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高考備考計劃
一、指導思想
根據現行高中歷史新教材、新課標和高考考綱要求,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準確把握高考命題趨勢,及時關注高考政策,結合歷史全國卷特點,精心備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
二、備考背景
總體上看,大多數學生在歷史學習上存在三大問題:
1.學習主動精神差,不會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太差。
2.學習方法不科學,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知識缺乏理解分析,即使已經掌握的知識在做題中也不能靈活運用,遷移能力差。
3.做題能力差,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審題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總結概括能力較差,答題習慣不規范。針對這一狀況,復習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這個現實,低起點,高要求,夯實知識基礎,構建、完善學科知識體系,重點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培養高考意識和考試能力。
三、對全國卷高考命題的分析、思考
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高考命題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科素養、學習潛力以及在科學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俗地說,命題源于教材,但絕不拘泥于教材,往往通過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古今貫通,中外關聯,考查學生把握歷史發展基本脈絡的能力,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特別是閱讀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1.回歸知識,考試內容多依托教材中重要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和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因此在備考時切勿脫離課本,在考試中許多考生歷史知識的網絡結構不夠嚴密,答題時出現漏洞,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清晰,語言表達不準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同學們閱讀教材不仔細,知識點掌握不牢,觀點理論理解不夠深刻。因此,一定要克服思維惰性和認知定勢,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整理知識,竄聯知識,構建歷史知識的網絡結構。
2.重視能力,學科特色鮮明。中學歷史學科能力,主要包括歷史學習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兩個方面。前者體現在如何獲取知識(包括獲取材料和閱讀材料等),處理材料(提取、甄別、解釋材料的能力)和組織交流能力(概述、敘述、論述等能力);后者主要包括辯證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思維、逆向思維、歷史形象思維等思維能力。我們常常借助于這些思維方式來解答主觀題。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積累,能夠提高我們的歷史思維能力,有人簡單地概括說:“記憶+理解+總結﹦能力”。對教材和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深入理解、有邏輯性的完整表達、及時地總結感悟,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和訓練環節,僅僅靠死記硬背和搞題海戰術是難以大幅度提高歷史學科能力的。
四、針對高考全國卷的應對策略
1.整合教材,提升綜合能力。
目前高中歷史是以專題史的形式呈現的,同一單元的各課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但專題史的教學明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因此在歷史復習中,最好按通史體例重新整合三個模塊的內容,構建不同時期的階段特征。抓好通史復習,既可溫故,即整理同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專題模塊的知識;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識基礎上歸納不同時期的階段特征,構建知識體系,融會貫通,形成新的認識。
2.以教材為載體,強化歷史思維的培養。
在平時的復習中,要多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教材為載體,借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多視角思考相關問題。例如當我們依據教材對新文化運動大加贊揚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到一些學者對新文化運動的深刻反思。歷史學習需要我們大膽質疑歷史結論,有質疑,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解放”。
3.用多元史觀指導復習。
運用正確的歷史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是歷史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事實上,歷年的《考試大綱》都明確規定,應“注重考查學生在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內容呈現來看,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確實加大了對“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現代化史觀”“生態史觀”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備考復習中,只有掌握這些主要史觀的內涵,才能準確分析、理解中外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才能理解、掌握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和規律,才能在備考中運用其理論整合、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同時,我們還應從不同的史觀切入,理解、評價同一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沖破傳統歷史思維的定式,用史學研究的新觀點、新理念來看待歷史問題,培養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備考效率。
