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江上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08-25 13:56:05 賞析 我要投稿

(精)江上原文及賞析15篇

江上原文及賞析1

  江上青楓初著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過疏雨數千點,臨水小村三四家。

  風起漁船依釣石,潮回歸雁認平沙。

  秋懷已向南云盡,又是滄洲閱歲華。

  古詩簡介

  《江上》是明代孫蕡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通過描寫初秋時節江上的景色,表達出詩人在離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這種情感,但江行所見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漸開朗曠達起來己淡淡的`思鄉愁緒,看到景色后的開朗寬松心境。

  注釋

  ①孫蕡(fén):字仲衍,號西庵先生,廣東南海人。②滄洲:濱水的地方。

  賞析/鑒賞

  詩人既有淡淡的思鄉愁緒,又有看到景色后的開朗寬松心境。詩人原本有思鄉愁緒,尾聯“秋懷”一詞,即心底的憂愁,流露出作者在離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這種情感,但江行所見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漸變得開朗曠達起來。尾聯寫心底的憂愁已被風吹盡,在那濱水之處(滄洲) 每年也可以欣賞到江上的大好風光,即為明證。

江上原文及賞析2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宋代·范仲淹《江上漁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愛味道鮮美的鱸魚。

  你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里。

  注釋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

  愛:喜歡

  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波浪。

  賞析

  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后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浪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浪隱沒。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江上原文及賞析3

  原文: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

  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獨游滄江上,終日淡無味。

  但愛茲嶺高,何由討靈異。

  默然遙相許,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

  注釋:

  ①《唐書·地理志》,舒州潛山縣有皖山。《太平御覽》:《漢書·地理志》曰:皖山在灊山,與天柱峰相連,其山三峰鼎峙,疊嶂重巒,拒云概日,登陟無由。《山經》曰:皖山東面有激水,冬夏懸流,狀如瀑布,下有九泉井,有一石床,可容百人。其井莫知深淺,若天時亢旱,殺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方輿勝覽》:皖山在安慶府淮寧縣西十里,皖伯始封之地。《江南通志》:皖山,一名皖公山,在安慶府潛山縣,與潛山天柱山相連,三峰鼎峙,為長、淮之捍蔽。空青積翠,萬仞如翔,仰摩層霄,俯瞰廣野,瑰奇秀麗,不可名狀。上有天池峰,峰上有試心橋、天印石。甕巖狀如甕,人不可到。有石樓峰,勢若樓觀。

  ②揚雄《校獵賦》:于是天清日晏,顏師古注:晏,無云也。陸游《入蜀記》:北望,正見皖山。

  ③太白《江上望皖公山》詩:“巉絕稱人意。”“巉絕”二字,不刊之妙也。

  ④《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⑤甄鸞《笑道論》:《神仙金液經》云,金液還丹,太上所服而神。今燒水銀,還復為丹,服之得仙,白日升天,求仙不得此道,徒自苦耳。

  翻譯:

  奇特的山峰,奇特的云,相映成趣,滿山的秀木郁郁蔥蔥,秀色無邊。

  清爽無云的皖公山,巉峻陡峭的山嶺,特別中我心意!

  獨自一人在滄江上游玩,整天都提不起興趣。

  但是由于鐘愛此山,如何才有求取仙法的.途徑?

  皖公山,我已經對你傾心,但是,還不是流我在這里的時候。我們簽個約定:

  等我丹藥煉成,我將在此地歸隱,陪你,永遠陪你!

  賞析:

  此詩當作于安史之亂以前,李白離開長安以后曾經一度迷戀于煉丹。

  此詩一路平平道來,好像和老朋友嘮嗑一樣,情緒也是一波三折,味道濃郁。一開篇既是兩好句:“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可以看出李白真的很喜歡此地。

  “巉絕稱人意”這句曾經被親臨此地的陸游倍加贊賞,認為是絕佳的詩句。“默然遙相許”,更是把李白喜愛此地的心情表露無遺。

江上原文及賞析4

  原文: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韻譯

  晶瑩閃亮的紅豆,產于嶺南;

  春天來了,該長得葉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飾佩帶;

  這玩藝兒,最能把情思包涵!

