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有什么內容
潑水節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那么,傣族潑水節的風俗有什么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后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伙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伙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于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等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的盛裝,共聚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和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傣家人在潑水節,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在“麥日”(第一天),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潑水節也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類似我國的春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通常歷時3、4天。
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潑水,表示洗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香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澆。小孩用水槍向大人噴,也不會被責罵。人們被潑得越多越高興,因為水象征著幸福。
緬甸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緬王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舊除污,迎新接福。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每年的4月13日,一般持續3-7天。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干節”。宋干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谷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后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一年一度的泰國新年——潑水節來臨,4月13日開始,一連三天全泰國均籠罩在喜氣洋洋的氣氛當中。在這個時刻,泰國人通常以相互潑水來慶祝,故又叫做潑水節。
潑水的傳統習俗意謂著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利,重新出發新的一年。現在的潑水節則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時到泰國,若被潑的全身濕淋淋的,千萬可別生氣喔!其實潑水節的傳統,并非只有泰國才有的。像是鄰近的國家如:緬甸與柬埔寨等,也都同時慶祝這個節日。
在這一天男女老幼都會穿著新衣,并帶著食物供品前往寺廟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還是家庭主婦,在新年前夕忙著打掃住家內外的環境,家中的舊衣物或舊東西則放火焚毀,因為根據傳統,若不將舊東西或無用的物品丟掉的話則會帶來壞運氣。到了每年的4月13日下午,人們會清洗佛像,同時年輕的一輩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長輩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對父母長輩的尊敬,并祈求保佑。
在芭達雅每年都會在此時舉辦一些慶;顒樱袷鞘称氛、花車游行、選美比賽以及各式各樣的煙火表演等。而在清邁則會舉辦選美和游行等活動,在泰國慎終追遠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時人們也會攜帶祖先的骨灰壇前往寺廟里舉行祭拜儀式祈福。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潑水節是傣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陽歷四月十三至十五日)。
傣語叫做“楞賀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
實際上潑水節就是傣歷的元旦,因為傣文歷法,新的一年是從六月開始計算的。
關于潑水節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并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
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
一天夜里,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
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發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發,勒住他的脖子。
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
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
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于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
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
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
在傣族人看來,水是圣潔、美好、光明的象征。
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
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
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
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
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
“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
一段水的洗禮過后,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钅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
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
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也是傣歷新年,傣語稱"尚健" 、"尚罕",是送舊迎新的日子。
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
每逢潑水節,兒童們紛紛砍竹作水槍,家家戶戶的門框、窗戶上都貼上各式各樣的剪紙,城鎮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牌坊,頂端站立著象徵幸福吉祥的金孔雀。
傣族男女老少則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
中午,婦女則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
接著青年男女提著木桶、臉盆,互相追逐,你我潑,水花飛濺。
被人潑得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被潑的人也就越高興。
節日里,傣族人民還要放孔明燈,舉行龍舟比賽。
當龍舟在江上前進時,船上就會不斷傳來"洪一窩洪一窩"的鑼聲和"水、水、水"的歡呼聲,匯成一曲動人心弦的交響樂。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潑水節。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這一天早晨,人們要采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群眾性的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群群男女青年銅缽臉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地高興,臉上掛著笑容。
傣族的女子對發飾很有講究,大多梳高發髻,還愛在發髻上插綴鮮花;男士們則愛穿對襟或大襟的無領短衫,肥筒長褲。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樓也小有名氣。因為傣族人居住區氣溫高而竹樓又有利于防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還有一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城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全村人都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親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
潑水節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車里》一書中有段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詣佛寺賧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由頂至踵,淋漓盡致,泥佛幾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眾便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能事”。這段記載雖不盡其祥,但已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過年時必須舉行的一項活動。上文所說的“元旦”并非公歷的1月1日,而是傣歷新年來臨之日。
