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大全
隨著春季的來臨,傳染病也如魚得水地伴隨而來,我們只要了解或掌握傳染病的一些預防知識,就可以遠離疾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春季傳染病預防的一些相關知識。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1
傳染性疾病簡稱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蟲感染人體后產生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
1.具有傳染性。大多數傳染病由感染而獲得并可能傳播給他人。
2.具有流行性這是傳染病最突出的特點。人們之所以對傳染病“談虎色變”,主要就是傳染病的這個特點。尤其是“烈性”傳染病和一些傳染性極強的病對人類的生命健康損害極大。如霍亂、鼠疫的暴發流行。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艾滋病等。
3.發病急、病情重。一些急性的'傳染病,來勢兇猛,如在2003年初,我國部分地區暴發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現在發生的H7N9禽流感等等。
4.后果嚴重。感染了傳染病,如未能及早治療,其預后較差,或殘或亡或有后遺癥。如流腦,若不及早治療,病死率非常高。流行性腮腺炎可并發睪丸炎,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女性懷孕前三月感染風疹病毒,易致胎兒畸形。
5.及早治療。早期治療是治愈傳染病的關鍵,并且與預后的好壞直接相關。如狂犬病:當被狗咬傷后,及時注射狂犬疫苗或抗狂犬病血清,可以完全避免患病。若未采取措施,一旦發病,其死亡率為100%。
6.感染后具有免疫性。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2
傳染病的發生要具備三個要素:傳染源、傳播途經、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1.傳染源是指體內含病原體并可傳染其它個體的人或動物。
2.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通過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經過的途徑,常見傳播方式有以下幾種:
經空氣飛沫傳播:當病人呼吸、談話特別是咳嗽、打噴嚏時,含有病原體的飛沫可自鼻咽部噴出,漂浮于空氣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都可以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經水傳播:水源受到病原體污染,未經消毒飲用,即可造成傳染病流行。 如霍亂、傷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都可經水傳播。有些傳染病是通過與疫水接觸而傳播的.,如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等。
經食物傳播:所有腸道傳染病都可以通過被污染的食物傳播。
經接觸傳播:有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兩種傳播方式。直接接觸是指傳染源與易感者直接接觸所造成的傳染,如接觸疫水而感染的血吸蟲病和鉤端螺旋體病等均為直接接觸傳播。間接接觸是指通過污染的生產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引起的傳播,間接接觸傳播在腸道傳染病中也很多見。
經蟲媒傳播:這類傳染病的病原體主要存在于傳染源的血液中,并在體內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過蚊、蚤、虱、恙蟲、蠅等為重要的傳播媒介, 使病原體進入易感者體內而傳播。如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鼠疫等。
經土壤傳播:有些腸道寄生蟲卵(如蛔蟲卵、鉤蟲卵)必須在土壤中發育至一定階段成為感染期蚴,經口或皮膚才能引起感染。
垂直傳播:是指母體患感染性疾病時病原體可通過胎盤或產道傳給胎兒或新生兒。
經血液、血制品傳播:是指通過輸入含有病原體或被病原體所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造成疾病在人與人之間播散的一種方式。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易感人群是指對某一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群。阻止傳染病流行,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3
呼吸道傳染病可通過空氣、短距離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其主要特點:冬春季發病多見,常群體性發病,發病急,以發熱為首發癥狀,可伴有頭痛、全身關節酸痛、結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癥狀。
1.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1-3日,主要癥狀為發熱、頭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不適等,發熱一般持續3-4天,也有表現為較重的肺炎和胃腸型感冒。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傳染期為一周。
2.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較強,多發于冬春季,15歲以下兒童多見,成人亦可發病。潛伏期一般為2—3日,最長的為一周。流腦發病初期類似感冒,流鼻涕、咳嗽、頭痛、發熱等。病菌進入腦脊液后,頭痛加劇,嗜睡、頸部強直、有噴射樣嘔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癥狀。其特點是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多、傳播快、流行廣,來勢兇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在該病流行期間,如果發現有不明原因的發熱、頭痛、咽喉疼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
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于冬春季,嬰幼兒多見,成人亦可發病,潛伏期8-12日,以發熱、皮疹及兩眼發紅、流淚、畏光、打噴嚏、咳嗽為主要癥狀,并以頰黏膜出現麻疹斑為特征。病程中可出現肺炎、喉炎、腦炎等并發癥。病人自發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內均具有傳染性,應注意隔離,患病后一般可獲得持久免疫力。傳染源為病人。
4.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于冬春季,1-5歲兒童多見,成人亦可發病。表現為低熱、畏寒、頭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癥、耳后及枕部淋巴結腫大,發熱當天全身可見以四肢為主的分布均勻的淡紅色圓形或卵形點狀充血性斑丘疹,色淡、細小、蔓延快,24小時可遍布全身,癢感不明顯,一般皮疹二至三天開始從上到下陸續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跡。妊娠初3個月內感染風疹病毒,可能導致胎兒先天畸形。出疹前后5日均有傳染性,患病后一般可獲得持久免疫力。傳染源為病人。
