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虞美人》賞析

時間:2024-04-02 17:26:36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虞美人》賞析

《虞美人》賞析1

  《虞美人·聽雨》

  宋代: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至暮年,兩鬢斑白,獨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似乎總是那樣的無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隨那窗外的雨,在階前點點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注釋

  虞美人:著名詞牌之一。唐教坊曲。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昏:昏暗,羅帳:古代床上的紗幔。

  斷雁:失群孤雁

  僧廬:僧寺,僧舍。

  星星:白發點點如星,形容白發很多。無情:無動于衷。

  一任:聽憑。

  《虞美人·聽雨》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它展現的雖然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出現,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笙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出來。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盡管這屬于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后面的處境的凄涼。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風急云低的江秋雨圖,一只失群孤飛的大雁。這里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鷺”里的游船,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時時涌在心頭。這時的雨伴隨著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系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系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系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點綴的“江闊”、“云低”、“斷雁”、“西風”等衰瑟意象,映現出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后,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的畫面,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余字中,一覽無余。江山己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歷得出的結論,蘊有無限感傷,不盡悲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并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

  方位名詞的巧妙運用,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少年聽雨歌樓上”,追歡逐樂,無憂無慮,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因而一個“上”字,正好暗合作者這樣一種生活情境。“壯年聽雨客舟中”,這時期的作者,進士及第不久,南宋滅亡,他不肯仕元,開始了漂泊生涯。“軟語燈邊、笑渦紅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離亂生活,使他惟有感時傷懷,于客舟中聽瀟瀟冷雨,吹瑟瑟西風,看遼闊的江面堆滿鉛灰色的云,失群孤雁傳來凄厲的哀鳴,心境一何愁苦悲涼!但這時的處境與暮年相比,還未到達極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貼切。“而今聽雨僧廬下”,已是白發老者的他,已經嘗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幾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歡離合,已經無法掀動他感情的漣漪,因而他能夠聽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經麻木不仁、萬念俱灰了嗎?如果四大皆空,又為什么徹夜難眠呢?可見作者的憂愁痛苦不僅沒有得到解脫,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這另一種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內斂與深化。這時一個“下”字,自然與作者風燭殘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個方位名詞,也許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際遇,確實能從這三個方位名詞上看出端倪,不是嗎?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選取作者一生三個典型片斷,凸顯詞人晚年悲苦凄涼的境遇和心情。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際遇,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

  《虞美人·聽雨》意境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著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實的描繪。“而今”一詞很好的說明了現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創作背景

  蔣捷生當宋、元易代之際,大約在公元1274年(宋度宗成淳十年)中進士,而幾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戰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余生的自述。

  《虞美人·聽雨》作者介紹

  蔣捷(約1245~1305后),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 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覆滅,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于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并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彊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刊本。

《虞美人》賞析2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當時李煜被囚禁在汴京已近三年。相傳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當晚,在居所和歌妓作樂吟唱此詞,宋太宗趙光義聞知后命人賜毒酒將其毒死,年僅四十一歲。

  李煜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后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也是作者絕筆之作,這首詞在藝術上有其獨到之處,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作者簡介

  李煜(937—973),南唐末代君主,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

  李煜雖在政治上庸駑無能,但卻多才多藝,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被譽為“千古詞帝”,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現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

  他的詞以亡國為分界,前期多描寫宮廷享樂和男歡女愛,詞風綺艷;后期多抒寫亡國之痛和追念往昔帝王生活,格調哀婉凄楚。在藝術手法上,他善于運用白描,直抒胸臆,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在題材和意境方面,他突破了花間詞的拘囿和狹隘,擴展了詞表現生活和抒情言志的功能。因此,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二、譯文:

  春花年年開放,秋月年年明亮,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呢?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舊日金陵城里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吧,只不過里面住的人已經換了,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大概就像那滾滾東流的春江之水無窮無盡、沒有盡頭。

  三、注釋:

  虞美人:為詞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何時了:什么時候才能夠完結。了:了結,完結。

  又東風:又刮起了東風。意謂春天又到了。

  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不堪回首:不忍回顧。

  雕欄玉砌:雕花的欄桿和漢白玉砌的臺階。此處借指南唐皇宮的建筑。闌,一作“欄”。砌,臺階。

  應猶在:應該依舊存在吧?應猶,“依然”。

  朱顏改:紅潤的容顏變得憔悴了。此處借指南唐宮女變得衰老憔悴了。

  問君:作者設問,實則自問之詞。

  幾多:多少。

  四、賞析:

