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時間:2024-04-06 15:57:35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南渡北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篇1

  序:

  這是不得不寫的讀書筆記,這是不得不放慢的讀書腳步。因為,如果不做記錄,不做摘抄,不寫什么,我會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自己讀這套書以來內(nèi)心充溢的感動、感慨、悲憤、難過,還有泣不成聲的淚水。這套書給予自己的沖擊幾乎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近大師;

  第一次近距離地了解抗戰(zhàn);

  第一次近距離地感知文革;

  第一次被史實的書籍吸引得如癡如醉

  不可妄自菲薄。且清華大學(xué)是用庚子賠款退還部分成立的,其中含有很沉痛的歷史背景,因此清華學(xué)生應(yīng)對國家更多一份“飲水思源”、“自強不息”的責任。

  第234頁:(梅貽琦):“在這風(fēng)雨之秋,清華正好像一只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yīng)退卻,必不應(yīng)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我們相信,不就就要天明風(fēng)定。到那時,我們把這條船好好開回清華園。到那時,他才能向清華的同仁校友敢告無罪。”

  感言:《南渡北歸》一套書讀下來,留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最為欽佩的大師有陳寅恪,傅斯年,還有就是梅貽琦。大師的人格品行,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崇敬而又親近的感覺,他們代表的就是自己心中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品格、信念,堅韌而獨立,不依附,不諂媚,不趨勢,始終保持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清華的歷史也是讀這套書才了解的。原來美國還有“庚子賠款”一事,原來清華最初就是一個留美預(yù)備部。對自己的孤陋寡聞只能在這里悄悄地汗顏了。

  第245頁:(梅貽琦)1931年12月3日就職演說。其施政綱要:

  (1)、辦大學(xué)的目的:“……一是研究學(xué)術(shù);二是造就人才。……”

  (2)、大學(xué)者,有大師之謂也。“……‘所謂大學(xué)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們的知識,固賴于教授的教導(dǎo)指點,就是我們的精神修養(yǎng),亦全賴有教授的inspiration。”

  (3)、既要造就人才,更要(合理)利用人才,避免人才浪費。

  (4)、保持良好校風(fēng)。“清華向來有一種簡樸好學(xué)的校風(fēng)……”

  (5)、合理使用經(jīng)費。“……我們對于經(jīng)濟問題,有兩個方針,就是基金的增加和保存。應(yīng)當用的,我們還得要用。”

  (6)、時刻不忘救國的責任。“……中國現(xiàn)在的確是到了緊急關(guān)頭,凡是國民一分子,不能不關(guān)心的。不過我們要知道救國的方法極多,救國又不是一天的`事,我們只要看日本對于圖謀中國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我們現(xiàn)在,只要謹記住國家這種危急的情勢,刻刻不忘了救國的責任,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盡自己的力,則若干時期之后,自能達到救國的目的了。我們做教師做學(xué)生的,最好最切實地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xué)術(shù),造成有用人才,將來為國家服務(wù)。”

  梅貽琦對于這些基本思想終生奉行不渝,而且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而加以充實、完善。梅本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在他的任內(nèi),卻為清華請來了眾多的大師,并為后世培養(yǎng)出了眾多的大師,并在短短的五六年間,使清華創(chuàng)造了一個舉世矚目的“黃金時代”。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在風(fēng)雨的磨礪中漸趨大成,在遍布世界的清華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提到清華也就意味著梅貽琦。梅氏本人作為中國最有聲望和成功的教育家被譽為“清華之父”和清華“永遠的校長”,而后來的校長無一人可與之匹敵。

  感言:“梅先生不但是個真君子,而且是一個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舉措態(tài)度,是具備中西人的優(yōu)美部分。”“梅氏頎長的身材常配一身青布長衫,臉型如棱角分明的雕塑,風(fēng)度翩翩,算是那個時代的美男子,被譽為‘中國學(xué)者的完美典型’和‘中國學(xué)者的理想化身’”。梅貽琦,便是我心中“中國學(xué)者的完美典型”。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篇2

