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筑讀書筆記
關于中國建筑為什么用木構這個話題,長久以來一直是中外建筑師所熱衷于討論的。“早期的解答比較偏向于尋找單一的原因,而近期的解答則傾向綜合性的原因”,人們從“材料性能、結構體系的合理性、加工的便利性、與自然的關系、審美情趣、哲學理念等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闡述。可是卻依然無法-論證出使用木構的必然性。
作者注意到了西方也有許多“原生的”木構民居建筑,然后開始質疑“中國建筑為何用木構”這個問題的必要性。然后作者回顧了該問題提出及發展歷程。指出了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實際上是“基于一種西方古典主義的建筑觀念來詮釋中國建筑文化現象時所產生的問題”。這種觀念認為:建筑應該是"石構的"、"永久的"、"紀念性的"等等......"它有著強烈的普世文明傾向,試圖去詮釋所有其他文明體系中的現象"。最后指出,"中國文明體系和西方的古典文明體系有很大不同,因而從西方古典建筑觀念出發這個問題得不到完整的解答"。
作者其中也分析了該問題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因為"西方古典主義建筑觀念在18、19世紀占據統治地位,該問題的提出十分自然"。然后又進一步指出當今西方和世界的建筑觀念已經發生異變。自二戰以后到五六十年代,"西方建筑學術界對民居和原生建筑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傳統的古典建筑觀念在理論上最后得到了突破"。對于建筑的詮釋出現了兩種類型“作為偉大藝術的主流建筑”和“無名氏建筑”。而且這種"為了反映君權、神權的尊貴空間"在量上和時間跨度上甚至還趕不上“民間的'、原生態的”無名氏建筑。這種異變"導致了西方學術界研究方向大規模的轉向無名氏建筑領域"。而后作者又指出了中國的建筑沒有像西方文明史出現的如此強烈的主流建筑與無名氏建筑之間的對立。中國建筑對于君權和神權的滿足是通過形制上的象征和符號意義來限定和規范的,而這種衡量體系在西方古典建筑體系里是毫無價值的。現在西方建筑觀念已經有了很大轉變,因而也是失去了問題的必要性。
同時作者也提出該問題的討論途徑,須將其”放在以中西文化比較的前提下,而不是單方面找尋原因“。并指出歷史上的現象分析是為了詮釋而不是為了考證。該問題的討論是為了詮釋中國建筑體系的研究,從而有助于中國建筑設計事業的發展。
評價:
如果說西方建筑和東方建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的話,如同作者另一篇文章所說,梁劉構架中國建筑理論實際上并不能完全解釋中國木構建筑的本質的。如此的話,找尋一種適合中國傳統建筑的研究方法就特別重要了。現在中國的建筑體系,相比傳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研究方法需要能夠找到它們之間的近乎斷層的聯系。
在建筑組合層面上,西方的城市由單體構成的,重單體。中國由建筑組合而成,重組合。這是否意味著東西方城市層面的體系也是互相獨立的。研究方法也需要重新審視。
日本建筑體系與中國有很大的類似之處,類似于對“為什么日本建筑用木構”這種問題的回應,應該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作者說東西方是完全兩個不同的建筑體系。之前的研究都是拿西方的研究方法來適應于中國的建筑現象。那么作者的意圖是想推翻體系還是部分修正?作者再另一篇文章試圖從建構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國建筑,試圖將問題會歸到建筑的基本材料、構造等問題上。其局限性又在哪里?
【建筑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建筑讀書筆記06-17
建筑電氣讀書筆記06-06
建筑書籍讀書筆記10-27
建筑類讀書筆記12-31
建筑實習日記建筑市場07-11
建筑類實習報告建筑07-11
家鄉的建筑10-30
建筑企業勞動合同-建筑合同07-27
建筑資質升級和建筑資的區別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