  此詞語言明凈、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運用比喻、比擬、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詞起句突兀發問:“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借自然界之周而復始,綿延不絕,感嘆人生之短暫無常,命運多舛。春回秋來,花開花謝,月圖月缺,循環不息。而花謝尚有花開時,月缺還有月圓日,可逝去的往事——南唐的輝煌和作帝王時的生活,“一旦歸為臣虜”,卻再也不會重現了。其意堪惜,其情可悲。“小咋夜又東風”,表面看是交待現實時空節候的一句景語,實則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感情內容。景中關情,感慨極深,慘痛之情溢于言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明月依舊,江山易主,今非昔比,豈不觸景生感?至此感情之波濤決堤裂岸,奔涌而出,直將詞人悲痛之情渲泄無余。詞人對“故國”說是“不堪回首”,實則處處“回首”,時時“回首”,也不可能不“回首”。這也就是欲揚先抑的筆法。唐圭璋先生說“小”句“縮筆吞咽”,“故國”句“放筆呼號”,的確如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上承“故國”句而來。回首往事,詞人發出物是人非的悲愴感嘆。“朱顏改”既可理解為詞人自傷成了趙宋“臣虜”,“雕欄玉砌”依舊,唯自己日漸衰老而無力復國;也可理解為昔日和自已斯守相樂的宮城嬪妃如今已神韻風采不復當年。但這都是字面意思而已,詞人實際要說的是江山改易,只因不敢直言,故而借說。在前六句中,作者采用三度對比,隔句相承的章法,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之短暫無常,極富哲理性。頭二句以自然界之“春花秋月”與人世間之多少“往事”相對比;第三句“小昨夜又東風”與第四句“故國不堪回首”相對比,“又東春”三宇翻回與首句“春花”“何時了”相呼應;第四句“不堪回首”又與第二句“往事知多少”相呼應;第五句“雕欄玉砌應猶在”與第六句“朱顏改”相對比。如此往復回環,一唱三嘆,將詞人失國之痛和悲憤之情凝聚一起,至結句“沛然從肺腑中流出”,轟然直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千古卓絕的喻愁名句,運用極度夸張而貼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有色有聲,可感可觸,并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了一個“愁”字,從而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了前呼后應,流走自然的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評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此詞在結構方面自不必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成為呤誦千古的喻愁名句;至于在謀篇布局方面,看似未經刻意安排,但卻與自然中見章法,流動中顯層次,賦起賦結,筆勢暢達,顯示出詞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虞美人》賞析3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賞析

  一夜無眠的李煜,像每一個無眠之夜一般,諦聽著他所居住的小樓外,寂靜中那偶然觸動他纖細敏銳聽覺的細微聲音,以遣長夜。

  北方的冬,總是特別的漫長,冰封雪鎖著銀白大地。冰封雪鎖的又豈止是大地呢?他的心,也如漫長的寒冬一般,似乎永遠也盼不到春天。

  不,他的耳朵,為他傳達了春的消息;呼嘯的北風轉向了,在消融冰雪的滴答聲中,他聽到,東風來了。

  是的,東風又來了,春天又到了。過不了多久,北方也會像江南一樣,春光爛漫、繁花似錦。

  一年年春花開了又謝,秋月圓了又缺。曾經為江南國主,如今卻被俘入宋,先封違命侯,后改隴西公的李煜,在春花秋月的更替中,在思國懷土的悲情中,已經過了兩年。他不知道,還有多少的秋月春花、冬寒夏暑等著他去煎熬;在這不屬于他的國土上,他失去了一切,包括身份地位,包括榮華富貴,乃至對主宰自己生命的權利。

  如今,他唯一擁有的就是對故國的回憶了。雖然回憶也帶給他太多的情何以堪的痛苦;但,除了這一點回憶,他什么也沒有了。他也只有沉湎在回憶中的時候,他才能短暫的忘記當前的不幸,仿佛回到了過去…… …

  多少的往事,那么清晰的在他的腦海中往復回旋,在他默然仰望的明月中歷歷重現;重現著江南的山明水秀;江南的越女吳娃;江南的管弦絲竹;江南的富庶繁華…… …

  他記得,他在江南時,生活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絲竹管弦。他為他美麗多才的大周后寫著: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乍引櫻桃破…… …。”

  他為他那嬌憨可人的'小姨妹,后來的小周后寫著:

  “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到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

  然而曾幾何時,城破了,國亡了,他倉皇的哭拜了太廟,揮別了他那繁華富麗的宮殿和朝夕相處的宮娥… …他的心中,再也沒有了歡愉;他的筆下也只剩哀音。他怎能忘記呢: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

  在那之后,秋月春花象征的再也不是美景良辰,而是以淚洗面的痛苦煎熬。而再望著爛漫春花、玲瓏秋月的時候,也只倍增他的故國之思,和明知不堪回首,卻又不能不沉湎于往事,以逃避現實的矛盾和凄傷。

  江南,在他離開后,是否無恙?那巍峨宮殿,那玉砌雕欄,應該都還矗立在原處吧?而他卻由鏡中反映的影子知道,他已老去,無復當年綠鬢朱顏。他怎能不老呢?在無情的歲月摧傷、生活磨難中,他的心,早已因著不堪負荷的悲愁抑郁逐漸萎縮,逐漸死去。

  若一定要問,他的愁郁到底有多少,也許,也許就像春風解凍之后,新漲的江水一樣,溶溶泄泄地向東奔流,無止無休…… …

《虞美人》賞析4

  一、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是指文學的審美表現過程中與意識形態相互浸染、彼此滲透,是在審美中浸透著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巧借審美表達出來的狀況。其屬性具體表現為無功利性與功利性、形象性與理性、情感性與認識性的相互滲透統一。

  文學作為一般意識形態,屬上層建筑的范疇,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文學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是間接有距離的,經濟基礎要通過政治、法律等中介環節對文學起支配作用。李煜的這首詞當中有明顯時局變化的印記,極富歷史滄桑感,他寫下《虞美人》時,昔日的南唐國土,今日已是宋朝的天下,在他看來,國破家亡,成為俘虜又茍且偷生是一種恥辱,他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抒發對時局的看法。后主用詞作的形式,將個人感懷與社會時空背景相連,是對社會時勢的回應與思考,表現出意識形態的特征。

  作為審美意識形態,文學最重要特征是具備“審美”屬性,它是意識形態中富于審美特征的種類。《虞美人》中的眾多文學形象本身就帶有較強的審美屬性,詞作的意象蘊含著詞人對生活、對命運、對國家的個人情感體驗,有著鮮明的審美效果。