  “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

  ——馬克思·恩格斯

  本書的封面有一行極其醒目的宋體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我想了很久,作者的這一席話究竟有何意味。我覺得先有必要探討一個算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是時代塑造大師,還是大師鑄就時代。

  最大、最不可忽略的背景就是上個世紀上半葉持續(xù)不斷的動亂和征戰(zhàn)。辛亥革命前后,國家科技落后,人民愚昧麻木,那些留過洋的青年,在見證了他國的強盛和我國的貧弱之后,有了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希望能夠把西方的一套搬到中國來。自然,這種渴望不會終止于物質(zhì),為了改變中國的社會制度,對民主政治的渴求也在人群中爆發(fā)。這個時期的中國社會是紛繁復(fù)雜的,有守舊派,有革新派,有想做回皇帝的,也有呼吁民主共和的,軍閥割據(jù)的現(xiàn)象極為嚴重,外國勢力也頗為猖獗。社會上沒有一股可以強大到獨霸天下的力量,各個利益集團互相制約。這似乎有點兒像我國歷史上孕育了“百家爭鳴”局面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許正是因為當時社會不穩(wěn)定、復(fù)雜,對任何思想沒有過多的壓制,也無從壓制,這就促成了當時人們在思想上的極大自由,從而為一批大師嶄露頭角營造了合適的土壤。如果說辛亥革命前后這段時間是一個大師萌芽的階段,那么抗戰(zhàn)時期的民族存亡危機,則直接催生了大師的生長。中國軍隊軍備落后,面對強大日軍無可奈何,這讓每個中國人深深憂慮。于是越來越多的人踏上留學(xué)之路,他們不只是為自己而學(xué),更是為讓祖國強大而學(xué)。當他們背負上了國家的榮辱,就有了鞭策自己的強大動力。曾昭燏在給傅斯年的信中就曾透露過自己的心境,她說祖國缺什么,她就學(xué)什么,不再學(xué)別人學(xué)過的,以免浪費資源。

  任繼愈先生在談到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時,曾列舉董作賓的成才事例,他說:“一個學(xué)者的成功,個人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人在社會里,都是社會里的一個成員,不管你有天大的.本事,你總是拗不過這個社會的大潮。只有在這個大潮里面,你個人的作用才有可能顯現(xiàn)出來。”對此我深以為然。

  書里還有一個細節(jié)吸引了我的注意。蔡元培、梅貽琦等校長在招聘教師時,并不唯學(xué)歷。傅斯年等人在外攻讀多年,可謂學(xué)貫中西,但也不曾獲個什么博士學(xué)位,這些人是純粹的為了做學(xué)問而做學(xué)問。而反觀當今社會,“功利”已經(jīng)成為幾乎一切活動的目的。讀大學(xué),是為了找個能賺大錢的好工作;運動員拼了命地訓(xùn)練,只是為了換一塊對得起誰的金牌;醫(yī)生不再救死扶傷,而是為了提成亂開藥物……很多東西都變了味。社會風(fēng)氣的浮躁,讓很多人失去了專注做學(xué)問的耐心。當下極端功利的社會風(fēng)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阻礙了大師的產(chǎn)生。作為當下社會的一員,我覺得有必要深刻反省:我是否也在這功利的世界里變得浮躁不已呢?

  記得在卞敏方的文章里見過這樣一句話:“先覺者總是超前的,超前者總是孤獨的,孤獨者總是憂郁的,在憂郁中抉擇,在期待中覓路前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大智者生命的基本造型。”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篇3