  注釋

  又名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愿君”句:一作“勸君休采擷”。采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劉建勛)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說天寶之亂后,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

  紅豆產于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即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于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于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于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愿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蘊。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于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江上原文及賞析5

早寒江上有懷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注釋

  ①選自《孟浩然集》。

  ②木落:樹木的葉子落下來。

  ③雁南度:大雁南飛。

  ④襄水曲:在漢水的轉彎處。襄水,指漢水,流經孟浩然的家鄉襄陽(現在屬湖北)。曲,曲折轉彎處。

  ⑤楚云端:長江中游一帶云的盡頭。

  ⑥天際:天邊。

  ⑧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⑧平海夕漫漫:形容長江水勢很大

  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彎彎漢水轉彎處,遠望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鄉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一葉孤帆在天邊飄蕩。

  迷失道路問渡口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流淌。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著眼于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云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一個“近”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于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里去問路呢?

  最后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里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這首詩可能作與漫游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并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江上原文及賞析6

  原文:

  江上

  宋代: 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譯文: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江上秋風陣陣,水波蕩漾連綿,江岸上的紅花也脫下紅妝,漸漸凋謝。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離別之情讓遠去的笛聲吹送,驀然發現船只已到亂山的東面,再不見分別的渡口。

  注釋:

  江水漾(yàng)西風,江花脫晚紅。

  漾:吹過。脫:脫下。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被:讓。橫笛:橫吹的笛子,這里指笛聲。

  賞析: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達出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現什么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郁郁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

  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于離情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古文學者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著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這是一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

  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蕩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詩到宋代,很講究煉字煉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是個著名的例子。從這首詩看,也是如此。因笛聲而引起離情,李白就寫過他的《春夜洛城聞笛》說:“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仿佛是隨口而成,自然明暢;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隨這種風格,他一定要把“離情”寫成是一種“異化之物”,是能夠讓風吹著走的。這正是注意了鍛煉,讓句子顯出不尋常的曲拆。

江上原文及賞析7

  原文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注釋

  此詩為公元74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時作。江,指漢江。

  木蘭,即辛夷,香木名。枻,船槳。《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枻”。

  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

  斛,古時十斗為一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極多。

  妓,歌舞的女子。

  乘黃鶴,用黃鶴樓的神話傳說。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西黃鶴山上,下臨江漢。舊傳仙人子安曾駕黃鶴過此,因而得名。一說是費文祎乘黃鶴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屈平,屈原名平,戰國末期楚國大詩人,著有《離騷》、《天問》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評價《離騷》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興酣,詩興濃烈。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處泛指山岳。

  漢水,發源于陜西省寧強縣,東南流經湖北襄陽,至漢口匯入長江。漢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滄洲,江海。

  玉簫金管,用金玉裝飾的簫笛。此處指吹簫笛等樂器的歌妓。

  海客,海邊的人。《列子·黃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凌,凌駕,高出。

  榭,臺上建有房屋叫榭。臺榭,泛指樓臺亭閣。楚靈王有章華臺,楚莊王有釣臺,均以豪奢著名。

  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漢成帝與趙飛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為舟。其木出昆侖山,人食其實,入水不溺”。木蘭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槳的名貴。

  黃鶴:指黃鶴樓的傳說。據《南齊書·州郡志》載:仙人子安曾乘黃鶴經過,因而命名為黃鶴樓。《太平寰宇記》則說是費文祎登仙,曾駕黃鶴在此休息過,故名。

  海客:《列子·黃帝篇》有則寓言說,古時海邊有一個人,非常喜歡鷗鳥,每天清晨到海邊常有成百白鷗飛集在他身旁。有一次,這個人的父親要他捉一只鷗鳥來玩玩。他再去海邊,鷗鳥就不再飛來了。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這兩句是說,即使修煉成仙,也要待黃鶴飛來,才能乘之飛入仙境;而我寧愿作海客,日與白鷗為伍,順應自然,不存欺詐之心,物我為一,心曠神怡,這不比作神仙更自由嗎?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富貴,榮辱窮通,更不在話下了。心胸曠達,氣勢豪放,酣暢恣肆,感情激揚。

