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聽彈琴原文,注釋,賞析
聽彈琴原文,注釋,賞析1
聽彈琴
作者:劉長卿
朝代:唐代
作品原文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七弦一作:七絲)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作品翻譯
七弦琴彈奏的聲音清冽,曲調悠揚起伏,琴聲凄清好似風入松林。
我雖然很喜愛這首古時的曲調,但在今天人們大多已不去彈奏了。
作品注釋
泠(líng)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七弦一作:七絲)
泠泠:形容清涼、清淡,也形容聲音清越。絲:一作“弦”。松風: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凄涼。琴曲中有《風入松》的調名。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古調:古時的曲調。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詩人通過慨嘆古調受冷遇,不為世人看重,以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遺憾。全詩意境清雅,志趣高潔,語言含蓄,一語雙關,彌漫于字里行間的寂寞情懷感人肺腑。詩題一作《彈琴》,此據(jù)《劉隨州集》。從詩中“靜聽”兩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詩的前兩句是說,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調悠揚起伏,細細傾聽就像那滾滾的松濤聲。
琴,亦稱“七弦琴”,俗稱“古琴”,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民族樂器,有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般鲢觥毙稳萸俾暤那逶剑浩稹八娠L寒”三字!八娠L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凄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办o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狀態(tài),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清幽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焙髢删涫钦f,我雖然很喜愛這首古時的曲調,但在今天人們大多以不去彈奏了。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后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fā)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如今畢竟成了“古調”,又有幾人能懷著高雅情趣來欣賞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贊美轉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兩句認為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xiàn)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詩詠聽琴,只不過借此寄托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全詩從對琴聲的贊美,轉而對時尚慨嘆,流露出詩人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劉長卿才華卓絕,卻因誣陷等數(shù)遭貶謫。雖牢騷滿腹,但對高潔的堅持使他不能與流俗相合,與眾人為伍。這首詩貫穿了他對于高雅、高尚、高潔的贊美,抒發(fā)了他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持以及堅持背后的遺憾與清寂。
聽彈琴原文,注釋,賞析2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釋:
1、綠綺:琴名。傅玄《琴賦序》:“楚王有琴曰繞梁,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贝酥该F的琴。
2、峨眉峰:即峨眉山。句謂僧濬自蜀中而來。
3、揮手:指彈琴。嵇康《琴賦》:“伯牙揮手,鐘期聽聲!贝颂幚畎鬃栽S為僧濬的知音,故下用伯牙、鐘子期事。
4、萬壑松:謂琴聲猶如萬壑松風。
5、客:作者自謂。流水:暗用伯牙、鐘子期事。洗流水:指為琴聲所陶醉,心胸為之一洗。
6、霜鐘:《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豐山……有九鐘焉,是知(和)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和)也。”
7、秋云:暗用《列子·湯問》:秦青“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暗”字應上“暮”字。
賞析:
這是李白描寫音樂的.名篇,著重表現(xiàn)的是聽琴時的感受和彼此間的感情交流。全詩除開頭兩句交代高僧攜名琴從自己故鄉(xiāng)遠道而來外,其余六句,句句寫“聽”,處處扣“彈”,緊應題目。聽者善聽,彈者善彈,聽者情緒完全隨彈者所奏而變化,起而急驟,如萬壑松風洶涌奔騰;繼而舒緩,如潺潺流水,清心悅耳;終而琴韻鐘聲相融共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引人遐思。聽者如癡似醉,心馳神往;彈者出神入化,幾如忘我。“不覺碧山暮”,“不覺”二字妙絕,唯入神,故不覺時間之長,聽者、彈者俱“不覺”也,可見心融神會,堪稱知音!扒镌瓢祹字亍,語意雙關,既點明時令,又喻彈者技藝高超。此詩一氣揮灑,妙極自然,清新明快,空靈蘊藉,用典不露痕跡,全似不費氣力,實則匠心獨運,用意深微。
