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畫認識的誤區
中國畫的認識誤區,近代以來,許多人包括專業人士,對于傳統中國畫、中國畫傳統,其標準、價值和發展,認識上存在諸多誤區,值得注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對中國畫認識的誤區,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是對“傳統中國畫”認識的偏差。
多數中國畫的從事者和欣賞者,都以為“傳統中國畫”就是蘇東坡所提倡的、董其昌全面闡述的、青藤、八大、鄭板橋等所表現的“文人畫”。其實不然。“文人畫”僅僅是傳統中國畫的一部分,因而不能代表中國畫全部。之所以后代產生這樣的誤解,其根源來自歷代史論家(有些是畫家自己)的提倡和誤導。
二是中國畫的標準存在誤區。
中國畫家,在國人面前大都很自信,動輒自編、自立、自封門戶;而在西方藝術面前,又不太自信,不是做他們的“搬運工”,就是他們的“拿來主義” 者。這是一種輕浮,一種焦躁,是民族虛無主義的表現。解決這個問題,要靠藝術標準的建立。藝術的標準與地位的高低、名氣的大小、市場價格的高低混在一起,處于交織狀態。這種現象的根源,來自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誤以為中國在近代史上發展的過程中落后了,就不得不放棄我們原有的中國畫的核心價值,而以西方強勢國家的文化觀念取而代之。所以,當代中國畫家學來學去沒能成就出大師,至多算出了些“名家”。不過,名家也有好壞之分,名副其實是“名家”,名不副實則是 “偽名家”。時下“名家”不足,“偽名家”有余。
三是對“傳統中國畫”和“中國畫傳統”兩個概念混淆不清。
“傳統中國畫”即傳統的中國畫,其側重點在中國畫,與之相對應的是西洋畫,是具體的形而下的東西。“中國畫傳統”即中國畫的傳統,重點在傳統上,即服從于文化的大傳統,是中國畫內在精神氣象的無形脈絡,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東西,也是我們民族的藝術精神所在。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類似于“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四是中國畫的價值也存在誤區。
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誤解,使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在對中國畫的價值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著觀念上的誤區。中國畫領域,“五四”精英們進行的 “美術革命”,在西方苦苦尋找并帶回的“學院的寫實繪畫”,加之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85新潮”,又一次對西方現代藝術進行零碎的切割式引入。這些表面性的革新,都是非學理式的,導致中國畫創新的混亂。傳統中國畫以書法為基礎,重書畫同源與筆墨,以“骨法用筆”達到“氣韻生動”并以此作為最高標準,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其審美價值在于藝術家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的主觀表現,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的精神價值。中國畫和西洋畫的目標有本質性的區別,不僅不能覆蓋,也無法覆蓋。中國畫發展的道路,只能“移步移形”,而不能“移步換形”。
隨著現代化浪潮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中國畫藝術的發展,同樣面臨國際化的問題。由于全球文化交流的影響,許多藝術家總喜歡把目光盯在西方,這是對中國畫未來發展方向的認識誤區。
中國畫不能迎合西方藝術的發展路數,我們必須有自己的發展理念,必須整合自己、健全自己,而不是忽略自己、消亡自己。中國藝術的獨具一格,不僅不是累贅,而是對世界的一種貢獻,當下世界尤為明顯。中國畫傳統的更新與創建,是民族血脈在當代的一種溝通、延續。
中國畫的發展,應從大處著眼,準確定位,要尋求藝術理念上的突破,而不應是形式上的模仿。突破的可能性雖不一定局限于本土,但必須堅守中國畫藝術的基本屬性,創造出新的融合多種元素的、與眾不同的表現方法。本土的、開放的中國畫才能走向世界前沿。
關于對中國畫的認識
1、初學國畫的必需用品
首先,畫畫的工具材料。其實很多網站和書本都有介紹,國畫的工具材料較多,但對初學的朋友來講,只要準備一些必須的就行了。 買什么工具材料就要看你先確定學什么,工筆的工具和寫意的工具材料是有區別的,主要體現在筆和紙張上。
(1),工筆首先要選1、2支左右的勾線筆(一般為硬毫),要求 有筆鋒、有彈性,比較細。比如一般店里的衣紋筆、葉筋筆之類的,以能畫出流暢而細勻的線條為好。其次工筆還需要2、3支暈染用的筆,買一般的白云筆(兼毫)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用一些羊毫筆,如果需要大面積的暈染可以準備一支底紋筆!紙張工筆以熟宣為主。
。2),寫意畫的毛筆相對要求并不嚴,勾線筆可選長鋒的,比工筆用的要粗,根據習慣可選羊毫和狼毫都可以,一般初學的選硬毫為好,比較容易把握;其他可備3支左右大小不一樣的筆用來點寫暈染,以兼毫和羊毫為宜。紙張寫意以生宣為好!
