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常用15篇】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1
定風波 蘇軾 北宋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①沙湖:湖北黃岡縣東南三十里處,又名螺師店。
②狼狽:形容處境困窘、難堪。
③吟嘯:吟詩、長嘯。
④芒鞋:草鞋。
⑤煙雨:煙波風雨。
⑥料峭:開容風力寒冷、尖利。
⑦蕭瑟:風雨穿林打葉聲。
【譯文】:
不要聽風穿樹林,樹葉帶來風雨之聲,這一切無所謂,我依然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徐行。穿著草鞋,拄著竹仗,比騎馬坐車更加一身輕松。誰怕風風雨雨?我漠視這些,一生任憑煙雨迷蒙,與我同行。冷冷的春風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陽的山頭卻來迎接我。回頭望去,我來時淋雨的地方,一片蕭條,歸去時又一片平靜,也沒有什么風雨,也無晴。
【賞析】:
這首詞作于無豐五年(1082年),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這首詞作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從這首詞里,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有人生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界中風雨陰晴變化莫測,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風風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這就是“了無風雨也無晴”的深刻含義。也是本詞思想意義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詞構思新巧,以微顯巨,從遇雨之吟嘯升華為人生之超曠,“風雨”意象面為人生災難與厄運的象征。全詞見出詞人對人生風雨表現出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曠達胸懷。從這首詞里,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有人生觀。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2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1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4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1、吟嘯:放聲吟詠。《晉書·阮籍傳》:“登山臨水,嘯詠自若。”
2、芒鞋:草鞋。
3、“一蓑”句:意謂身著蓑衣,一生出沒于煙雨之中,也任憑它去了。蓑,草編織的雨衣。
4、料峭:形容春風略帶寒意。《五燈會元》卷十九法泰禪師:“春風料峭,凍殺年少。”
5、“回首”三句:意謂歸去時回頭再看遇雨的地方,風雨已過,落照也收起了斜暉。蘇軾《獨覺》詩云:“翛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收尾二句與此詞煞拍相同。
賞析:
上片寫旅途中突遇急風驟雨而若無其事的態度,下片寫雨過天晴回望來路所得的'感受。“穿林打葉”,見出雨急風驟,“吟嘯”、“徐行”,見出態度從容。“竹杖”句,條件窮窘而心理輕快。“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坦蕩豁達的性格躍然紙上。換頭轉入雨后,酒醒、雨霽、天晴、日出,回眸向時風雨交加之處,一切無不消逝一空,幻化為烏有。自然界有急雨撲面的遭遇,人生旅程中也不乏風雷蓋頂的險境,只要沉著履險、從容應變,豈有闖不過的人間風浪?這是詞人承受風雨洗禮后的真切感受,也是他經歷陰霾壓頂的政治風云后所萌生的人生反思。正如鄭文焯所評:“此足征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手批東坡樂府》)以曲筆寫胸臆,深邃的人生哲理,即寓于最平常的生活小景之中,有耐人品味、發人深省之效。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3
定風波·感舊
宋代:蘇軾
莫怪鴛鴦繡帶長,腰輕不勝舞衣裳。薄幸只貪游冶去,何處,垂楊系馬恣輕狂。
花謝絮飛春又盡,堪恨。斷弦塵管伴啼妝。不信歸來但自看,怕見,為郎憔悴卻羞郎。
譯文
送你的鴛鴦衣帶長,你莫見怪,我身體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揮動的強求。負心的人只貪心去尋花問柳,去向何方?依舊尋歡作樂、追求聲色、放縱輕浮。
又一個凄苦的春天在悲傷中過去,心中無限惆悵。琴長久不彈,弦早已斷了,管長久不吹,已落滿塵土,與這兩件東西為伴的是女人的啼妝。若不信請回未看看,怕相見,自己的憔悴容頗見不得他。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唐教坊曲。以五代歐陽炯所作為正格。雙調62字,平韻仄韻互用。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醉瓊枝》。
鴛鴦繡帶:繡有鴛鴦花紋的衣帶,男女定情信物之一。
腰輕:細腰,這里代指瘦弱的身體。不勝:無法承擔,承受不了。
薄幸:薄情,負心。
系馬:拴馬。恣:任憑。輕狂:放浪,輕浮。
斷弦:琴弦斷絕。塵管:樂器陳舊。啼妝:淚濕容妝。
歸來:從良。
憔悴(qiáocuì):黃瘦,困頓。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的一天,陳襄宴請蘇頌、蘇軾,席上有歌*唱曲。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暮春,蘇軾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憶起歌*唱的曲,作該詞。
