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誦讀發言稿
新經典誦讀校本課程的開發
常熟市興福中心小學陸雪芳
我來自常熟虞山腳下的一所環境優美的學校:興福中心小學。我們的學校位于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是一所國營林場職工子弟學校。
“十一五”期間,常熟市少工委組織全市十四所學校開展的“誦讀活動與兒童人文素養培養”的課題研究結題后,2009年,市少工委又提出新一輪“經典誦讀”科研----“誦讀新經典,做中華好少年”,深化經典誦讀,繼續豐富少年兒童的人文素養和宏揚中華民族文化的教育。在這個背景下,我校“新經典誦讀的校本化研究”課題也于去年底新鮮出爐。
我們開展校本化研究,意在找到更鮮活的,生活化的,適合我校學生的“新經典誦讀”內容,方法,途徑。把新經典誦讀融入學生生活,提高虞山文化后人的人文素養。
今天在這里我向大家匯報的是我們怎樣進行校本化新經典誦讀內容的開發。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討,我們把我校的新經典誦讀的內容定為:“基礎誦讀”和“特色誦讀”兩大塊。
基礎誦讀的內容是:(1)以《讀讀寫寫》詩文版雜志刊登的內容為月度必讀內容。以《日有所誦》一書的內容為進度化每日誦讀內容,尤以其中的兒童詩、國內外經典美文為主要日誦內容。此外,我們把《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中華成語千句文》、《古今賢文》、《小學生必背古詩七十首》,《論語》等經典片段定為按年段、自選性誦讀內容。在誦讀詩文為主的前提下,我們把孩子們喜歡的經典繪本〈愛心樹〉、〈猜猜我有多愛你〉,世界經典童話,和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大家如冰心、葉圣陶的系列童話美文,包括紅色經典〈革命烈士詩訓中的名家名篇。都作為我們的一般誦讀內容。在推進過程中,結合各年級推薦的必讀書目,必背詩文,有計劃地逐步拓展以上各系列的誦讀內容。
這里,我重點向大家匯報我們在弘揚虞山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內容選讀的做法。
常熟是一個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所謂“十里青山半入城”。虞山因風景秀麗、風姿綽約而自古被人稱為“虞美人”。
虞山文化是吳地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們家鄉常熟的區域文化,引導少年兒童了解虞山文化,目的在于培養成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培養他們熱愛家鄉和祖國豐富的精神文化的意識。讓他們從小做一個有文化底子的未來小公民。
我們興福中心小學地處虞山福地,這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人文底蘊為學校的“經典誦讀”提供了豐富的、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
虞山文化源遠流長,擁有虞山詩派、畫派、印派、琴派等虞山古文化七派,這些文化先賢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虞山文化經典。因此,我們立足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生生活,引導學生誦讀身邊的、適合他們的文化經典。
通過大量檢索和瀏覽虞山經典書籍,我們把特色內容就定位在誦讀虞山“經典故事傳說”、“經典名聯古詩”、“經典民諺童謠”三大方面。
頌讀虞山名人故事。虞山文化的歷史星空真可謂群星璨燦,引導孩子誦讀經典的名人故事傳說,有利于他們明理激情,培養他們愛國、勵志、勤奮、進娶謙讓、感恩等美德與情操。我們挑尋虞山十八景”中有跡可尋的相關古跡,帶領孩子游景點,讀故事。學生對仲雍的名字不再陌生,知道了他又名虞仲,知道了仲雍和太伯讓位的故事,他死后就葬在如今的虞山。讀了他的故事,為先祖仲雍的謙讓精神所感動。讀了言子的故事,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帶領學生踏上言子墓道,學生親近了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孔門十哲”之一的“言偃”。尋古覓蹤,學生們了解了“草圣”張旭,“元畫四家”之首的黃公望。我們還以隊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講讀饒有趣味的虞山傳說。同學們知道了常熟“叫花雞”的來歷,傳說是貌似叫花子一樣的呂洞賓發明土制的,知道了“劍門奇石”傳說是吳王試劍的地方,知道了“唐伯虎”因為虞山一日變化千姿百態而望而卻步的趣事。
