器的遺風(fēng),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型品種,如筒花觚、洗口獸耳瓶等。民窯器多造型古樸稚拙,胎體厚重,器足寬厚,多為砂底。釉質(zhì)青白,多白中閃青,如鴨蛋殼色。順治民窯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干支紀年款,故對順治瓷器的鑒別起到了標準器的作用。順治時期民窯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欖瓶、蒜頭瓶、洗口獸耳瓶、筒花觚、花觚、觀音尊、將軍罐、蓮子罐、香爐、筒式香爐、筆筒、凈水碗、碗、盤、碟、杯等。
筒瓶,也稱為“象腿瓶”,是明末清初的典型器。口微撇,短頸,溜肩,腹為長筒形。此器形萬歷時期出現(xiàn),天啟、崇禎時期也有燒制,順治時期,將筒瓶寓意為“大清天下一統(tǒng)”,一直沿續(xù)到康熙時期,成為當(dāng)時最為流行的器物之一。順治時期的筒瓶,較明末和康熙時期腹部更為細高。品種有青花、五彩器等。青花多繪花鳥、山石芭蕉和博古圖、人物故事圖案。五彩器則多繪人物紋及花卉紋。橄欖瓶,洗口,細長頸,鼓腹,撇足。胎體厚重。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對順治青花云龍紋橄欖瓶,高54厘米,醬釉口,腹部繪火珠云龍紋,有“大清順治庚子年”干支紀年款。
明末天啟崇禎時期鑒賞
1、器型大多不規(guī)整。此時出現(xiàn)了日本風(fēng)格的造型。崇禎時,器型不規(guī)正的現(xiàn)象較天啟時更為突出,一般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質(zhì)粗糙為多,淘煉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細,并有萬歷遺風(fēng)。
3、釉面亮青程度明顯減弱,施釉稀薄。崇禎時,器口普遍施加黃色醬釉。
4、青花有四種不同色調(diào),其中暈散和黑灰的與那種纖細輕淡的色調(diào)相差懸殊。崇禎時,青花色調(diào)的暈散和走釉現(xiàn)象比天啟時更甚。常使紋飾模糊不清,也有較鮮亮明快或類似天啟時談描色澤。
5、紋飾中多反映出日本風(fēng)格,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另外,明末清初時盛行的題詩聯(lián)句風(fēng)氣,在此時亦有表現(xiàn)。此時流行的豪放夸張的'減筆寫意畫,與萬歷那種密麻零亂的紋飾構(gòu)圖,形成鮮明對比。
6、器足可見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類似明初器底的小乳頭,此時底足不施釉的較多,但沾有砂粒。多為細潤白砂底足,足邊修切圓滑齊整,胎體裸露部分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獨特的器足特征,并為斷代提供了依據(jù)。
7、天啟器物款識少。一般寫于器底。格式為“大明天啟年制”。崇禎時,從款識上看,有書官窯款識的,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的,此外,還多見隨意亂寫的“宣德”、“成化”、“嘉靖”等偽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瓷器造型鑒定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chuàng)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chuàng)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虬耳尊、鹿頭尊、絡(luò)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zhuǎn)頸瓶、轉(zhuǎn)心瓶、轉(zhuǎn)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鐘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chuàng)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后,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chuàng)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yōu)榇直浚阎饾u失去前期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qū)別并不顯著,以后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tǒng)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后,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zhèn)蔚?工作中起著相當(dāng)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nèi)墻向外稍撇,較外墻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于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dāng)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zhèn)螘r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jù)。
【明末清初瓷器的特點是什么】相關(guān)文章:
北宋汝窯瓷器的特點特征02-18
元代瓷器的特點特征鑒賞01-27
磁州窯瓷器的特點及代表作01-26
唐朝瓷器特點主要藝術(shù)特征01-26
柴燒瓷器的特點與現(xiàn)代工藝的區(qū)別10-21
大清乾隆年制的瓷器有什么特點11-11
古詩的特點是什么07-29
曇花的特點最大的是什么10-27
柏樹的外形特點是什么07-29
剛果的氣候特點是什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