  其實《南渡北歸》有三本書,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歸》、第三部《別離》。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傅斯年、胡適、陳寅恪、李濟、梅貽琦、梁啟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賓、郭沫若、王國維等國之大師,為祖國而奔走,為民族崛起而奮發(fā)。想當年,他們也曾風(fēng)華正茂,意氣風(fēng)發(fā),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領(lǐng)域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可在人生最該得意的時刻,卻遭受日軍侵華帶來的國破家亡的痛苦,萬里遷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貧困疾病,為中華民族保存文化血脈。抗戰(zhàn)勝利后,本該歡天喜地繼續(xù)自我的事業(yè),怎奈又逢國共內(nèi)戰(zhàn)。民國時期的大師們,在他們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艱難困苦,在精神與物質(zhì)的雙重折磨下,依然能夠勤于治學(xué),并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做出如此輝煌的成績,不得不給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時為大師的趣事兒逗樂,王國維擔任清華四大導(dǎo)師前特意跑到溥儀那里請示。有時為大師的決絕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寧死耳”的王國維毅然地投湖自盡。童第周的形象也鮮活了起來,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學(xué)家,還是在田壟邊卷起褲管和妻子一齊捉青蛙的李莊人。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那些在李莊生活的知識分子開心的走向街頭的描述也令人為之深深感動。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發(fā)掘與識別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那些大師們不僅僅只是名字印在腦海里了,他們事無巨細的生活呈現(xiàn)了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還有一些可能被我們誤解的歷史在那里也被澄清。

  讀這本書的時候思緒萬千,卻發(fā)現(xiàn)寫讀后感時卻無從下手,資料太多,自我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講起,如何總結(jié),說一些感悟吧。我看南渡時是最活力的,雖然戰(zhàn)火紛飛,但每個人都是活力四射,眼中充滿光芒的,他們?yōu)閲冶A舳Y貌的火種。北歸是有些傷感,離別是極度傷感。南渡、北歸、離別,人生也就幾十載,折騰著、折騰著,人老,發(fā)白,曲終人散。也能夠說這是一本帶有情緒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三本書看完除了對大師們有了比較形象地理解外,也對真實的歷史有了必須的思考。人是活的,思想是自由的,而所有記載下來的東西都變成了死的,固化的,一味地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所有記載下來的書都對我們有所指導(dǎo),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自我的確定與審美。

  《阿甘正傳》里說: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涵蓋,什么都能夠理解。相反,我覺得那應(yīng)當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明白自我最重要的是什么,明白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個簡單的人。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篇4

  看過《南渡北歸》后,只想再悲嘆一次:21歲了,我才明白真正的中國歷史。

  小學(xué)到高中,我花了12年時間學(xué)習(xí)歷史。高中時,歷史成績常常全班第一,也是文科班的尖子生。不過,上大學(xué)四年,我才發(fā)現(xiàn)之前學(xué)的歷史教材,錯誤的知識占到一半,甚至還多。這是什么樣的感慨呢?生在這樣的時代,年輕人,繼續(xù)努力吧。

  該著作分三部,約180萬字,包括《南渡北歸—南渡》、《南渡北歸—北歸》、《南渡北歸—離別》。書的封面寫著一段話,頗具震撼力,“首部全景再現(xiàn)中國最后一代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封面下半部分寫著八個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然后就是9個大師的肖像,有胡適、蔣夢麟、傅斯年、張伯苓、魯迅……樂哥在第一頁批了八個字,“大師遠去,專家橫行”。

  回想起高中和大一大二時期讀小說,《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紅日》、《小二黑結(jié)婚》……這些所謂的名著都是歷史書上推薦的,它們花費了我好久的時間,讀完之后也帶來了許久的感動。

  但是,當看過《南渡北歸》后,突然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原來民國期間還有這么多偉大的科學(xué)家、教育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什么中學(xué)時期的教材不向我們著重推薦他們,而單單選擇介紹郭沫若、沈從文、何其芳、吳強、孫犁這些人。

  梁啟超、王國維、胡適、傅斯年、李濟、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朱家驊、吳宓、陳寅恪、曾昭掄、董作賓、曾昭橘、葉企孫、劉文典、俞大維……可嘆這些人物竟然不能夠在中國歷史書中占據(jù)一些地位。還有盧作孚、張自忠、方先覺……看著這些感天動地的事跡,我想抹眼淚。總有一天,他們會走出歷史的`角落,成為受人們尊敬的人。

