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古詩賞析

時間:2023-12-11 10:15:23 賞析 我要投稿

經典古詩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典古詩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古詩賞析

經典古詩賞析1

  登幽州臺歌

  作者:陳子昂 朝代:唐 體裁:七言古詩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①悠悠:無窮無盡的意思。

  ②愴然:悲痛傷感的樣子。

  ③涕:眼淚。

  【譯文】

  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賞析】

  公元六九六年,契丹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經典古詩賞析2

  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之一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

  注釋

  沙:水旁之地。天倒開: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縈回:縈繞回旋。

  泛月:月下泛舟。尋:這里是沿、隨的意思。

  參考譯文

  夕陽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搖,石影動,流水回旋縈繞。駕起小舟,乘著月光,沿著溪水轉,恍如王子猷山陰雪后尋訪戴安道。

  賞析

  《東魯門泛舟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詩中描寫月夜泛舟的情趣,不但概括了許多自然物獨特的形態,也勾勒出波搖石動、舟尋溪轉和桃花夾岸的生動畫面。兩首詩都是前面寫景,后面抒情,且都提到王徽之雪夜訪戴的典故,反映了詩人豪邁灑脫的風貌。全詩寫景入妙,用典無痕,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水平。

  這組詩記錄著詩人寓居東魯時的一段生活。東魯是唐時的兗州(今山東曲阜),“東魯門”在府城東。詩中寫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這組詩的第一首流傳較廣。此詩首句“日落沙明天倒開”,寫景奇妙。常言“天開”往往與日出相關,把天開與日落聯在一起,則聞所未聞。但它確乎寫出一種實感:“日落”時回光反照的現象,使水中沙洲與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給人以“天開”之感。這光景通過水中倒影來寫,更是奇中有奇。此句從寫景中已間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發端。

  次句“波搖石動水縈回”。按常理應該波搖石不動。而“波搖石動”,同樣來自弄水的實感。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會產生各種錯覺。波浪的輕搖,水流的縈回,都可能造成“石動”的感覺。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搖蕩不寧的。這樣通過主觀感受來寫,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與前句有共同的妙處。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而特別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鋪上一層粼粼的銀光,船兒好像泛著月光而行。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懷一切,幾乎沒有目的地沿溪尋路,信流而行。“輕舟泛月尋溪轉”,這不僅是寫景記事,也刻畫了人物精神狀態。一個“輕”字,很好地表現了那種飄飄然的感覺。

  到此三句均寫景敘事,末句才歸結到抒情。這里,詩人并未把感情和盤托出,卻信手拈來一個著名典故,即《世說新語》中“王子猷雪后訪戴”的故事,予以形容。“乘興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時的心情。蘇軾《赤壁賦》寫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寫:“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來說明李白泛月時那物我兩忘的情態。那時,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訪友的打算,用訪戴故事未必確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興,卻與雪夜訪戴的王子猷頗為神似,而那月夜與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無怪乎詩人不禁胡涂起來: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時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個“疑”字運用得極為傳神。

經典古詩賞析3

  1、李頻——《渡漢江》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解

  嶺外: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

  譯文

  久在嶺南居住,家鄉音訊全無;

  經歷一個寒冬,又到立春時候。

  距離家鄉越近,心中越發不安;

  遇人不敢相問,唯恐消息不祥。

  賞析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環的消息,而傷了好的愿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2、陳子昂——《送魏大從軍》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陳子昂詩鑒賞

  這是一首贈別詩,出征者是陳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此詩不落一般送別詩纏綿于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激勵出征者立功沙場,并抒發了詩人的慷慨壯志。

  首二句“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首句暗用漢代威鎮敵膽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抒發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此處“匈奴”借漢時的匈奴指當時進犯邊境的少數民族。詩人又把春秋時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晉國邊患的魏絳比作魏大,變“和戎”為“從戎”,典故活用,既表明了詩人對這次戰爭的看法,同時也暗示魏大從戎,是御邊保國的正義之舉。

  三四兩句中,“三河道”點出送別的地點。古稱河東、河內、河南為三河,大致指黃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區。《史記·貨殖列傳》說:“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處代指在都城長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這里指西漢時在邊地立過功的趙充國。兩句的大意是:與友人分別于繁華都城,彼此心里不免有些悵惘;但為國效力,責無旁貸,兩人執手相約:要象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杰的趙充國那樣去馳騁沙場,殺敵立功。

  此二句雖有惆悵之感,而氣概卻是十分雄壯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這兩句是寫魏大從軍所赴之地。一個“橫”字,表明雁門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橫亙在代州北面;一個“接”字,既逼真地勾勒出飛狐塞的險峻,又點明飛狐塞遙接云中郡,連成一片的。它們組成了中原地區(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處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實寫,也可以是虛寫。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險峻,暗示魏大此行任務艱巨。這就為結句作了鋪墊。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二句作結,如瓜熟蒂落,極其自然。此處運用的典故,是東漢時的車騎將軍竇憲,他曾經以卓越的戰功,大破匈奴北單于,又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刻石紀功而返。詩人又一次激勵友人希望他揚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漢將功績,也要有我大唐將士的赫赫戰功。這在語意上,又和開頭二句遙相呼應。