5.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多發于冬春季,兒童多見,成人亦可發病,俗稱“痄腮”,潛伏期一般為14-19日。主要表現為全身不適,發熱、耳下或下頜角疼痛,以耳垂為中心1-2日內迅速腫大,張口和咀嚼時疼痛。病人自腮腺腫大前1日至腫消后3日內均具有傳染性,應注意隔離,注射疫苗或患病后一般可獲得持久免疫力。傳染源為病人。
6.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于冬春季,兒童多見,成人亦可發病。潛伏期一般為1-21日。主要特征是先有輕度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厭食及上呼吸道感染癥狀,1-2日后軀干皮膚出現紅色斑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軀干、胸背、面部、頭皮較多,而四肢遠端較稀少,手掌和足底更少見或無皮疹。水痘病人自出疹前1-2日至出疹后5日或皮疹全部結痂干燥前均有傳染性,應注意隔離。傳染源為病人。
7.非典是由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潛伏期1-14天,主要為發熱、乏力、頭痛、肌肉關節酸痛、等全身癥狀和干咳、胸悶、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化驗血象白細胞、淋巴細胞計數不高或降低,肺部X光片可有間質性肺炎樣變等。患者為主要傳染源。
8.人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之交多見。潛伏期1-7天,主要表現為發熱、流涕、咽痛、咳嗽、全身酸痛,類似普通感冒癥狀,約有半數患者有肺部病變。傳染源主要為病、死禽以及攜帶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目前,人禽流感病人或隱性感染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非常有限。人對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一般認為12歲以下兒童、與家禽密切接觸人群、與病人密切接觸者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4
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基本的預防措施是相通的,我們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就能有效地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了。
1.接種疫苗。進行計劃性人工自動免疫是預防各類傳染病發生的.主要環節,預防性疫苗是阻擊傳染病發生的最佳積極手段,也是投資小,收效大的預防舉措。
2.注意個人衛生和防護。要保持學習、生活場所的衛生,不要堆放垃圾。飯前便后、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以及外出歸來一定要按規定程序洗手,勤換、勤洗、勤曬衣服、被褥,不隨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內空氣流通。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的季節應減少集會,少去公共場所。
3.加強鍛煉,增強免疫力。春天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正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機,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多到郊外、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體氣血暢通,筋骨舒展,增強體質。在鍛煉的時候,必須注意氣候變化,要避開晨霧風沙,要合理安排運動量,進行自我監護身體狀況等,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4.做到生活有規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對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當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勞逸結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電子游戲機、上網沖浪,勞累過度,必然導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細節要注意。春季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若驟減衣服,極易降低人體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體極易侵入.必須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切不可一下子減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飲食,飲食上不宜太過辛辣,太過則助火氣;也不宜過食油膩。要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煙、不喝酒,要多飲水,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宜多食些富含優質蛋白、糖類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和新鮮蔬菜、水果等。
6.切莫諱疾忌醫。盡量減少與病患者接觸,與病人接觸時需戴多層棉紗口罩,注意手的清潔和消毒。在發現身體不適,或有類似反應時要盡快就醫。同時對發病的房間要及時消毒,有條件的也可以通過食醋熏蒸來進行預防。
春季傳染病雖然種類繁多,但只要我們重視預防工作,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就可以有效地阻斷傳染病的流行和傳播。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5
春夏季是各種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該類疾病主要的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即經食物、飲用水、日常生活接觸等,所以應特別注意飲食情況,注意環境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把住“口手兩關”,以有效預防此類傳染病的發生。 下面簡單介紹以下腸道傳染病的引起原因及癥狀:
一、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多由被細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為致病性大腸桿菌群、空腸彎曲菌、沙門氏菌等。其媒介食物主要為肉類、蛋類、水產品、涼拌菜等。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癥狀。
