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
路遙同志的中篇小說《人生》中塑造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相當復雜的人物形象。他是一個仍然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生活經驗還不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的還沒有找到正確方向和堅定信念。具有某種典型意義的年青形象。他既讓人同情,又讓人憎恨;他既可愛,又可悲。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去評價他是好人或是壞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加林是幸運的,他有理想,有知識,有文化。學校豐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城市為他打開了另一個更為絢麗多彩的世界的窗口,他曾對現代文明懷著熾熱的向往。他不愿庸庸碌碌的生活,極想有所作為;他又是那么不幸運,他畢竟是一個無權無勢的普通農民的兒子,理想同現實間存在太大的距離。這些使他在人生的十子路口一直徘徊、郁悶,形成了他復雜的性格。他深愛著生他養他的故鄉的土地和親人,但他十幾年拼命苦讀,就是為了不向他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或按他的另一種說法是奴隸)。他深知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內心深處也從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卻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時時渴望離開這貧瘠的土地;他編織著美麗的夢想,但卻違背了現實。畢竟他不應該蔑視孕育生命的土地;而最終成為一個孤獨的失敗者。當然小說中高加林生活之路并沒有走完,他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艱苦的跋涉者,他的思想仍處在急劇的變動中,而不是一個走完人生之路失敗者。日后,他經過正確人生觀的指引,他是可以成為推動生活前進的一種力量的。
從上面高加林形象的介紹中,我們知道高加林這一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性格特點是:自尊與自卑;脆弱與勇敢;淳樸與虛榮。使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斷翻跟頭,大起大落。下面簡要分析他性格的幾點表現:
(一) 自尊與自卑
高加林接受過新思想教育,血氣方剛,熱情奔放。有追求自身發展的愿望。從小又受父母的嬌生慣養,父母用辛勤汗水換錢供他上學。他身上的泥土味已沖刷得差不多了。因而會不自覺地感到自己不比別人差。在他被撤了教師職務后,表現極為強烈,他想只要高加村有高明樓,他就非要比他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樓他們更強。去縣城掏糞時與克南媽爭吵后,眼里噙著了淚花,望著悄然寂靜的城市,心里暗暗說:我非要到這里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里的年輕人那一點差?我為什么要受這樣的屈辱呢?此時反映出高加林如此強烈的自尊。從小說中可以看出,高加林是有能力的人,連高明樓這樣的“大能人”也不能不感到一種威懾,不能不感到“將來村里真正的能人是他”。高加林是優秀的,自信心可使他進取,但也可扭曲他的靈魂。于是我們在他自信的背后,發現了一種隱藏更深的自卑感。在他第一次去買饅頭,卻因為是熟人,而不愿去做那筆生意。當遇到老同學張克南和黃亞萍時,對他們所說的話非常敏感。即使他們是很真誠的,但在他看來,是在他面前夸耀自己的優越性。高加林的自尊心太強了。因此精神處于一種藐視的狀態,說話時不時的諷刺、挖苦。最終老同學不歡而散。在買饅頭的過程中,他后悔不該來。感到自己象一個真正的鄉巴老。覺得周圍的人都在看他,他低著頭,什么也不感看,連叫買也不敢。心里難受得象無數個蟲子在咬。在城里掏糞時,緊張防備周圍,鬼鬼祟祟象做賊一樣,恐怕被熟人看見丟面子。每當看見騎自行車的縣上和公社的干部們,從河對面公路奔馳而過,雪白的的確涼襯衫,被風吹得飄飄忽忽的身影時,他的心就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惆悵,苦澀的味兒頓涌心頭。就像吞了一口難咽的中藥,難受極了。即使和巧珍在一起,他也會認為那是墮落和消極的表現。他的自卑是強烈的。