  譯文:

  玉蘭木做槳,乘坐神奇的沙棠船,劃動名貴的木蘭槳,在漢水泛舟,船頭和船尾,悅耳的玉簫和金管聲聲吹奏。

  讓我們喝上千杯萬盞美酒,一醉方休。船兒隨著波濤蕩漾,動人的歌妓,一展那美妙的歌喉。

  天上的神仙,離開了黃鶴,又怎能在太空翱翔,怎及我坦蕩君子,常能與海鷗同游。

  杰出的政治家、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的詞賦與日月同輝、和天地共壽,而喧囂一時的懷王宮殿、襄王樓臺,如今安在?渺然無存呵,只留下空悠悠的山丘。

  我乘著酒興下筆揮寫,巍巍五岳也得一搖三抖, 我作成詩歌縱聲高吟,仙境蓬萊在我腳下俯首。

  功名若糞土,富貴如浮云,轉瞬即逝呵,并不持久,就像那浩浩東去蕩蕩南折的漢水,絕不會向西北流。

  賞析:

  《江上吟 》為公元74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李白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時作。江,指漢江。詩題一作“江上游”。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唐汝詢講這首詩的主題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樂也”(《唐詩解》卷十三)。雖然講得不夠全面、準確,但他指出詩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現實而吟出這詩,則是很中肯的。這首詩以江上的遨游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局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詩題一作“江上游”,大約是李白三四十歲客游江夏時所作。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詢講這首詩的`主題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樂也”(《唐詩解》卷十三)。雖然講得不夠全面、準確,但他指出詩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現實而吟出這詩,則是很中肯的。讀著《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楚辭》的《遠游》:“悲時俗之迫厄兮,愿輕舉而遠游。”

  這首詩以江上的遨游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局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開頭四句,雖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實的記敘,而是經過夸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現出華麗的色彩,有一種超世絕塵的氣氛。“木蘭之枻沙棠舟”,是珍貴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簫金管坐兩頭”,樂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響;“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見酒量之富,酒興之豪;“載妓隨波任去留”,極寫游樂的酣暢恣適。總之,這江上之舟是足以盡詩酒之興,極聲色之娛的,是一個超越了紛濁的現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仙人“一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贊揚;“屈平”一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仙人有待乘黃鶴”,即使修成神仙,仍然還有所待,黃鶴不來,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無心隨白鷗”,乃已忘卻機巧之心,物我為一,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豈不是比那眼巴巴望著黃鶴的神仙還要神仙嗎?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富貴,榮辱窮通,就更不在話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縱觀古今,便得出了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認識:“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泛舟江漢之間,想到屈原與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這一聯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為兩種人生的典型,鮮明地對立起來。屈原盡忠愛國,反被放逐,終于自沉汨羅,他的詞賦,可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無道,窮奢極欲,卒招亡國之禍,當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宮觀臺榭,早已蕩然無存,只見滿目荒涼的山丘。這一聯形象地說明了:歷史上屬于進步的終歸不朽,屬于反動的必然滅亡;還有文章者不朽之大業,而勢位終不可恃的這一層意思。

  結尾四句,緊接“屈平”一聯盡情發揮。“興酣”二句承屈平辭賦說,同時也回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極其豪壯,活畫出詩人自己興會飚舉,搖筆賦詩時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搖五岳”,是筆力的雄健無敵;“凌滄洲”是胸襟的高曠不群。最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承楚王臺榭說,同時也把“笑傲”進一步具體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說功名富貴不會長在,而是從反面說,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來一個假設,便加強了否定的力量,顯出不可抗拒的氣勢,并帶著尖銳的嘲弄的意味。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另一方面,詩人把縱情聲色,恣意享樂,作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頌,則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簫,攜酒載妓,不也是功名富貴中人所迷戀的嗎?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明白的表現,成為很有個性特點的局限性。