  全詩一氣呵成,充滿了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有氣壯山河之勢。

  3、陳子昂——《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陳子昂

  忽聞天上將,關塞重橫行。

  始返樓蘭國,還向朔方城。

  黃金裝戰馬,白羽集神兵。

  星月開天陣,山川列地營。

  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

  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

  陳子昂詩鑒賞

  由詩題可知,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將軍再度出塞,姓陸的縣令寫詩贈別,詩人遵循該詩原韻,運用描寫、想象、夸張等多種藝術手段,熱烈頌揚了將軍的愛國精神。全詩洋溢著慷慨豪邁、昂揚向上的樂觀情調,體現了初盛唐之交知識分子的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

  詩人一落筆就以“忽聞”兩字表達了意想不到的驚嘆,同時,又用“天上將”盛贊了將軍的神武智勇。為下文寫他再次馳騁疆場的壯舉作了鋪墊。三、四句,緊承第二句,以“始返”與“還向”相呼應,簡潔流暢地表現了將軍的西征北戰,奔馳不息。他剛從遙遠的“樓蘭國”(古代西域諸國之一,在今新疆若羌縣一帶)返回,現在又要奔赴數千里之外的“朔方城”(故址在今內蒙杭錦旗西北)。但是為了安邦御敵,這個以赫赫戰功贏得天將之稱的將軍急國家之所急,不貪圖安逸享樂,品德多么高尚!

  “黃金裝戰馬”以下六句,是設想將軍再度出塞后的戰斗生活,詩中沒有表現軍旅的艱辛,也沒有渲染戰斗的激烈悲壯,而是突出表現了將軍的指揮才能,刻劃了一個威儀堂堂、諳熟六韜,足智多謀、善于用兵的統帥形象。他騎著黃金裝飾的戰馬,揮動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調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象星空一樣壯觀神秘的軍陣,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營寨。接著,詩人又以“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暗示征戰的必勝。嘹亮的號角聲和軍旗上閃耀的春色透露,全軍士氣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將軍的神武,也借這兩句氛圍描寫得到了渲染烘托。在這六句中,詩人分別使用了“裝”、“集”、“開”、“列”、“吹”、“耀”六個動詞,把戰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畫角、軍旗、晚風、春色交織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英勇雄壯、聲勢震天的軍陣場景,大大增強了全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

  末二句:“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借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寇立功,封定遠侯的事例,肯定書生出身的將軍定會建立名垂青史的功業。詩人先用反詰詞“寧知”領起,于后又以“猶是釋疑”,避免了平鋪直敘,表達了對將軍的殷切期望。

  4、晏幾道——《虞美人》曲闌干外天如水,昨夜還曾倚。初將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圓時候、望人歸。

  羅衣著破前香在,舊意誰教改。一春離恨懶調弦,猶有兩行閑淚、寶箏前。

  [注釋]

  ①虞美人: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又名《虞美人令》、《玉壺冰》、《巫山十二峰》、《憶柳曲》、《一江春水》等。

  [賞析]

  這是寫思婦念遠的傷情詞。一闋寫秋天的思念。開頭將思婦盼歸的思情淡淡提起。欄桿外,天如水,“昨夜”還“倚”,天天倚欄夜望,“將明月比佳期”,月圓幾度,伊人不歸,引出下句“羅衣著破”.“衣破”、“香在”,不忘前情。離人薄情早已放棄初衷。“誰教”句足見思婦怨恨之深。整個春天被這種愁情困擾,坐在寶箏前,全無心思撥弄琴弦,只有眼眶涌出兩行清淚,在脈脈訴說哀情而已。

  5、李賀——《夢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注釋

  (1)夢天:夢游天上。

  (2)老兔寒蟾:神話傳說中住在月宮里的動物。屈原《天問》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藥,飛入月宮變成蟾的故事。漢樂府《董逃行》中的“白兔搗藥長跪蝦蟆丸”,說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蟾蜍。此句是說在一個幽冷的月夜,陰云四合,空中飄灑下陣陣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

  (3)云樓句:忽然云層變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過云隙,把云層映照得像海市蜃樓一樣。

  (4)玉輪句:月亮帶著光暈,像被露水打濕了似的。

  (5)鸞佩:雕刻著鸞鳳的玉佩,此代指仙女。桂香陌《酉陽雜俎》卷一:“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此句是人想象自己在月宮中桂花飄香的路上遇到了仙女。

  (6)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

  (7)齊州:中州,即中國。《尚書·禹貢》言中國有九州。這兩句說在月宮俯瞰中國,九州小得就像九個模糊的小點,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

  (8)泓:量詞,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譯文

  月亮因為天色不明朗而愁苦、哭泣。半開高樓的墻壁上在月亮的斜照下變得慘白。

  那月上仙女所乘車的輪子因沾染了露水而顯得霧蒙蒙的。

  我和那佩戴著鸞配的仙子在月宮中相逢。

  看著海中三座神山的滄海桑田,在天上也不過只有白駒過隙般短暫。

  遙望整個神州大地的九州,與之相比大海就像一杯水一樣。

  賞析

  浪漫主義詩歌的突出特點是想象奇特。此詩寫夢游月宮的情景,前四句寫在月宮之所見;后四句寫在月宮看人世的感覺。詩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對月宮仙境的神往,而在于從非現實的世界冷眼反觀現世,從而揭示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道理。《李長吉集》引黎簡的話說:“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唐詩快》評價說:“命題奇創。詩中句句是天,亦句句是夢,正不知夢在天中耶?天在夢中耶?是何等胸襟眼界,有如此手筆!”

