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不管我們學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就是一些常考的內容,或者考試經常出題的地方。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 1
植物的礦質營養
名詞:
1、植物的礦質營養:是指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
2、礦質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大量元素7種N、S、P、Ca、Mg、K(Mg是合成葉綠素所必需的一種礦質元素)巧記:丹留人蓋美家。Fe、Mn、B、Zn、Cu、Mo、Cl屬于微量元素,巧記:鐵門碰醒銅母(驢)。
3、交換吸附:根部細胞表面吸附的陽離子、陰離子與土壤溶液中陽離子、陰離子發生交換的過程就叫交換吸附。
4、選擇吸收:指植物對外界環境中各種離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選擇性。它表現為植物吸收的離子與溶液中的離子數量不成比例。
5、合理施肥:根據植物的需肥規律,適時地施肥,適量地施肥。
語句:
1、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①吸收的狀態:離子狀態
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
③、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可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根細胞表面的陰、陽離子與土壤溶液中的離子進行交換吸附;二是離子被主動運輸進入根細胞內部,根進行離子的交換需要的HCO-和H+是根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與水結合后理解成的,根細胞主動運輸吸收離子要消耗能量。
④影響根對礦質元素吸收的因素:
a、呼吸作用:為交換吸附提供HCO-和H+,為主動運輸供能,因此生產上需要疏松土壤;
b、載體的種類是決定是否吸收某種離子,載體的數量是決定吸收某種離子的多少,因此,根對吸收離子有選擇性。氧氣和溫度(影響酶的活性)都能影響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①吸收部位:都為成熟區表皮細胞。
②吸收方式:根對水分的吸收---滲透吸水,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主動運輸。
③、所需條件:根對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兩側的濃度差,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載體。
④聯系:礦質離子在土壤中溶于水,進入植物體后,隨水運到各個器官,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①運輸:隨水分的運輸到達植物體的各部分。
②利用形式:礦質運輸的利用,取決于各種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體內以離子狀態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轉移,能反復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N、P、Mg在植物體內以不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轉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Ca、Fe在植物體內以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轉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時,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現病態。
4、合理灌溉的依據:不同植物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5、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呼吸作用相關,在一定的氧氣范圍內,呼吸作用越強,根吸收的礦質元素離子就越多,達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細胞膜上的載體的數量有限,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就不再隨氧氣的增加而增加。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 2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學的推測:
①需要有確鑿的證據,憑空想像是站不住腳的;
②還需要有嚴密的邏輯;
③也需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在36億年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點: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巖橫流;表面籠罩著原始大氣。
2、原始大氣成分: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
3、生命起源的條件:原始大氣、原始海洋、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為原始地球上沒有生命存在的環境條件。
5、生命起源的過程:無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大分子物質→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據米勒以及其他學者的實驗結果可以推測,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因此,生命的起源從無機物生成有機物,這一階段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
7、根據隕石中含有構成生物體所需要的有機物的事實可以推測: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能夠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帶到地球。
8、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二、生物進化的歷程
1、學習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比較法
比較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對各個事物特征的比較,可以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
①化石在地層中埋藏的順序比較:在越古老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陸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鳥的身體結構既與爬行動物有相同之處,又和鳥類有相同之處,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過渡類型。(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
③蛋白質分子差異比較:動植物體都有細胞色素C的事實說明動植物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遠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大。——分子生物學上的證據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古生物學上的證據
3、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形態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生理功能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環境由水生到陸生。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絕滅。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三、生物進化的原因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動物在適應古環境過程中所表現的一個方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動物的保護色有利于躲避敵害或捕食獵物。