(3),不管工筆還是寫意,選筆的時候都要把握“尖、齊、圓、鍵”的原則!凹狻本褪且泄P鋒;“齊”就是筆鋒的毛打開后看起來比較平齊,不會參差不齊;“圓”就是筆鋒聚攏后比較圓潤,“健”就是筆鋒要有彈性,不能軟弱無力。其中的“尖”和“齊”尤其重要。當然,還有一條就是筆桿要直,不要彎曲。
。4),還要準備:國畫教材、國畫顔料、調色磐,墨、宣紙、氈墊(舊毯子也可)、筆記本,鉛筆。
2、必須練好基本功
書畫中的基本功較多,但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畫交叉線和圓線.
為什么要畫交叉線、圓線和波浪線?中國畫的基本筆法就是線條,線條造型舍棄了光源、明暗和體面,重在表現物象的形狀和結構關系,并通過這些表象去表現物象的本質特征,這就是通常所說國畫的“以線立骨”。中國畫中的“骨”,乃是支撐藝術形象,使之富有精、氣、神的本質表現。單純以線立骨的骨架而言,即是指線的運用要強調線的表現力,利用線的長短、粗細、轉折、頓挫、輕重、疾徐、剛柔、強弱、濃淡、光毛等變化去表現物象的神態、形體、質感、動勢、節奏、空間等等造型因素的各個方面。使線融于形象之中,才能完成富有個性的造型形式的營造。這是以線立骨最基本的具體體現。
3、“臨摹入手”是必經之路。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國粹之一,經過數千年歷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現形式。它經古往今來無數畫家師法造化,并以自我的審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鑄而成。這為中華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鮮明強烈的民族色彩。如線描中的高古游絲描、釘頭鼠尾描、鐵線描等,是最初為了表現不同質地的衣著、花鳥等,經過畫家長期的'潛心體察、琢磨,或從表現其他對象獲得啟發借鑒而形成的一些表現手段,是以客觀對象為依據的主觀創造。其本身已具審美價值,不因時空關系而獨立存在。它便于人們應用這些程式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由于人有性格、趣味、修養的差別,應用時便出現千差萬別,不盡相同。又有人不滿足現成的程式,并加以變化創造,于是又出現各種新的表現程式。如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并為人們所確認,那么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為歷史的陳跡,而新的程式又將為以后的人們接受或改變創造。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的中國繪畫正是如此不斷地交替往復向前發展著。只要是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點、審美標準,通俗的講就是大家認為好看漂亮的作品,就能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保存流傳下來,這就是國畫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客觀規律。
我們講繪畫有程式的表現方法,即表現某個畫材,應當這樣畫而不應當那樣畫,這是前人為我們提供寶貴的作畫經驗,也是藝術的結晶,為我們學習繪畫帶來借鑒之便。有借鑒與無借鑒的藝術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區別。所以,學習掌握傳統繪畫的表現程式,就成為入中國畫之門的“敲門磚”了。對于一個真心喜歡國畫的初學者來說,有效的捷徑當推“臨摹入手”。古往今來,所有的國畫大師均是從 “臨摹入手”,才得以成為一代大師的。臨摹是初學畫者入門的主要途徑,特別是對名家名作的臨摹。學畫者通過臨摹可以學會和掌握藝術特色特點與技巧。臨摹名家作品,要先觀察作品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耐心揣摩作品的運筆方式,掌握作品的事物表現形態,認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氣質。
4、選擇臨摹范畫十分重要
“臨摹入手”就必須要有樣畫,有條件的初學者能直接對照老師的真跡揣摩臨寫最為理想,但沒有條件的用復制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總之要選擇藝術水平較高,有臨摹價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學習掌握傳統筆墨技巧,體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對待臨摹不能抱實用主義態度,一般從臨摹到掌握及至應用,都有一定的距離,不可能有現成的拿來套用。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臨摹一個完整的作品,難在上色階段,最少要畫一百張以上,才能真正基本初步掌握臨摹技巧。
面對一件臨摹范本,首先要認真進行讀畫。分析一下范本的技法特點,是屬于蒼勁剛健一路還是圓潤渾厚一路,找出其筆墨有哪些規律,進而研究臨本的布局以及程式因素,做到心中有數,閉目如在眼前。具體作畫時,不可看一眼畫一筆,因水墨寫意畫筆勢連貫,雖筆斷而氣連,拘泥每筆皆與臨本吻合,必定斤斤以形似,而忽視領略臨本作者如何冶心情流動與筆墨生發寄興對象于一爐的精神所在。就是工筆畫也一樣,特別是一些必須一氣呵成的筆劃,如花的葉片、鳥的形線,都必須如行云流水一樣的一筆畫出,不能有一點猶豫,更不能出現停頓.通過臨摹掌握一定的筆墨技法,僅僅依靠臨得象是解決不了的。關鍵在于入我心境,變成自己的東西。古人的治學精神是值得今人學習的,每看到一佳作,但不能拿回臨摹,身上又沒紙筆,無法面臨就只有用心默記,回到家后一一加以追摹,直至感到有所得而方休。只有反復細心琢磨,不如我自為我,才能從臨摹中收到應有的效果。
