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住房情況調研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農村住房調研報告
根據政治理論課程的要求,我利用國慶假期,選擇自己的家鄉,開展了以“農村住房建設”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
首先,簡要介紹一下家鄉的基本情況。我的家鄉位于***。根據黨中央提出的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家鄉的整體面貌有了較大地改善,但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房屋是村民居住和進行日常活動的基本場所,有了錢,首先要蓋房,是中國農民的傳統。住房在中國農民的心中有著較重的地位,因而在新農村建設中,正確地解決住房建設問題是重中之重。
農村住房建設中的問題:
一、村莊布局相對散亂,
舊村面貌有待改善。目前,農村住宅由于分散建設,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村莊形象。村莊四周新房林立,村內破破爛爛,布局散亂,形成了“空心村”。舊村、空心村布局混亂,道路不暢,配套缺乏,衛生較差,與新農村建設極不相稱。新農村建設面臨著“年年建新房,年年不見新農村”的尷尬局面。
二、農民正常建房需求量大,建房用地得不到保證。近年來為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對農村私人建房用地從嚴審批,而相應配套政策卻未及時跟上,導致一些符合建房條件的住房困難戶無法申請宅基地建房。而這些農戶當中許多又屬于無實力到集鎮和城區購房,迫于無奈在本來應該拆除整理復耕的舊村莊內,再次進行翻建加層,甚至未批先建,給村莊建設和宅基地整理復耕工作帶來極大的被1 《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動。
三、違章建筑勢頭難控,“一戶兩宅”情況普遍。近年來,雖然政府相關部門加大了農村宅基地和農村建房的管理力度,但農民建房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現象仍十分突出。部分農民違章搭建、擴建、翻建房屋,企盼在今后舊村改造、征地拆遷中得到更多的補償,從而使得違章建筑越來越多。同時,農村建新不拆舊的情況十分普遍,部分農民建了新房不拆舊房。
四、農村建房用地困難,新農村配套設施跟不上。在新農村規劃點集中建造村民住宅,必然涉及農戶之間宅基地調劑問題。由于群眾“戀土”心態較為嚴重,村民補償要求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村民之間難以達成調劑共識,導致土地征用、調劑難以實施,農民建房無法供地,無形中加大了村民建房的難度。部分村民借土地征用之機,對拆遷安置提出過分要求,不給滿足就不讓征地,阻礙建設,也是導致農村建房用地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新農村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做好路、排、水、電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房后基礎設施配套不及時,提供配套后相應設施不完善或檔次不高,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民進入新農村生活的意愿。
根據調查成果,結合老師的指導,我認為,農村住房建設作為加快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載體,多層次推進農村住房集聚建設和農村人口集中居住的同時,應不斷完善相關體系、機制。
特別是要加快完成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鼓勵村莊整理,優化資源利用。加快改造步伐,允許以房屋置換土地,獲取建房指標,加大宅基地整理力度,盤活閑置建設用地。土地整理后增加的農用地要全部用于農民建房,把節約出來的土地收益主要用于農民社保和小區配套、物業管理資金以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二是科學合理分配建房指標,加大幫扶力度。年度用地指標分配,優先考慮并保證一定比例的指標用于農民住宅建設,切實解決農民住宅建設難。對無力建房的困難戶、危房戶,可通過村集體統一調劑農戶新建住宅后閑置的部分舊房,安置一批無力建房的無房戶、危房戶,確保其居住安全。
三是統籌協調,突破農民住宅建設的規劃制約。要在現有村莊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村莊規劃點布局。堅持長期性原則,為農村住房改造建設和其他建設預留發展空間。堅持尊重農民意愿原則,統籌考慮農村生產生活需要和公共服務配套,方便群眾的生活。在規劃中要充分考慮老年人公寓的建設。堅持同步規劃原則,
在編制農村新社區布點規劃的同時,抓好舊村改造利用規劃和宅基地整理復墾規劃,使新村建設、舊村改造和宅基地復墾工作得以統籌有序推進。堅持節約用地原則,嚴格執行有關政策法規,村莊規劃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努力實現農村住房建設新增用地與建設用地復墾土地總量平衡。
四是打造平安工程。堅持“憑圖施工、內行人建房、憑合同審批”的工作要求,加強農村建筑工匠的培訓、加強施工隊伍和施工環節管理,將規劃區農民住宅建設管理從土地使用審批、登記延伸到建筑施工管理。加強農民建房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引導農民科學建房,提高農村房屋防災能力。建立健全農村建筑安全、工程質量監管的長效機制,加強對村鎮建筑工匠的培訓和資質管理,推行建筑許可證制度,堅持有圖施工、持證上崗、按圖施工,保證農民住宅建設的安全與質量。
《農村住房調研報告》。
五是加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民主及法律監督作用。避免打著新農村建設的旗號,侵犯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破壞土地資源。依托舊村落的現有規模進行改造,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的發展模式。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對于那些利用新農村建設政策,破壞土地資源,大搞房地產開發的政府部門和其他人員,堅決給以嚴厲的打擊。確保黨的農村經濟改革路線順利的進行下去。