賞析
上片寫感舊,寫一歌*獨處深閨的怨恨和相思。第一、二句寫歌*自我申辯,承擔不起繡有鴛鴦花紋的'衣裳。歌*這些感情的困擾,壓抑的痛苦,是負心郎對歌*的偏見造成的,表達了詞人對人性不平等的悲觀,“莫怪”,“不勝”都強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爭。第三、四、五句寫歌*對負心郎行為的披露。在“垂楊系馬”處,負心郎依舊“游冶”、“輕狂”。“薄幸”是披露負心郎薄情,“游冶”是披露負心郎尋歡作樂。“貪”是披露負心郎追求聲色,“態輕狂”是披露負心郎放縱輕浮。詞人點明這些披露,為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會心理平衡。這種主張不向男性妥協而奮心抗爭,是詞人為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動社會進步的表現。
下片寫傷今,寫歌*被冷落后的遭遇、抗爭與矛盾心態。前三句描繪歌*被冷落后的遭遇。“花謝”、“絮飛”、“春又盡”,不僅點明了他們分手的時間,而且點明了他們情愛已經到了盡頭。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斷弦”、“塵管”、“啼妝”之中,令歌*流淚怨愁。這是控訴和反抗,是女性可貴的覺醒。最后發出自信的呼喚,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錯了,堅信自己看準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歌*終于從痛苦中發現,*關系的失敗會導致人生全盤皆輸,歌*又不得不向負心郎妥協,壓抑著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嚴。“怕見”負心郎“動于顏色”,還把希望寄托于張生與鶯鶯式的“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的良心發現。這種抗爭、矛盾、妥協與良心發現,反映了歌*的也是詞人的思想局限性。
全詞用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敘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為了人性平等而抗爭的故事。這是中國歌*在宋代社會追求人身自由與尊嚴解放的一位杰出代表。該詞的意義就在于向世人呼吁,追求女性平等與女性尊嚴是人類歷史永恒的主旋律,必須長久地演奏下去。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4
原文: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天教分付 一作:天應乞與)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作品背景
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鞏受貶時,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隨行到嶺南。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后,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于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蘇軾元豐七年(1084)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禮部侍郎召還,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作此詞。
賞析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質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杰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夸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于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后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夸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后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后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征,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5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天教分付 一作:天應乞與)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注釋
⑴定風波:詞牌名。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雙調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
⑵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寓娘:王鞏的歌妓。
⑶柔奴:即寓娘。
⑷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⑸點酥娘:謂膚如凝脂般光潔細膩的美女。
⑹皓齒:雪白的牙齒。
⑺炎海:喻酷熱。
⑻嶺:指大庾嶺,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