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等都是動物適應環境的方式。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長期的自然選擇的結果。
2、自然選擇: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
3、自然選擇學說的過程:過度繁殖(條件) 生存斗爭(基礎) 遺傳變異(基礎) 適者生存(結果)
4、意義: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遺傳和變異是進化的基礎(內因),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動力(外因)。
5、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選擇是人類有利的生物變異以形成新品種,這屬于人工選擇。
6、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遺傳和變異是進化的基礎(內因),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動力(外因)。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 3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 4
1、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的特征:(陸地環境無水,無浮力,氣態氧,不易隱蔽)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如爬行動物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以便覓食和避敵。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位于體內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氣管。
④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對多變環境及時作出反應。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蠕動。
3、蚯蚓的體溫會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屬變溫動物。
4、蚯蚓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所以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要經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使體表保持濕潤。
5、大雨過后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呼吸。
6、哺乳動物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體溫恒定(鳥也有)
7、恒溫動物可通過自身的調節維持體溫的恒定,包括鳥類和哺乳動物。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 5
一、基因突變的實例
1、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⑴癥狀 紅細胞由正常的圓餅狀變成鐮刀型,導致紅細胞不能順利通過毛細血管聚集在一起,紅細胞破裂(溶血),造成貧血。
⑵病因 基因中的堿基替換。 直接原因:血紅蛋白分子結構的改變 根本原因:控制血紅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2、基因突變
概念: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二、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
1、基因突變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
外因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線、X射線
化學因素:如亞硝酸、堿基類似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
⑵自然突變(內因)
2、基因突變的特點
⑴普遍性⑵隨機性⑶不定向性⑷低頻性⑸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變的時間
有絲分裂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
4.基因突變的意義: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進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組
1、基因重組的概念
2、基因重組的類型
隨機重組(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交換重組(四分體時期)
3.時間: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體時期)
4.基因重組的意義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 6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動物的行為:孔雀開屏仙鶴起舞大雁南飛蜜蜂采蜜
不是動物的行為有:腸胃的蠕動心臟的跳動血液的流動
2、動物的行為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運動。
動物的運動
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
2、每一組肌肉的兩端分別附著在不同骨上,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例如: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則相反。
4、關節頭從關節窩滑脫出來叫做脫臼。
5、運動并不僅靠運動系統,還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供應能量。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 7
下丘腦又稱丘腦下部。位于大腦腹面、丘腦的下方,是調節內臟活動和內分泌活動的較高級神經中樞所在。
下丘腦是間腦的組成部分,是調節內臟及內分泌活動的中樞。下丘腦自前向后可分三部﹐即前部(又名視前區和視上區)﹑中部(結節區)和后部(乳頭體區)。下丘腦具有許多細胞核團和纖維束﹐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其它部位具有密切的相互聯系。它不僅通過神經和血管途徑調節腦垂體前﹑后葉激素的分泌和釋放﹐而且還參與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如控制水鹽代謝﹑調節體溫﹑攝食﹑睡眠﹑生殖、內臟活動以及情緒等。
下丘腦能通過下述三種途徑對機體進行調節:
①由下丘腦核發出的下行傳導束到達腦干和脊髓的植物性神經中樞,再通過植物性神經調節內臟活動;
②下丘腦的視上核和室旁核發出的纖維構成下丘腦——垂體束到達神經垂體,兩核分泌的加壓素(抗利尿激素)和催產素沿著此束流到神經垂體內貯存,在神經調節下釋放入血液循環;
③下丘腦分泌多種多肽類神經激素對腺垂體的分泌起特異性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稱為釋放激素或抑制釋放激素。
下丘腦通過上述算途徑,調節人體的體溫、攝食、水平衡、血壓、內分泌和情緒反應等重要生理過程。如損毀雙側下丘腦的外側區,動物即拒食拒飲而死亡;損毀雙側腹內側區,則攝食量大增引起肥胖。體溫調節的高級中樞位于下丘腦,下丘腦前部受損,動物或人的散熱機制就失控,失去在熱環境中調節體溫的功能。
總結:如后部同時受損傷,則產熱、散熱的反應都將喪失,體溫將類似變溫動物。損壞下丘腦可導致煩渴與多尿,說明它對水平衡的調節有關。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相關文章:
生物的進化復習知識點01-26
生物知識點復習匯總01-26
小升初復習重點資料知識點總結11-23
高中重點生物知識點及相關練習07-18
初中必備的生物重點知識點12-05
高中必備的生物重點知識點12-05
考研數學復習有哪些重點的知識點12-06
考研數學暑期需要重點復習的知識點12-04
語文五單元重點知識點復習08-22
高一物理重點復習知識點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