  在這首詩中,詩人夢中上天,下望人間,也許是有過這種夢境,也許純然是浪漫主義的構想。

  開頭四句,描寫夢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說,古代傳說,月里住著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陰云四合,空中飄灑下來一陣凍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云樓半開壁斜白”是說,雨飄灑了一陣,又停住了,云層裂開,幻成了一座高聳的樓閣;月亮從云縫里穿出來,光芒射在云塊上,顯出了白色的輪廓,有如屋墻受到月光斜射一樣。第三句“玉輪軋露濕團光”是說,下雨以后,水氣未散,天空充滿了很小的水點子。玉輪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輾過,它所發出的一團光都給打濕了。以上三句,都是詩人夢里漫游天空所見的景色。第四句則寫詩人自己進入了月宮。“鸞佩”是雕著鸞鳳的玉佩,這里代指仙女。這句是說:在桂花飄香的月宮小路上,詩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這四句,開頭是看見了月亮;轉眼就是云霧四合,細雨飄飄;然后又看到云層裂開,月色皎潔;然后詩人飄然走進了月宮;層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兩段。“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是寫詩人同仙女的談話。這兩句可能就是仙女說出來的。“黃塵清水”,換句常見的話就是“滄海桑田”:“三山”原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這里卻是指東海上的三座山。它原來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傳》記載說:仙女麻姑有一回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日會時略半耳。豈將復為陵陸乎?”這就是說,人間的滄海桑田,變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為“神仙境界”就是這樣,所以詩人以為,人們到了月宮,回過頭來看人世,就會看出“千年如走馬”的迅速變化了。

  最后兩句,是詩人“回頭下望人寰處”所見的景色。“齊州”指中國。中國古代分為九州,所以詩人感覺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點“煙塵”。“一泓”等于一汪水,這是形容東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樣。這四句,詩人盡情馳騁幻想,仿佛他真已飛入月宮,看到大地上的時間流駛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義的色彩是很濃厚的。

  李賀在這首詩里,通過夢游月宮,描寫天上仙境,以排遣個人苦悶。天上眾多仙女在清幽的環境中,你來我往,過著一種寧靜的生活。而俯視人間,時間是那樣短促,空間是那樣渺小,寄寓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表現出冷眼看待現實的態度。想象豐富,構思奇妙,用比新穎,體現了李賀詩歌變幻怪譎的藝術特色。

  6、令狐楚——《思君恩》小苑鶯歌歇,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翠輦不曾過。

  譯文

  小花園里沒有了黃鸝動聽的叫聲,只有蝴蝶飛來飛去。這里是被貶的妃子們住得地方,今年的春天轉眼即逝,可是在這春光爛漫的日子里,皇帝卻一次也沒有來過呢。

  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作品,中描寫一個深帷中寂寞的宮人的心理。

  雖然對于怨婦,史上多有微詞,但婦女們溫柔婉約的風姿,在任何時候都是使人憐惜的。花朵招蜂引蝶,本是常理,可像花兒一樣美麗的妃嬪們被貶入冷宮,降臨在她們頭上的是長年失去丈夫的日子。空有花容月貌,但沒人欣賞。原本憑借容貌受到寵愛的妃子尤其凄涼吧,看到蝴蝶飛舞在花叢中,心底自然更加苦悶。但那時的宮廷就是一個大籠子,有鑰匙的不過是皇帝一人罷了。

  封建社會里娶姬妾的多是有錢的人,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婦女嫁入這樣的家庭除去丈夫的威嚴,她們同時還要受正室的壓迫。處得好的也許不是沒有,但地位的低下卻是約定俗成的。就算進入了最富貴的人家——皇帝家,皇后之外的妃子也要忍受這種折磨。因此宮中婦女間的爭斗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結果慘烈的'不計其數。長門宮這種專門關押皇帝棄婦的所在,里面住的便是“思君恩”的失寵妃嬪,甚至風光一時的廢后。關于長門,這里用的是典故。相傳,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被貶長門宮居住,于是之后就用以代指失寵宮妃居住的內宮。

  令狐楚的詩風講究“明麗宛暢,中節合律”,“充分體現了中唐雅正詩派的審美追求和主導風格”(《千家詩》對令狐楚的評價)。這首詩,就充分體現他的這種風格。

  7、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詩詞鑒賞:

  這是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名篇。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顯示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頷聯從靜到動,從全景的寫意到細節的工筆。先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鶯聲婉轉,流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勤勞,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都寫出了初春的生機。“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

  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詩人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優美詩歌來。