  二、審美意識形態的屬性表現

  1.文學的無功利性與功利性。“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但詞人卻對此發出“何時了”的感嘆。花開花落,月圓月缺,光陰變化。小樓東風起,這蒼涼的景色不禁讓詞人想起了故國舊貌,雕欄玉砌還在,但往日的宮廷生活已不再,昔日的國君已經淪為階下囚,這物是人非的境況多么令人感慨。人生短暫,往事已不堪回首,詞人已不愿提及。天地間春水流淌,滿腔悲苦和哀怨融化于一江春水中,岸邊唯獨有一個失意落寞的君王。這一切動人心腸的情景是來自詞人無功利審美境界的創造。愁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緒表現,是直接無功利的,但這種無功利性中又間接地內在地滲透著強烈的功利性,那就是詞人通過對自己愁緒的抒發,間接表現出了人生世事變幻無常,時局滄桑的主題。“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李煜天生不是一個善于治理國家的人,但上天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會敞開另一扇門,他的曲折經歷無意中竟成就了他的才情。詞人用無功利地情感表達,自然地把我們引入到了他所設置的情境中,讓我們與他一同感慨命運、思索歷史,間接地達到了詞作表現的功利目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在這里,無功利性與功利性實現了有效統一。

  2.文學的形象性與理性。文學以藝術形象作為特有的存在方式,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月亮、雕欄、玉砌,這一切的文學意象是直觀可感、有意味內涵的,是悲苦、凄美、落寞的承載物。最后一句李煜把愁比作春水,賦予了愁思質感,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給深刻的認識以形象性。字字看來皆是景,細細品讀皆有情,詞人對自己的作品做出了理性思考,這些思考是蘊含、隱藏在具體的活的文學形象的審美直覺中的,是通過花月、春水等審美形象去實現的。透過這些形象,我們捕捉到了詞人自感自傷的亡國之痛與對人生浮沉的理性體悟,詞人理性思考的光輝巧妙地融合于文學意象中,境界高遠,意味深長。

  3.文學的情感性與認識性。文學是富含情感的,這種審美情感凝聚在審美形象中的主體態度里。詞中作者的審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認識是間接的,直接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伏著間接的理智認識。情感滲透著思想的文學作品,其情感性越濃烈,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就越大,作品所展現的認識主題就越有感染力。“長歌當哭、吟詩作詞是李后主宣泄和表達情感的最自然方式。沒有痛哭流涕,沒有呼天搶地,也沒有喋喋不休的執著,他能正視自己的內心,解剖自己的靈魂,用他天才的藝術方式,把他一腔深情訴諸筆端。”時空限制生命存在,今昔對比物是人非,這是李煜深沉熾熱的情感所要承載的認識主題。他的詞如從痛苦的深淵里浮現出來的星辰,照亮了無數孤獨者的靈魂,使讀者激動不已、感同身受,形成情感與認識的共鳴。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給《虞美人》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該作品詞作韻律優美,文學意象豐富,情感表達真摯,詞作中展現的審美詩意世界能給予讀者多重解讀的可能性。正因做到了文學的無功利性與功利性、形象性與理性及情感性與認識性的交織融合,《虞美人》才能穿越歲月的風塵,趟過歷史長河,讓讀者領略到文學經久不衰的無限魅力。

《虞美人》賞析5

  原文: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陽何事近黃昏,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

  銀箋別夢當時句,密綰同心苣。為伊判作夢中人,長向畫圖清夜喚真真。

  譯文

  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時候,夕陽西下,黃昏降臨,卻不知道人間尚有人相思惆悵,不能自已。

  曾經濃情蜜意,海誓山盟。為了她甘愿做夢中之人,于是整日對著她的畫像呼喚,希望能以至誠打動她,讓她像“真真”那樣從畫中走出來與我相會。

  注釋

  ⑴虞美人: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梨花薄:謂梨花叢密之處。薄:指草木叢生之處。

  ⑶不道:猶不管、不顧。招魂:招生者之魂。《楚辭》有《招魂》篇,漢王逸題解:“宋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其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

  ⑷銀箋(jiān):涂有銀粉的箋紙。

  ⑸同心苣(qǔ):相連鎖的火炬狀圖案花紋,亦指織有這種圖案的同心結。古人常用以象征愛情。

  ⑹判作:甘愿作。

  ⑺索:猶應,須,得。真真:美人之代稱。此處借指所思之情人或妻子。

  賞析:

  賞析

  同心苣是織有相連的火炬形圖案的同心結,和記載了誓言的素箋一樣是愛情的信物。這些現實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對容若證明著當初的恩愛歡娛。面對這些幾乎要倉皇而逃的容若,趕緊由實入虛,用“清夜喚真真”之典,寫想象中的情景。容若似乎幻想著像傳奇故事中那樣,只要長喚不歇,伊人就會從畫圖上走下來和自己重聚。傳說中,書生迷上畫屏中的女子,奈何其不能來到世上,只可癡癡長喚。后書生得高人指點,喚百日后,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出現在眼前了。幸福生活開始了,兩人有了孩子,如此美滿了也是很好的罷。縱使情深,書生還是受到了別人的影響,取了劍想除去來路不明的真真。真真心亦冷去,只攜子離開,重入畫屏,再不出來。清夜長喚,也僅是沉默的傷透了的畫中人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詞至早當作于康熙十七年。詞人目睹“春來梨花開,風去梨花落”的`情景,聯想到了亡妻盧氏,為了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之情,作下此詞。

  賞析二

  這首詞敘述對亡妻的思念。

  上片“春情”二句謂梨花開放時已近暮春,雖然漂亮,但是不久就零落殆盡。但“春情只到梨花薄”,并不單指梨花因為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稀薄,而意在梨花盛開于美好的春天,來不及歡喜就被風吹落了。以春光比喻相處的美好時光,用凋謝的梨花來指代心中的愛人,暗示妻子年紀尚輕,不幸亡故,語句略帶怨意。“斜陽”二句責問斜陽為何匆匆下山,天色垂暮,而不管自己還在為妻子招魂,希望能復其精神,延其年壽。由怨生怒,語似無理,實為情深之故。

