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國演義》是一部洋溢英雄主義的亂世史詩,是幅飽含著智慧和經驗的歷史畫卷。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歷史的反思和審美的享受。諸葛亮毫無疑問是三國中最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義使他名垂千史,但他始終是個悲劇的英雄。
一、外貌形態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孔明是這么寫的:“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說中還提到豬哥亮在執掌劉備的軍隊后,常常手持羽扇,身披鶴氅,坐一輛四輪小車等之類的語言,按照今天的標準,諸葛亮身高超過一米八,長得也頗有氣質,很有風范,雖住在隆中,卻也非不修邊幅,而是保持了高潔的情操。由于生活在臥龍崗,且飽讀經書,雖關注世事,但不參與其中,一副超然物外的樣子,使他籠上了一層神仙的色彩,當然了,這樣寫是為了烘托出他與眾不同的氣魄,更加堅定了劉備請他出山的決心。
小說中的孔明在前后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異。前期的孔明,雖不能說喜怒全寫在臉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變化,他是非常樂觀的,前期蜀漢國力雖然不強,但他們的軍事力量卻不容小視,劉備擁有五虎上將,行軍打仗,軍事部署也大致隨著他的想法走,而且國力也在逐步增強,一統天下的愿望似乎都在隨著他們的思路走。然而關羽失荊州打亂了他的復興計劃,隨著五虎上將的老去和劉備為關張報仇而大敗之后孔明開始憂慮了,到了后期,說里,在贏取戰爭勝利時,孔明從容不迫,勝利后更顯得風流四溢;劇本中,在某些特殊的戰例里,孔明在其過程中及獲勝后,都時時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緒。
二、智者的代表
把諸葛亮看作是智者是沒有爭議的,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深通事理。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更是成為了一段佳話。自出山以來,不論是在軍事才干,政治謀略與治國方略方面,都體現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劉備以軍國基業傾心相托,唯計是從,關羽、張飛,俯首聽命,這且不說,東吳周瑜,才略超群,多次比試,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而吐血身亡,司馬懿何其狡詐,似堪匹敵,但也每與對敵,總是戰戰兢兢,多次狼狽,致留下孔明空城彈琴退敵的佳話,和“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笑談,幾番仰天長嘆:“吾不如孔明也!”一定程度上說,一部《三國演義》,無論愚者智者,都作了這位第一智者的反襯正襯。
1、諸葛亮對時局的看法。
孔明雖然住在臥龍崗,不參與世事,但對外面的時局卻也十分了解,故劉備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成了一段佳話。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其戰略構想,對三國鼎立之勢分析的很透徹,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孫權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可為援而不可圖。唯荊州、益州、漢中可圖。然而對于占據荊州,益州之后的戰略卻一筆帶過,只說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出荊州,劉備出秦川就可克敵制勝,希望百姓簞食壺漿來歡迎了。雖然他對天下有變的期待有些虛幻,但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愿望卻一直存于心中,那時劉備的威望很高,雖然 沒有固定的地盤,但有團結的軍隊,那時關羽、張飛和趙云的存在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2、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打過很多多勝戰,他有“懷經倫濟世之才”,在政治軍事斗爭中遠見卓識,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初出茅廬便于博望,新野大敗曹軍,聯吳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占荊州,取巴蜀,定漢中,速伐關,南征七擒孟獲,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階段的決策的成敗,處處閃耀著他決策的英明和決策的才智的光輝,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并確立了暫時的三足鼎立之勢。不論是草船借箭、群英會還是空城計,都體現了他出色的軍事才干,尤其是小說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孔明將司馬懿誘至上方谷,縱火燒之,如此絕妙之計,迫使司馬上當,原以為可以一舉殲滅之,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長嘆。不論結果,我們只看過程,可以說孔明的軍事才能無人能及。
3、諸葛亮的政治謀略