經典古詩賞析4

  關于秋雨的古詩 《應天長》

  關于秋雨的古詩 《應天長》由小編整理并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應天長

  五代·馮延巳

  當時心事偷相許,

  宴罷蘭堂腸斷處。

  挑銀燈,扃珠戶,

  繡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淚語,

  驚覺玉籠鸚鵡。

  一夜萬般情緒,

  朦朧天欲曙。

  【譯文】

  當時心事暗相許,宴罷蘭堂斷腸處,少女在宴席之上遇到了心儀的'男子,看來男子亦鐘情于她,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直至宴會結束,兩人都不得互訴衷腸,此二句寫出了戀愛中的男女的朦朧情愫,愛意已許,然而又羞于啟齒,這真是人生的遺憾。挑銀燈,扃珠戶,繡被微寒值秋雨,很顯然,這個女子希望男子能赴約,否則,她不可能挑銀燈,扃珠戶,但男子并沒能前來,于是,那女子在孤枕難眠,在秋雨中捱過漫長的秋夜。其實,詞寫到這兒就可以結束。然而此人覺得還沒有完全刻畫出相思之苦,于是,枕前各淚語,一各表明男子也徹夜難眠。最為經典的移情之句是驚覺玉籠鸚鵡可見不止是飲泣,簡直就是痛哭流涕了。一夜萬般情緒,我想,除了愛,是否還有悔,還有怨,還有恨呢?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朦朧天欲曙,愛情總是折磨人,一旦這種朦朧之美失去了,愛情的美簡直要大打折扣。

  【賞析】

  好一首朦朧情詩。馮延巳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老師,其人詞風清麗,善寫離情別緒,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被認為開創以景寫情的手法,對李煜影響很大。馮延巳、李煜被認為直接影響了北宋以來的詞風。有吹皺一池春水之名句。

  【作者介紹】

  馮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其詞集名《陽春集》。

經典古詩賞析5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鐘:賦予、集中。

  3、決:裂開。

  4、凌:躍上。

  譯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 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 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岳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贊嘆東 岳,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 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 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滌。最后兩句寫望岳而生登臨峰頂之意愿。表達了 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會 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

經典古詩賞析6

  小學時期是背誦古詩詞的好時機,這個階段大腦的記憶力正是最佳時期。小學五年級學習的詩句都是一些很有哲理性的內容,需要我們先背誦,再逐漸理解含義。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4. 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數重:幾層。

  6. 綠:吹綠了。

  7. 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人。有《臨川先生文集》。

經典古詩賞析7

  寄王琳

  庾信

  玉關道路遠②,金陵信使疏③。

  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④。

  [注釋]

  ①王琳是南朝梁的武將,受到梁元帝的猜忌,但他仍然忠心耿耿。陳霸先建立陳朝后,王琳操練軍隊,試圖恢復梁朝,后來戰敗被殺。庾信是梁朝著名的文學家。侯景之亂初步平定時,梁元帝派他出使北方的西魏,被西魏留下不許南歸。庾信十分思念南方的.故國。這首詩是他在北方收到王琳寄給他的信以后寫的。

  ② 玉關,即“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dūn)(huáng)西北的小方盤城,漢武帝設置,在漢代是通往西域(yù)各地的門戶。這里是比喻自己身在北方,就像是在遙遠的玉門關。

  ③ 金陵,今南京的別稱,指梁朝都城建鄴(yè)。信使,送信的人。疏,稀少。

  ④ 書:信。

  [解說]

  庾信留在北方時,南北對峙,很少信使往來,忽然收到王琳萬里之外的書信,喚起了他對故友和故國的思念,千愁萬恨化作難以遏(è)制的淚水。后兩句既自然,又有豐富的內涵,一個“獨”字表現了庾信在北方思念故國而又難以表達的孤獨處境。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庾信可以說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經典古詩賞析8

  讀不懂詩詞,“捷徑”來解答

 “賞析的基礎首先是理解詩文的意思。”張樹錚教授說,雖然命題材料都是考綱規定的“淺易的古代詩”,但解答高考古詩試題的瓶頸還是讀不懂詩,考生遇到古詩文讀不懂不要慌,先看一下作者名字,回憶一下作者詩文的創作風格,熟悉其作品的主體風格及主流思想。例如,李白的詩熾烈奔放,懷才不遇;杜甫的詩沉郁凝重,憂國憂民;王維的詩含蓄生動,閑適空寂;杜牧的`詩含蓄綽約,借古諷今等。

  張樹錚教授說,鑒賞詩歌要知人論世,所謂“知人”就是明確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風格。如果考生不熟悉試題中的作者,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論世”。試題會在注釋中交代詩人所處時代背景,這些注釋內容恰是解題所需的關鍵信息。考生們要了解歷史,弄清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這樣即使在讀不懂詩文的情況下,也能找對整體方向,快速答題。

  情感表達題重在把握題材

“任何一首古詩文的考察無非就是兩個內容,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張樹錚教授說,做古詩詞試題注意其中的“情感語”,即古詩標題或正文中直接表達作者情感的語言。許多詩歌中不僅交待詩歌所詠對象和事件,還常以“怨、憤、哀、喜、別”等詞語點明全詩感情基調和寫作目的。高考所選古詩大多具有篇末點題的特點,因此把握全詩主旨的捷徑就是深入探究詩詞中末幾句含意。

  張樹錚教授說,考生們最好要熟悉古詩詞的題材類型。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思鄉詩、詠物詩、詠史詩等七類古詩抒發的情感是有規律可循的。山水詩抒發喜愛山川美景之情;田園詩抒發怡然自得的閑適情趣,表達遠離污濁官場的潔身自好情懷;邊塞詩表達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征人久戍邊關的鄉思或壯志未酬的怨憤;送別詩抒發黯然銷魂的離愁別緒,表達對情人或親人的依戀,寄托對友人誠摯的安慰和祝愿;思鄉詩表達客居他鄉游子和遠戍邊關征人的思鄉懷人,熟悉這些對考生答題有很大的幫助。