什么是讀畫就是先要認真仔細觀察范畫,看這張畫的整體構圖是什么畫中的主體和背襯各用的是什么筆法畫中主要用了哪幾種顏色如要對臨應當從哪個部位畫等等.下來就要先給作品定位,就是找出主體部分,確定在畫中的位置。然后看是用的什么筆法,各種筆法之間是如何連接的。最后看有幾種顏色,各顏色之間是用什么顏色過渡的,就是我們常說的過渡色。
5、線條是中國畫的根本
唐代張彥遠說:"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張彥遠在此強調了用筆與立意造型的關系。立意須造型、造型須用筆,用筆便成了中國畫基礎的基礎。
1.筆與線
中國畫的用筆實即用線,線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線在形體的塑造中絕不是一種對輪廓線的描摹,還能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量感和動感。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一詞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于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畫是無聲的音樂”!就是指好的畫一筆一劃就象一個一個動人的音符,組成美妙動人的質韻樂章。有質是對描繪的客觀對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備;有韻是指通過客觀對象以表達主觀的精神,即能傳神寫意。中國畫要求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畢生追求的世術境地。用筆有“三忌”,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阂辉话;二曰刻;三曰結!彼^“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說筆劃過于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別外,還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畫書畫歷來就有“書畫同源”、“書法通于畫法”的理論。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書法,真、篆、草都練一點,才能掌據各種用筆的技巧。要克服筆病,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三要在行筆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6、國畫的技巧
常有人對我說:老師,您真接給我們教一下畫畫的技巧。不可否認,做任何事情都有技巧。國畫技巧有二:第一就是多畫,正可謂“熟中生巧”!第二才是技巧理論。就是將教科書上的理論技巧倒背如流,也不一定會畫;只要天天臨摹幾張樣畫,就是沒學過一句理論技巧也會畫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有人為證。畫壇巨匠齊白石,幼年酷愛國畫,但因家貧,迫于生計,就以木匠為生,每晚臨物自畫。30歲時,隨師外出干活,見到一客人家有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 ,仔細翻閱之后,發現自己原先所畫用筆,多不合章法,故如獲至寶,遂借來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畫了半年之久,竟然臨出了16本《芥子園畫譜》。從此,他以所學畫的筆法和技巧為據來做木匠雕花木活,既能花樣出新,畫法又合規則,為其后來繪畫打下良好基礎。據說真到晚年,白石老人還念念不忘此事。
畫壇巨匠齊白石一生練過多少畫我沒有統計,但是就按我畫室就有的這種清代線本的《芥子園畫譜》來計算,書中約400頁碼,樣畫就有360多頁,也就是700多幅,半年臨出了16本總計12000張畫,每天要畫多少張呢每天大約要畫70多張。當然《芥子園畫譜》中的圖畫有的較小,但就算是畫一朵蘭花,每天畫70朵是多大的量呀!
著名書畫大家李可染,是"李可染學派"創始人。一次,有名學生問他畫畫有什么捷徑技巧,他說:我有一方圖章,叫做"廢畫三千",是我在畫壞了三千張畫后為自己刻的,就是要鼓勵自己不要怕畫壞,只有畫的多了才能摸索出畫的技巧。書上說的技巧,不親自去畫,是永遠也體會不到的。
有幾位學員說:老師舉例的2位大師距離我們太遠了,舉個我們身邊的例子我們才好對照學呀!這可有點難度了。哪就只有來簡要說說自己在書畫中的體會吧,因我也是名師指點自學的。且不說我自幼酷愛書畫畫過多少,就是在創作注冊版權的中國字謎畫“年年有余”時,就畫了近千次.整個創作中除過朋友送的宣紙外,我自己就買過12卷,這才初步摸索出了水、墨、紙三者之間的關系,若想要完全掌握,不知還要畫多少張?!真想找一本此類技巧的書,可惜找了多年,真正能替代人作畫的技巧卻從沒找到。
古人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自己的深切體會是:國畫的真正技巧就在自己的多學多看多想多練多悟之中!
【對中國畫認識的誤區】相關文章:
認識中國畫教案設計04-14
JAVA語言認識的誤區09-18
小學美術《認識中國畫》教學設計04-22
SAT考試認識的誤區解析04-11
有關SAT考試認識的誤區04-15
常見的超頻內存認識誤區09-24
對汽車腳墊的認識誤區08-11
認識中國畫之青綠山水筆墨05-07
初學者如何認識中國畫呢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