  下片寫思憶。當年與妻子的定情詩句,特地另外寫在銀箋上,還密密地打著同心結,以示對妻子的愛心永遠不變。甘愿作夢中人,以便能和妻子一起在夢中生活;或者對著亡妻的遺像呼喚她的名字,希望她能像傳說中的真真一樣,從畫圖上走下來,復活重生。這種心情,在作者的悼亡詞中經常流露,如《南歌子》詞(暖護櫻桃蕊):“索向綠窗尋夢寄余生。”《鵲橋仙》詞:“今生鈿合表余心,祝天上人間相見。”《金縷曲》詞:“待結個他生知己”。說明詞人對妻子情深意摯,妻子死后還念念不忘。

  該詞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自然過渡到下片直抒胸臆,詞意一氣貫注,酣暢淋漓。

《虞美人》賞析6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拿李煜李后主的這首詞作為我的開始,是我相信人生就如這首詞一樣,風雨飄零是事態常事,全詞漂亮的無法形容,只剩下感受,這也許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悟與不悟,得與不得,是文字最不可悟最不可得的東西,所以淡定的從春花開始,然后東流結束,人這一生何嘗不是這樣的悲喜交集。

  如果說一個人在經歷了繁華極盛到頹落極衰,我想那是命,不是其他,那時李煜還不懂什么是亡國之君,只知道人生如此,如此是詞,一切到了家破人散的地步,所有的東西都已不再重要,即使在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應該理解了人生如果在錯誤的時間地點位置上,那么絕對是悲哀。

  悲涼的詞,一段對生命關于從喜到悲的寫照,李后主也許最后明白的人生是不過如此,不過如此又包含了太多無奈和辛酸,遙想他的過去錦衣玉食萬人之上,可命中也安排他注定囹圄無可奈何。

  人生就像他的詞一般只可感受不可言傳,他在獄中不會想到那是現實,人這一輩子有太多的`想不到,也有太多的做不到,只是繁華過盡世態炎涼,李后主一生善詞多愁善感,靈性與感性在他的詞里后人無法企及,只是命運安排又有何辦法,讓他成為一切不可能中的不可能,雕欄玉砌太過靡麗,玉娥嬌娃過眼云煙,一個普通人想不到的他做到了,一個皇帝該做到的他沒有做到,后人唏噓后人惜才但歷史不會改變。

  我們無數人讀這首詞那字字如滴血,那句句似剜心,可我們卻不會想明白最后真正痛苦都無力的人卻是這個只會吟詞作賦的亡國之君。

  一江春水都已東流去,他的意識中自己連一江水都早已不如,物化的境界高超的表達意境方式,讓人嘆為觀止,讓人醉了卻不是那壺濁酒。

  李煜最終還是明白了如果他不是天命之子,也許他可以沉溺于煙花柳巷,一輩子不聞朝廷之事,賣弄風月彈詞譜曲,他能做到他也會做到。

  有些東西強求并不好,有些世理不俗不完美,時間已經將他埋沒,可這首次卻永遠的存在,一切都是好的一切又都是壞的,這可能就是命吧,李后主不會再生,虞美人再也不能有第二首,時也命也天注定人難違。

《虞美人》賞析7

  【年代】:宋

  【作者】:葉夢得——《虞美人》

  【內容】:

  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游絲,千丈裊晴空。

  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

  譯文

  落花已在風中旋舞飄飛,黃昏時偏又陰雨霏霏。清晨,庭院里一半鋪著殘紅,只有蛛絲千丈,飄蕩纏繞在高高的晴空。

  我盛情邀請他們在花下同游,為愛賞這最后的春光頻頻勸酒。美人啊,請你不要因著傷感而雙眉緊皺。當春歸、酒闌、人散,多情的我正不知該如何消愁。

  注釋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干譽、才卿:皆葉夢得友人,生平事跡不詳。來禽:林檎別名,南方稱花紅,北方稱沙果。

  ⑶殘紅:凋殘的花。

  ⑷游絲: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

  ⑸罥(juàn):纏繞。

  ⑹殷勤:情意深厚。

  ⑺蛾(é)眉: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顏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眉細如蛾須,乃謂蛾眉。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

  ⑻酒闌(lán):酒已喝干。闌,盡。

  【賞析】:

  這首小詞以健筆寫柔情,以豪放襯婉約,頗得東坡婉約詞之妙。

  上片寫景,景中宴情。昨夜一場風雨,落花無數。曉來天氣放晴,庭院中半是殘花。內容極為簡單,寫來卻有層次,且有氣勢。從時間來看,重點清晨,也即“曉來”之際;昨夜景象是從回憶中反映出來的。意境頗類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但李詞較凝煉,葉詞較舒展。一般寫落花,都很哀婉低沉,如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均極凄婉之致。可是這里卻用另一種手法,不說風雨無情,摧殘落花,而以落花為主語,說它風前飛舞,把“黃昏雨”給送走了。創意甚新,格調亦雅。曉來殘紅滿院,本易悵觸愁情,然詞人添上一句“唯有游絲千丈晴空”,情緒遂隨物象揚起,高騫明朗,音調也就高亢起來。