常熟名聯古詩,更是虞山文化之寶,隨處可見。歷代詩人如王維、白居易、曾樸、文征明都在虞山留下名句。(萬朔)“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范仲淹的詩句“平湖數百里,隱然一山起。”錢謙益《春流觀瀑》中的“拂水懸流萬壑連,空山一夜響飛泉”。我們帶領學生來到“興福寺”詩碑亭,拜讀唐常建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翁同禾翁家花園的門聯“禮門義路,仁里德鄰。”翁同禾紀念館聯“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畫奇書。”興福寺空心潭聯:“山破月來補,潭空心自明。”三峰清涼寺堂聯“袖有三珠樹,胸無半點塵。”這些名聯字字珠璣,句句精彩。通過這些名聯古詩的誦讀,我們努力指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這些文字所呈現的美妙情景和意境,所蘊含的為人處世的道得禮儀,所能感悟的世間萬象哲理。讓他們汲取這些虞山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所在,給學生以文學、心靈、精神審美的體驗享受。
虞山更有富有生活情趣的民諺童謠。學生們學民謠,家里的父母老人和鄉間的能工百匠都成了老師,許多民諺給孩子們帶來各個角度的生活啟示。如:林業諺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樹綠山青,人壽年豐。”“人窮出力,山窮出石。“人護林木,林木養人。”“人要文化,山要綠化。”農諺有“清明種玉米,小滿種山芋。”“蟹立冬,影無蹤。”氣象諺語有“烏云接日頭,雨落半夜頭。”“有雨山帶帽,無雨云攔腰”。用今天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來看,這些民諺都體現了鮮明的關愛自然、珍愛生命、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道德,體現了把握自然規律、適時勞作的科學道理和勤勞致富、因地制宜等樸素的生存法則。至于童謠,學生課余閑時,玩著唱,對著唱,“小人要唱小山歌,蚌殼里搖船出西湖,麻雀踏塌興福寺,螞蟻上山捉老虎。”“啥個花開節節高?啥個花開來像雙刀?芝麻開花節節高,扁豆開花像雙刀。啥個鳥做窩節節高?啥個鳥做窩半山腰?啥個鳥做窩門頭浪?啥個鳥做窩著地跑?白頭翁做窩節節高,喜鵲做窩半山腰,燕子做窩門頭浪,野雞做窩著地跑。”民諺童謠用方言誦讀,又好聽又好玩,又有豐富的知識性,孩子們讀這些饒有情趣的經典童謠,了解了一些已經淡出今日生活的生態情景、民俗風情,感受家鄉民俗和節慶的無窮樂趣,體驗常熟原生態的鄉野自然百趣,品嘗童謠的無窮魅力。唱出了誦讀樂趣,增添了生活情趣,逐漸培育孩子們感恩自然、報效家國的少年志趣。
在上述的特色內容誦讀中,我們還嘗試將誦讀與實踐體驗相結合,引導孩子爭做虞山“小博士”,了解虞山,學做虞山“小導游”,推介虞山。如今我們的學生介紹起虞山的風土人情,人文經典,因為有了以上三大系列的經典文化墊底,他們儼然是一名像模像樣的“小博士”、“小導游”。他們人人努力爭做“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虞山文化小傳人。
我們懷著對虞山文化的敬仰之情,做了以上的實踐探索,旨在引領興福的孩子們行走在一條獨特的新經典誦讀之路上。我們的思考也許粗淺,我們的實踐也許稚嫩,但我們推廣新經典的步伐無比堅定。
【中華經典誦讀發言稿】相關文章:
中華經典誦讀征文06-28
中華經典誦讀征文范文06-28
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總結01-16
“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策劃方案08-14
中華經典誦讀征文500字06-28
中華經典誦讀征文500字06-28
中華經典誦讀征文800字06-28
中華經典誦讀串詞范文06-28
中學中華經典誦讀比賽流程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