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韓信的人物形象分析
先說一副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據說這是韓信的墓志銘。這副對聯真是絕妙呀,工整不說,主要是精煉地概括了韓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已”,指的是蕭何,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故事大家應該是比較熟悉的,京劇中就有這本戲。還有一個成語,大家也比較熟悉,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敗也蕭何,指的是最后,是蕭何出面將韓信騙出來,被呂后殺掉的。“存亡兩婦人”,指的是漂母和呂后。漂母是指,韓信早年在故鄉未發跡時,混到了吃不上飯,河邊上一個漂絮的老婦人看他可憐,將自己帶來的飯舍給了韓信吃,韓信對此感激不盡。后來,韓信功成名就后,遍訪漂母不得,在當年漂母漂絮的河邊沉千金,以報答當日的賜飯之恩。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注:㈠《史記·淮陰侯列傳》說是找到了漂母;㈡漢代時的金不是我們今天的黃金,而是指銅。不過,我倒是更愿意相信韓信沒有找到漂母的說法,故此處仍采用自己的觀點。)呂后,就是漢高祖的皇后。她和蕭何聯手,騙殺韓信于長樂宮的懸鐘室。
我想更多地從性格的方面來分析韓信這個人物,以期為大家提供一些可值得借鑒的人生經驗。
韓信性格上的優點有如下的幾方面,正是這些優點,使得韓信能夠起身于平民,最后取后封侯的功業。
第一點,志愿高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這一點。其一,《史記·淮陰侯列傳》末尾的“太史公曰”說,“我到淮陰去,淮陰的地方的人對我說,韓信還是平民的時候,他的母親死了,窮得沒有錢來辦喪葬的事,然而他卻各處去尋求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旁邊可以安頓得下一萬家。我去參觀他母親的墳地,果真像人們所說的。”也就是說,窮困時的他就想到了日后一定會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而光宗耀祖后的表現之一,肯定會大修祖墳的;其二,韓信的胯下之辱。這個故事大家也是熟知的,即一個地痞對韓信說,我看你一天到晚腰里佩著劍,但你骨子里卻膽小如鼠!韓信,你要不怕死,用你的劍刺死我;不然的話,從我的褲襠里鉆過去!結果,韓信盯著那小子半天,《史記》記載,“于是信孰視之”,低下頭慢慢爬了過去。對于此一段,柏楊先生有一個精辟的論段,什么是大英雄,大英雄是先彎一下膝蓋,而后向上蹦得更高,這是大英雄!這時的韓信就是如此,他的退讓是為了今后更大的成功!如果,別人一踫他,他立馬不顧一切的回咬一口,這是什么?易中天教授稱之為“螃蟹”。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嘛。
第二點,忠義。其一,對于漂母的報答。這一點在上文中有過敘述,這里就不再多言。其二,對劉邦的忠。在被封為齊王后,與劉邦、項羽實際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時,韓信對楚漢來說,是一塊極重的權,他的態度決定了天下的歸屬,倒向漢,則劉邦勝;倒向楚,則項羽贏;中立,則三足之勢成矣!這時,項羽派武涉去勸說韓信,要他自立為王,這樣,對項羽而言,最起碼不會吃太大的虧,但韓信拒絕了。韓信的謀士蒯通也看到了這一點,也勸說韓信自立為王,因為,理由是韓信的功勞太大了,才能太高了,所謂功高震主,因而
一旦天下無事,就會“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為自身安全起見,也應自立為王,而且反復三次勸說,但韓信卻都拒絕了。什么理由呢?韓信說,“漢王對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車給我乘,把他的衣給我穿,把他的飯給我吃。我聽古人說過:乘過人家車子的人,要給人家分擔患難,穿人家衣服的人,也該給人家分擔憂慮,吃人家飯的人,就得為人家賣命,我怎么可以唯私利而圖而違背正義呢!”關于這一點,易中天教授在《漢代風云人物》中講韓信時,說得很精彩。古代時,共衣是一種非常高的情分的,譬如,《紅樓夢》中的寶玉探晴雯,晴雯將內衣脫下來交給寶玉,寶玉立馬明白了她的心意,馬上穿上了,晴雯說了一句,如此,則死也心甘了!也就是說,在我國古代,衣是身體的一部分,給你衣穿,則表示以身相許的意思了。另外,當時的韓信是餓過肚子的,而作為一個諸侯——劉邦,卻可以將自己的飯給韓信吃,這是多么大的情份哪!因而,我說,韓信是一個忠義之士!