最后,國家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非農業建設經批準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占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2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新農村住房建設問題的背后是深植于中國農村的土地問題。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切實貫徹相關法律法規,堅持黨的農村經濟改革路線,有利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建設水平;有利于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為城鄉建設發展贏得空間;有利于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提高群眾生活品質,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農村住房調研報告 [篇2]
農村住房是農民安身之本,擁有一幢稱心的住房是農民心中揮之不去的情結。從經濟意義上看,農民住房既是生活資料,又是生產資料,它是農民用以遮風避雨的生活設施,同時又是生產勞動的直接或間接場所。農民的住房投資理念和方式決定于農民家庭的經濟基礎,除了對農民本身的生活、居住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資料購置和日常生活消費,并最終影響了農村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住房問題因而成為農村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農業基準點調查戶,采取實地對農戶現有住房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
一、農村住房調查現狀分析
(一)現有農村住房調查情況
對*鎮*村二組、關口村八組、獨山村一組、馬安村八組,南莊村八組、大路村四組、鐃鈸村三組共318戶農戶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戶的住房總面積為10494平方米(包括畜禽圈舍),人均住房面積約33平方米。其中:住房為磚混結構的有305戶,占調查戶的96%,面積10284平方米占被調查戶總面積的98%;其他結構的有13戶,占調查戶的4%,面積210平方米占被調查戶總面積的2%。通過調查,我鎮農村住房在1996年-2000年是農村建房高峰期,房屋規劃相對合理。房屋結構以磚混為主,戶均33.72平方米;其他結構戶均16.15平方米。
在被調查的318戶農戶中,現有房屋結構情況是:磚混結構擁有二層樓房的農戶占總數的20%左右;居住在平房中的農戶較多,占總數的70%左右,廚房比較簡陋,燃料以煤球為主,柴草為輔。
(二)農村住房結結構狀況
住房狀況主要表現為:一是設計落后,結構不合理,廁所簡陋,衛生狀況較差;二是設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雜亂無章;三是占地無序,少批多占,甚至不批也占。農村住房狀況與城市住房狀況差距很大,居住條件的落后成為制約農村居民生活生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農村生產力水平落后,經濟收入整體水平不高;二是住房規劃缺乏指導,在設計上仍沿襲祖輩傳統模式;三是農村自然條件較差,交通不便,部分有錢的農戶不愿意在農村建房。
(三)制約農民建房若干因素
在所有接受調查的農戶普遍認為:目前,新建房屋最大困難在于家庭經濟實力欠缺,表示經濟上難以承受;又因近年建材漲價,建筑費用不斷提高,造成修建房屋成本高,現在有點積蓄就存起來,以防備子女學業和養老預期支出等,暫不考慮改造住房。農村“三改”進程及覆蓋面相對不高,農民都想,但多數農民缺少資金,但是上級部門只要給點補貼都愿意改造。
(四)未來農村住房需求
一方面由于我鎮自然資源匱乏,土地相對貧瘠;另一方面,由于南方等地經濟與待遇較為殷實等因素,造成我鎮農民子弟外出做生意、求學、打工人數不斷增加,實際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逐年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且最終落戶于城市的人數近幾年呈明顯上升趨勢。
當前,對大多數普通農民來說,一年純收入和較高的日常生活費用相比,尚不足以支付翻新、改造房屋的款項,少數高收入戶中又出現了在城鎮購買商品房的傾向。所以,在普通農民的家庭經濟聚積到一定程度之前,大規模的房屋翻新、改造現象不會出現。因此,初步判斷,在未來幾年內,我鎮農村住房總需求將不會多旺盛。
二、存在的問題
一、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市及小集鎮轉移,使我鎮農村住房面積的需求減弱。
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進程緩慢,成為制約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對房屋質量和功能的需求等方面的主要因素。
三、以往的農民住房建設,農民個人建造的房子分散零星,大量的附屬設施占用了不少耕地。建設圖紙和其他配套設施不完善,單體工程造價不斷提高等。
三、政策建議
一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小城鎮建設,合理規劃農村住房修建的總體布局。改變分散建房到集中規劃建房,合理利用土地,減少環境污染、統一設計與規劃建造,向新型農民新農村發展。
二是改變雜亂建設到有序建設。以前農民建房是農民自己找施工隊施工或找幾個工匠施工修造房屋,用的建設圖紙是“統一版本”或沒有建設圖紙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更沒有相應的污水處理和其他配套設施,有的新房用的是舊房子拆下的建筑材料,這種情況下建造的房子十年左右就要翻新,造成重復建設的怪圈。因此,應努力改變這種雜亂建設,嚴格按照村鎮布局規劃實施。
三是未來農村居民單體房屋工程造價,會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居住環境、居住條件、居住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為此,要進一步提高基層農村居民的生活和生存環境,還有待切實加快“三農”發展進程。
【農村住房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住房情況調研報告12-31
農村調研報告04-03
農村情況調研報告01-01
農村低保調研報告11-23
農村農業調研報告11-24
農村少先隊調研報告11-24
農村健康調研報告11-24
農村的環境調研報告11-24
農村沼氣調研報告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