4.關注社會熱點,學以致用。
著名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币虼藦土暤倪^程中要適當關注現實世界,具體包括:能體現國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大事和熱點;帶有戰略性、事關人類社會未來的新價值觀的事件;既能從現實熱點問題取材,又能充分聯系本學科知識的現實熱點;學生能運用教材中比較重要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而不是純理論的新提法和新理論。
《歷史高考備考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五、備考時間安排
(1)、一輪時間:2017年9月—2017年3月初
階段目標:夯實基礎。即緊扣課標和考綱,按教材進行專題復習,適度關注小專題。目標是“全面、細致、系統,扎實”,一般被稱為“地毯式”掃描。時間比較長。第一輪復習是基礎,是學生高考成功的關鍵。通過第一輪復習,查漏補缺,逐漸形成知識網絡,構建學科知識樹,使學生能夠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理清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線索;砸實基礎,依據考綱中每章每節的考點分布,一點一滴的積累,狠抓課本的讀熟讀透能力,讓基礎知識成為學生的得分法寶,為第二輪的專題復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二輪時間:2017年3月初——2017年4月底
階段目標:對重點知識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把握對學科內知識綜
合的規律認識,注重總結歸納能力的提高,重視論從史出能力的培養。使一輪專題復習得到升華和鞏固。
(3)、三輪時間: 2017年4月底——2017年6月初。
階段目標:針對選擇題、綜合題的題型、解題方法,答題技巧、注意事項進行嚴格訓練。學生提問,教師答疑。綜合測試講評,精選精煉精講。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對熱點、重點進行針對性復習,指導學生回歸課本、查漏補缺,做好學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輔導工作?记耙恢,做一至二套模擬題,使學生對高考試題的題型和題量、考場心態、時間分配、思維轉換等方面都得到適應性的訓練,讓學生以最佳的狀態迎接高考,爭取考出好的成績。
2017年8月
歷史高考備考計劃 [篇2]
為了更好的完成屆歷史高考備考工作,根據文綜歷史試題的特點及高考閱卷中所反映的問題,結合新課標下高三歷史教學的現狀,特制訂高三歷史復習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1.明確復習依據
高三歷史學科的教學要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綜合》、四種版本的教材為依據。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歷史新課改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文件(根本大-法);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考試說明是備考復習的重要依據。三個依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別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較,相互借鑒使用,在使用時要求同存異。
2.明確命題導向
新一輪課程改革剛剛開始的時候,教育部有關領導就明確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來推動課程改革?梢姼呖济}思路也要緊跟課程改革,努力體現《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這使得新課標下的高考呈以下特點:
第一,基礎性。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也是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它不追求非結構類知識的廣度,更加重視對結構類知識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山東省的文綜試題的考查表現在知識考查的基礎性,絕大多數的題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識的考查,著重考察學生知識的理解水平和思維深度,要求學生通過新材料或關鍵詞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樓閣,它離不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承載作用。 第二,歷史性。指的是歷史課程的育人目標通過“歷史事實”來實現,而不是抽象的理論灌輸,歷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歷史性”,這體現在貼近現實、不避熱點。注重試題的現實性不是簡單地考“熱點”,簡單地圖解歷史,而是通過考點的選擇體現當今社會和世界的重大問題和整體走向,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并以此來考查考生學習過程與方法。如試題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幣”“中美關系”“社會保障”等問題。第三,人文性。就是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指向現實,具有現實性;指向學生的成長,尤其是指向學生“情感態
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歷史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人格養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礎性作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017年高考山東文綜歷史試題取材生動、親切,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對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考查也屢屢出現,如對“服飾”“民族關系”等問題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過“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利用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知識,倡導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知識,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原則。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有機的統一,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這是新課標程標準所倡導的。2017年高考山東文綜歷史試題突出體現了這一點,如第12題對根據地示意圖的判斷等題。