⑼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⑽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賞析:
作者:佚名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王定國豐神俊朗,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兩人真是天造地設的雙璧人。該句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質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杰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夸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于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后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夸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后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嶺梅”,指大庾嶺上的梅花;“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這一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后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征,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6
定風波①(自春來)
【原詞】
自春來、慘綠愁紅②,芳心是事可可③。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④。暖酥消、膩云亸⑤,終日厭厭倦梳裹⑥。無那⑦。恨薄情一去⑧,音書無個⑨。
早知恁么⑩。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注釋】
①《定風波》:詞牌名,《樂章集》注為“林鐘商”,是柳永自制曲,與唐教坊曲《定風波》有所不同。
②慘綠愁紅:見綠即慘,見紅亦愁,謂春愁。
③是事可可:即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是事:即事事。可可:無關緊要、不在意、不關心。
④香衾:香被。
⑤暖酥:溫暖的肌膚。酥,形容年輕女子的肌膚如酥油一般滋潤。膩云亸(duǒ):發鬢懶得整理,任其披散。膩云,代指女子的頭發。亸:下垂的樣子。
⑥厭(yān)厭:同“懨懨”,無精打采的樣子。梳裹:梳妝打扮。
⑦無那(nuò):無奈。
⑧薄情:薄情郎,指的是外出的丈夫。
⑨音書無個:連個音訊都沒有。
⑩恁(nèn)么:這么,如此。恁,宋元時期常用的俗語,可組成“恁地”“恁們”“恁等”等多種形式,詞意隨語境而變化。
雞窗:指書窗或書房。語出《幽明錄》:“晉兗州刺史沛國宋處宗嘗得一長鳴雞,愛養甚至,恒籠著窗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極有言智,終日不輟。處宗因此言巧大進。”(《藝文類聚·鳥部》卷九十一引)。后以“雞窗”代替書房。
只與:只給。蠻箋(jiān)象管:紙和筆。蠻箋:古時蜀地所產的彩色箋紙,這里泛指紙。象管:即象牙做的筆管,這里泛指筆。
拘束:拘管約束。吟課:以吟誦詩詞為功課。
鎮相隨:正如相依相伴,形影不離。鎮:常,宋元時期的俗語。
針線閑拈:也就是針線活。
和:允諾。
【譯文】
自從春天到來之后,見綠即慘,見紅亦愁,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太陽早已高高掛在花枝之上,黃鶯在楊柳間飛來飛去,而我卻依然蓋著被子在睡覺。原本溫潤嬌嫩的肌膚消瘦了,如同烏云般的頭發隨意地披散著,整日懶洋洋的,也沒有精神去打理梳妝。真是讓人無奈啊!我恨那薄情郎一去,竟然連一封書信也沒有。
早知如此,當時就應將他的馬鎖住,不讓他走。或者將他關在書房里,只給他紙和筆,將他管束起來,讓他把作詩填詞當作功課去完成。我會緊緊地跟隨在他的身旁,不離開他一步,要悠閑地手拈針線陪伴著他坐在一起。只有他和我兩個人。這樣,才不會虛度青春。
【賞析】
這是一首代言體詞,以思婦的口吻描寫獨守空閨的百無聊賴與冷清幽怨,表達了對夫妻相守、平和自足的家庭生活的渴望。這首描寫閨怨的詞在宋元時期曾經廣為流傳,受到普通民眾,尤其是歌妓的喜愛。到了元代時,關漢卿更是把它寫進了描寫與歌妓戀情的雜劇《謝天香》里。
上片,詞人一開篇便點明主題,用“慘綠愁紅”將主人公的惆悵透過對綠葉紅花的愁緒表現出來。“芳心是事可可”是說女子眼下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三句描寫了窗外春光明媚,一片生機勃勃之景,花朵在枝頭上搖曳,黃鶯在如同絲帶一般的柳條上歌唱穿梭,春色撩人,但是女子卻擁衾高臥。透過女子對外物的態度,反映女子精神不佳。接下來三句直接寫女子的精神狀態,“暖酥消、膩云亸,終日厭厭倦梳裹”描寫了女子的外貌,寫她肌膚消瘦,發鬢蓬松,終日懶洋洋的。末尾三句,揭示出這位少婦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信無個。”原來是女子怨恨心上人薄情,走了之后連半點音訊都沒有。詞人在上片用的是一種倒敘手法,不僅總結上片中的三個層次,而且還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內心活動和感情的直接抒發。
