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服裝的特點
中國古代服裝是指中國古代的各種衣裳、冠帽、鞋襪等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化。通過對古代服裝的研究,可以認識歷代人物風貌。下面小吧為你介紹中國古代服裝的特點。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于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制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并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整體服飾風格可以用“豐富多彩,南北交融”來進行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不斷,王朝更迭頻繁,經濟遭到破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嚴重影響,人們的禮法觀念變得淡薄,衣冠服飾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是我國古代服飾的大變動時期。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上承襲秦漢舊制。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征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呈現出了一種各民族間相互吸收、逐漸融合的趨勢。一方面,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執政者,受到漢族傳統文化的熏染,熱心提倡穿著漢族服裝,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漢魏衣冠”的狀況。另一方面,由于戰爭連年不斷,天災、瘟疫肆虐,北方人民被迫背井離鄉,出現了民族錯居雜處的狀況。由于以上原因,在當時形成了一種民族間相互影響,生活習俗日漸融合的趨勢。
古代服裝
清代穿氅衣的慈禧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都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不同之處氅衣為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云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并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穿用的緞繡玉蘭蝴蝶紋舒袖氅衣(實物)。
隋唐男子服飾胡服
隋唐胡服 胡服流行于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征是翻領、對巾、窄袖、錦邊。在陜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省去“七事”,以窄皮條代替,僅存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此圖為本裹幞頭、穿翻領胡服的男子(三彩俑) 550)this.width=550' title="隋唐男子服飾胡服"。
太平天國服飾
清代服飾——清代太平天國的婦女服飾有自己的特點,他們穿著圓領緊身服裝,用塊紅綠綢縐扎于腰際,并將衣襟開在左邊,即為“左衽”,與滿族有所分別。為了騎馬、行走方便,在衣襟下擺(或兩側、或中間)開衩。大多數婦女不穿裙子,喜歡穿大腳褲。本圖為穿太平天國服飾的婦女(《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插圖)。
清代男子官帽
清代服飾——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便帽,也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綴檐如筒;俗稱瓜皮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合一統之意。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此圖為戴小帽的男子。
漢代婦女服飾實物
漢代婦女服飾實物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實物中,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著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本圖為“信期繡”茶黃羅綺綿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2公分,兩袖通長228公分。
漢代婦女服飾實物 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實物中,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著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從一號墓出土的服飾有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朱羅紗綿袍、繡花絲綿袍、黃地素緣繡花袍、絳絹裙、素絹裙、素絹襪、絲履、絲巾、絹手套等幾十種之多。顏色有茶色、絳紅、灰、朱、黃棕、棕、淺黃、青、綠、白等。花紋的制作技術有織、繡、繪。紋樣有各種動物、云紋、卷草及幾何紋等。其中最使人感到驚奇的是這種素紗禪衣,整件服裝,薄如蟬翼,輕如煙霧,衣長128厘米,兩袖通長190厘米,在領邊和袖邊還鑲著5.6厘米寬的夾層絹緣,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還不到一兩,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稀世之品。本圖為“信期繡”絹手套(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及菱紋“陽”字錦襪(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實物)。
基諾族服飾
基諾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用長布包頭,戴著花紋的竹木或銀制的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短上衣,鑲七色紋飾,內襯緊身衣或戴菱形刺繡胸兜。下著前面開合式的短裙,裹綁腿,頭戴披風形的尖頂帽。基諾族的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其間點綴黑紅色條。
【中國古代服裝的特點】相關文章:
韓國服裝的風格特點07-12
中國各朝代的服裝特點01-14
唐朝服裝的幾大特點01-09
鋼琴的特點06-20
迪斯科舞的特點08-27
彝族歌曲的特點06-28
ASP的特點與功能04-20
港口物流的特點04-26
街舞特點及分類11-21
武術的運動特點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