聽彈琴原文,注釋,賞析3
【原文】:
聽趙秀才彈琴
唐?韋莊
滿匣冰泉咽又鳴,玉音閑澹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細韻,蟬移高柳迸殘聲。
不須更奏幽蘭曲,卓氏門前月正明。
【注釋】: 韋莊(約836年─910年),唐末五代詩人、詞人。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
【賞析】:韋莊的詩「聽趙秀才彈琴」,寫的是一個尚未取得功名,也未得琴家之名的文人所彈的具有藝術性的琴曲,詩人也從趙秀才的'演奏中,欣賞了多彩多姿的音樂形象。滿匣冰泉咽又鳴。玉音閑淡入神清。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蜂簇野花吟細韻,蟬移高柳迸殘聲。不須更奏「幽蘭」曲,卓氏門前月正明。詩中所寫的古琴音樂時而清雅,時而艷美;蛉绶湟,或如蟬鳴。起伏顯著,對比鮮明,野花高柳,欣然愉悅。詩人又引巫山雨、湘江水,既寫琴之音樂,又寫神女湘妃之情。因之詩末更風趣的寫出不必彈「幽蘭」也會引動卓文君之琴心而來奔。對趙秀才之琴的感人之藝術魅力,有著充份的欣賞和稱道。他未對所奏之曲為何曲加諸筆墨,也正是文人琴中藝術類的常規(guī),而自別於藝術琴之音樂思想。
【閱讀訓練】:
(1)“滿匣冰泉咽又鳴”一句讓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2分)
。2)試從音樂描寫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參考答案】:
。1)“幽咽泉流冰下難”或“冰泉冷澀弦凝絕”。
。2)全詩運用了擬聲及通感等手法描繪了趙秀才彈奏的琴曲。詩歌以“滿匣冰泉”、“ 玉音閑!、 “巫山夜雨”、 “湘水清波” “蟬移高柳”等來摹擬琴曲的高低起伏及清濁轉化;以“月正明”“ 蜂簇野花”等可視的美感畫面來形容琴曲的美妙與和諧。
聽彈琴原文,注釋,賞析4
內容: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作者:
李白(701-762)當然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shù)人認為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說生于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游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fā)現(xiàn)《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為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訟紛紜。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弦,就是詞的濫觴了。至于歷來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于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為好呢?
注釋:
綠綺:琴名。晉傅玄《琴賦序》:“司馬相如有綠綺!毕嗳缡鞘袢,彈者是蜀僧,故以綠綺切之。一:加強語氣的助詞。揮手:指彈琴。流水:相傳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時而是志在高山,時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許為知音。見《列子·湯問篇》。這句是說,客中的情懷,聽了“高山流水”的曲意,為之一洗。霜鐘:指鐘聲,《山海經(jīng)》:豐山“有九種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比胨姡河嘁襞c鐘聲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賞析:
僧人是四川人,而四川又正是詩人寄籍的故鄉(xiāng),以奏《鳳求凰》而流傳后世的漢文學家司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詩中一開始就聯(lián)想到他那有名的綠綺琴,聽名僧彈琴倍加激動,讓讀者也沉浸在悠揚的意境之中。開頭兩句,寫他來自故鄉(xiāng)四川達對他的傾慕。頷聯(lián)寫彈琴,以大自然的萬壑松濤聲作比,令人感到琴聲之不凡。頸聯(lián)寫琴聲蕩滌胸懷,使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尾聯(lián)寫聚精會神聽琴,而不知時日將盡,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
【聽彈琴原文,注釋,賞析】相關文章:
聽彈琴原文及賞析10-08
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原文及注釋賞析09-15
《聽彈琴》原文及翻譯賞析10-11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1-03
聽趙秀才彈琴原文及賞析09-05
《聽蜀僧濬彈琴/聽蜀僧浚彈琴》原文賞析03-19
聽蜀僧濬彈琴 / 聽蜀僧浚彈琴原文及賞析02-25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原文及賞析06-14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原文及賞析03-19
聽蜀僧濬彈琴原文翻譯及賞析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