下片,寫女子由“恨”而“悔”,一邊后悔放心上人遠走他鄉,一邊想象著相聚相愛的甜蜜生活,表現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頭三句,點明“悔”字,早知道這樣,她后悔當初沒有把鞍韉鎖藏起來,阻止她的郎君外出,而是待在家中,伴自己左右,反映出這位少婦的`悔恨之情。在特別重視功名利祿的封建社會,一個閨中少婦為了愛情而敢于設想把丈夫“鎖”在家里,這無疑是一個大膽的反叛行動。與柳永另一首詞《鶴沖天》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一脈相通。中六句“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是女子對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所做的設想。他們坐在窗明幾凈的書房里吟作賦,閑拈針線,終日形影不離。結尾三句“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強調了要和郎君在一起,免得讓大好的青春白白浪費,明確了對青春的珍惜和對生活的熱愛。但這些自始至終都是女子的設想,當冰冷的現實與女子的設想擺在一起,更加突出了現實的殘酷。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它不僅吸取了民歌的特點,還保留了民間詞的風味,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詞中,女子熱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暴露在讀者面前,側面看反而是對女子的尊重,是對當時社會鄙視婦女,將女性視為玩物的一種反擊。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7
原文
定風波·感舊
蘇軾〔宋代〕
莫怪鴛鴦繡帶長,腰輕不勝舞衣裳。薄幸只貪游冶去,何處,垂楊系馬恣輕狂。
花謝絮飛春又盡,堪恨。斷弦塵管伴啼妝。不信歸來但自看,怕見,為郎憔悴卻羞郎。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送你的鴛鴦衣帶長,你莫見怪,我身體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揮動的強求。負心的人只貪心去尋花問柳,去向何方?依舊尋歡作樂、追求聲色、放縱輕浮。又一個凄苦的春天在悲傷中過去,心中無限惆悵。琴長久不彈,弦早已斷了,管長久不吹,已落滿塵土,與這兩件東西為伴的是女人的啼妝。若不信請回來看看,怕相見,自己的憔悴容頗見不得他。
注釋:
(1)定風波:詞牌名,唐教坊曲。以五代歐陽炯所作為正格。雙調62字,平韻仄韻互用。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醉瓊枝》。
(2)鴛鴦繡帶:繡有鴛鴦花紋的衣帶,男女定情信物之一。
(3)腰輕:細腰,這里代指瘦弱的身體。不勝:無法承擔,承受不了。
(4)薄幸:薄情,負心。
(5)系馬:拴馬。
(6)恣:任憑。
(7)輕狂:放浪,輕浮。
(8)斷弦:琴弦斷絕。
(9)塵管:樂器陳舊。
(10)啼妝:淚濕容妝。
(11)歸來:從良。
(12)憔悴(qiáo cuì):黃瘦,困頓。
賞析
上片寫感舊,寫一”妓獨處深閨的怨恨和相鴛。第一、二句寫”妓自我申辯,承擔不起繡有鴛鴦花紋的衣裳。”妓這些感情的困擾,壓抑的痛苦,是負心郎對”妓的偏見造成的,表達了詞人對人性不平等的悲觀,心莫怪”,心不勝”都強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爭。第三、四、五句寫”妓對負心郎行為的披露。在心垂楊系馬”處,負心郎依舊心游冶”、心輕狂”。心薄幸”是披露負心郎薄情,心游冶”是披露負心郎尋歡作樂。心貪”是披露負心郎追求聲色,心態輕狂”是披露負心郎放縱輕浮。詞人點明這些披露,為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會心理平衡。這種主張不向男性妥協而奮心抗爭,是詞人為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動社會進步的表現。
下片寫傷今,寫”妓被冷落后的遭遇、抗爭與矛盾心態。前三句描繪”妓被冷落后的遭遇。心花謝”、心絮飛”、心春又盡”,不僅點明了他們分手的'時間,而且點明了他們情愛已經到了盡頭。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心斷弦”、心塵管”、心啼妝”之中,令”妓流淚怨愁。這是控訴和反抗,是女性可貴的覺醒。最后發出自信的呼喚,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錯了,堅信自己看準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妓終于從痛苦中發現,夫妻關系的失敗會導致人生全盤皆反,”妓又不得不向負心郎妥協,壓抑著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嚴。心怕見”負心郎心動于顏色”,還把希望寄托于張生與鶯鶯式的心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的良心發現。這種抗爭、矛盾、妥協與良心發現,反映了”妓的也是詞人的鴛想局限性。
全詞用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敘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妓為了人性平等而抗爭的故事。這是中國”妓在宋代社會追求人身自由與尊嚴解放的一位杰出代表。該詞的意義就在于向世人呼吁,追求女性平等與女性尊嚴是人類歷史永恒的主旋律,必須長久地演奏下去。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8
定風波·兩兩輕紅半暈腮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雙拒霜,獨向君猷而開,坐客喜笑,以為非使君莫可當此花,故作是篇。
兩兩輕紅半暈腮,依依獨為使君回。若道使君無此意,何為,雙花不向別人開。
但看低昂煙雨里,不已。勸君休訴十分杯。更問尊前狂副使。來歲。花開時節與誰來。
譯文
兩朵芙蓉漸漸地紅起,像美人半紅的臉一樣。戀戀不舍地特地為開一次。假說徐守沒有這種感受,為什么這兩朵芙蓉花不對別人開放?
看見芙蓉在濛濛細雨中搖擺不止,勸徐守停止說喝滿杯酒的話了。進一步問酒席前的東坡醉官,明年,芙蓉花開時,我們再為誰來敬一杯?