高加林之所以有這樣的自卑感,與他的思想意思是分不開的。他一心想離開這貧瘠的土地。他不愿象他父親一樣當一輩子土地的奴隸。害怕的貧困、愚昧。他始終渴望到大城市去,渴望施展“報負“。因此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他在當教師時,不斷發表文章,刻苦鉆研。并且得到了認可—他是一個很受尊敬的教師。然而對于這樣一個有抱負、有上進心的青年,周圍的人沒有去承認他,發展他,而是讓社會的不良之風,深深傷害他,使他回到了黃土地上。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我們社會的肌體是健全的,假如社會主義陽光照耀在每一個角落,那么高加林周圍的環境力量就有可能不段完善他的性格,而他本人或許能夠避免他的悲劇命運。因此我們不能忽視環境對人的影響。特別是那些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確立的青年。由于社會尚不是由他們來開拓,他們的視野就顯得過于狹窄,往往容易被生活表象所迷惑。而當他們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時,這一影響就更不能低估。在以高加林為典型意義的青年形象中,自信和自卑彼此排斥卻又緊密膠合在一起。這正是他性格中潛伏著的悲劇性的危機。
《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二) 脆弱與勇敢
高加林是自信的。而當現實扼制了他的“欲望”,他又變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他有的只是“欲望”本身,沒有的恰恰是把“欲望”本身化為現實的真正動力。他只能在順境中馳騁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他貌似強者的外衣下,隱藏著的卻是一顆脆弱的、不穩定的自我。
高加林的脆弱性在他兩次大的人生轉折中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當高加林被擠掉教師職務,第一次復歸到土地上當農民時,他感到理想破滅。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他無法冷靜下來。三年的教書生涯,美好的夢想頃刻間就變成了泡沫。他的臉痛苦的抽搐著,一只手很很地揪著自己的頭發,淚水一次又一次地流下來。他不思茶飯,用毀滅性的勞動來折磨自己。或許他的拼命勞動只是希望用極度的疲勞來消彌騷動的“欲望”。當他走后門當了縣委通訊干事,而事情敗漏,他又一次被譴回農村時,又一次感到孤零零的自己,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他不知自己從什么路上走來,又向什么路上走去…。想到破滅的不僅是那遠走高飛的幻想,也是與黃亞萍那并不牢靠的“愛情”。又想到自己以后貧窮的農民生活,他痛不欲生,想叫叫不出,想喊喊不出。他甚至想到死。然而這一切怨誰呢?想來想去,反而恨起了自己:他兩只手瘋狂地揪著自己的胸脯,外衣上的紐扣“崩崩”地顆顆飛掉……。在波濤起伏、曲折不平的人生道路上,高加林就是這樣地失敗了。當他孤魂般走在大馬河川道上時,山坡上傳來的是孩子們辛辣而直率的信天游歌聲:“哥哥你不成才,賣了良心才回來……”這利劍般閃射著冷峻真理光輝的古老歌謠,雖然從孩子們口里唱出,但那深沉的譴責力量,仍然使他感到驚心動魄。只有在這時,他才如夢初醒,有了五內俱焚的痛悔。高加林是一個彷徨與人生十字路口,生活閱歷還不豐富的青年。遇到挫折不能積極面對,只會痛苦、流淚、抱怨、后悔。表現出極度的脆弱。但只要受到別人的安慰,鼓勵,他會作深刻的自我反省,對生活產生希望。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正因為如此,他還會振作起來,前途還是美好的。
盡管在逆境中高加林往往表現的很脆弱。但在順境時,他往往表現的很勇敢,積極進取,具有一種冒險精神。
高加林痛苦于農村落后,渴望現代文明的春風吹到這閉塞的地方。因此,在他當上農民以后,與因循守舊的古老生活方式發生了反抗力。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以特有的力量與農村舊道德觀念和庸俗輿論挑戰:他鼓勵巧珍刷牙;鬧了一場“衛生革命”;藐視農村“明媒正娶”的傳統道德,和巧珍大膽公開彼此的愛情,公開地在眾目睽睽之下,和巧珍騎著一個車子去逛縣城。可見,高加林是以一種勇敢、挑戰的姿態,沖擊著農村的平靜,和古樸的生活方式。憧憬著現代文明的生活。
在到南馬河公社采訪時,他的勇敢精神表現的也很明顯。南馬河幾個村莊都被洪水淹沒。高加林沒有騎車子,黃昏才出發。沒走幾里,天就黑了。此時他并不害怕,他精力充沛、動作敏捷。一剎那間需要犧牲什么,他就會獻出什么。到了南馬河,腳上流著血,但沒有休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高加林這種勇敢精神與他自身的性格和經歷有關。首先他受過很好的教育,受過新思想的影響,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當面臨這樣的大災難,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一種責任感讓他沖在了前面。再者,高加林是一個要強、好勝、狂熱、有自尊心的人。這一次采訪對他來說是個難得的表現機會……。當他聽到那篇沒被改動的第一篇報道時,一種幸福頓涌心頭,忍不住輕輕地高吹起了口哨。
(三) 樸實與虛偽
高加林由于受到父輩的影響,他具備天下農民所特有品質—樸實。如小說上所描繪的那樣:在勞動時,他手磨起了水泡,流出了血,他仍然挺著。在縣城掏糞時,哪個廁所要是沒糞,他立刻失望喪氣,哪個廁所糞多,就高興想笑,像是發現了金子。在失去教師職業后,他抽的煙由紙煙變為旱煙,表現出他生活的節約。他憨厚、老實,當他第一次和巧珍在大馬路上并肩行走時,心呼呼直跳,感到很難為情。也是這種樸實,才使巧珍和他走近。也正是這種樸實,使他主動上地里給父親幫忙;給母親拉風箱。并且還養了兔子,想搞點副業。他忙忙碌碌,儼然象個過光景的莊稼漢。也更是這種樸實,使他感到,他不該那樣害怕在這黃土地上生活;在這親愛的黃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結出甜美的果實。