諸葛亮出山后打了一系列的勝戰,然而這些戰只是在為以后統一大業做準備,而打戰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牢固自己的力量。當劉備占據了益州和荊州后,他一直在告誡留守荊州的關羽,荊州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他還提出了“聯吳抗曹”的戰略,孔明深知那時劉備一人之力無法與曹魏抗衡,東面的孫權也一樣,因此聯合吳國一起抗曹對兩國都有好處。荊州的重要之處還在于那時北伐中原的中轉站,占據荊州是以后統一大業的最關鍵的一環,至于后來關羽大意失荊州破壞了戰略部署得另當別論了。劉備死后,蜀國國力空虛,諸葛亮的統一大業再次受阻,因此被迫休養生息,開疆擴土,向南用兵,七擒孟獲,發展經濟,壯大軍事實力,增加人口數量,其目的都是為了完成劉備的統一大業。
《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4、諸葛亮具有很高的知識素養
諸葛亮報讀詩書,精通天文歷法,能夜觀星相,能預測天時,因此在行軍打戰中能運籌帷幄,他的才干得到了眾人的肯定。諸葛亮一生忙于劉備的統一大業,沒有太多剩余的時間去從事文學活動,我們知道,諸葛亮具有很高的文學素養,然而他的一生總是在忙碌中度過,為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因此他流傳至今的文章不多,而我們接觸的只有《出師表,》然而出師表不論是在寫作藝術上還是他所表達的內容上,都足以證明諸葛亮極高的文學素養。唐代詩人杜甫曾寫過這樣的詩句,他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以此來緬懷諸葛。無論《前出師表》還是《后出師表》,讀體現出了他聰慧的才智。
三、忠臣的典型
小說中諸葛亮是作為第一忠臣出現的,他為為劉蜀江山嘔心嚦血,鞠躬盡瘁,生死以謀,其才其德,俱無與倫比,正如毛宗崗所言,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諸葛亮從《后出師表》中的一句話,已變成千古名言,也是諸葛亮一生表現的概括。當時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蘆”真心真意的請諸葛亮出來相助,甚至于淚沾袍袖,衣襟盡濕。諸葛亮深受感動,而且像劉備這樣的“仁君”是符合諸葛亮擇君標準的,于是諸葛亮決定出山,效犬馬之勞,從此開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征程。
1、對劉備的知遇之恩
唐代韓愈曾在《馬說》里寫道“是喲與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意說的是人才多,但是能發現人才的人不多。諸葛亮具有曠世奇才,然而卻一直躬耕于南陽,過著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生活,并非他不想為天下做點好事,而在于他對當時亂世的失望。按照他的說法“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劉備愛才,尤其是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因此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去南陽臥龍崗拜訪諸葛亮,且深深的打動了諸葛。三顧茅蘆”真心真意的請諸葛亮出來相助,甚至于淚沾袍袖,衣襟盡濕。諸葛亮深受感動,而且像劉備這樣的“仁君”是符合諸葛亮擇君標準的,于是諸葛亮決定出山,效犬馬之勞。諸葛亮報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動機越發堅決是從劉備白帝城托孤開始的。第八十五回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自此,諸葛亮擔子更重了,憂慮更大了。
2、壯大蜀漢的綜合實力
當劉備忙著為兄弟報仇時,諸葛亮揮軍北上直取中原的構想就已經破滅了。尤其是劉備從東吳大大敗回來在白帝城死去后,諸葛亮更加意識到自己負擔之重。此時蜀漢的實力別說曹魏,甚至連東吳的孫權也不如,于是又被迫和孫權再次結成同盟,而要完成劉備囑托的統一大業,必須壯大蜀國的整體實力,因此諸葛亮開始休養生息,準備在國力強大后再攻打曹魏。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難,改變蜀國不利局面,尋找發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業業,終日操勞,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擔負全國的軍事政務外,還親自組織興修水利、橋梁、道路、驛站等工程;親自過問養蠶、織棉、煮鹽、冶鐵、鑄鐵生產;親自設計、監制木牛、流馬;親自檢查兵器創制……。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書”,流汗竟日,接著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是這種“知遇之恩”具體表現,即使輔佐的后主劉禪無能昏庸,而且不時阻止他的事業,諸葛亮也并沒有因此而放棄。
3、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壯大蜀漢的實力的目的就是為哦了一統天下,孔明深知劉禪非明主,然而他已答應先帝,為了幫助劉備實現統一大業,諸葛亮只能兵出險招了。諸葛亮面臨的問題十分之多,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好的先鋒,魏延雖能獨當一面,但孔明并不敢讓魏延有太多實權,姜維,張苞,關興戰斗力不強,且有勇而無謀。由于沒有優良的將領,孔明被迫親率大軍六出祁山,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始終也沒能達到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也開始老去,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劉備托付給他的重任,就只有和時間競爭,因此,他知道還未到出戰時機,但時不我待,他只能勉為其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六出祁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死敵司馬懿,最終累死在了五丈原,蜀漢也就在不久之后亡國了。
