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利用班級制度建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開學初,我就利用一節班會課,明確地提出了學生該遵守的各項規則,并列出了班規,班規里附上了違反班規后的懲戒措施,儼然成了班里的一部小法律。因學生年齡小,認知及生活經驗不夠,有些事情不能準確地明辨是非,因此,教師有義務告知學生那些是可以去做的,那些是不可以去做的:不該做的事情做了會有什么后果等。把規則貼在墻上,時時提醒學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自古以來的教育,都崇尚培養學生講規則,守規矩。華人首富李嘉誠也說過過這樣一句話:“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重要性,而且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中,必然應該有一些規則來約束大家的行為。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作為小學生,國家也制定了《小學生守則》,可見規則意識還是需要我們去培養的。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通過長期的教育教學經驗總結出一些利用班級制度建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方法:
一、將規則擺在眼前,樹立規則意識
1 、環境熏染,內化規則
不同的環境可以誘發不同的行為。一個良好、積極的校園環境是一個能夠積極強化學生行為的環境。校園硬件的創設和教師自身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幼兒適應環境。首先,應規范教師的行為,以身作則,帶動全校學生逐漸樹立起良好的規則意識。其次,校園走廊及墻壁上展示一些標語、名人名言。如“請說好普通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內化種種規則,從而自覺演變成自身的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每學期開學初,我就利用一節班會課,明確地提出了學生該遵守的各項規則,并列出了班規,班規里附上了違反班規后的懲戒措施,儼然成了班里的一部小法律。因學生年齡小,認知及生活經驗不夠,有些事情不能準確地明辨是非,因此,教師有義務告知學生那些是可以去做的,那些是不可以去做的:不該做的事情做了會有什么后果等。把規則貼在墻上,時時提醒學生。
2、注意語言的暗示。心理學告訴我們,對幼兒不能講反話。因為他們存在著一種 “逆反心理”。你不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他們越是喜歡嘗試著去做。如在學
生上下樓梯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這樣會更安全、更方便”,而不能說“不要靠左邊走,靠左邊會很危險的”,從而出現過激行為。如果教師正面提出規則,就會讓孩子感到老師是尊重他的,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加遵守規則的意識。另一方面,禁止學生做的事,我們不能用商討的口氣來表達,和學生交流時,要讓他們明白地感受到什么是我應該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許的,而不是形成錯誤的或模糊的意識和判斷。
3、預先暗示,規則在前。有的教師在活動之前不向學生提出任何要求,當發現出了問題時,怒氣沖沖責問學生,其實這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們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動前,學生才有可能在活動中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4、民主協商,共定規則。我們不妨試試讓學生和我們一起商量制定某方面的規則,如說錯話時要主動道歉,見到老師要主動問好,下課不在走廊到處亂跑等等,讓他們懂得規則的嚴肅性。
5、長期堅持,鞏固規則有些學生常規不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做到始終如一,長期堅持。只是什么時候突然想起,什么時候才對學生提出要求;或者看到出現問題時才提出要求;有時活動前提了要求,活動后卻沒有進行檢查評價。而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長抓不懈,才能日積月累,使規則意識得到鞏固。
總而言之,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在短期時間內能完成并見效的,它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點點滴滴、隨機滲透、日積月累這樣才能鞏固效果,使我們的孩子更能健康成長!
二、互相監督,互相促進
班規制定出來,還需要一個監督者,教師不是時時刻刻和學生待在一起,有些不良行為不能及時發現,因此需要每一位學生去監督身邊的每一位同學,出現不良行為及時去制止,督促其改正:做了好事也要及時在班里表揚,讓其他同學向做好事的同學學習。
三、了解規則,才能更好的執行規則
教師制定的規則,不能強硬的讓學生去執行,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學生不懂規則的意義,在好奇心的趨勢下很可能會違反規則。因此,教師在制定規則后,
要耐心地為學生講解為什么要制定這項規則,學生理解了規則,自然會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四、尊重學生意見,使規則-民主化
規則是為學生制定的,為了使學生心服口服的去接受、執行這些規則,我們要提供民主化的環境,讓學生參與制定班規的制定。為使學生從思想上尊重規則,發揮學生在規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生自己制定班規,作為規則教育的突破口,在討論、篩選、確定、執行班規中自己教育自己,達成一致性。這樣才能制定出更合理的規則。
《如何利用班級制度建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五、獎懲及時明確,共同維護規則
班主任平時事情多,有事可能忙起來就顧不上去處理班里的一些事務。但是既然制定了班規,就要嚴格地去執行它,不能有懈怠,特別是制定之初。否則時間久了,班規就形同虛設,學生會存在僥幸心理,認為違反了班規老師有時也不會懲罰他,這樣學生的規則意識就會模糊,對學生今后的成長不利。但同時要講求懲罰的藝術性,懲罰要有一定的限度,并與說理和引導相結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規則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成的,因為學生的年齡小,自控能力較弱,因此需要學校和家庭不斷地提醒、監督,幫助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明確、統一,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這樣,予學生,予社會都有好處,我們才可以真正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
如何利用班級制度建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篇2]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不管用什么樣的勸說,也做不到一個正確組織起來,自豪的集體能夠做到的一切。” 班集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道德品德養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質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作為加強班級管理,營造班級氛圍,發揮班級功能的班級文化建設,就象一個無形的磁場,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以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為突破口,引領全班同學制定班級管理制度,執行班級管理制度,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從小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一、民主制定班級規章制度,引導學生理解規則。