二、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其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病菌通過日常生活接觸、食物、水、蠅傳播。由于很少的菌量即可感染本病,因此人與人接觸傳播最為常見。發病后患者出現畏寒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感等。有的病情兇險,特別是兒童,可出現高熱、驚厥、休克和呼吸衰竭,而此時腸道癥狀常不明顯,但生理鹽水灌腸液可見大量紅、白細胞,稱之為中毒型菌痢。細菌性痢疾的表現輕重不一,易形成慢性化,故要及時就診。
三、霍亂
霍亂由霍亂弧菌所致,經飲用水傳播是其重要的途徑。河水、井水、池塘水、泉水與自來水均可經地面或地下受人或動物的糞便污染而成為傳播媒介。病人可出現無痛性腹瀉、嘔吐、“淘米水”樣大便、脫水等。如不治療,迅速出現休克、甚至死亡。治療成功的關鍵是早期診斷,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抗休克等。
四、傷寒和副傷寒
傷寒和副傷寒主要由飲用水受污染所引起,也可經食物
傳播。此種散發病例主要由接觸傳播引起。可出現發熱、腹痛、腹瀉、肝、脾腫大、皮疹、血白細胞減少等,血液及大便可見沙門氏菌生長。后期可出現腸穿孔、腸出血等并發癥。治療主要是抗菌治療,并發癥防治等。
五、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以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方式。水源污染或生吃水產品可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流行。患者急性起病,出現乏力、納差、厭油,皮膚、鞏膜黃染,肝臟腫大、肝功能檢查異常等等。治療上主要是適當休息、營養、護肝等。
六、腸道傳染病措施
腸道傳染病最重要的防治措施是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病從口入”,須做好以下措施:
1、飲用水消毒、安全給水,搞好廚房、食堂與廁所衛生,糞便和垃圾的無害處理,保持室內外衛生;
2、講究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與不潔的生冷食品、飲料等。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6
隨著春天的腳步向我們走來,各種傳染病也悄悄的來到我們身邊。春季是各種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而兒童為傳染病的高發人群。
1、幼兒免疫系統發育還不成熟,為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時期。
2、從呼吸道的解剖結構來看,幼兒上呼吸道粘膜稚嫩、薄弱、管腔短小、狹窄、功能不健全,特別容易受到侵害。
3、上呼吸道直接與外界相連,正常情況下,咽部有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寄生,當突然受涼、情緒不好、抵抗力低下時,局部組織極易受到病毒、細菌的侵害,引起炎癥。
4、幼兒對周圍環境冷熱變化的適應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都比較差。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么呢?
1、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暢,定期用各種空氣消毒劑噴酒房間。注意室內環境的溫度、濕度、空氣新鮮度。溫度在18-20℃,濕度在50―60%最為合適,每天開窗3―4次,每次約15分鐘左右,每天用濕布擦桌子的地面,使室內空氣新鮮而濕潤。
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注意從小給孩子必要的身體鍛煉,多增加戶外活動,以鍛煉幼兒各器官、各系統的功能,提高幼兒對周圍環境冷熱變化的適應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從而增強體質減少患病。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多是因為抵抗力弱,耐寒能力差造成的。因此建議家長從春天起用冷水為孩子洗臉,增強孩子的抗寒能力。
3、注意孩子的衣著,孩子穿衣要適當,隨氣溫變化增減,衣著要以脊背無汗為適度。很多家長把孩子包裹得很嚴密,誤以為這樣就不會得病。其實孩子活動量大、容易出汗,衣服就穿得太多了,孩子不能動,一活動就汗水淋淋,風一吹就易感冒。所以及時增減衣服十分必要,一味地“捂”并不可取。平時不要給孩子穿太多衣服,讓孩子稍微感覺有點冷是比較合適的做法。
4、注意給孩子平衡膳食,這樣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在飲食上可以多給孩子補充些維生素,多給孩子喝水也可以達到預防的目的。
5、嚴格按照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程序按時注射疫苗,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力,以預防傳染病。
6、教育孩子講究飲食衛生、個人衛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餐前便后洗手的習慣。盡量少去公共場所和人群較為擁擠的地方。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如打噴嚏、咳嗽等。必須去人多的地方,必要時可以戴口罩。不要去患了傳染病的兒童家串門。一旦孩子患了傳染病,就應隔離,不要去幼兒園及公共場所,以免傳染其他人。
7、孩子的被褥、衣物、手帕經常拿到陽光下暴曬,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毒,消除病原菌的傳播。
讓我們為了孩子的健康共同努力吧!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7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傳染病,潛伏期一般為2-7天,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重癥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肺水腫和心肌炎等并發癥。傳播途徑為接觸傳染源和飛沫
2、水痘
水痘是傳染性很強的疾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臨床表現是中低等發熱,很快成批出現紅色斑丘疹,迅速發展為清亮的卵園形的小水皰,24小時后水皰變渾濁,易破潰,然后從中心干縮,迅速結痂。臨床上往往丘疹、水皰疹、結痂同時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軀干,繼頭面、四肢,而手足較少,且瘙癢感重。接受正規治療后,如果沒有并發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染和接觸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觸傳染。人群普遍易感,兒童多見。由于本病傳染性強,患者必須早期隔離,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結痂為止。