對蜀漢的絕對忠誠造就了諸葛亮完美的一生,他把他的畢生心血都放在了為先帝統一中國的大業中,他深知劉禪沒有才干,深知蜀地雖可偏安,但沒有太多可造之材,深知蜀漢經濟實力遠不如曹魏,但是為了完成先帝的遺愿,他還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那艱難的任務,雖死猶榮,他的赤誠忠心流芳百世。
《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四、悲劇的英雄形象
諸葛亮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這成就的背后,是英雄的孤寂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一生就是在演繹一個三國時代的悲劇:他在錯誤的時間里遇到了錯誤的人物,確立了一個錯誤的方向,并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努力地犯一個巨大的錯誤。他一直致力于統一天下,然而自己卻先倒在了五丈原。諸葛亮身上也有著這樣一種“知
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從“人謀可勝天時”,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早已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悲劇性,然而卻無一刻屈服于既定的命運、無一刻忘記最初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而功敗垂成的時刻,也正是他最具悲劇色彩的時刻。
1、才智上的悲劇
諸葛亮雖有曠世奇才,也知人善用,但他卻不能有效的使用那些人。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和張飛,自恃是劉備的兄弟,有點心高氣傲,在處理某些事時不能虛心聽取他人意見,諸葛亮沒有駕馭好這兩個人,導致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了張飛和劉備為關羽報仇,打亂了一統天下的戰略部署。后來蜀漢被東吳打敗,諸葛亮被迫休養生息,然而卻出現了朝中無大將的局面,自己也不信任將領,尤其是對魏延的使用,甚至是馬謖的悲劇。蜀漢沒有“人和”是造成失敗的一個原因,這也更加反射出諸葛亮的悲劇色彩才智上的悲劇 。他事必躬親,勢必打亂朝中大小官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格局,最終造成大家都負責,又都不負責,一人死而廢天下事的混亂局面,不僅給他自己,也給他一生為之奮斗的蜀漢事業帶來了消極影響,埋下了隱患。這一點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諸葛亮的悲劇是歷史與個人共同造就的。
2、歷史的悲劇
順天者逸,逆天者勞。無論徐庶有始無終,不如不出;即如孔甲盡瘁而無,畢竟魏未滅、是未吞、濟得甚事!天下之事,分久必合,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太長久,統一已是大勢所趨,但統一的重任并不適合有一個弱小的國家來完成,諸葛亮空有一腔熱血,但畢竟實力懸殊,他發動的戰爭適得其反,非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反給蜀漢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一場大火,燒得司馬懿父子無所遁形,眼見功業得就,然而正在此時,天地間狂風大作、驟雨傾盆,大火很快被大雨澆滅。司馬懿趁機殺出重圍。諸葛亮仰天長嘆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世事就是如此殘酷,即便是聰明睿智、“愿以只手補蒼天”的諸葛亮,也難逃天命和歷數。難怪《三國演義》篇末古風慨嘆說:“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令后人讀之,同發一嘆在中國也許悲劇英雄更能獲得同情與崇尚。
3、悲劇性的集中體現
他的悲劇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別人所難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絕頂理智的人物,卻在三顧盛情下,作出了他錯誤的抉擇,追隨一位沒有成功可能的主子,去開辟一件沒有成功可能的事業,從而付出了他的一生。
他的悲劇在于他一開始就看到了盡頭,而他偏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必定失敗的命運,是不可改變的;不甘失敗的反命運的抗爭,絕對是徒勞的。因此看著自己的生命,像蠟炬成灰似的一滴滴耗竭,看著自己所付諸心血的事業,無法挽救地走向傾覆。
他的悲劇還在于他的儒家人格達到了自我完善的高度,道德風范也成了千古不朽的典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幾成為忠君事主的完美境界。但是,言事兩違,意實相乖。他卻未曾為他所厘定的統一大業,作出些許成就;為三分天下的西蜀,開辟半寸疆土。最后,一直到屢戰屢敗,國疲民窮,隨著他的死亡,這個國家也就終結了。
五、總結
諸葛亮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的智慧,他的忠誠,他的真誠、勤勉、開明、智慧,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強不息的意志力量,有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蘊。而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于事業心的品質更為世人所敬仰。然懷絕世之才的他卻終身未能完先帝遺囑而含恨死去,不能不讓人為之惋惜,傷感,雖事業未果,但他為了實現目標的個意志力量和人格理想令后世敬仰,催人奮進。