高加林還擁有農民兒子質樸的責任感和內疚感。雖然他在精神上承受壓抑和痛苦,但看到在勞動中的母親滿頭的白發;瘸腿的父親一輕一重地出山……。想到莊稼人的吃苦精神,眼里流出了淚水。在作品下篇,我們看到,當他和黃亞萍在一起時,猛然想到巧珍,心如刀絞,情緒的熱情忽至冰點。內心深處,是一種深深的愧疚與譴責。
我們知道, 高加林有極強的自尊心。他不甘不如人。始終渴望到大城市去,渴望施展“抱負”,其目的僅僅是實現自我價值?還是為了事業的發展?這在高加林思想上顯然是相當模糊的。于是,在這特定的環境中,其虛榮心得到了極度膨脹:當巧珍要把狗皮褥子拿到縣城給他時,他有點嚴厲地說:“我不冷!你千萬別拿來,人家笑話哩!”在縣通訊處的那些日子里,他不斷陶醉在事業的成功中。他內心里每時每刻都充滿著驕傲和自豪,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滿足。甚至和同志們說話都言詞尖刻,才氣外露,得意之情溢于表。但他有時也會警告自己不要太張狂,他有更大、更高的抱負和想法。不能滿足于這個縣城所達到的光榮……。甚至在省城的大街上,看到公園里一隊對挽胳膊走路的青年男女,也幻想著自己令人神往的富于彩色的大城市生活。高加林的內心是虛榮的,他的所謂個人抱負和個人前程,始終是他內心深處最縈繞關注的東西。正是這個日夜困繞著他內心的幽靈,指使著他走錯一步,再走錯一步。人生的道路是復雜的,社會的矛盾也是錯綜的,然而決定一個人性格面貌的,畢竟是一個人的思想、情操。當他和黃亞萍舊情復萌,重新戀愛,以及在這種愛情矛盾的厲害權衡中,“遠走高飛,到大地方去發展自己的前途”成為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砝碼”。于是“權衡了一切后”他“決定要和巧珍斷絕關系,跟黃亞萍遠走高飛”。純真的愛情終于被壓倒在內心的虛榮之中。他無情地拋棄了巧珍這個天真純潔姑娘赤誠如火的愛情,卑劣地傷害了一顆純正坦直的心靈,也暴露出他靈魂深處潛伏著很不美妙的污垢!我們可以看出高加林對劉巧珍和黃亞萍的選擇,并不是由愛決定的,而是由內心的虛榮決定的。誰能滿足他的虛榮,他就會選擇誰。思想意識的錯誤,致使最終陷入痛苦深淵。
高加林這些性格特點,有時是孤立的,有時又是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從而形成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性。
高加林以上性格形成,與他生活的社會、家庭、自身思想意識是分不開的。高加林生活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是一個能呼吸到城市文明的空氣卻又保留著古老、落后的習俗的城鎮郊區,一個交織著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生活環境。也是現代意識與傳統道德觀念碰撞最激烈的時期。他的理想與現實、性格與環境交織的錯綜復雜,又顯得格格不入。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副令人不可思議的畫面:一個明明有才能,可以充分發揮作用的知識分子,卻被別的有權勢的人同過“合法手續”而從教師隊伍中除名;隨后他又依靠自己的“關系”,進入縣委大院,而“紀律檢察委員會”又以合法的途徑將他重新除退。生活在這樣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環境中,高加林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有的只是一連串失敗的記錄。還有家庭環境、自身思想意識對他性格的形成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農村的落后、貧窮及父母對他的精心培養,創造了他一心離開黃土地的自身條件。我們從作品中可看出,形成他復雜性格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身的思想意識。由于剛步入社會,對生活認識不清。錯誤地把個人的欲望當作理想,不能根植于現實的土壤中,過分強調個人的需要。缺乏扎根土地,在家鄉的土壤上實現自己理想的決心。這些思想意識,促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矛盾重重,徘徊不前。
高加林的悲劇不是偶然,大量的偶然性中顯示出了生活的某種必然性:傳統的生活已經容納不下這一代青年對人生的追求,而他們又往往不太理解通往新的生活的正確而又艱難的道路。他們理想大于現實,盲目追求實際上不能得到的東西,得到的必然是一種對人生扭曲的認識。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象高加林這樣的青年也并不少見。文學是一面鏡子,高加林這樣具有豐富內涵和典型意義的形象,無論他的逆境、順境、長處、弱點、教訓和悲劇,都具有發人深思的鑒戒的力量。希望那些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們從高加林的形象中得到啟發,正確處理好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以誠懇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一切,讓人生的理想之花開得更加鮮艷!
