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的特點及其栽培技術
草菇又名蘭花菇、苞腳菇起源于廣東韶關的南華寺中,300年前我國已開始人工栽培,在20世紀約30年代由華僑傳入世界各國,是一種重要的熱帶亞熱帶菇類,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草菇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草菇的特點
菌絲體
菌絲無色透明,細胞長度不一,46~400 μm,平均217 μm,寬6~18 μm,平均10 μm,被隔膜分隔為多細胞菌絲,不斷分枝蔓延,互相交織形成疏松網狀菌絲體。
細胞壁厚薄不一,含有多個核,無孢臍,貯藏許多養分,呈休眠狀態,可抵抗干旱、低溫等不良環境,待到適宜條件下,在細胞壁較薄的地方突起,形成芽管,由此產生的'菌絲可發育成正常子實體。
子實體
由菌蓋、菌柄、菌褶、外膜、菌托等構成。外膜:又稱包被、腳包,頂部灰黑色或灰白色,往下漸淡,基部白色,未成熟子實體被包裹其間,隨著子實體增大,外膜遺留在菌柄基部而成菌托。
菌柄:中生,頂部和菌蓋相接,基部與菌托相連,圓柱形,直徑0.8~1.5 cm,長3~8 cm,充分伸長時可達8 cm以上。
菌蓋:著生在菌柄之上,張開前鐘形,展開后傘形,最后呈碟狀,直徑5~12 cm,大者達21 cm;鼠灰色,中央色較深,四周漸淺,具有放射狀暗色纖毛,有時具有凸起三角形鱗片。
菌褶:位于菌蓋腹面,由280~450個長短不一的片狀菌褶相間地呈輻射狀排列,與菌柄離生,每片菌褶由3層組織構成,最內層是菌髓,為松軟斜生細胞,其間有相當大的胞隙;中間層是子實基層,菌絲細胞密集面膨脹;外層是子實層,由菌絲尖端細胞形成狹長側絲,或膨大而成棒形擔孢子及隔胞。子實體未充分成熟時,菌褶白色,成熟過程中漸漸變為粉紅色,最后呈深褐色。
擔孢子:卵形,長7~9 μm,寬5~6 μm,最外層為外壁,內層為周壁,與擔子梗相連處為孢臍,是擔孢子萌芽時吸收水分的孔點。初期顏色透明淡黃色,最后為紅褐色。一個直徑5~11 cm的菌傘可散落5億~48億個孢子。
草菇的營養價值
草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每100g鮮菇含207.7mg維生素C,2.6g糖分,2.68g粗蛋白,2.24g脂肪,0.91g灰分。草菇蛋白質含18種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還含有磷、鉀、鈣等多種礦質元素。
草菇的栽培
1選地做床
栽培場所因地制宜,房前舍后,田邊路旁皆可。先翻土3—5厘米深,打碎整平后撒石灰粉殺蟲滅菌,3天后筑高20—30厘米,寬1—1.2米,長3—5米的栽培床,四周挖20厘米深的排水溝。
2備料發酵
選新鮮、無霉爛的棉籽殼或稻草、麥秸等原料。干稈要先鍘成2厘米長,并經碾軟后放入pH10—11的石灰水中浸12小時(棉籽殼可用石灰水攪拌),撈出分別堆垛發酵,方法與常規法發酵相同。栽培料中另外添加草木灰3%,磷肥和石膏粉各1%。
3制作栽培塔
先要備一只上口徑25厘米、下口徑35厘米、高40—50厘米的鐵筒,立放于栽培床上。將拌好的料和菌種分3—4層入筒內,每筒約用干料1.5公斤。壓實后用細木棒在料中心打一個通氣孔,移去鐵筒即成塔式栽培塊。依次分別壓制栽培塊,兩塔塊之間相距約15厘米。
4出菇期管理
【草菇的特點及其栽培技術】相關文章:
紅棉花的特點及其栽培技術12-19
金鐘花的特點及栽培技術12-19
九冠草的特點及栽培技術12-02
撥拉香花的特點及其品種12-08
茶花鳳仙的特點及其花語12-08
電子檔案的定義及其特點02-17
風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04-14
舌下給藥的特點及其種類08-15
紅梅花的特點及其應用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