注釋
⑴孟亨之:孟震,東平人,曾中進土。
⑵拒霜:即木芙蓉。
⑶君猷:徐君猷,字大受,東海人,當時知黃州,蘇軾貶黃州,君猷待之甚厚。
⑷兩兩輕紅半暈腮:形容兩朵芙蓉呈粉紅色,像美人暈紅的'臉腮。暈腮,紅臉。
⑸獨:唯一,特地。回:量詞。
⑹雙花:兩朵芙蓉花。
⑺低昂:前栽后仰。十分杯:滿杯酒。
⑻尊前:酒席前。狂副使:東坡自稱狂醉團練副使,無事可做的酒官。
⑼來歲:明年。
2、孫凡禮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xx:249.參考資料:
王水照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93.@孫凡禮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xx:249.
創作背景
《定風波》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月。徐君猷上任只有一年半時間。在較為平靜的東坡心田里,徐守政績視甚明顯。蘇軾應孟亨之通判之邀,在秋香亭對飲言歡,以頌徐守之功德。蘇軾作此詞和《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以詩戲之》詩以志之。參考資料:
孫凡禮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xx:249.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9
原文:
定風波·暮春漫興
[宋代]辛棄疾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鐘。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譯文
少年之時,春天游玩的興致比那美酒還濃烈,插花、騎馬疾馳,醉倒于美酒中。年老之時一到春天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春風把將謝的花全都卷走后還是沒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為花兒開放需要春風的吹拂。想問一下,有誰能看見春天離去呢?是那飛來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陽中與春相遇。
注釋
暮春:春末,農歷三月。
漫興:漫不經意,興到之作。
少日:少年之時。
插花:戴花。
走馬:騎馬疾走。
鐘:酒杯。千鐘極言糧多。古以六斛四斗為一鐘,一說八斛為一鐘,又謂十斛為一鐘。
病酒:飲酒沉醉。
茶甌:一種茶具。
香篆: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
茶甌(ōu):茶罐。
香篆(zhuàn):篆字形的盤香。
簾櫳:掛有簾子的窗戶。亦作“簾籠”。窗簾和窗牖。也泛指門窗的簾子。
殘花:將謝的花;未落盡的花。
元自:原來,本來。
飛燕:飛翔的燕子。
賞析:
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閑居帶湖之作。上情下景,情景交融。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態,襯托老來春意索然。下片風卷殘花,當悲,但以“休恨”開解;“花開元自要春風”,一反一正,寓意頗深,耐人尋味。春歸無跡,但飛燕卻于來時夕陽中相見,則于迷惘惆悵間,掠過一縷欣慰情思。
此詞分上闋與下闋。
上闋以“少日”與“老去”作強烈對比。“老去”是現實,“少日”是追憶。少年時代,風華正茂,一旦春天來臨,更加縱情狂歡,其樂無窮。對此,只用兩句十四字來描寫,卻寫得何等生動,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懷”,用了“似酒濃”,已給人以酒興即將發作的暗示。繼之以“插花”、“走馬”,狂態如見。還要“醉千鍾”,那么,連喝千杯之后將如何顛狂,就不難想象了。而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憶中才能出現。眼前的現實則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懷不是“似酒濃”,而是“如病酒”。同樣用了一個“酒”字,而“酒濃”與“病酒”卻境況全別。
什么叫“病酒”?馮延巳《鵲踏枝》詞說:“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
“病酒”,指因喝酒過量而生病,感到很難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極言心情不佳,毫無興味,不要說“插花”、“走馬”,連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幾杯茶,消磨時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為這里用了“小簾櫳”。“櫳”指窗上欞木,而“簾櫳”作為一個詞,實指窗簾。掛小窗簾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過片“卷盡殘花風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與上闋毫無聯系。然而仔細尋味,卻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過渡的橋梁。上闋用少日逢春的狂歡反襯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甌香篆小簾櫳”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關心。其實不然。
下闕寫道他始終注視那“小簾櫳”,觀察外邊的變化。春風不斷地吹,把花瓣兒吹落、卷走,而今已經“卷盡殘花”,風還不肯停,春天就會隨之破敗,如此看來,詩人自然是恨春風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說:“休恨!”為什么?因為:“花開元自要春風。”當初如果沒有春風的吹拂,花兒又怎么能夠開放呢?在這出人意外的轉折中,蘊含著深奧的哲理,也飽和著難以明言的無限感慨。春風催放百花,給這里帶來了春天。春風“卷盡殘花”,春天就要離開這里,回到別的什么地方去了。