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 [篇2]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一樣的人,一樣的人生。高加林是復雜而矛盾的,就如這社會歷史變革的復雜和矛盾。而正因為社會永遠都是復雜的,所以,哪怕千秋萬代,依舊會有無數個一樣的“高加林”在社會中成為奮斗的犧牲者,演繹了一幕幕可悲可嘆的劇目。
《人生》正是以人生中多種復雜的矛盾沖突為主線,讓高加林一手牽引著燃到悲劇的盡頭。
一、時代的悲劇
當時的社會正處于變革時期,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卻沒有減小,部分農民得到了難得的讀書的機會,開闊了眼界,就渴望到大城市去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高加林就是這之中的一部分。他沒有考上大學,只能在農村謀一份民辦教師的工作。可是村里的主宰“大能人”高明樓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也找一份體面工作,硬是憑著自己的勢力把高加林的教師給下了。高加林是有才華的,他喜愛文科,正好可以利用做教師的業余時間研究學問,他已經在地區報上已經發表過兩三篇詩歌和散文。他雖然出身寒門,但因為“父親用勞動換來的錢供養他上學,已經把他身上的泥土味沖洗得差不多了。他已經有了一般人們所說的知識分子的“清高”。”現在要他再回去黃土地當一個農民,頂替他的還是沒有什么本事剛剛高中畢業的三星,他當然心不甘情不愿。他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報復情緒,作者這樣精準的描寫他的心理:“假若沒有高明樓,命運如果讓他當農民,他也許會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輩子!可是現在,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樓,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樓他們強,非得離開高家村不行!”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高加林有著強烈的自尊心,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不向命運低頭,自此他為自己樹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標。可是太強的自尊心卻讓他在這個社會中屢屢受挫。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環境的力量是強大的。個人想要社會環境挑戰,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付出代價。高明樓和劉立本兩家“強強聯合”成為村里的主宰,清貧人家受了氣只能忍著。因為這一輩子都要“低頭不見抬頭見”,惹了有勢力的人是要被給“顏色”看看的。高加林忍下了這口氣,沒有去告發高明樓,然而心理上的創傷哪里的那樣容易愈合的?這種心酸與無奈是時代給予的悲劇,也是單單一個人所不能抵抗的洪流。
高加林是熱愛生活的,他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但是現實與他心中的理想總是相差甚遠。正當他失意落魄的時候巧珍出現了。這個美麗淳樸的姑娘用真情打動了加林,在這樣的時刻慰藉了加林的心靈。而隨著叔叔的升職,加林當上了縣里的干部,他為了和有共同語言可以幫助他進入更高層次的黃亞萍在一起,拋棄了純潔善良的巧珍。他這樣的行為無疑是背叛了傳統倫理道德的。就在他的爹和德順因為這件事一起找他的時候,德順老漢說他“把良心都賣了”,德順老漢的看法也代表了當地人的看法:“你是咱土里長出來的一棵苗,你的根應該扎在咱的土里,你現在是個豆芽菜,根上一點土也沒有了,輕飄飄的,不知你上天呀還是入地呀!”德順老漢說的沒錯,加林脫離了生他養他的黃土地,想要去追求一種自己不可能達到的生活,他脫離實際的幻想自己今后飛黃騰達的生活,脫離了自己的根。命運弄人,他被克南媽告發而一夜之間又淪為了農民。這使他絕望至極。看似是張克南他媽對加林搶走自己未來兒媳的報復,而實際上,是傳統道德與新的生活觀念的沖突。按當代社會的觀念來看,高加林執著的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錯了嗎?情感是一種你情我愿能說誰先來誰就是對的么?高加林只不過是想要過上更加體面的生活,想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就算是因為虛榮因為自尊心過強而這么做,這又需要我們怎樣的責備?然而在當時的社會上高加林只能在痛苦中向傳統倫理道德低頭,他為自己確定的價值觀使他成為社會變革的祭奠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時代的悲劇。