《歷史高考備考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第五,地域性。各省單獨命題,體現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試題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題注意以地方相關的歷史知識為背景創設情境,為考生營造了一種親切的地域文化氛圍。2017年各省試題中有明顯的體現,山東卷第29題以山東在中國、世界的地位為主題。
3.明確內容進度
(1)復習內容
必修內容: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
選修內容:選修Ⅰ《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復習進度:
2017年8月27日-10月15日(45課時)復習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 2017年10月17日-12月15日(50課時)復習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
2017年12月17日-2017年1月14日(49課時)復習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 2017年2月16日-2017年2月底(20課時) 復習選修Ⅰ
2017年3月-4月 二輪復習。
2017年5月 三輪復習。
二、復習進程
1.第一輪復習
(1)時間安排:2017年8月27日-2017年2月。
(2)復習思路:夯實基礎知識,理清基本線索,培養基本技能。
(3)具體要求
第一輪復習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為全面而準確地記憶打下可靠的基礎。從新的高考改革趨勢來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對知識基礎更高要求的基礎上的,因此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必須更加扎實全面。一輪復習是在新課學習基礎上,對歷史知識點、歷史線索、歷史技能進行提高和升華。其主要目的是理清歷史線索,在此基礎上把握階段特征,扎實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不論平時多么熟悉課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閱讀教材這一環節。具體做法如下: ①認真研讀新課標下的《課程標準》和《高考歷史考試大綱》。這是高考備考的直接依據,也是展開高考備考工作的切入點。
②必須全面復習。全面復習是為了更好的解答高考歷史中的問答理解題做基礎, 2017年高考歷史試卷中,問答理解題分值站到歷史總分的60%以上,所以在第一輪復習時就要展開全面復習,課本前的引言,歷史縱橫,學思之窗等都要引起重視,加深記憶。
③知識體系共同梳理。復習每一單元時,我都會把這一單元的知識體系予以整理,每一課有一課的體系,學生下去后自己還要再做整理。學生只有理清歷史線索,才能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扎實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
④ 重點難點知識重點講解。全面復習,但也不能不分主次,每一單元,每一課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復習過程中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要有時間上的安排,那些該略,那些該詳,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要暗示學生,全面復習的基礎上重點復習。
⑤ 有選擇的做一些習題。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必須通過做社涼的習題進行鞏固加深,通過資料上的填空題進行初步檢測,課時作業上的部分選擇題和資料上[史料研析]題進行基礎知識測試. 每單元復習完之后進行一次測試。
⑥進行基本技能和糾錯訓練。基礎知識測試一段時間后,逐漸向做材料題過渡,教會學生如何“判出處”,從而縮小答題范圍,鍛煉學生閱讀材料能力,在單元測試中提高做題速度。每兩單元復習完之后讓學生進行一次對改糾錯訓練,
在對該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和別人的錯誤,在糾錯中進一步掌握知識,同時明確別人和自己所答大題所得分值,懂得怎么去答題,答什么程度的多少分,掌握基本答題技能。
歷史高考備考計劃 [篇3]
為了更好的完成2017屆歷史高考備考工作,根據文綜歷史試題的特點及高考閱卷中所反映的問題,結合新課標下高三歷史教學的現狀,特制訂高三歷史復習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三個“明確”
1.明確復習依據
高三歷史學科的教學要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綜合》、四種版本的教材為依據。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歷史新課改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文件(根本大-法);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考試說明是備考復習的重要依據。三個依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別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較,相互借鑒使用,在使用時要求同存異。
2.明確命題導向
新一輪課程改革剛剛開始的時候,教育部有關領導就明確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來推動課程改革?梢姼呖济}思路也要緊跟課程改革,努力體現《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這使得新課標下的高考呈以下特點:
第一,基礎性。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也是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它不追求非結構類知識的廣度,更加重視對結構類知識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山東省的文綜試題的考查表現在知識考查的基礎性,絕大多數的題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識的考查,著重考察學生知識的理解水平和思維深度,要求學生通過新材料或關鍵詞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樓閣,它離不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承載作用。