“試問春歸誰得見?”這一句問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難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離此而去的春天,被向這里飛來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陽中遇見的。古典詩詞中的`“春歸”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春來,如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一種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發傷春之感。
詩詞中的“春歸”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春來,如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
一種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發傷春之感。
辛棄疾的名作《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亦不例外。而這首《定風波》卻為讀者打開廣闊的想象領域和思維空間,誘發人們追蹤春天的腳步,進行哲理的思考,可謂另辟蹊徑,富有獨創精神。
把春天擬人化,說她離開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見于白居易的《潯陽春·春生》:“春生何處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消息,續教啼鳥說來由。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黃庭堅的《清平樂》,則遵循這種思路自制新詞:“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構思也很新穎:“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辛棄疾《定風波》的下闋和上述這些作品可謂異曲同工,其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也是顯而易見的。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10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天應乞與一作:天教分付;盡道一作:自作)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說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
她從遙遠的地方歸來,更加容光煥發,更顯年輕了,微微一笑,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應梅花的清香;我試著問她:“嶺應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雙調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
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寓娘:王鞏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
寓娘:王鞏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點酥娘:謂膚如凝脂般光潔細膩的美女。
皓齒:雪白的牙齒。
炎海:喻酷熱。
嶺:指大庾嶺,溝通嶺應嶺北咽喉要道。
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賞析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質感的印象。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杰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夸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于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顏愈少。”嶺應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后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夸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后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
最后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應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征,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創作背景
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應荒僻之地的賓州。王鞏受貶時,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隨行到嶺應。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應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后,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于公元1085(元豐八年)十二月。公元1084年(蘇軾元豐七年)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禮部侍郎召還,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作此詞。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11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貶謫黃州已然兩年,從“心衰面改瘦崢嶸,相見惟應識舊聲”的痛苦心境中也已逐漸解脫了,他要買田以終老于黃:“吾無求于世矣,所須二頃稻田以充饘粥耳”(《書買田事》)。這年三月七日,蘇軾到黃州三十里外的沙湖去買田,歸來途中遇雨,時雨具已先被拿走,同行之人舉步艱難、十分狼狽、而蘇東坡卻坦然信步、吟嘯徐行,并作了這首著名的《定風波》詞。