二、青春的悲劇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高加林還很年輕,年輕的時候不免為了自己的執念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然而有挫折有困惑,這才是人生。人生有許多時候都因為緊要處有幾步沒有走好而后悔。青春的時候人們都還不很成熟,看不清自己,于是人生有許多悲劇,由自己親手釀成而又無可奈何。
什么才是幸福?幸福或許像宇宙有多大一樣無法定義而我們經常能夠在胡同口、長街頭、車窗外看到我們想要追求的幸福,贏一盤棋、牽一次手,哪怕是看著繁華的街景發一會呆都會使我們擁有幸福感。幸福就是知足。如果高加林懂得知足,那么他在擁有巧珍以后就應該惜金斷念,和自己心愛的女人共度一生,這樣,他會感到幸福。然而高加林很年輕,他不懂得怎樣才能幸福。他不知足,只是一味的想要一步又一步的高攀。其實,他忘記了,最寶貴的幸福就在他身邊。
劉巧珍因為自己沒有受過文化教育,所以對高加林這個有文化又有男人氣概的男子格外傾心。她的愛有著農村姑娘的質樸純真,以她的真誠打動了失意無奈中的高加林。可是當高加林重新回到了城市的時候,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有文、化開朗也更加活潑,但卻有著城里姑娘的任性。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而大膽。高加林和她在一起更加談得來,然而高加林的直性子與她的大小姐性格有著許多矛盾。高加林的選擇其實十分艱難。他時常想起巧珍可人愛的身影,當他與黃亞萍吵架的時候,時常會想起巧珍無私而溫柔的愛。可是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候就只能說一些農事,她的視野由于環境的局限而狹窄,巧珍無法滿足高加林對于知識的渴求,無法滿足高加林的虛榮心。這時的高加林內心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感情。盡管他最后選擇了黃亞萍,可他內心深處愛情的海洋卻因巧珍而洶涌。他終于傷害了巧珍,然而巧珍默默接受這種不平等,她并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還在為高加林以后的生活擔憂。這才是真正寶貴的真情,是德順老漢說的寶貴的“金子”,這金子因為高加林青春時的對幸福定義的錯位而丟失,成了一生中無法挽回的錯誤。當高加林被貶回農村的時候,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云煙再也難以挽留。這個時候他才明白,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其實是愛他的親人和愛人。最后他撲倒在黃土地上,這也代表了他終于找回了自己的根,不再追求不切實際的生活,而是珍惜自己身邊所切實擁有的真情。
他的愛情一去不復返,他的婚姻也沒能夠成功。可就算他和黃亞萍結婚又能怎么樣呢,他因為虛榮而丟棄了自己真正愛的人,在今后的一輩子中,他能夠過得幸福么?這樣的故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愛情和婚姻往往不能兼有。高加林的經歷,深刻的揭示了愛情和婚姻的沖突。
其實,對于高加林,我們無法用單一的價值標準來裁決。他身上有著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的精神,有著農村人辛勤、樸實的傳統美德,然而也有著令人可恨的固執,過強的自尊和虛榮心。他的性格多樣而復雜,而正是這樣,才使得他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
簡單而幸福的生活永遠都如白駒過隙般一閃而過,可人生的路看起來卻何其遙遠,在這樣一部濃縮的“人生”之中,每個人都可以看見自己的身影,而“高加林”或許正是你身邊的哪一位。因為他并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代表了某一種人的典型。
拓展:高加林形象介紹
形象分析
高加林
高加林是一個具有復雜的矛盾和矛盾方面組成性格的當代農村青年的典型形象。在他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強、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負、自私的一面;既有樂觀、倔強、勇于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觀、懦弱、虛榮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協的一面。黑格爾說:“人的特點就在于他不僅擔負多方面的矛盾,而且還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這種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實于自己。”高加林的性格就是這種復雜的矛盾和矛盾的諸方面組成的統一體,是獨特的“這一個”。