潑水節是我國傣族的新年節日。在傣歷6月15日(清明節后10日左右)進行,歷時3—5天。節日期間,男女老幼身著盛裝,互相追逐潑水祝福,并燃放“高升”(焰火),載歌載舞,競賽龍舟。新中國成立后,潑水節期間,增加了文藝會演、電影晚會、展覽、物資交流等新內容,更增加了節日的歡樂氣氛。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個兇惡的而且魔法無邊的魔王,對百姓欺壓擄掠,無惡不作。他搶了人間一個名叫南粽布的美麗公主為妻。
有一年6月,傣族過年魔王也為南粽布賀年。南粽布趁魔王喝得酩酊大醉之際,了解到魔王的致命弱點,即用其頭發絲可勒斷其脖頸。為給天界和人間除害,南粽布在魔王熟睡之后,按此法將其頭顱勒下。誰知魔王頭上滴下的每一滴血都變成了一團火向人間蔓延,南粽布忙把魔王的頭緊緊抱住,火被熄滅了。渾身血污的南粽布終于回到了人間,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污,都向她潑水。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南粽布,在每年過節時就互相潑水,用潔凈的水沖去身上的污穢,迎來吉祥的新年。這就是傣族潑水節的由來。
潑水節來源意義
一、潑水代表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被水潑的越濕,被水潑的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著一盆盆祝福,盡情的潑向每一個你想祝福的人。
二、潑水代表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
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除了丟包游戲外,相互潑水之間,潑得越多代表越多的祝福和關心,在一來一往的潑水間,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三、潑水代表消災免難
潑水節分三日,其中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以圣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
四、潑水代表新的開始
潑水節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因此,人們相信,潑水能讓自己心靈變得干凈,以迎接“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來新的美好一年。寄托了人們對善良正義的推崇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潑水可以忘記煩惱
潑水節相互潑水,除了表意上用水洗凈煩惱以外,人們在相互潑水的快樂之中也確實能讓人們忘記眼前的煩惱。
對于性格內斂的緬甸人來說,潑水節無疑是個“狂歡節”。公司放假,商店停業,忘記工作,拋開煩惱,所有人都沉浸在完全放松的歡樂氣氛中。
六、潑水可以消暑
4月的東南亞實在是太熱了。每年四五月份的許多地區酷暑難耐,氣溫達到約40攝氏度。政府氣象部門不斷發布高溫預警,勸告人們不要在上午11點至下午1點之間出門,否則容易被紫外線曬傷。
潑水節給人們創造了一個“清涼世界”。年輕人站在潑水臺上,手持高壓水管,向臺下過往的敞篷小貨車和行人噴水。臺上的人們噴得不亦樂乎;臺下則是人山人海,載歌載舞,盡情享受“漫天飛雨”。
潑水節注意事項
1、在云南德宏過潑水節期間,潑水的時間是中午12點以后,到晚上6點以前,其余時間一律不潑水。這里的人們在這個時間段是看不到有人潑水的,如果你想出門辦事,又不想被水潑的話,可以在該時間段出門。
2、潑水時請不要潑老人,孩子,孕婦及開車的人。在潑水節期間為了自己和小寶寶的安全孕婦就不要出門了。小朋友想潑水的話,要在家長的保護之下方可出門潑水。
3、不要穿太薄太暴露的衣服,以免被潑濕后影響形象。穿得太厚也不方便,衣服潑濕冷不容易干。
4、女士不要到人流量非常大的地方潑水,以免有些人乘機占便宜。以前也有過衣服當場被扒的情況發生,在狂歡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
5、潑水節期間用水汽球的話,不要直接砸別人的眼睛或者頭部,水氣球砸到身上非常的痛,文明一點,潑水是表示祝福的,不要把別人砸得輕一塊紫一塊的。
6、貴重物品不要隨身攜帶在身上,可以買一個手機保護袋,將手機和零花錢裝在里面,其余的物品就不要帶了。
7、不要穿高跟鞋或者人字拖,潑水時不方便,跑得也不夠快。女士頭發長最好扎起來,不然被水潑后看起來會很狼狽。
8、女士一定要注意防曬哦,潑水節期間正好是最熱的時侯,不要只顧著玩,要是被太陽曬上幾個小時,那后果是很嚴重的。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潑水節的根本意義在于其清理和凈化的過程——清除所有的邪惡、不幸和罪惡,并懷著一切美好和純凈開始新的一年。水在這個節日中代表了純潔和清理的過程。
泰國潑水節又稱“宋干節”,歷時三天,是這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也是新年。宋干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既新的太陽年開始”,這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在這里,它代表著清除所有的邪惡、不幸和罪惡,并懷著一切美好和純凈開始新的一年。
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潑水祝福,還有選美大賽、花車游行、美食展覽、文化藝術表演等一系列慶;顒。這三天,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是你潑,還是被潑的,都濕成了落湯雞,臉上衣服上白粉斑斑,大家依舊興高采烈。
在這個泰國潑水節習俗里,它預示著辭舊迎新,祝福著吉祥、幸福,一向友善、謙和、有禮的泰國人在這個節日里展現出他們的熱情與瘋狂。
自古以來宋干節就是慶祝泰國新年的重要節日,象征與家人、社會及宗教之間的關心、愛及緊密結合。家人趁此齊聚一堂,對家中長輩表示敬意,年幼者請長輩在手心上灑水祈福,之后,藉由積德、貢獻食物給和尚、堆沙佛塔、相互灑水祝賀。感受社會的和諧、關懷大眾、保存環境等,有助于居家、寺院及建筑的清潔。
潑水節簡介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
傣族潑水節來歷
傣族的潑水節其實為傣族的新年,傣語稱“桑罕比邁”、“棱賀比邁”。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四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傣歷的新年,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因潑水是這個節日中獨具特點的活動,故名。
傣族是個愛水、戀水、惜水、敬水的民族,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鮮花和樹葉,潑水的時候用它沾滿清澈的泉水,灑向親戚,灑向朋友,灑向遠方的客人,把自己最美好的祝愿奉獻給別人。傣族人民信仰龍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每到潑水節,人們紛紛向龍潑水,預祝生活美好,年年五谷豐登。
傣族是一直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隊伍,人口近百萬,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的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則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源于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這樣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文雅的則用樹枝湛水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除有賽龍船、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有斗雞、放氣球、游園聯歡、物資交流等新的活動。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裝與游客一起歡度潑水節。
節日的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娛樂項目有放高升、劃龍船等。第二天稱為“惱日”,傣語叫“宛腦”,意思是空日,即這天既不屬舊年也不屬新年,是“空下來”的一天。按照傳統習俗,人們或在家靜養,或上山狩獵。第三天為元旦,傣語稱“宛叭宛瑪”,即“日子之王到來的一天”。清晨,人們身著盛裝,前往寺廟拜佛,并在寺院里用細沙堆起三、五座寶塔型沙堆,高約三、四尺,塔尖插八根纏有紅綠布條的竹枝,然后,圍塔而坐,聆聽育經和歷史傳說,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中午,每位婦女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以求佛靈保佑。緊接著,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入認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除有賽龍船、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有斗雞、放氣球、游園聯歡、物資交流等新的活動項目。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世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征著今年誰最幸福,也表達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令人懷念。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有什么內容】相關文章:
傣族有什么飲食風俗11-23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11-23
傣族穿著風俗有什么09-09
傣族潑水節風俗習慣03-23
傣族潑水節的意義是什么01-26
傣族風俗習慣有什么11-23
傣族的風俗習慣有什么11-23
傣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6-19
傣族的潑水節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