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篇2]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后世人們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謀,克己奉公的千古賢相,他鞠躬盡瘁,效力蜀漢,是忠臣的典范。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隱居隆中,躬耕隴畝,心懷天下,研究治國用兵之道。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諸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他輔佐劉氏,力圖復興漢室。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六出祁山,北圖中原,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諸葛亮在我國古代政治家中可說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在《三國志》、《晉書》等史志類作品中,對他的政治、軍事才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在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個有著經天緯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幾乎完美無缺的人物形象。
一,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是智慧的化身。
在《三國演義》中,表現諸葛亮的才能的是從兩方面描寫的,即正面和側面。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水鏡先生司馬徽也喻諸葛亮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劉備前兩次顧茅廬,通過對隆中環境的描寫,及崔州平等對孔明的評價,產生“未見其人而先見其才”的效果,側面描寫諸葛亮的智慧。而當劉備見到了諸葛亮時,對諸葛亮開始了正面的描寫,“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對》,從諸葛亮在茅廬中的見識表現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來諸葛亮智慧又是從政治、軍事、創造三個方面來展現:
(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
諸葛亮大小事并抓,“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但承擔了全國-軍政大計的決策和推動,并親自監督興修水利、橋梁、道路,驛舍等工程,組織養蠶、織錦、煮鹽、冶鐵、鑄錢等重要事業,實施“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獎勵農桑,與民生息”等正確政策,使蜀漢逐漸恢復了元氣。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安定了后方。使蜀漢漸漸開創了一個“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積蓄饒”①、“吏不容奸,人懷自勵”的有所作為的局面。
(二)他是傳神的軍事家。
陳壽說諸葛亮“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②。而在《三國演義》里,羅貫中通過大量的虛構情節,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把他塑造為用兵如神的軍事家。以決定劉備集團命運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為例,諸葛亮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關鍵的人物。孫劉聯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孫權抗曹的決心,由他使之堅定;周瑜導演的“群英會”、“蔣干盜書”,黃蓋的苦肉計、詐降計,被他一眼看穿;他與周瑜共同商定戰役的關鍵決策火攻計;且又能借來實行火攻的決定性的東風。可以說,孫劉聯盟在奪取勝利的道路上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他的智慧;如果沒有他,盟軍要想打敗曹操幾乎是不可能的。周瑜對他嫉恨在心,多次企圖除掉他,他都逐一化解,安如泰山,使周瑜無可奈何,同時又維護了孫劉聯盟,保障了戰役的勝利。三氣周瑜、智取漢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設空城計諸葛亮的軍事謀略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對手的斗爭中,他總是善于把握全局,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他總是知己知彼,重視掌握情報,善于調動對方,打心理戰,或伏擊,或偷渡,或偽裝,或奔襲,進退自如,虛虛實實,千變萬化,一次又一次地贏得勝利。甚至在諸葛亮死后,蜀軍撤退,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率兵追趕,還被諸葛亮的遺像嚇得狼狽而逃,不得不使司馬懿承認:“吾不如孔明也!”