  下片抒情,情真意切。前二句正面點題,寫詞人雨后同干譽、才卿兩位友人來禽花下飲酒。“殷勤花下同攜手”,寫主人情意之厚,友朋感情之深,語言簡練通俗而富于形象性,令人仿佛看到這位賢主人殷勤地拉著干譽、才卿入座。還“更盡杯中酒”,一方面見出主人殷勤勸飲,猶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說的.“勸君更凈杯酒”;一方面也顯出詞情的豪放,如歐陽修《朝中措》中所寫的“揮毫萬字,一飲千鐘”。結尾二句寫得最為婉轉深刻,曲折有味。古代達官、名士飲酒,通常有侍女或歌妓侑觴。此云“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意為美人愁眉不展,即引起我不歡。其中“酒闌時”乃此二句之規定情境。酒闌意味著人散,人散必將引起留戀、惜別的情懷,因而美人為此而斂起蛾眉,詞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設身處地,巧語寬慰,幾有同其悲歡慨。

  【作者】:

  葉夢得(1077-1148) 字少蘊,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哲宗紹圣四年(1097)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高宗朝,拜尚書右丞、江東安扶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致力于防務及軍餉供應,主張踞險抗擊金兵。晚年居吳興(今屬浙江)奇石林立之卞山,以讀書、吟詠為樂,自號石林居士。能詩文,長于詞。其早期詞作多佚。宋室南渡后,所作一變早期華綺作風,轉向簡淡雄杰,多感懷國事,成為豪放派后繼者之一。著有《建康集》、《石林詩話》,詞集《石林詞》。

《虞美人》賞析8

  原文

  殘燈風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

  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閑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

  翻譯

  燈殘風滅,香爐之煙也已經變冷,相伴的只有自己孤單的身影。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問世間醒眼的是什么人。

  相聚難離別易,唯又離別之時的`酒宴,喝完之后獨自搔頭。閑愁總是交付喝醉來入眠,只害怕醒來時候自己依然在酒器面前。

  注釋

  爐煙:熏爐或香爐之煙。“判教”

  句:意謂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樽: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亦作“ 青樽 ”。亦作“ 清罇 ”。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間酒:謂美景良辰時之酒宴。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賞析

  “殘燈風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起筆便是一副凄涼孤寂之境。夜風驟起,吹滅了搖曳的燈火,香爐里的煙灰早就涼透了。一陣風將房間里唯一的光明和溫暖,不由分說地奪走了,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影子,伴著孤零零的詞人。

  “判教狼藉醉清樽,為問世問醒眼是何人?”既然無人作伴,只有清酒陪伴自己。納蘭所說的“醒眼”之人,便是屈原這般不隨波逐流,英雄式的理想主義者。納蘭又何嘗不是在以屈原自喻。身邊小人對權勢趨之若鶩,納蘭始終冷眼以對,保持高潔之心,只是,這樣一人對抗千軍萬馬的日子,多么的孤單,多么的凄涼。

  “難逢易散花問酒,飲罷空搔首。”納蘭心事無人知,只有友人顧貞觀懂他,但是相聚之日不多,不能時常與納蘭互訴衷腸,飲酒作詩。納蘭不住地嘆息,別離漫長,相逢苦短,知己已去,剩自己一人面對這早早散了的宴席。酒喝光了,只能對著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

  “閑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這句寫得無限凄涼。既然閑愁縈懷,難以排遣,就讓酒來麻醉它們吧,然后,再麻醉我自己,換得一時的安穩睡眠。可是醒來之后依然孑然一身,依然愁緒滿懷、怕是又要到酒杯面前,喝得大醉一場。

  全詞表達了詞人對友人顧貞觀的懷念之情以及對當時身世的無奈,情真意切。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1681),顧貞觀正在京城,逢母喪欲南歸無錫,這首《虞美人》,即是寫在與知己分別之后。

《虞美人》賞析9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翻譯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茍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后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虞美人》賞析10

  虞美人·琵琶

  定場賀老今何在,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

  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

  翻譯

  唐天寶時的樂師賀老演奏雄風現在還在嗎?當今的現實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新聲改了又改。令人發怨的新聲自然迫使傳統的樂曲衰落了,凡俗的聽眾們只認識手亂胡撥,不值得什么彈奏。

  斷了弦,聲音變了哪個懂得?只有七歲的蔡文姬知道斷了哪根弦。假使有人彈出高級的輥雷的聲調,當會激起開元遺老這輩音樂高師們的熱淚縱橫。

  注釋

  定場:指賀老琴藝出眾,鎮得住場子。

  賀老:賀懷智,唐開元時期著名樂工,擅彈琵琶。

  新聲改:改了的新聲成為“俗耳”者樂聲,較為低級。

  怨聲:令人煩怨的新聲。

  坐:自然,無故,漸漸。

  舊聲:傳統而高雅的樂調。

  闌:殘,消失,衰落。

  俗耳:聽慣塵世之聲的耳朵,這里代指凡俗聽眾。

  繁手:手指繁捻而累舉如梳齒也,極言彈奏手很雜亂。

  文姬:即蔡文姬漢末女詩人。

  試教:假使人。

  輥雷聲:如炸雷般的聲調。

  應有:應當會激起。

  開元:唐玄宗的`年號(公元713-741年)。

  遺老:經歷過舊時而留戀舊時的人。

  創作背景

  蘇軾家中藏有唐開元時雷琴一類的珍貴樂器。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陳季常從岐亭來訪蘇軾,蘇軾拿出珍貴樂器讓會客中善琴者彈之,引起蘇軾的舊思后作該詞。

  賞析

  上片,懷古傷今,嘲諷“俗耳”者們對傳統樂曲的低級欣賞水平。“定場賀老今何在。”以發問的句式,感嘆為群眾喜聞樂聽的圈場樂聲到哪里去了?高級的琵琶演奏師賀老而今安在哉?“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進一步寫傳統的高雅“舊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這些所謂的“新聲”而今成為“怨聲”了。“今何在”寫今非昔比,“幾度”寫改“新聲”沒有限度,“舊聲闌”寫傳統樂曲衰落的命運。“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俗耳”者們占領了當時的樂壇,“繁手”亂撥,談不上用什么演奏場了。“只知”、“不須”,無情地嘲笑了傳統樂風日下,到了“無知”和“低微”的程度。