經典古詩賞析9

  古詩詞賞析是中考的必考題目,這個題對多數學生是個難點,其實,只要抓住一定的技巧,就不會望而生畏了,按著以下方法訓練,一定會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

  1、抓意象法

  意象是寄托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客觀物象,是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后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定意義的語言形象。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來進行表達。如果要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參透詩的意境,那就必須先把握意象。如:

  《過故人莊》

  唐代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中的意象有:雞、黍、田家、綠樹、村莊、青山、郭外、場圃、酒、桑木、菊花,從這些意象中我們知道都是和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有關的,所以就能確定這是一首山水田園詩。

  2、抓修飾詞法

  《過故人莊》這首詩有綠、合、青、斜四個修飾詞。在短短的一首古詩詞中,詩人往往通過修飾詞來傳情達意。

  從綠這個詞,我們仿佛看到詩人佇立村口,滿眼是郁郁蔥蔥的生長茂盛的大樹的情景;合這個詞,是村邊綠樹環繞相擁的情態的真實寫照。一個青字,正是詩人放眼望去看到的城外的大山上滿眼青翠的樣子,斜字把青山連綿起伏的情態刻畫了出來,這幾個詞構成一種曠遠的境界。遠景映襯近景,描寫出故人村莊環境的曠遠幽靜,詩人來到這樣環境的村莊,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曠神怡。

  3、把握能表達詩人情感的詞語

  熱愛自然 向往自由 厭惡官場 憎惡黑暗

  渴望歸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恬靜閑適

  在過故人莊這首詩中,熱愛自然、向往自由、閑適淡泊、悠然自得、恬靜閑適都可以用來表達詩人孟浩然的心境和情感。

  同學們,試著這樣子去分析詩歌,不用多久,你就會對詩歌產生濃厚的興趣,不要一味的到網絡上去搜方法技巧,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切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

經典古詩賞析10

  【說明】

  本詩為杜牧任黃州刺史期間登木蘭山、憑吊木蘭廟時所作。詩人文才武略兼備,渴望為國效力,卻始終不得機緣。他借吟詠傳說中的木蘭代父從軍故事,在頌揚這位巾幗英雄的同時,也融入了自己立功報國的一片忠心。詩中將“彎弓征戰”的.戎馬生涯和“夢里畫眉”的兒女柔情結合起來描繪,格調明快,形象完整逼真。

  【原文】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鄉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注釋】

  作男兒:女扮男裝。

  與:在。

  拂云堆:也稱拂云祠,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唐代曾于其地筑中受降城。這里指木蘭征戰到塞外。

  明妃:指王嬙,字昭君,漢元帝時宮女。古代對昭君遠嫁都很哀憐,這兩句意思是,木蘭身處塞外,鄉思頻動,不禁想起當年去和番的王昭君,一次次地把酒向她祈禱祝愿。

經典古詩賞析11

  這首出自晚唐詩人崔涂的《除夜有懷》是詩人客居他地、除夕懷鄉之作,當時的詩人不在自己的家鄉,有感覺旅途生活的辛苦,于是就寫下來了這首詩,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賞析

  詩人身在異鄉,深感羈旅艱危。三、四兩句寫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詩人落寞情懷。五、六兩句寫遠離親人,連僮仆也感到親切,更表達出思鄉之切。最后兩句寄希望于新年,飄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詩用語樸實,抒情細膩。離愁鄉思,發泄無余。其中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一句,從王維《宿鄭州》他鄉絕儔侶,孤案親僮仆化出。本詩作為萬里身、異鄉人的深繪,更加悲惻感人。

  崔《除夜有感》: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讀之如涼雨凄風颯然而至,此所謂真詩,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詩尚勝戴叔倫作。戴之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已自慘然,此尤覺刻肌砭骨。崔長短律皆以一氣斡旋,有若口談,真得張水部之深者。如并聞寒雨多因夜,不得鄉書又到秋、正逢搖落仍須別,不待登臨已合悲,皆本色語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經典古詩賞析12

  描寫重陽節的古詩: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詩句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譯文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歸心思歸煙霧積聚不散。在異鄉共同喝著花酒,看見鴻雁天上南來,離家萬里之客一同悲傷。

  簡析

  與王勃詩同席而作。人意北歸,鴻雁偏又南飛,不正加重人們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來澆愁。

  作者像

  盧照鄰(632年-695年),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

經典古詩賞析13

  《秋浦歌·秋浦猿夜愁》作者為唐朝詩人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前言」

  《秋浦歌·秋浦長似秋》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秋浦歌十七首》的第二首。全詩內容豐富,情感深厚,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同時在歌詠中又或隱或現地流露出憂國傷時和身世悲涼之嘆。全詩語言淺白如話,但語淺情深,含思雋永,蘊意深厚。

  「注釋」

  ⑴秋浦:縣名,唐時先屬宣州,后屬池州,即個安徽貴池縣。縣境內有秋浦水,縣因以得名。

  ⑵黃山:此指池州市城南七十里的黃山嶺。為區別黃山市之黃山,當地俗稱小黃山。白頭:山頂積雪之謂。

  ⑶青溪:即清溪,源出今安徽池州市南九華山,流經貴池縣境,至清溪口注入大江。隴水:河流名。源出隴山 ,因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一》:“渭水又東與新陽崖水合,即隴水也。東北出隴山,其水西流。”漢樂府有《隴頭歌》云:“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