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班級規章制度是班集體為實現共同的奮斗目標而制定的規則,是由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遵守的班級規章制度、公約、行為準則等形成的文化形態,是班級文化建設中的約束機制,是形成班級良好風貌的必要條件,是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手段。在班級規章制度的制訂上,我十分注重以人為本的文化內涵,在指導思想上要突出導向性和承接性。切實把公民規范、學生守則、校規校紀的要求體現到班規班紀中來,把班級發展理念、價值取向融入到班級制度中去,并結合學生特點,形成有鮮明班級特色的學生行動指南;在內容上注重針對性和操作性。圍繞學生學習紀律、文明禮貌、行為規范、制度執行、班務管理等方面來把握重點內容、進行制度設計;在制定方式上,廣泛聽取學生想法、征求學生意見、吸納學生討論,充分發揮學生在制度設計中的能動因素和積極作用。如,2017年下期我擔任五年級三班的班主任,開校初就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公民道德規范》、《小學生守則》、校規校紀的要求,認真總結上學年同學們的思想、行為、習慣情況,通過征集、討論、民主推薦、全班同學通過,確定以“從點滴做起,從細節做起,培養你的習慣,讓我們的家園蒸蒸日上。”為班級目標,制定了學習、紀律、文明禮儀、衛生、集會、課間活動等細化的動作規則。通過班級民主決議而產生班級規章制度,孩子們才能夠理解,自覺接受,主動遵守。同時在執行中要認真總結,對不適應新情況、新變化的相關內容,要及時作出調整。
二、主動參與自主管理,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這是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理念中對班級建設提出的核心要求。學生參與制定和認同的班級規章制度,他們沒有理由不去執行。班主任要努力為班級規章制度的實施創設民主的管理氛圍。充分相信、信任學生,真誠對待學生,給學生以自主管理的空間,通過崗位責任制和干部值日制,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在班級管理中,我根據班級規章制度設置了“課堂常規監督崗”、“衛生監督崗”、“文明禮儀監督崗”、“安全監督崗”、“紀律監督崗”等,定期競爭上崗,盡量做到全方位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實行每天一個班干部輪流值日,對各個崗位人員的表現情況進行記錄,在放學之前組織由各個崗位人員進行總結、反饋。通過把班級里的各項工作都分配到人,實行責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讓學生管理集體,讓學生會管理集體,讓學生都受集體管理,教師則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方法指導上,使每個學生學生在時時,處處要求以目標為中心,開展目標訓練,在每天的“布置——督促——檢查——總結”中,自覺樹立目標,自覺服從目標,不斷成長,逐漸形成規則意識。
三、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規則意識。
有影響、有特色、有內涵的班級活動是活躍班級氣氛,增強班級活力,促進班風建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有效方式,也是展示學生風采、鍛煉學生素質,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班級管理活動中,我通過“祖國在我心中”、“我是守法小公民”、“環保小衛士”、“文明禮儀伴我行”等班級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把育人理念、目標、要求主題化、具體化,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能力素質;通過社區上調查、社區環境衛生治理、特長培訓等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開闊視野,養成良好品格,提高學習能力,增強素質本領;通過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可以起到活躍班級氣氛,增強團隊合作,鼓舞班級士氣的作用;通過法治宣傳、安全知識講座、文明禮儀報告、個人先進事跡報告等,規范學生言行,形成規則意識。每學期,我班除了重視學校指定的各種活動外,還長期堅持搞一些具有班級特色的活動。比如一月一承諾,即:每月承諾實現一個人生目標或改掉一種陋習;一日一思活動,讓學生每天在家校聯系本上寫三句話:每日一得,每日一失,改進措施及啟示,大多數學生都養成了每日省吾身的習慣。
四、樹立典型,引領學生形成規則意識。
在班級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我們不僅要帶領全班同學制定班級管理制度,執行班級管理制度,還要通過通過教師的表率作用和學生身邊的典型人物來引領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所以教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才能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教師要事事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要給孩子樹立榜樣。比如要說一不二,說過的話要算數,教育孩子講究誠信;對學生不吝于說“謝謝”;當發生錯誤被學生指出時,不要惱火,要勇于承認錯誤,并及時改正。抓好班干部隊伍建設,給學生一盞引路明燈。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一支強有力的班干部隊伍對于建設班級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選擇中,教師不能一味強調從成績出發,做班干部最重要的是有責任心、有為同學服務的精神,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班干部,在同學中也才能有威信。班干部的任命應該本著個人自薦、同學推選、老師把關的原則,教師要將該下放的權力下放給班干部,逐漸培養班干部的能力,在他們的帶領下,讓整個班級形成一個良好的、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在班級文化建設和學生規則意識培養中,為讓學生能自主管理自己,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我們還要重視在學生中樹立好的榜樣,盡力讓大多數學生都成為先進典型,調動學生自主管理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集體的主人,引導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近年來,我班每月一次評選“文明禮儀之星”、“學習之星”、“紀律之星”、 “衛生之星”、“環境保護之星”、“遵規守紀行動楷模”等,通過評選一方面讓這些行動之星自覺完善自我,另一方面為其他同學提供學習楷模,起到互相啟迪作用。
五、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久熏幽蘭人自香”班級文化建設與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恒,需要有說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教師要細心指導,學生不斷地做,在反復的訓練中形成習慣。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過程,它能為學生的素質發展創建良好的氛圍,讓我們以學生為本,一切本著為了孩子的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為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吧!
【如何利用班級制度建設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11-23
教育筆記-規則意識培養08-04
如何培養創業意識11-25
如何培養服務意識10-19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提問意識11-23
如何培養中職學生法律意識10-22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05-27
如何培養小學生感恩意識02-16
如何培養員工服務意識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