  下片,棄怨轉贊,以古論今,優秀傳統的樂曲是會永存的。“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從辨聲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幼如文姬。“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進深一層,從欣賞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還有老如開元遺老。“試問”,實是不須問,知音者們誰都能曉,“試教”,實是不須教,高手一彈必然發出“輥雷”之聲。“開元遺老”是傳統樂曲的繼承者和傳授者,是民族極為寶貴的社會財富。“舊聲”竟能使他們感動得“熱淚縱橫”,會為民族的傳世經典樂曲而自豪。

  全詞,名寫琵琶,實有寓意。批判了“俗耳”、“繁手”的“新聲”,肯定了“賀老”、“文姬”、“開元遺老”的“舊聲”,是借以對變法重新作出自己的評判。“幾度”“繁手”的新法改革,導致一些合理的政治策略和治國方略也一并“闌”敗衰落,“賀老”、“文姬”、“開元遺老”式的蘇軾們“怨聲”載道?如若有此寓意,對弘揚傳統治國之策不無借鑒意義,但一味反對變法則是不可取的,這也反映了蘇軾思想的局限性。

《虞美人》賞析11

  原文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樓兒忒小不藏愁。幾度和云飛去、覓歸舟。

  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海棠紅近綠闌干。才卷朱簾卻又、晚風寒。

  翻譯/譯文

  垂下一絲絲楊柳,飄下一絲絲細雨。春天就在迷迷瀠漾之處。我覺得梳妝樓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許多憂愁。閑愁好幾回同云飛去尋覓一只送我回鄉的輕舟。

  上天憐我客中游子故鄉遙遠,借一株海棠花給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后更紅艷,好像有意靠近綠欄桿。可我剛剛卷起紅簾子,偏偏又碰上晚來風寒。

  注釋

  ①虞美人: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為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后即開始名為調名即詞牌。梳樓:指女子梳妝樓,即閨樓。

  ②絲絲: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喻指絲絲愁緒。

  ③溟濛(míng méng):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彌漫。

  ④忒(tè):太,過甚。藏:隱忍、按捺已久。

  ⑤客子:指思婦遠在異鄉的丈夫。鄉關:家鄉。

  ⑥消遣:消解、排遣愁悶。

  ⑦闌干:本指欄桿,這里是借指海棠花紅綠相映、縱橫交錯。

  賞析/鑒賞

  詞的上片首二句登臨即景。楊柳如絲,細雨綿綿,霏霏雨幕中,柳絲輕拂。遠處煙雨籠罩,呈現出一派迷蒙縹緲的景象。這二句,一近景一遠景,一工筆細描,一簡筆勾勒,詞人運用了畫家的藝術筆法,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致,猶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圖。“絲絲”這一疊詞,看似平常,其實頗見巧妙:既逼真地再現了柳枝隨風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動地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暗襯倚欄人愁緒的萬縷千絲。由于詞人把握準了柳絲、細雨的特征,寫出了兩者的天然神韻,因而,詞的起句盡管重復出現了“絲絲”這一疊詞,卻并不使人覺得累贅。相反產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使詞具有豐富的內涵。從音調上講,這兩個疊詞協暢自然,念來瑯瑯上口,增強了詞的藝術美感。“樓兒忒小不藏愁”,轉入觸景傷懷的心理表現。寫愁尤難,因為是一種抽象的思緒情感,很難捉摸,所以,詩詞中或有以水喻愁之多的,或有以舟載不動喻愁之重的。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皆運用生動的.比喻使無法捉摸的愁情具體化、形象化,成為可感的物質。蔣捷此句則以“樓兒忒小”藏不下作喻,和以“水”、“舟”作喻有異曲同工之妙。句中的“藏”字,表現了詞人對如許愁苦的隱忍、按捺。但以其愁太多,樓兒忒小,藏不勝藏,因而這“愁”便沖出小樓,“幾度和云飛去覓歸舟”了。“幾度”一詞,渲染了詞人思歸之情的執著與癡迷,感情色彩顯得更濃重。然而,幻想畢竟不是現實,幻滅后只能更添憂愁。

  詞的下片“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是詞人在急切盼歸不成之后的心理活動。前句點明題旨,詞人憑空拈來一個“天憐”,把客愁鄉思表現得更加突出,意思更深了一層。但“天”憐則憐矣,卻不能賜以歸舟,而只能“借與花消遣”。“借”字用得不同凡響,客居他鄉,花非我有,以花消愁,也只能“借”之而已。這兩句,一“憐’’一“借”,自憐自憫,自我安慰,婉轉含蓄地表達了他鄉孑然之苦,以及思鄉懷人、愁苦難消的復雜心理活動。“海棠”兩句,承“花消遣”而來,化用韓偓“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詩意。這兩句連軸而下,輾轉多姿,曲盡其愁。海棠臨檻(欄桿),紅綠相映,而細雨中的海棠,顏色更非一般。唐鄭谷詠海棠詩有“秾麗最宜新著雨”句,宋范純仁海棠詩亦有“濯雨正疑宮錦爛”句。詞人在這里寫的也正是雨中海棠。從字面上看,詞人本欲賞花遣愁,但映人眼簾的,偏又是競相吐艷的紅海棠。聯想自己久滯客中,韶華漸老,思鄉自憐之情,油然而起。顯然,詞中寫海棠的真正用意,卻是寫愁。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詞人在這里正是以樂景寫哀,用的正是這種增一倍的反襯手法。所以,貌似紅綠滿眼,實際上卻暗含了蘇軾海棠詩“雨中有淚亦凄慘”的句意。何況卷簾之際,迎面而來的又是那寒森森的晚風呢。顯然,這是一個婉轉含蓄、余意不盡的結句。