  西南聯(lián)大數(shù)百人旅行團,從長沙到云南,徒步3000多里,這樣的壯舉令今天的大學(xué)生汗顏。更發(fā)人深思的是,過路百姓,甚至土匪也主動對他們加以照顧,為民族之未來保存希望。跟隨保衛(wèi)學(xué)生的軍隊官兵,在完成任務(wù)后婉拒了學(xué)校的酬謝。如此義舉,怎不動容。

  作為史語所所長兼臺大校長的傅斯年,臨死前急著寫文章拿稿費,讓其妻買一條棉褲御寒;董作賓主持史語所建造辦公大樓和宿舍工程,一晃幾年過去,眼看一座座樓舍立起,而董家生活依然極其艱難。當時建筑業(yè)與學(xué)術(shù)機關(guān)的知識分子,很少搞建筑拿回扣。對比今世“站起一座樓,富起一群狗”或“建成一條路,倒下一群狗”,往事實不堪回首。

  當知識分子一個個被打成“右派”時,當他們一個個走上絕路自殺時,當文革后清華要為吳晗立雕像旋即遭到質(zhì)疑時,我只想在說一句:歷史終將還世人公道,即使需要一百年。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篇5

  其實《南渡北歸》有三本書,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歸》、第三部《別離》。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傅斯年、胡適、陳寅恪、李濟、梅貽琦、梁啟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賓、郭沫若、王國維等國之大師,為祖國而奔走,為民族崛起而奮發(fā)。想當年,他們也曾風(fēng)華正茂,意氣風(fēng)發(fā),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領(lǐng)域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可在人生最該得意的時刻,卻遭受日軍侵華帶來的國破家亡的痛苦,萬里遷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貧困疾病,為中華民族保存文化血脈。抗戰(zhàn)勝利后,本該歡天喜地繼續(xù)自己的事業(yè),怎奈又逢國共內(nèi)戰(zhàn)。民國時期的大師們,在他們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艱難困苦,在精神與物質(zhì)的雙重折磨下,依然能夠勤于治學(xué),并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做出如此輝煌的成績,不得不給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時為大師的趣事兒逗樂,王國維擔任清華四大導(dǎo)師前特意跑到溥儀那里請示。有時為大師的決絕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寧死耳”的王國維毅然地投湖自盡。童第周的形象也鮮活了起來,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學(xué)家,還是在田壟邊卷起褲管和妻子一起捉青蛙的李莊人。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那些在李莊生活的知識分子開心的走向街頭的描述也令人為之深深感動。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發(fā)掘與識別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那些大師們不僅僅只是名字印在腦海里了,他們事無巨細的生活呈現(xiàn)了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還有一些可能被我們誤解的歷史在這里也被澄清。

  讀這本書的時候思緒萬千,卻發(fā)現(xiàn)寫讀后感時卻無從下手,內(nèi)容太多,自己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講起,如何總結(jié),說一些感悟吧。我看南渡時是最激情的,雖然戰(zhàn)火紛飛,但每個人都是激情四射,眼中充滿光芒的,他們?yōu)閲冶A粑拿鞯幕鸱N。北歸是有些傷感,離別是極度傷感。南渡、北歸、離別,人生也就幾十載,折騰著、折騰著,人老,發(fā)白,曲終人散。也可以說這是一本帶有情緒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三本書看完除了對大師們有了比較形象地理解外,也對真實的歷史有了一定的思考。人是活的,思想是自由的.,而所有記載下來的東西都變成了死的,固化的,一味地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所有記載下來的書都對我們有所指導(dǎo),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與審美。

  《阿甘正傳》里說: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涵蓋,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應(yīng)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個簡單的人。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篇6

  王國維是清華大學(xué)國學(xué)研究院四大導(dǎo)師中第一個應(yīng)聘的大師。其時,王國維的身份是中國最后一個帝師。盡管已經(jīng)是1925年,王國維接受清華的聘請,還是到天津"覲見“了自己的皇上,末代皇帝溥儀,征得溥儀的許可,才就任。