3、流感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其發病率占傳染病之首位。潛伏期1—3日,主要癥狀為發熱、頭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不適等,發熱一般持續3—4天,也有表現為較重的肺炎或胃腸型流感。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傳染期為1周。傳播途徑以空氣飛沫直接傳播為主,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
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急性的傳染病,潛伏期8—12日,出疹前3天出現38度左右的中等度發熱,伴有咳嗽、流涕、流淚、畏光,口腔頰粘膜出現灰白色小點(這是特點);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體溫升高達40度左右,紅色斑丘疹從頭而始漸及軀干、上肢、下肢;恢復期3天:出疹3-4天后,體溫逐漸恢復正常,皮疹開始消退,皮膚留有糖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麻疹是通過呼吸道飛沫途徑傳播,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措施
1.合理膳食,增加營養,要多飲水,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宜多食些富含優質蛋白、糖類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和新鮮蔬菜、水果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多到郊外、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體氣血暢通,筋骨舒展,增強體質。
2.不到人口密集、人員混雜、空氣污染的場所去,如:農貿市場、個體飲食店、游藝活動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動水徹底清洗干凈,包括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
4.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尤其宿舍、電腦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規律;注意不要過度疲勞,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潔的食物,拒絕生吃各種海產品和肉食,及吃帶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隨便倒垃圾,不隨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類并統一銷毀。
春季常見傳染病家長注意事項
1、適時增減衣服:要遵循"春捂秋凍"的古訓,初春乍暖時,不要急于給孩子減衣,氣溫驟降時,要及時添衣。
2、注意衛生:要經常保持室內清潔,開窗通風,使室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要勤曬被褥和換衣裳,少帶小孩去擁擠的公共場所。
3、合理膳食:日常膳食中,除吃適量魚、肉、雞、蛋外,應多吃些乳、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嬰幼兒必要時要吃點魚肝油和鈣片。
4、充足睡眠:春天易發生"春困",保證小兒充足睡眠,既有利于小兒生長發育,又可增強免疫力。
5、加強室外活動:春和日麗,萬物生發,讓孩子到室外活動,能得到日光照射,吸進新鮮空氣增強小兒造血及免疫功能。
6、計劃免疫:要按計劃及時進行預防接種,以預防小孩子常見傳染病。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8
俗話說“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生長旺盛的季節,但是細菌和病毒也喜歡春季。預防疾病,顯得特別重要。在這個天氣多變的季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防范各種身心疾病的發生,照顧嬰幼兒更應密切注意天氣的變化,采取綜合性的預防保健措施,以有效地防止病情的發生或加重。
要及時收聽天氣預報,春季不僅陰晴不定,而且多風。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因此,要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防風御寒。俗話說“春捂秋凍”,春天里捂哪可是有學問的。
加強飲食調理,祖國醫學認為春季的飲食應重在健脾壯陽,可適當增加營養。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對振奮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B族維生素對維持神經、消化、肌肉、循環系統的正常功能有著重要的生理作用,鈣和鎂能影響肌肉收縮和神經細胞的轉換,有利于緩解精神的緊張。所以應適當增加含此類營養物質的食物的攝入量,主要有瘦豬肉、動物內臟、魚類、雞蛋、牛奶、豆類及其制品、海藻、雜糧,蔬菜中的`西紅柿、胡蘿卜、菠菜、青菜、椰花菜,馬鈴薯等。
注意環境衛生,初春時節氣溫日漸升高,各種病原性微生物容易孳生繁殖。為減少致病因子,應注意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室內外要經常打掃,保持環境的清潔整齊。還可通過養殖花草等方式來綠化、美化、凈化室內外環境,調節小氣候。要常開門窗,使空氣對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光照充足。
起居有常,生活規律,按時作息,保證足夠的睡眠。
加強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春天是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好時機。要多多沐浴陽光,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運動肢體關節,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可適當早起,選擇一些既能利于人體氣血通暢,郁滯疏散,又可怡情養性,增強體質的簡單易行運動項目,如散步、慢跑、郊游、體操等。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9
一、基本知識
1.水痘
病人從出現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傳染性。患病初期可有發熱、頭痛、全身倦怠等前驅癥狀,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軀干、頭部較多,四肢處較少。大部分情況下,病人癥狀都是輕微的,可不治而愈。
2.流行性腮腺炎