(三)他是偉大的發明家。
諸葛亮重視裝備的革新和戰術的改進,創制了可巧運糧草的“木牛流馬”和神秘的“八陣圖”,造射殺力極強的連弩,還發明了神奇的孔明燈。
以孔明燈為例, 這是諸葛亮北伐被司馬懿困于平陽時所發明的一種用來向救兵傳遞信息的空飄燈,也是熱氣球的起源。在科技不發達的三國時代,諸葛亮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熱氣球空飄這個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實的臥龍!稱他為“智慧的化身”實不為過! 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代表。
只因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將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獻給了劉備復興漢室的理想。從“白帝托孤”到“秋風五丈原”(公元223年—公元234年),這十二年里,諸葛亮獨力支撐蜀漢政局,日理萬機,盡心竭力,為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而不懈奮斗。平定南方之后,他親率大軍北伐,臨行呈上著名的《出師表》,對后主諄諄告誡,并慨然表示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是他“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在外有強敵,內有弱主的艱難形勢下,他以極大的智慧和毅力,作出了非凡的業績。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他因積勞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軍的安危和蜀漢的存亡,仔細安排退軍部署,推薦自己的接班人,還“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在這最后一次巡視軍營中,他懷著無限的遺憾長嘆道:“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其有極!”在死神即將來臨之際,上至國君,下至部屬,近至眼前的退軍節度,遠至今后的方針大計,他都考慮到了,唯獨沒有想到自己的家小。《三國演義》還極力渲染了諸葛亮病逝時的悲涼氣氛:“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真是字字帶血,聲聲含淚,悼惜之情,溢于言表,盡顯諸葛亮的光輝形象。
不妨我們再比較一下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都是托孤大臣,權傾一國,司馬懿設計除掉大將軍曹爽,獨攬大權,把持朝政,為子孫奪得帝位奠定基礎,而諸葛亮功高卻不震主,他雖然大權在握,卻非常懂得自制。南征回來后,聲望達到空前,使另外一個輔政大臣李嚴深為疑慮,故意寫信建議諸葛亮趁機進爵封王,接受九錫。對此諸葛亮言:“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③說自己是位才能低下的人,輔佐先帝不勝任,承蒙錯愛,位居人臣之首,所得的祿賜也夠多了。如今討賊尚未奏效,知己之恩未報,便妄自尊大,與道義不合。這都表明諸葛亮已成為封建統治者以及士大夫階層宣揚
封建忠順思想、鞏固其統治的典型代表。
三,諸葛亮立身嚴謹,處事公正,是嚴正的典范。
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被人們一再傳誦。然而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主動上表,請求“自貶三等”,勇于自責的精神卻往往被人們忽視。諸葛亮喜愛馬謖,讓馬謖守街亭。馬謖卻自作主張,終丟失街亭,蜀軍不得不迅速撤退,第一次北伐取得的成果毀于一旦。事后,諸葛亮不僅堅持原則,嚴守軍令,揮淚斬馬謖;而且勇于承擔責任,上表自貶三等;并誠懇叮囑部下:“自今以后,諸人有遠慮于國者,但勤攻吾之闕,責吾之短,則事可定,賊可滅,功可翹足而待矣。” ④
馬謖失了街亭,責任由他一人承擔也就是了,諸葛亮又何必請求“自貶三等”呢?其實問題并不那么簡單。馬謖恃才自傲失了街亭,固然當斬。但不妨再往深里想一想,鎮守街亭,事關國之安危,選派何人鎮守,理當慎之又慎,更何況劉備早就提醒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可諸葛亮還是錯誤地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馬謖。所以街亭失守,諸葛亮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諸葛亮能夠從“領導”的角度痛悔自責,自貶三等,動了真格,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在《三國演義》中,曾因驕奢無度、被諸葛亮奏后主劉禪廢為庶民的前長水校尉廖立,正徙放于漢山,聽到諸葛亮溘然長逝的噩耗,大為哀痛地表示:“諸葛丞相死,我一輩子都要老死在這兒了!” 被諸葛亮廢黜的李嚴也痛心不已,言自己再無出頭之日。作品插敘了廖立、李嚴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亦襯托諸葛亮立身之嚴謹、處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強烈。
四,諸葛亮兩袖清風,清正廉潔,是清官的楷模。