西方的哲學家、美學家把山水草木看作是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認為在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精神之間有彼此契合的關系。蘇東坡此作,頗有一點兒象征主義的味道。它表面上是寫這次雨中、雨后的感受,實際上卻處處是人生態度哲理性的.象征。
從詞序所述情況來看,東坡此次所遇之雨,來勢不小,然而,詞人一起首,就以十分藐視的筆調敘及:“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一場席天卷地的風雨,被詞人“穿林打葉”四字輕輕帶過,更兼以“莫聽”、“何妨”分別引領,更給人以意態瀟灑、悠然信步之感。——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這種象征意味在以下幾句中,進一步得到深化:“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手拄竹杖,腳穿草鞋,這自然是沙湖道中遇雨的蘇軾形象,同時,它也是慘遭詩案惡運、流放黃州一隅的自畫像。然而,胸懷坦蕩、任天而動的蘇東坡并不以此為悲,他認為,“竹杖芒鞋”比達官貴人的駿馬還要輕快自如。“誰怕”二字,既是對眼前風雨的藐視,又是對人生厄運的斷喝!而“一蓑煙雨任平生”則更為精采,它一下子就把眼前之實境描寫放擴為整體人生態度的光輝寫照。它包蘊著不懼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原則,卻又如此形象生動、富于詩意:煙雨迷茫中,走來了“竹杖芒鞋”、“吟嘯徐行”的詩人,又慚慚消失在迷濛的煙雨之中……
上片的實境著重寫雨中,下片則寫雨后并設想厄運之后再回首反思時的心態。“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伴著雨絲吹醒了詩人的醉意,他感到了幾分冷意,突然,雨后天晴了,迎面而來的,是落日山前,一夕晚照。自然界的風雨陰晴進一步啟示了他:任何風雨,都必將有其止息之時,那時,你再回首展望,當時咄咄逼人的風雨云煙,早已化為烏有:“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在此之前,曾描繪過杭州望湖樓前的風雨變遷:“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機鋒相似,只不過“也無風雨也無晴”,較之望湖樓前的黑云白雨是更高一個層次的認識。前者是承認其“有”而相信其必將云散,后者則進入視而不見,不覺其有的禪宗式的頓悟。以后,蘇軾晚年又有“苦雨終風也解情”之句,當是此之余音。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蘇軾〔宋代〕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閑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譯文
不要厭煩貪睡的紅梅久久不能開放,只是愛惜自己不合時宜。偶爾是淡紅如桃杏色,文靜大方,偶爾疏條細枝傲立于雪霜。紅梅本具雪霜之質,不隨俗作態媚人,雖呈紅色,形類桃杏,乃是如美人不勝酒力所致,未曾墮其孤潔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紅梅的'品格,只看重綠葉與青枝。
注釋
好睡:貪睡,此指紅梅苞芽周期漫長,久不開放。
慵:(yōng擁)懶。
憐:愛惜。
冰臉: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狀物。
小紅:淡紅。
閑雅:文靜大方。閑,通“嫻”。
尚余:剩下。
孤瘦:疏條瘦枝。
隨:聽任,順從。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態。
沁:(qìn)滲入。
詩老:指北宋詩人石延年。
梅格:紅梅的品格。
綠葉與青枝:石延年《紅梅》詩有“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句,在此,蘇軾是譏其詩的淺近,境界不高。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作品通過紅梅傲然挺立露心格,來書寫自己遷謫后露艱難處境和復雜心情,表現了作者不愿屈節從流露態度和達觀灑脫露品格。
作品露顯著特點是融寫物、抒情、議論于一體,并通過意境來表達思想句情。詞以“好睡物發端,以“自憐物相承,從紅梅露特征來展示紅梅清冷、自愛露形象。紅梅露一個明顯特點,是苞芽期相當漫長,因謂“好睡物;雖然紅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厭遲“。句中一“慵物字,悄悄透露了紅梅露孤寂苦衷和艱難處境。紅梅自身也明白,在這百花凋殘露嚴寒時節,唯獨自己含苞育蕾,豈非有不合時宜之句。苞蕾外部過著密集光潔露白茸,盡管如同玉兔霜花般露潔白可愛,也只超自我顧戀,悲嘆“名花苦幽獨物(作者《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貴也》)罷了。詞以“冰臉物來刻畫紅梅露玉潔冰清,既恰如其分露寫出了紅梅露儀表,也生動地寫出了紅梅不流習俗露超然之氣,它賦予了紅梅以生命和豐富露句情,形象逼真,發人深思。
“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物這三句是“詞眼物,繪形繪神,正面畫出紅梅露美姿豐神。“小紅桃杏色物,說她色如桃杏,鮮艷嬌麗,切紅梅露一個“紅物字。“孤瘦雪霜姿物,說她斗雪凌霜,歸結到梅花孤傲瘦勁露本心。“偶作物一詞上下關聯,天生妙語。不說紅梅天生紅色,卻說美人因“自憐冰臉不時宜物,才“偶作物紅色以趨時風。但以下之意立轉,雖偶露紅妝,光彩照人,卻仍保留雪霜之姿質,依然還她“冰臉物本色。形神兼備,尤貴于神,這才是真正露“梅格物!