病人在腮腺明顯腫脹前6-7日至腫脹后9日期間具有傳染性。患病初期可有發熱、頭痛、無力、食欲不振等前驅癥狀,發病1-2日后出現顴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現唾液腺腫大,通常可見一側或雙側腮腺腫大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重癥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傳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攜帶禽流感病毒的禽類(家禽、野禽)以及鳥類。主要經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會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禽類及其分泌物、糞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發現人與人之間有效傳播的證據。早期癥狀與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現為高熱(大多持續38℃以上)、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等癥狀。
二、預防要點
1.在人群聚集場所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絹或紙巾掩蓋口鼻,不要隨地吐痰,不要隨意丟棄吐痰或揩鼻涕使用過的手紙。
2.勤洗手,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
3.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或擦凈。
4.避免與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注意環境衛生和室內通風,如周圍有呼吸道傳染病癥狀病人時,應增加通風換氣的次數,開窗時要避免穿堂風,注意保暖。衣服、被褥要經常在陽光下暴曬。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機體免疫能力。
7.盡量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10
春季是多種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風疹、水痘等.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主要有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傷寒、甲型肝炎、食物中毒等.這些疾病尤其對兒童和體弱的人容易感染。
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染源大多是病人和病原攜帶者,其病原體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等傳播途徑而引起感染。呼吸道傳染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重癥者還會發生呼吸困難、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嚴重癥狀。
消化道傳染病主要是通過食物、水、接觸等傳播途徑而引起感染。主要癥狀有不同程度的發熱、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癥狀;另外還有輕重不同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春季傳染病的預防措施主要有:
1、學習、了解衛生防病知識,樹立傳染病的防病意識。
2、接種相應的疫苗,預防性疫苗是抵抗傳染病發生的最佳手段。
3、注意勞逸結合、合理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抵抗疾病能力。
4、開窗通氣,盡量減少到空氣不流通、人多擁擠的場所。
5、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潔凈的食物,把好“病從口入關”。
6、遇到氣候變化,注意增減衣服。
7、發生病例后,應及時隔離治療,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11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人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春季是多種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常見的`有呼吸道傳染病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風疹、水痘等;腸道傳染病如手足口病、細菌性痢疾、傷寒、其他感染性腹瀉、甲型肝炎等。還需重視流行性出血熱、人感染H7N9禽流感、食物中毒等。防控要點如下:
一要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適度進行體育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盡量少去人群密集場所;每天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二要搞好環境衛生整治。科學滅鼠和防鼠,預防流行性出血熱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特別是畜牧業從業人員和野外工作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
三要講究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等個人良好衛生習慣,要合理膳食,營養搭配,生、熟食案板、菜刀等分開使用,不食用來源不明確和過期食品。盡量少與禽類接觸,食用禽類制品要煮熟蒸透。減少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四要全程接種疫苗。對于通過接種疫苗可以預防的疾病,應及時和全程接種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五要重視患病后自我管理。一旦感染傳染病之后,要及時就診、隔離治療,盡量減少在公共場合的活動,避免傳染他人;發現身邊有傳染病患者,應避免與其密切接觸,同時可根據情況應急接種疫苗。
多通風、勤洗手、喝開水、吃熟食、曬衣被、鍛煉身體,預防疾病!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相關文章: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02-23
夏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05-17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內容02-07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課件04-19
夏季常見傳染病預防小知識07-05
2023年小學春季傳染病預防小知識03-15
幼兒園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202302-09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手抄報內容03-08
學生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教案(精選13篇)03-21
2024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手抄報資料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