諸葛亮的廉潔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內無余帛,外無贏財。
諸葛亮曾上奏后主,言:“成都有噪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別生,以長尺寸。若臣死后,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⑤這并不是諸葛亮虛飾之詞,有《三國志》諸葛亮本傳言“及卒,如其所言”為證。諸葛亮在與李嚴的一封信中,也曾談及自己的生活狀況:“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
(二)教育子女,淡泊明志。
諸葛亮的親生兒子諸葛瞻、諸葛懷出生后,他從不嬌寵,而時刻牽掛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直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中的前夕,寫下了
流芳百世的《誡子書》。他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30年后,鄧艾率魏軍攻蜀,兵至綿竹,諸葛瞻拒不接受鄧艾的高官誘降,英勇戰死,時年37歲。與此相比之下,現今高官們,哪個不在為子孫謀利呢?
(三)喪事簡辦,薄葬山中。
他在彌留之際,“遺命葬于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報,不須器物” ⑥。簡單得像一個普通百姓。他要求把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著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四)儉約成風,影響后人。
諸葛亮教導“儉以養德”,對部屬影響頗大,一時儉約成風。將軍鄧芝“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余財。” ⑦大將軍姜維,“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滕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樂學不倦,清素節財。” ⑧董和為股肱之臣二十余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 ⑨后任宰相費祎,“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 ⑩
身為宰輔,位極人臣,專決朝政十余年,卻“蓄財無余,妾無副服”,力求死后“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死時又遺命薄葬,這就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的最后階段仍堅持原則,力行儉樸風氣,其高風亮節實為可貴,其儉約之風實在罕見。
人無完人。諸葛亮也有他的錯誤,比如對劉禪的培養。諸葛亮北伐時,劉禪已經21歲了,可諸葛亮卻安排了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掌管各項事物,安排是夠仔細,可劉禪干什么呢?他只做一件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事實上什么也不干!一旦諸葛亮死后又該怎么辦呢?諸葛亮想到了,他讓蔣,費二人接替自己掌管朝政,劉禪仍是無事可做,直到這二人死了才真正掌管朝政。事實上,劉禪做了30年無權皇帝,卻只管理了蜀國10年就被滅了,這一點來看,諸葛亮又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終究瑕不掩瑜,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間,歷代胸懷壯志、關心國事的知識分子深情地緬懷和頌揚著他,廣大民眾一代又一代地傳頌著他的業績,各種通俗文藝也反復講唱和渲染著他的故事。羅貫中繼承了這種尊崇諸葛亮的社會心理,在史實的基礎上,吸收了通俗文藝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創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高雅、睿智、充滿理想色彩和藝術魅力的諸葛亮形象,一個家喻戶曉的光輝形
象。這樣的諸葛亮形象,雖以歷史人物諸葛亮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變異,比其歷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為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崇高典范,成為中華民族忠貞品格和無比智慧的化身,成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10-11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11-24
邊城人物形象分析08-16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08-03
美狄亞人物形象分析03-29
紅娘人物形象分析08-27
史記人物形象分析11-08
魯迅人物形象分析09-30
對宋江人物形象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