  上片以描寫景物為主,勾畫出迷離氤氳的春景圖。首句中疊字的運用,增加了詞作的韻律美,渲染出柔美朦朧的春景,“絲絲”二字同時引出下文的抽象“愁緒”。“絲”的形態與愁緒貼合,賦予難狀的心理狀態以具體形態。下片開頭便揭示了這首詞詞的主旨,詞人在外漂泊,心情惆悵,思鄉歸家之心熱切。“借”字點明這份“與花消遣”的好心情只是一時的,委婉地表達了詞人客居他鄉的孤苦。嬌艷的海棠花與漆刷的綠欄桿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詞人隱秘的深層憂傷借著強烈的視覺效應透露出來。

  詞人并不刻意雕琢詞采,而是隨性而發,自然天成。纖細精巧的語句慢慢串聯出一首哀婉悲切的游子思鄉佳作。“楊柳”、“絲雨”、“樓兒”、“海棠花”以及“綠欄桿”無不是自然界中柔美奪人眼球的景物。但在這首詞中,這些景物構筑的意境卻并不明麗,而隱含著詞人深切的愁苦。

《虞美人》賞析12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地更替,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經匆匆而去。

  小樓晚來又春風吹拂,望著明月依舊,傾覆的故國卻不堪回首,不忍再憶起。

  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應該依然華麗,但亡國的宮女,美麗的容顏不再美麗。

  物是人非啊,我自問該有多少的哀愁,正恰似那春來滾滾的長江,東流無語。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xx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茍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凄楚和無奈!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人在這里發出的豈止是深沉的嘆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為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xx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后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并茂。這最后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后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征、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前人吊李后主詩云:“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么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后人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詞作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來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嗎!

  【簡析】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虞美人》賞析13

  燈前欲去仍留戀,腸斷朱扉遠。未須紅雨洗香腮,待得薔薇花謝、便歸來。舞腰歌板閑時按,一任傍人看。金爐應見舊殘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這是一首抒情小調,通過詞中男主人公與自己鐘情的、以歌舞賣笑為生計的風塵女子短暫別離時的諄諄囑語,抒發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上片寫燈下告別留連不舍的情景,直截了當。首句“燈前欲去仍留戀”可謂明白如話、開門見山,突出兩情相依的“戀”字。接下來“腸斷朱扉遠”是直寫主體的感受:與情人分手令人腸斷,身后那熟悉的紅色門扉越來越遠。下面則是對客體的叮嚀撫慰、柔情似水“未須紅雨洗香腮,待得薔薇花謝、便歸來”:千萬不要為了我終日以淚洗面,待到薔薇凋謝的暮春時分,我就會回到你的身邊來。“紅雨”,指從美人面龐上流下的沾著胭脂紅色的淚水。真是情意纏綿,屈曲宛轉,令人心醉。

  下片雖然仍是抒寫多情的男子對戀人的叮嚀,但卻與前不同,這里充滿著理智的體貼和無可奈何的大度;使人感到在熾烈而深沉的愛戀中,浸透著隱隱的憂傷。進一步深化了人物的性格。“舞腰歌板閑時按,一任傍人看”兩句中,“舞腰”,實指舞時姿態,因跳舞多靠腰身的擺動;“歌板”,又叫檀板或拍板,是歌女用以敲打出節奏以伴歌喉的樂器。這兩句是叮嚀自己的情人:閑暇時你盡可歌舞迎客如舊,任憑公子王孫們來欣賞光顧。人們常說愛情這東西是自私的,任何一個正常的男子都不會讓自己愛戀的人再去取悅他人。何況這個男主人公是這樣地情有獨鐘;也正是因為他深愛自己的戀人,才越是體貼入微考慮到她的地位、職業,他主動解除戀人的'顧慮,叮嚀她不要荒廢技藝,須堅信只要兩情相依,何懼暫時的別離和外界的誘惑。這里體現了最大的氣度、最大的放心。但一切都不是絕對的,尤其是人的感情常常是錯綜復雜的,就在這最大的放心之中,也幽幽地流露出一絲不放心。全詞便在“金爐應見舊殘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這兩個比喻句中結束,把憂傷、擔心之情盡數流瀉出來:應該看到鑲金的爐膛里留下的舊日燒剩的殘煤,棄置一旁再也無人撥弄;千萬不要使我們之間的恩情像爐中木炭,燃時容易,燃過之后就成了一堆冰涼的輕灰。下片中的叮嚀之語、擔心之詞,句句都切合人物的身份,青樓女伎的職業就是迎賓送客、為人表演歌舞技藝;當然其中頗多見利忘情的薄倖之人。癡情的男主人公盡管十分自信愛情不會變色,但是在這依依難舍之際,也不禁焦慮不安、憂心如焚。

  此詞深切、細膩、生動、明快。能從生活細節中抓住人物的心態,善于運用比喻,含蓄地反映出主人公內心復雜的感情。

《虞美人》賞析14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朝 陳與義

  余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譯文

  我曾在紹興四年(1134)出守湖州時路過這里,時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來,是立秋后三日,只見滿湖荷花盛開,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無垠,遂記之以詞。

  劃著小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穩地行進著,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后退去。我因為托病假才有機會來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后新秋的美麗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注釋