  ⑷薄游:漫游,隨意游覽。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詩:“細草綠汀洲,王孫耐薄游。”

  ⑸雨淚:謂淚如雨下。晉陸云《吊陳永長書》之四:“東望貴舍,雨淚沾襟。”

  「翻譯」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鳴,連附近的小黃山也愁白了頭。青溪雖非是隴水,但也發出像隴水一樣的悲咽之聲。我想離開這里,但卻因故而去不得;本來打算暫游此地,但卻滯留此地而成了久游。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鄉啊,想至此不覺在孤舟上潛然淚流。

  「賞析」

  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中,有四首都寫到秋浦的猿。“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其四。“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其十。而以“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其五專詠白猿最為生動活潑,栩栩如見。這只“夜愁”的猿,似應也是白猿。詩首二句由猿的白,聯想到人的白頭。據《江南通志》:“黃山在池州府城南九十里,高百余丈”。“猿愁”以至于使人“白頭”,這自然是夸張寫法。稍后白居易詩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也垂絲”《白鷺詩》。后來辛棄疾詞云:“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菩薩蠻》。他們都反說白發并不總是和愁有關的。而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偏用一“堪”字,語氣肯定,和“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一樣,其含意與白詩辛詞都恰相反,李白似是堪信不疑的。

  次二句“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用翻進一層寫法。青溪即清溪,在池州府城北五里,源出考溪,與上路嶺水合流,經郡城至大江。李白《清溪行》云:“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劉長卿《北歸次秋浦界清溪館》:“萬嶺猿啼斷,館村客暫依”。可見清溪的山光水色,風光秀美。“隴水”,它位隴首亦名隴坂、隴頭山上,據《三秦記》載:“其坂山坡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謂‘隴頭水’也”。《隴頭歌》曰:“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又日:“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二十二》亦云:“秦水別隴首,幽咽多悲聲”。本來,清音琮,如鳴佩環,且又光可鑒人的清溪水,卻反轉如隴水一樣的'令人斷腸!顯然這里是含有詩人李白“念吾一身,飄然曠野”的嗚咽感情的。

  謝榛《四溟詩話》云:“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然情景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李漁《窺詞管見》。因為詩人先有“黃山堪白頭”之愁情,故覺美好的青溪反而如肝腸斷絕的隴水了!當李白流夜郎途中,行經夔州白帝城,遇赦得還,舟行三峽,他聽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此刻的“猿聲”,在遇赦的李白聽來,雖身在三峽,想來也不會感到“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而“猿鳴三聲淚沾裳”《水經注·江水》吧。歷代的評論家們又總是贊“入猿聲一句,文勢不傷于直”沈德潛《唐詩別裁》。“中間卻用‘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墊之;無此句,則直而無味。有此句,走處仍留,急語仍緩,可悟用筆之妙”施補華《峴傭說詩》。更有評者曰:“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晉王廙嘗從南下,旦自尋陽迅風飛帆,暮至都,廙倚舫樓長嘯,神氣俊逸,李詩即此種風概”桂馥《札樸》。“精神飛越”,“神氣俊逸”,何曾有一點“凄異”、“哀轉”,更不用說“淚沾裳”、“堪白頭”了。明乎此,則對本詩前四句的了解會更深一層。

  接以“薄游成久游”來述“斷腸”之情。“薄”者,少也,短也。這里有短暫意。連上句似說:欲離開池州而不得,原只想暫住,結果卻住久了。上首曾講李白有過兩次長期漫游:一次,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二十五歲的時候,離開“峨眉山月半輪秋”的蜀地,游歷了長江中下游一帶及長安、洛陽、太原、東魯等地,約有十年之久。第二次在天寶三年744年離開長安后,東游梁宋,齊魯,南下剡中》北還往來于長江中下游一帶,然后北上東魯省家。后又北上游燕薊。安史之亂爆發前三四年,他往來于宣城、金陵、廣陵等地。這前后又有十年之久。他的長期漫游,雖有“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秋下荊門》熱愛大自然的一面;但早期他四處“遍干諸侯”,或隱逸學道,都抱有走所謂“終南捷徑”的入仕目的。后期的“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求仙訪古,或“揮斥幽憤”《暮春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則尋求精神上的寄托更多一些。但無論何時,他都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欲尋商山皓,猶戀漢主恩”《別韋少府》;“懷恩欲報主,投佩向北燕”《贈宣城字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只是“帝鄉三千里,杳在碧云間”《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時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可知,李白原是欲“薄游”的,他希望“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可是此時恰恰倒了過來:“道”未成,“義”未畢,卻先“浮五湖,戲滄洲”而竟成為“久游”!此絕非己愿,故有下面更為沉痛的一結:“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歸日”,并非歸家之日,而是歸國之日,即再得朝廷征召,實現他施展抱負,報效國家的理想。上用探問的口氣,表示連自己也覺得渺茫,以致淚如雨下,而這“孤舟”怕也有裝載不下了!