  辛亥革命廢除了兩千年的帝制,但是末代皇帝溥儀還是與自己的太監(jiān)宮女住在紫禁城里,仍然關(guān)起門來做皇帝。擁護皇帝的不但有辮帥張勛,還有大師王國維,當然還有喪失既得利益的遺老遺少,也有沒有喪失既得利益,但也沒有贏得新世界,換言之,枷鎖去掉了,但衣食似乎更沒有保障了的,一大批普通民眾。

  十三年后,馮玉祥派出的革命軍才包圍紫禁城,宣布廢除對清王室優(yōu)待的函文,溥儀最后一次召開御前會議,交出皇帝印璽,遣散太監(jiān)宮女,搬到后海醇王府,后又搬到天津張園。

  王國維其貌不揚。用魯迅的話形容,”老實到象火腿一般“。也不知道魯迅怎么想的,為什么火腿就老實呢?為什么不說老實到象土豆一般,或者象紹興的黃酒,茴香豆一般呢?搞不懂

  岳南講,王國維身材瘦小,臉龐黑黃,八字須,瓜皮帽,豬尾巴小辮子,一副頹喪萎靡的樣子。然而其學(xué)問卻”如江河湖海,浩瀚無涯,并世罕有其匹”。精通八國英語,呵呵,精通的是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種文字,對西方哲學(xué)、美學(xué)、文學(xué),特別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及后世的.叔本華、尼采等大師的思想理論,有獨特的研究和深刻洞見。王國維是利用西方文學(xué)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xué)的第一人。對宋元戲曲史的研究更是獨樹一幟。1906年,王國維在《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首次提出“美育”一詞,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dǎo)德智美體四育并舉的教育理念。

  王國維研究甲骨文,“轟然撞開了迷蒙遁隱幾千年的殷商王朝大門,使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一下子向前延伸了近一千年。”

  王國維當之無愧,是甲骨學(xué)的鼻祖,郭沫若稱之為新史學(xué)的開山。陳寅恪評價王國維的學(xué)問之博大精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胡適在1922年8月28日的日記中寫道:現(xiàn)今中國的學(xué)術(shù)界真凋敝零落極了。舊式學(xué)者只有王國維、羅振玉、葉德輝、章炳麟四人。其次則半新半舊的過渡學(xué)者,也只有梁啟超和我們幾個人。內(nèi)中章炳麟在學(xué)術(shù)上已經(jīng)半僵化了,羅與葉沒有條理系統(tǒng),只有王國維最有希望。

  作者岳南對王國維的評價更高。

  他說: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學(xué)術(shù)框架和標高看,自兩千年前司馬遷去世,一百年后出現(xiàn)班固,其后五十年出荀悅,其后二十年出陳壽,其后700多年出歐陽修、司馬光及其助手劉恕、范祖禹。十二世紀出了鄭樵,其后五百年,到十八世紀才出了趙翼、錢大昕、王鳴盛、全祖望、章學(xué)誠等幾位名家。此后則只有王國維這個曠世天才橫空出世。

  不觀王國維指學(xué)問,不知大師之大,高山之高。

  然而僅僅兩年時間,四大教授之首的王國維就在1927年6月2日上午十一時左右,于頤和園魚藻軒前的昆明湖畔,以頭如泥,從容赴死。

  王國維的自殺,沒有任何征兆。6月一日清華國學(xué)研究院第二屆學(xué)生畢業(yè),研究生回憶,座中先生言蒙古雜事甚暢,其雍容淡雅之態(tài),感人至深。晚上與陳寅恪在陳家暢談至傍晚。夜晚在自家會見學(xué)生,談笑和怡。2日晨8時至研究院辦公,料理事物如常,并與同人談及下學(xué)期招生事宜。隨后借錢五元,從容自殺。