高加林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他從來也沒有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己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他對家鄉的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為了不像他父輩那樣當一輩子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另一種說法是奴隸),即使他在民辦教師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績,同時也是為了將來通過考試或許轉為國家正式教師,離開土地,進而爭取做他理想的工作。當民辦教師職務被高明樓下掉時,他憤憤不平,決心豁出命來和他“拼”個高低,當馬長勝為了巴結他的叔叔開后門使他住進了縣委大院時,他卻坦然地依靠了權勢,與高明樓的矛盾迎刃而解。他上街賣蒸饃躲躲閃閃,生怕碰見熟人,成了這個世界最無能的人。他在精神危機中遇上了巧珍,巧珍那純潔、無私的愛情像無聲的春雨悄然地滋潤著他焦躁的心田,使他精神重新閃光,激起他對生活的熱愛。當他享受初戀的幸福時,他又十分懊悔、惆悵。他時時刻刻地想念巧珍,但又處處躲避巧珍。他在與巧珍的相愛中,敢于沖擊頑固的習慣勢力和世俗觀念,可是當他進城后卻又成了黃亞萍愛情的“俘虜”。他在與黃亞萍熱戀的時候,也還時常掛念巧珍。他向往大城市,有“聯合國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沒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確道路,他終于成了離開生養他的土地的孤獨奮斗者。他冒雨連夜趕到馬河公社抗洪救災第一線報道救災情況,體現了英雄主義精神,可是這種精神又籠罩了一層無形的虛榮和狂熱。他與黃亞萍的相愛,帶有發展自己的目的。他在黃亞萍面前既暴躁,又溫順,而且無條件地接受她的“考驗”,聽從她的指揮。可以想見,高加林由貧窮落后的農村,“飛”到了文明的縣城,既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又得到了“時髦的女郎”,如果不是克南媽媽“公報私仇”,恐怕高加林將會“飛”到更大的城市,他的追求便會成功,他的理想便會實現。高加林是生活的強者,他的性格中的長處,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的短處。高加林既是“不正之風”的受害者,又是“不正之風”的承擔者、得益者。然而,由于主客觀因素的作用,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上幾經沉浮,最后終于“敗”下陣來,釀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情感經歷
回到農村
當他高中畢業回到村里后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時,他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而她對于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于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去往城市
周里京扮演的高加林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復考慮后,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可同時意味著這種選擇會無情地傷害巧珍,當他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后,巧珍含淚接受了,但她卻并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著。
重回農村
但是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這件事終于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云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番話,而后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高加林人物形象的分析11-07
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11-23
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10-06
《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12-27
高加林個人形象分析06-20
林道靜人物形象分析08-03
高覺新人物形象分析11-23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11-24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