  甲寅(yín)歲:即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

  春官:即禮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miǎo):秋末。

  無復存:意謂全部凋萎。

  乙卯(mǎo)歲:指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

  瑣闥(suǒ tà):指宮殿門上鏤刻的連瑣圖,這里代指宮門。

  奉祠(cí):宋代設祠祿之官,有宮觀使、提舉宮觀、提點宮觀等職。多以宰相執政兼領,以示優禮。老病廢職之官,亦往往使任宮觀職,俾食其祿。以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因亦稱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選擇定居之地。后泛指擇地定居。

  青墩(dūn)鎮:湖州南邊的一座小鎮。在桐鄉縣北二十五里,與湖州烏鎮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開色澤鮮艷。

  扁(piān)舟:小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穩行駛。

  病夫:詞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凈,猶如用水洗過一般。

  拏(ná)舟:謂牽舟,這里指乘船。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賞析

  詞的'上闋,以是松的筆觸捕繪了清新的景致,彰顯際詞人無官一身是的瀟灑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兩句中,“三日”是寫實,從臨安到青墩,水路約需三日行程;“秋塘”點明季節和時間,用語精練而又準確;“平度”二字,寫際了舟行的平穩,反映了詞人心情的恬適。“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兩句中,“病夫因病”,詞人自稱“病夫”,其實不過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謂“因病得來游”。也是一種因禍得福的遁詞。表面上像是暗自慶幸,實際上是聊以白嘲,內心當藏有難言的痛苦。語言直而能紆,質而見巧,從而刻畫了詞人內心痛苦而外貌曠達的自我形象。

  詞的下闕“去年長恨拿舟晚,揚見殘荷滿”兩句,使詞人的思緒從眼前轉移到了過去,與上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揚”字與前面的“長恨”相呼應,表達了無限悵憾的心情。從詞情發展上來說,是一跌。“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二句,詞筆又拉回來寫乙卯歲奔赴青墩的情景,徑承上闋意脈,抒發此時感慨。從詞情來說是一揚。在這一跌一揚之中,詞人的喜與恨種種感情變化,內心矛盾,便曲曲傳際,沁人心脾。

  全詞在藝術結構上勻整對稱,濃淡相宜,情景事渾然一體。行文意境清曠,抑揚跌宕,情寓景中,頗耐尋味。在虛虛實實中刻畫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自我形象。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六月,詞人托病辭職,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實際上是領俸祿閑居,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出發。這首詞可能是詞人作于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里。

《虞美人》賞析15

  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白話譯文

  一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了結?過去的事記的很多!小樓上昨夜又刮來了春天的東風,在月明中對已亡的本國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宮女的年齡已經變老。問我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東流。

  基本知識

  虞美人:詞牌名。詞牌名《虞美人》源自虞姬,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此得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色。這里應代指歲月的更替

  往事:指過去歡樂的宮廷生活。

  又東風:又刮起了東風。指春天來了。

  故國:指李煜做皇帝是的南唐。

  不堪回首:不堪,承受不了。回首,回頭看,此處意為回憶。

  雕欄玉砌:指南唐華麗的宮廷建筑。雕欄,雕花的欄桿。玉砌,玉石的臺階。

  朱顏:指人的美好容顏,也兼指“雕欄”朱紅的顏色,當有雙關語意。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天夜里又刮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朱紅的顏色已經改變。若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后一個君主,史稱“李后主”、“唐后主”。這首詞是李煜對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嘆,訴說自己人生的`無奈和痛苦。

  這首詞是李煜囚居汴京時所作。當時李煜由南唐國君一下子變為宋朝的囚犯,不僅僅失去了居高無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權力,更殘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碼的人身自由。殘酷的現實使他“日夕以淚洗面”,這使他產生了特有的悲與愁。這首詞傾瀉的就是作者的懷念亡國之痛,哀嘆朱顏已改的情懷。

  “春花秋月”和小樓“東風”原本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可在李煜的筆下寓意卻變了,一個“何時了”,一個“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變得蒙上了一層凄苦和哀愁,究其緣由,那就是越是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觸發起作者的懷舊情結和思念故國的傷痛。“故國不堪回首”,連回憶一下故國的過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見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報春的東風呢。每輪回一次,那就意味著又被囚禁了一年哪。這與李煜當時所處的境遇是分不開的。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發前人未所發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貼切生動地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體化了,將那看不見莫不著的愁思變成了有形的、永無止境的一江春水,創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藝術效果,這也成了李煜詞的主要特點,對后人的影響很大。作品通篇一氣盤旋,曲折動蕩,如泣如訴,動人心魄。

  全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抒的是念國之情,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深沉。盡管詞作篇幅短小,但余味無窮,能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堪稱為婉約派作品之絕唱。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了:了結,完結。

  虞美人李煜

  ⑵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⑶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⑷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朱顏,紅顏,少女的代稱,這里指南唐舊日的宮女。

  ⑸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虞美人》賞析】相關文章:

《虞美人》原文賞析04-14

虞美人原文及賞析02-14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原文及賞析09-30

虞美人全詩賞析12-20

虞美人聽雨賞析09-16

李煜虞美人賞析推薦11-02

虞美人李煜內容賞析02-28

李煜的虞美人原文及賞析11-24

《虞美人》原文、翻譯及賞析01-28

虞美人·無聊原文賞析12-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庆阳市| 双鸭山市| 大方县| 尼勒克县| 涞水县| 孟州市| 凤山县| 阳原县| 济阳县| 盐源县| 稷山县| 三穗县| 漾濞| 蛟河市| 宁都县| 兴宁市| 贵南县| 和顺县| 乌海市| 佳木斯市| 额济纳旗| 阳谷县| 大埔县| 济南市| 仪征市| 永修县| 正宁县| 巴塘县| 易门县| 平果县| 雷州市| 万载县| 金寨县| 杨浦区| 霍林郭勒市| 景谷| 贵德县| 永州市| 东山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