  遺書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

  一代宗師,就這樣,走了。

  對于王國維的死,外界有多種說法。溥儀說王國維是欠了羅振玉的錢,被羅催債逼死的。還有比較八卦的“妻妾出軌受辱說”。但諸多說法之中,陳寅恪的解析,最有說服力。

  王國維是殉文化而死。

  是不忍見到即將衰亡的中國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愴結(jié)局二死。其一死,是對當時混亂無序的時局和世風(fēng)日下的現(xiàn)實做出的近似“尸諫”的抗爭。

  陳寅恪在挽詞中云:凡一種文化,值此衰落之際,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shù)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后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

  王國維為我們所熟知的,多是其做學(xué)問的三重天: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而陳寅恪所撰寫的碑文,才是中國知識分子永恒的價值選擇與思想光輝:

  士之讀書治學(xué),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jié),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xué)識,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篇7

  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讀完《南渡北歸》,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歸,第三部:離別。所謂南渡,描述抗戰(zhàn)發(fā)生前后,中國知識分子冒著抗戰(zhàn)的炮火由敵占區(qū)流亡西南的故事;而北歸,則是指他們再回歸中原的故事。第三部:離別,是全書最揪心也是最發(fā)人深思的一部。一代大師,七零八落,悲歡離合,一言難盡……

  《南渡北歸》讓我從另一個視角看歷史。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明白傅斯年、梅貽琦、陳寅恪等這些人的名字。如果不讀這本書,我不明白在這些人名字的背后所散發(fā)出來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歷史。如果不是讀這本書,我會認為用偉大來形容一個人的人格似乎太矯情。但讀了《南渡北歸》這本書,我明白,用偉大形容這一顆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珍珠,實在不夠。我甚至為自我以前不清楚這段歷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長思,感觸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那個年代的留學(xué)生,沒有一個人想在國外長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沒有人想做這樣的夢。那時的海歸與幾十年后的新生代“海龜”有較大的不一樣,在當年海歸的夢想里,有成就一位學(xué)術(shù)界大師的心愿,沒有撈個大官或弄個百萬富翁的追求。心中裝滿的是科學(xué)救國、振興民族的夢想與抱負。在他們回國后選擇職業(yè)的時候,也沒有人會研究到地域、薪資、職稱的問題。那一代留學(xué)回國的知識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喚醒了失落的靈魂,這讓我明白了,簡單而執(zhí)著的人在任何逆境中都有充實的人生,而抵不住誘惑的心靈,終究沒有依托。

  《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中有的部分寫得過分實在,怒氣和怨氣都躍然紙上,有點兒像中國的工筆畫,重彩。相比之下楊絳先生寫的《干校六記》,更像是中國的水墨畫,寫意,叫讀者自我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去體會平淡中的慘痛。

  也許是家庭與年齡的原因,我讀《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更加有感觸,也更想走近那個時代了解那段歷史。

  家父郭可信1941年夏考大學(xué)時也曾趕上空襲,可是招考的大學(xué)和考生都有準備。考試時間過半趕上空襲,試卷有效,否則在警報過后用第二份考題重考,考生也都分配有躲警報的防空洞。家父就是在這隆隆的炸彈聲中考上當時在遵義的'浙江大學(xué)化工工程。當時的浙大找不到一個地方能夠容納一千多名師生,只好在遵義、湄潭和永興場三處。那時遵義都沒有電燈,更別說是湄潭和永興場了。當時一年級的學(xué)生上課住宿都在永興場的江西會館及楚館。二年級學(xué)生理、農(nóng)在山清水秀的湄潭,文、工、師范在歷史名城遵義。黔北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好似遠離戰(zhàn)火的一塊安樂土。加上風(fēng)景優(yōu)美,更有名師授業(yè),難怪劍橋大學(xué)的李約瑟博士來到湄潭后說浙江大學(xué)很像劍橋,有一種田園詩般的鄉(xiāng)土生活和寧靜的學(xué)術(shù)空氣。