第三點,才高。可以從以下兩件事情一窺其究竟。其一,成功的就職演說。從《史記》上來看,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軍時,不但將領不服,就是劉邦自己也心中沒底。于是,在就職后,劉邦就考問韓信了,問他有什么計策可心安天下?韓信就問劉邦,請問你自己認為,你與項羽相比,誰能力大?劉邦考慮再三,而后說,我不如也!韓信馬上向劉邦祝賀。為什么祝賀呢?因為,他看到了劉邦的誠實。上下級之間最重要的是推心置腹,相互信任,講實在話,辦實在事。而后,韓信就為劉邦仔細分析了他與項羽之間的優與劣。這一就職演說,深深地打動了劉邦,自此,劉邦對韓信的才能深信不疑。這一點堪比三國時諸葛孔明為劉備謀劃天下的《隆中對》,只不過后者沒有成為現實;而前者卻成為了現實。其二,首戰告捷。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戰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收復漢中,使得劉邦具備了戰略后方,為羸下楚漢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戰的意義就在于此,而從軍事上來說,則成為了后世軍事家紛紛仿效的戰爭范例,即用表象來迷惑敵方,以掩蓋己方的真實的戰備意圖,一舉克敵制勝。
《韓信的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優點,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正因為有了如此的優點,使得韓信在秦末的亂世之中崛起成為一個蓋世的大英雄。但韓信功成之日,也正是其向滅亡之日,這又是為什么呢?這里面,有韓信自己分析的“兔死狗烹”的外在因素,但我認為,更重要的還是其內在的因素,也就是性格上的因素。
其一,不學無術。這不是指韓信軍事上的不學無術,而指個人修養方面的。還是《淮陰侯列傳》末尾的“太史公曰”所說的,“假如韓信學一些道家的謙讓之道,不夸耀自己的功勞這,不驕傲自己的才能,那他對漢室的功勛,真可以上比周公、召公、姜太公等的對周朝的貢獻,子子孫孫,都可以一直享受殊榮,獲得祭祀。不朝這個方向努力,而在天下大局已定,才來陰謀叛逆,殺了他的全家,不也真是罪有應得嗎?”這一點,中唐的郭子儀絕對做得韓信的老師,可惜的是,郭子儀比韓信晚生了好幾百年!但他可以學學春秋時期的范蠡啊,功成之后,攜西施而去,樂得做個陶朱公,三次散盡家財,不知所終!遺憾的是,生在尊奉黃老之術的大漢時代的韓信卻偏偏沒認真地學習黃老之術,卻倚功賣功,終致殺身之禍。這一點,在韓信被免去楚王,貶為淮陰侯時,仍可見證。一次,終日不得歡的韓信見到了樊噲,樊噲非常敬重韓信,對落魄的韓信非常客氣,韓信卻說了一句不知輕重的話,“唉,想不到我竟落得和樊噲這樣的人為伍了!”這是什么話?樊噲是何等的人,在鴻門宴上救過劉邦的性命,呂后的妹夫,與這樣的人為伍,怎么就丟了你韓信的面子了呢?
其二,倚功賣功,埋下禍根。韓信用兵如神,在楚漢戰爭中節節取得勝利后,卻做了兩
件絕對的錯事。第一,進攻齊國。本來,齊國已被漢使酈食其(音異基)勸降,結果韓信的謀士,就是后來勸韓信自立的那位蒯通,卻勸說韓信,“將軍奉詔攻齊,偏巧漢王又派使臣去游說齊王,難道漢王命令你停止進軍了嗎?怎能不前進呢?況且,酈食其只是一個平常的書生,乘著一輛車,到處去播弄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竟然說動了齊國七十多處城池降漢,而將軍率領著幾萬大軍,一年多才攻下趙國的五十多城,做了幾年的大將,反趕不上一個小小書生的功勞嗎?”你看,為了貪功,竟然在人家歸降的時候去攻打齊國,而此時,劉邦是多么的希望韓信不要攻齊,率兵南下去攻項羽啊。結果,導致酈食異被烹,齊楚聯盟!第二,要挾劉邦,要求做假齊王。當時,楚漢兩軍對峙,不分勝敗,攻下齊國的韓信卻按兵不動,并寫信要求劉邦封他做假齊王。劉邦看信后拍案而起,沷口大罵,只是在張良和陳平的暗中提醒下才斷然改口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才對,干什么要做假王呢?”雖然獲得了分封,卻落下了要挾主上之嫌,為日后埋下了禍根。
其三,猶豫狐疑,不識大體。第一層意思是指,蒯通三次勸說韓信自立為王,韓信均患得患失,讓機會從自己的手中溜走了。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韓信,在政治上卻是那樣的猶豫狐疑,當斷不斷。如果韓信自立為王的話,我相信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改寫的。但當機會已經喪失殆盡的時候,韓信卻真得反了!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的一件事情。當初,手握重兵的他沒有反,而如今,被軟禁京城的韓信卻想謀反,最后落得個被夷三族!