下片三句續對紅梅作渲染,筆轉而意仍承。“休把閑心隨物態物,承“尚余孤瘦雪霜姿物;“酒生微暈沁瑤肌物,承“偶作小紅桃杏色物。“閑心物、“瑤肌物,仍以美人喻花,言心心本是閑淡雅致,不應隨世態而轉移;肌膚本是潔白如玉,何以酒暈生紅?“休把物二字一責,“何事物二字一詰,其辭若有憾焉,其意仍為紅梅作回護。“物態物,指桃杏嬌柔媚人露春態。石氏《紅梅》詩云“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物,其意昭然。這里是詞體,故筆意婉轉,不像做詩那樣明白說出罷了。下面“詩老不知梅格在物,補筆點明,一縱一收,回到本意。紅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豈在于青枝綠葉之有無哉!這正是東坡詠紅梅之慧眼獨具、匠心獨運處,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紅梅》詩露真諦所在。
此詞著意刻繪露紅梅,與詞人另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揀盡寒枝不肯棲物露縹緲孤鴻一樣,是蘇軾身處窮厄而不茍于世、潔身自守露人生態度露寫照。花格、人格露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絕塵俗、冰清玉潔露詞格。
作者介紹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13
定風波·莫倚能歌斂黛眉
周邦彥 〔宋代〕
莫倚能歌斂黛眉。此歌能有幾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聲須記得來時。
苦恨城頭更漏永,無情豈解惜分飛。休訴金尊推玉臂。從醉。明朝有酒遣誰持。
譯文
不要倚仗自己擅長歌唱,就小覷了這首歌,這首歌能有幾個人知道呢?如果有一天花前月下我們再次重逢,你務必要重新調理琴弦再次彈唱,所以請不要忘記此時此刻的情形。
只恨那城頭的更鼓聲聲無情敲打催促天明,催促著你我分別,無情之人怎能理解“惜分飛”中的情誼。不要說你不勝酒力,我們還是共醉今晚吧,明天即使有酒,又到哪里去找誰為你斟滿杯呢?
注釋
倚:依照。斂黛眉:眉間凝聚憂愁。斂,收。黛,青黑色。
漏永:夜長。
金尊:金制的`酒杯,泛指酒杯。
周邦彥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14
定風波
作者:柳永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
暖酥消,膩云,終日厭厭倦梳裹。
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
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
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注釋】
①是事可可:凡事不在意,一切事全含糊過去。
②暖酥消:臉上搽的油脂消散了。
③膩云:頭發散亂。:下垂貌。
④蠻箋象管:紙和筆。蠻箋:古代四川產的彩色箋紙。象管:象牙做的筆管。
⑤鎮:鎮日,整天。
【評解】
這首詞以深切的同情,抒寫了淪落于社會下層的歌伎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以及內心的煩惱與悔恨。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襯人物的厭倦與煩惱情緒。下片通過細膩的心理刻畫,反映歌伎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這首詞是柳永俚詞的代表作之一。
全詞運用通俗的語言,不加雕飾,把人物的生活情態與心理活動,刻畫得細致入微,頗能體現柳詞的特色。
【集評】
張燕瑾《唐宋詞賞析》:柳永的身世處境,使他對處于社會下層的妓女的生活,有著很深的了解,對她們的`思想感情也有著很深的了解。
因而,詞里刻畫的許多婦女形象栩栩如生,描繪她們的心理活動,顯得格外生動、真切。《定風波》就是一首描寫很成功的以婦女為主人公的詞。
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這首詞的語言生動地體現出柳永“俚詞”的特點。柳永在語言上的“俚”和他“變舊聲,作新聲”,制作了大量的慢詞一樣,是他在詞的發展上作出的貢獻。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15
【年代】:唐
【作者】閻:
選——《定風波》
【內容】:
江水沉沉帆影過,游魚到晚透寒波。 渡口雙雙飛白鳥,煙裊,蘆花深處隱漁歌。 扁舟短棹歸蘭浦,人去,蕭蕭竹徑透青莎。 深夜無風新雨歇,涼月,露迎珠顆入圓荷。
【作者】
閻選,孟蜀時布衣。以小詞供奉南唐后主,人稱為閻處士。其詞與毛文錫相伯仲。 《花間集》收閻詞八首。
【注釋】:
沉沉:深沉。 煙裊:云煙繚繞。裊,形容煙之狀態。
【賞析】
江水沉沉,白鳥雙飛,楓葉蘆花,征帆漸遠。“人去”之后,惟見園荷滴露,冷月照人,莎滿荒徑,凄涼冷落。這首詞著意描繪了蕭索的秋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含蓄地流露了詩人的無限感懷。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純是寫景,惟“人去”二字見本意。在陸則莎滿徑荒,在水則露寒月冷,一片蕭寥之狀,殆有感于王根,樊重之家,一朝零落,人去堂空,作者如燕子歸來憑吊耶?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定風波原文賞析02-26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02-28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05-18
定風波原文及賞析07-07
定風波·紅梅原文賞析07-11
定風波·紅梅原文及賞析12-01
《定風波·紅梅》原文及賞析11-08
定風波·紅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1-11
定風波·感舊原文翻譯及賞析08-25
柳永《定風波》原文、賞析、鑒賞、翻譯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