  梅圣俞云:“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輒書一時之語以奉呈》。此詩通首淺白如話,看似“平淡”,但語淺情深,含思雋永,蘊意深厚,與那些淡而無味之作,何啻霄壤。

經典古詩賞析14

  有專家指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沒有學生的個性體驗,學生就不能對文章所描繪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產生認識的突破、情感的升華、價值的提升。

  而我們小學語文的體驗性學習,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廣泛接觸語言材料,感悟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促進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古詩《示兒》是浙教版十一冊《古詩四首》中的一則,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簡短的幾句話,飽含著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的感受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教學時,我沿襲一貫的古詩教學手法:情境導入,了解詩人---讀通全詩,理解詩意---感悟詩境,體察心情。整首詩,我著眼一個“悲”字,運用拓展,感悟詩境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

  [片段一]

  在了解了詩人,很好的理解的詩句內容,并初步感受了詩中的“悲”后,我選取了兩首古詩進行補充拓展。

  師:彌留之際的陸游,因為見不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哀,而他的眼前又時常浮現出這樣的一幅畫面——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注釋]

  1. 五千仞岳:與上句夸張黃河之長一樣,這是夸張西岳華山之高。

  2. 仞:古時八尺為仞。岳:高大的山。

  3.遺民:淪陷區的人民;

  4.胡塵:胡人騎馬時揚起的灰塵,比喻金兵占領的領土

  2、師:讀著這樣的詩句,你能看到陸游眼前浮現的那畫面嗎?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哭泣、呼喊著宋王朝的名字

  師:哪里讓你有如此的感受,你讀讀;還有嗎?

  生2:我的眼前是那些居無定所的百姓,小孩子哭著要吃的,而我們的大人也沒有吃的好給。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在了婦女的身上,隨即穿來凄涼的哭聲……

  生3: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騎著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著。

  師:真是血淋淋的場面啊。你是從哪句詩浮現這樣的畫面?讀讀

  師:受盡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著大宋的軍隊來解救。還他們一個屬于自己的家,這一盼,盼了幾年啊?

  生A:一年

  生B:兩年,十年?

  師:整整六十五年啊,同學們,六十五年中我們的百姓要受多少折磨啊!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苦痛啊——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血淚啊——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3、陸游的眼前出現這樣的畫面,一想到這些百姓,陸游的心情你懂嗎?你能用什么詞來形容?

  生:悲傷

  師:看到百姓受到這樣的折磨,陸游還僅僅是悲傷嗎?

  生:悲痛

  師:是啊,陸游這時的心情那是悲痛啊。讀到這,我們看到了陸游那顆憂國憂民的心,不光是為自己看不到國家統一而悲哀,還有為這些百姓而悲痛,誰來讀讀這句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的朗讀,由原來的遺憾轉化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進步。

  [片斷二]

  師過渡:因為見不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淪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當他腦海中出現這樣的片段時,他的“悲”,又該怎么去理解呢?

  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釋]

  1. 臨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棧、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京城。

  2、師:這時的陸游是悲哀嗎?是悲痛嗎?是什么了?

  生:高興

  師引導:同學們,陸游因見不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淪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誰的身上?

  生:王師的身上。

  師:那么你再讀讀這詩,你所看到的王師在做什么?想到這個的陸游心情還是高興嗎?

  (學生連忙搖頭)小手再次舉高

  生:這時的陸游很悲憤

  師:你從那看出來陸游一想到王師,一想到南宋的權貴們會悲憤?

  生:因為當時的大臣們,朝廷權貴們在花天酒地,尋歡作樂

  師:你是從哪看出來的?

  生:“西湖歌舞幾時休?”說明他們根本沒有停息過;

  師:還有嗎?還有別的補充嗎?

  生:他們一直在飲酒作樂,喝得嘴熏熏的,連自己的都城都要分不清了

  師:你又是從哪看出來?

  生: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教師適當補充當時的背景資料]

  師:是啊,就知道尋歡作樂的權貴們,西湖歌舞幾時休?讀到這你此時有什么感受?

  生:真讓人感到憤怒,連百姓們的苦他們都不顧……

  師:那你來質問他們一番,[請生讀]

  誰也想來指著鼻子罵醒這群尋歡作樂的權貴們?指名讀

  師:面對這些成天花天酒地的權貴們,我們怎么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面對這些茍且偷生的權貴們,我們怎么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面對這些忘了國恥家恨的權貴們,我們怎么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3、師:這分憤怒,也在這句詩中啊,你能讀好這種悲憤嗎?(讀好前兩句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評價:同學們,你們聽到了陸游的憤怒了嗎?

  再指1名讀,評價:好一個悲,好一個憤啊,讀出了陸游的心聲!

  齊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分析]

  以上兩個片段是我對詩中一個“悲”字的拓展,借用了浙教版十二冊的兩首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為補充材料。因為這幾首詩同屬一個背景,一首描寫望眼欲穿的淪陷百姓,一首則描寫花天酒地的南宋權貴。兩首詩的內容做《示兒》的情感鋪墊,再合適不過。有了這樣的詩境,去體察詩人的心情,對于那一個“悲”字,學生所能體會到的“悲哀”“遺憾”之余,還能體會到的是詩人的“悲痛”、“悲憤”,這一“悲”字,顯得愈發的豐滿。

  [片段三]

  1、師:因為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遺憾啊——但悲不見九州同

  2、師:因為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但悲不見九州同

  3、師:因為陸游的愛國,想著那些花天酒地,茍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但悲不見九州同

  4、生命即將結束,但是還沒有盼來國家的統一,是悲哀,是悲痛,是悲憤,讀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九——州——同。

  5、師過渡:這樣的南宋王師,做不了什么。但是此時的陸游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國,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他還是把希望寄托在王師的身上,這都是源于他的那顆拳拳的愛國心

  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師:王師北定中原日,什么時候會有這樣的一天?或許幾年,或許幾十年,再或許更長的時間。不管多少年,我們的陸游,我們的愛國詩人會在地下一直等著這喜訊。——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指一名學生讀

  評價:這是陸游最后的希望啊!他一再叮囑兒子,一再叮囑!你來讀!