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說的,“韓信,一代名將,曠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掙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戰斗中奮進,在勝利中沉淪。他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貳,卻在最不可能反叛時涉嫌謀反。正如司馬遷所說,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因此,有人認為韓信的謀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認為其造反證據確鑿,還有人認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這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作為那個英雄時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負重,他的自強不息,他的叱咤風云,甚至他的猶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記憶,耐人尋味,發人深思(摘自易中天《品三國前傳之漢代風云人物》)。”
韓信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2]
韓信一生英雄,卻死于婦人之手。想來實在令人嘆息,有人說韓信之死是因為叛亂,但細讀歷史,韓信之死與叛亂無關,倒是與他的為人有關。
公元前201年的時候,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征求將領們的意見。大家都說:趕快發兵,把這小子活埋了。劉邦沉默了一陣,然后問陳平。陳平說:打仗的話,韓信不容易對付,得用個計策才行。結果劉邦用陳平的計策把韓信給抓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韓信非常不得人心的,文臣武將都不喜歡他。劉邦對韓信的態度一向有點曖昧。一方面很欣賞甚至愛惜他,一方面又擔心他。從他內心來說他不希望韓信造反,他也不愿意殺掉韓信。所以他在詢問下屬的時候,不見得一定對韓信怎樣,只是想看看大家的態度。但是大家不約而同的要求殺掉韓信。韓信的人緣可見一斑。
韓信被抓以后,劉邦惜其才,并沒有殺他。只是貶了他的爵位,從楚王變成了淮陰候。按說死里逃生,做人應該低調一點、謹慎一些。但韓信似乎沒有收斂。下面兩件事可以看出來。
一件事是劉邦有一次和韓信閑談。劉邦說:韓信啊,想我這樣的能夠帶多少兵啊?韓信說:最多帶十萬了。劉邦又問:那你能夠帶多少兵呢?韓信答:我當然是越多越好了。你想劉邦最忌諱的就是韓信善于打仗,我不能帶兵,你能帶。那天下的兵都給你帶了,我這個皇帝怎么當啊?真是那壺不開提那壺。作為一個待罪之身,居然對皇帝說出這么犯忌的話來,已經是離死不遠了。
再有一件事情是韓信有一次去看望樊噲。大家知道樊噲是鴻門宴的重要人物,也是大漢王朝的將軍之一,同時還是劉邦的妹夫。也算是一個顯赫的人物。這個時候樊噲的位置已經在韓信之上了,但他還是畢敬畢恭的接待了韓信,口稱臣子,以大王的禮節待之。可以說已經是很給韓信面子了。但韓信居然對樊噲說:想不到我活著竟然要和你這樣的人為伍。好象十分不屑的樣子。就算是好脾氣的人聽到也不高興。何況軍人出生的樊噲呢?韓信這樣的為人得人心才怪!
后來,韓信被呂后誘殺。這個注意就是丞相蕭何提的,包括騙韓信到朝廷都是蕭何一手操辦。蕭何對于韓信是有知遇之恩的,可以說韓信就是蕭何一手提拔起來的,但這樣一個人也出賣了韓信,韓信做人的失敗已經沒有辦法講了。
韓信被殺時,劉邦并不知情。劉邦回朝得知這個消息后既欣喜又惋惜。欣喜的是心頭之患終于解除,從此不必擔心;惋惜的是這樣一個人才不能再為所用!但就算呂后不殺他,以韓信恃才傲物,到處樹敵,有反心卻無大氣魄之個性,結局早已經注定!
觀人一生,本事越大,越要低調,為人越要注意。須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一個有才能的人面對的挫折往往越大,稍不注意,就會落入他人設下的圈套,成為末路英雄!
【韓信的人物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邊城人物形象分析08-16
李逵人物形象的分析08-14
賣炭翁人物形象分析12-15
貝多芬人物形象分析08-30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09-06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11-23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03-14
圍城人物形象分析11-23
罪與罰人物形象分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