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由來和習俗介紹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由來和習俗介紹,歡迎大家分享。
來歷1: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言。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于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愿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來歷2: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習俗:
一、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大節,因此掃墓祭祖是其中最重要的習俗。人類最原始的兩大信仰,一是信仰天地,二是信仰祖先,掃墓祭祖不僅弘揚了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而且還可以加強家族甚至民族的凝聚力。
掃墓祭祖有2大主要的目的:一是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孝敬;二是祈求祖先保佑后人平平安安、事事順心,雖然有點迷信,但是體現了人們的信仰,也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的寄托,那就是保平安!
掃墓的過程一般都要進行清除雜草、燒紙錢、掛吊、供奉祭品、倒酒倒茶、叩頭跪拜,如果墳墓有損壞,還要進行培土、整修墳墓。
二、掃墓后在山上野炊
在我們云南有清明節吃羊肉的習慣,在這一天一個家族的人會聚集在一起,帶上提前殺好的羊、水、菜、鍋碗瓢盆在墓穴不遠處野炊。一般一個家族的人都會到場,很是熱鬧,一家人聊家常,述說著對未來的憧憬。
在做飯的過程中,人們要在墓前叩頭跪拜,緬懷先人,而吃飯的花費一般都會進行平攤。
三、踏青游玩
清明節期間正是春意盎然、春風得意的時節,在這個家族難得聚集的日子,人們會利用掃墓的機會,一大群人在山野間游樂、享受春天的樂趣,不僅放松了心情,而且還增加了親情。
四、戴柳條“驅鬼辟邪”
“戴柳條”就是把柳樹的枝條編織成一個環狀,然后戴在頭上。柳樹枝又稱為“鬼怖木”,具有驅鬼辟邪的作用,而清明節陰氣很重,很多地方稱之為“鬼節”。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往往要經過很多墳墓,在荒郊野外有的墳墓已經成為荒墳,長時間無人打理已經看不出墳墓的形狀,在這一天“戴柳條”可以防止人招惹上不吉利的東西,寓意著平安。
五、吃青團
做青團的主要原料就是“清明菜”,這種美食做法很簡單,這里不再贅述。吃青團不僅能預防疾病,而且青色代表有活力、長壽,寓意著一家人健健康康。
【清明節由來和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小年的由來和習俗介紹03-03
芒種的由來及習俗介紹02-27
關于冬至的由來和習俗09-30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統習俗有哪些03-29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04-13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08-04
清明節插柳習俗的由來04-08
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01-18
清明節的意義和由來11-23
立夏的由來與習俗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