  再指一名讀

  評價:讀出了陸游當時的那份急切!我們一起來

  ——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

  [反思一]

  一、創設情境,充實體驗針對這樣的一首古詩,學生的體驗也只是停留在詩句“但悲不見就州同”中的“悲”,根據詞語手冊與書本上的注釋,能夠體會的就是詩人陸游因見不到國家統一的那份遺憾,與自己不能參與抗金復國的悲哀。學生作為個體經驗不豐富的,情感卻極其敏銳的一個群體,讓他們在學習時,走進文本,走進能引起他們情感共鳴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復朗讀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積極性。如在上述片段中:當學生有了初步體會到詩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選取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為補充材料。在過渡引導后,學生能根據當時的背景,詩文的內容,了解陸游當時還有“悲痛”、“悲憤”之情。如此一來,學生對句子“但悲不見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導朗讀,鞏固體驗感情朗讀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陸游對兒子的最后遺囑“家祭無忘告乃翁”,體現的是一個愛國詩人的最后一段話,對兒子的千叮萬囑,讓學生朗讀時猶如自己就是詩人,怕兒子忘記自己的話,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復吟誦;感情朗讀,還借助一定的朗讀設計。在本案中,我適當的改變了詩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這樣的朗讀,不但有新意,而且對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還增強了學生朗讀時的氣勢,效果下來不錯。

  三、展開想象,豐富體驗學生學習文本的過程,就是憑借語言文字對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過程,而這都需要學生豐富的想象。兒童時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時期。古詩的內容雖然短小,但是情感卻不亞于抒情散文。古詩的教學,忌諱的是過多的教師語言,死板的用教師的教取代學生的學。本課中,一開始我就運用課件為學生展示一幅陸游晚年的,蒼老的肖像,為整堂課選好基調:悲。

  而在上片段中,為學生呈現的兩幅截然不同的詩文畫面,(兩首詩都是學生所沒有學過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想象詩人所看到的畫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問學生:“你能看到陸游所看到的畫面嗎?”有的學生說:“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著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騎著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著。”……豐富的想象,喚起了學生內心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

  [反思二]

  一、找準切入口,建構文本

  在《示兒》教學設計中,我們主要抓了詩句中的一個“悲”字進行解構。在認識了詩人,了解了詩句意思,初步感受詩人心情之“悲哀”后,我又選取了課外的兩首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為補充材料。以古詩補充古詩,以古詩拓展古詩。這種拓展,是鑒于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基礎上,通過對文本加以創造性的變式、擴充,對詩中的“悲”做了一個情感上的延伸。如上述片段中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我把同背景下的淪陷百姓生活呈現給學生,去想象詩句中的畫面,學生述說的那一幅幅凄慘的畫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著宋王朝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騎著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著……”《題臨安邸》中的權貴們的花天酒地,都讓我們的學生與愛國詩人陸游一樣,為百姓的苦難生活感到“悲痛”,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憤”。如此一來,詩句中的“悲”就豐滿起來,學生的感悟也豐富起來。

  二、抓住情感主線,整合文本

  我們把這首詩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課堂中就沒有生成。詩是散的,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散的,我們的課堂也是散的。于是,我還是以這一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串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在片段三中,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為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如:“因為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遺憾啊”“因為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因為陸游的愛國,想著那些花天酒地,茍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有了這樣的教師語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后兩句詩: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因為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于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學生們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心中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結束。

經典古詩賞析15

  《田家》古詩賞析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譯文及注釋

  譯文爸爸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還沒有抽穗,而官家收稅的倉庫已經修好了等待征斂。注釋①斸:大鋤,這里用作動詞。有掘的'意思。②禾:禾苗,特指稻苗。③秀:谷物吐穗揚花。

  賞析

  中晚唐為數眾多的憫農詩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紳《 憫農二首 》,下來就要算聶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詩的內容之平淡、語言之明白、字句之簡單,幾乎沒什么奧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顯得十分耐讀,這又決不是偶然的。封建時代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那樣的亂世 ,封建國... 顯示全部

  作者介紹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余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

【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及賞析02-06

黃河古詩賞析03-23

古詩《氓》賞析02-22

古詩《氓》的賞析08-02

《風雨》古詩賞析10-09

古詩原文及賞析11-07

描寫春天的古詩及賞析03-14

關于春天的古詩與賞析02-10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1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永善县| 左贡县| 永年县| 陵川县| 江山市| 洛扎县| 永兴县| 封开县| 滕州市| 嘉鱼县| 定州市| 读书| 盐山县| 溧水县| 平谷区| 灵寿县| 乌鲁木齐市| 大同县| 桐庐县| 巫溪县| 奉节县| 饶河县| 巴塘县| 宁夏| 花垣县| 永宁县| 杭锦后旗| 民县| 德州市| 十堰市| 原阳县| 抚州市| 灯塔市| 孟连| 南木林县| 新宾| 资中县| 登封市| 项城市| 曲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