  家父1946年夏從浙大化工系畢業(yè)后考上公費留學(xué),去瑞典學(xué)冶金。九年后,學(xué)成歸國。

  這三個月的時間,與大時代完全交融在一齊,忘卻了自我,也忘記了整個世界。所謂安靜,那是真正安靜的三個月,自我仿佛是一粒穿越時空的浮塵,在那戰(zhàn)亂頻發(fā)、炮火紛飛的年代,跟著那一個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穿梭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感受著他們的感受,呼吸著他們的呼吸。情慟難抑之處,淚水長流,不能自已。

  我經(jīng)過《南渡北歸》這本書,走近那個年代,走近父親......讀完已兩月有余,靈魂似乎還在那段歷史中徘徊,深感與父親同在,不愿歸來......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 篇8

  《南渡北歸》描述了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從敵占區(qū)流亡西南的故事。時間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始,繼之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xué)南渡西遷,先長沙后昆明、蒙自辦學(xué)的歲月,同時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同濟大學(xué)、中國營造學(xué)社在抗戰(zhàn)烽火中艱難跋涉的歷程。突出地描寫了蔡元培、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濟、林徽因、金岳霖、梅貽琦、馮友蘭等大知識分子的生活、學(xué)術(shù)、精神與情操,搜羅宏富,規(guī)模宏大,意旨宏遠,堪稱中國知識分子抗戰(zhàn)時期的群雕。

  岳南的南渡北歸,寫解放戰(zhàn)爭老一輩革命家和先烈們不畏艱難取得勝利的史詩。世人常常說,苦難是鑄就文學(xué)的一把堅實的榔錘。話說到這個地步,免不了又是那些老掉牙的議論式舉例——司馬遷遭受宮刑后寫下的《史記》,魯迅始終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馬爾克斯的處女作《枯枝敗葉》出版前,他每夜都把手稿抵扣在自己居住的旅館當作押金;三毛將生活里的顛沛流離作成靈感,拾進自己的文學(xué)作品里……文學(xué)在個人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規(guī)律,也能在時代的變遷中被發(fā)現(xiàn)。地勢最為險峻的懸崖,如果能開出花朵,那它總是沁人心脾、芳香萬里的'。就如同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若是出現(xiàn)了一絲能撼動人心的思想,那它便能成為照亮青年的明燈。為什么有人能在魏晉那混亂的國家關(guān)系中立足,找到自己的信仰;為什么有人能在盛唐潰敗離析時憂心天下,依然不放棄對國家的希望;為什么也有人能在宋朝國力羸弱,向他國低下頭顱的那一瞬間,仍緊握手中的長槍,為守衛(wèi)疆土的愿望奔赴死亡?我想,答案一定是清楚明了的。

  看看中國文化的脊梁。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又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然而,一場抗戰(zhàn),生存狀態(tài)被打破,那樣多的讀書人在紛亂的戰(zhàn)火中不忘初心,堅守學(xué)術(shù)精神與情操,亂世之中更顯中國文化本色。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xù)五千年,一定離不開人的努力,我的腦海中突然想起了岳飛,屈原,譚嗣同等等,中華民族萬歲。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好好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南渡北歸》讀后感12-12

南渡北歸讀后感04-26

《南渡北歸》讀后感(精選15篇)07-14

什么是小年北小年南03-02

利州南渡原文及賞析09-06

利州南渡原文賞析09-06

利州南渡全詩賞析11-28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么意思03-08

阮郎歸·有懷北游原文及賞析05-05

阮郎歸·有懷北游原文及賞析[熱]08-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楚县| 马鞍山市| 南漳县| 平利县| 晋江市| 浦北县| 出国| 武胜县| 抚远县| 佛山市| 克什克腾旗| 鄂托克前旗| 潜山县| 固安县| 郑州市| 聂拉木县| 南郑县| 水城县| 贵阳市| 曲阳县| 商丘市| 郑州市| 桂阳县| 鄄城县| 昭平县| 呼图壁县| 龙山县| 阿尔山市| 富宁县| 南平市| 宝山区| 利川市| 巴彦县| 盘山县| 呼和浩特市| 集安市| 桓仁| 广平县| 应城市| 龙川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