第二,歷史性。指的是歷史課程的育人目標通過“歷史事實”來實現,而不是抽象的理論灌輸,歷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歷史性”,這體現在貼近現實、不避熱點。注重試題的現實性不是簡單地考“熱點”,簡單地圖解歷史,而是通過考點的選擇體現當今社會和世界的重大問題和整體走向,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并以此來考查考生學習過程與方法。如試題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幣”“中美關系”“社會保障”等問題。
1
第三,人文性。就是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指向現實,具有現實性;指向學生的成長,尤其是指向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歷史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人格養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礎性作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017年高考山東文綜歷史試題取材生動、親切,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對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考查也屢屢出現,如對“服飾”“民族關系”等問題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過“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利用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知識,倡導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知識,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原則。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有機的統一,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這是新課標程標準所倡導的。2017年高考山東文綜歷史試題突出體現了這一點,如第12題對根據地示意圖的判斷等題。
第五,地域性。各省單獨命題,體現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試題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題注意以地方相關的歷史知識為背景創設情境,為考生營造了一種親切的地域文化氛圍。2017年各省試題中有明顯的體現,山東卷第29題以山東在中國、世界的地位為主題。
3.明確內容進度
(1)復習內容
必修內容: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
選修內容:選修Ⅰ《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復習進度:
2017年8月27日-10月15日(45課時)復習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
2017年10月17日-12月15日(50課時)復習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
2017年12月17日-2017年1月14日(49課時)復習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 2017年2月16日-2017年2月底(20課時) 復習選修Ⅰ
2017年3月-4月 二輪復習。
2017年5月 三輪復習。
2
二、復習進程——三輪要求
1.第一輪復習
(1)時間安排:2017年8月27日-2017年2月。
(2)復習思路:夯實基礎知識,理清基本線索,培養基本技能。
(3)具體要求
第一輪復習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為全面而準確地記憶打下可靠的基礎。從新的高考改革趨勢來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對知識基礎更高要求的基礎上的,因此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必須更加扎實全面。一輪復習是在新課學習基礎上,對歷史知識點、歷史線索、歷史技能進行提高和升華。其主要目的是理清歷史線索,在此基礎上把握階段特征,扎實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不論平時多么熟悉課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閱讀教材這一環節。具體做法如下: ①認真研讀新課標下的《課程標準》和《高考歷史考試大綱》。這是高考備考的直接依據,也是展開高考備考工作的切入點。
②必須全面復習。全面復習是為了更好的解答高考歷史中的問答理解題做基礎, 2017年高考歷史試卷中,問答理解題分值站到歷史總分的60%以上,所以在第一輪復習時就要展開全面復習,課本前的引言,歷史縱橫,學思之窗等都要引起重視,加深記憶。
③知識體系共同梳理。復習每一單元時,我都會把這一單元的知識體系予以整理,每一課有一課的體系,學生下去后自己還要再做整理。學生只有理清歷史線索,才能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扎實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
④ 重點難點知識重點講解。全面復習,但也不能不分主次,每一單元,每一課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復習過程中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要有時間上的安排,那些該略,那些該詳,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要暗示學生,全面復習的基礎上重點復習。
⑤ 有選擇的做一些習題。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必須通過做社涼的習題進行鞏固加深,通過資料上的填空題進行初步檢測,課時作業上的部分選擇題和資料上[史料研析]題進行基礎知識測試. 每單元復習完之后進行一次測試。
⑥進行基本技能和糾錯訓練;A知識測試一段時間后,逐漸向做材料題過
渡,教會學生如何“判出處”,從而縮小答題范圍,鍛煉學生閱讀材料能力,在單元測試中提高做題速度。每兩單元復習完之后讓學生進行一次對改糾錯訓練,在對該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和別人的錯誤,在糾錯中進一步掌握知識,同時明確別人和自己所答大題所得分值,懂得怎么去答題,答什么程度的多少分,掌握基本答題技能。
【歷史高考備考計劃】相關文章:
高考歷史備考計劃11-24
2016高考歷史備考計劃11-24
高三歷史高考備考計劃11-24
歷史高考備考工作計劃11-24
高考備考計劃11-05
歷史中考備考計劃01-03
中考歷史備考計劃11-24
英語高考備考計劃11-24
物理高考備考計劃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