  全詩十二句,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讀起來只覺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氣呵成。而從全詩的結構組織來看,它綿密工巧,獨具匠心。開頭是色彩絢麗的形象描寫,把讀者立即引入一個不尋常的境界。中間兩聯,屬對精整,而詩意則正反相生,擴大了詩的容量,詩筆跌宕多姿。結尾四句,極意強調夸張,感情更加激昂,酣暢恣肆,顯出不盡的力量。王琦說:“似此章法,雖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慘淡經營,恐非斗酒百篇時所能構耳”(《李太白文集》卷七《江上吟》注)。這是經過細心體會后的符合創作實際的看法。

江上原文及賞析8

  江上秋懷

  餐霞臥舊壑,散發謝遠游。

  山蟬號枯桑,始復知天秋。

  朔雁別海裔,越燕辭江樓。

  颯颯風卷沙,茫茫霧縈洲。

  黃云結暮色,白水揚寒流。

  惻愴心自悲,潺湲淚難收。

  蘅蘭方蕭瑟,長嘆令人愁。

  古詩簡介

  《江上秋懷》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表現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緒所感染。三聯至六聯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

  翻譯/譯文

  遠游歸來,回到故山,散發臥壑吞食霞氣。

  山里寒蟬在枯桑枝上號叫,這才知道已經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別了海濱,南方的燕子辭別了江樓,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

  颯颯秋風卷起沙瀑,蒼蒼茫茫的沙霧籠罩江洲。

  黃云漫天,暮色蒼莽,江中白水揚起寒流。

  心中惻愴之情油然而生,淚水如涌泉潺湲不盡。

  山里蘅草蘭花已經蕭瑟凋零,為此長嘆不已,令人哀愁不盡。

  注釋

  ⑴餐霞,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氣。仙家修煉之法。”也指不入仕且與世俗不合之人。顏延年《五君詠·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⑵散發句:散發,亂發紛披。王本注:“散發,不冠而發披亂也。”謝,與《江南春懷》詩中 “謝金闕”之謝字同意。謝遠游,再也不能遠足,不能遠行歸鄉。

  ⑶朔雁句:朔,劉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殘卷作鴻。海裔,海邊。《淮南子·原道訓》:“故雖游于江尋海裔。”高誘注:“裔,邊也。”句含傷悼。謝靈運《征賦》:“眷轉蓬之辭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誰不愛此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⑸朱本注前段十句云:“此白江上秋懷,言餐霞而臥于舊壑之中,散發無拘,不事遠游。山蟬號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時也,胡雁別于海邊,越燕辭乎江樓,雁來燕去而秋深矣。風颯颯而卷沙,霧茫茫而繞洲,黃云結乎暝色,白水揚其寒流。景物若此,則秋之感懷者亦多矣。”惻愴心自悲,孰煌殘卷作感激心自傷。

  ⑹潺湲,《楚辭·九歌·湘君》:“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悱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蘭句:蘅,杜蘅。《爾雅注》卷八邢昺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云馬蹄香。”朱本注:“蘅、蘭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蕭瑟,凋殘意。”

  ⑻朱本注后段四句云:“上言秋景之蕭條,此則言其所懷也。秋而有懷,凄愴自悲,淚下潺湲,莫之能已。蘅蘭本香草也,今乃蕭瑟而凋悴矣,令人長嘆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傷乎?是則其所懷者,非獨為秋而然,亦悲其時年邁而不遇耳。豈自還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懷而作歟?”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秋,作于當涂。

  敦煌殘卷本題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檢李詩,惟《姑孰十詠》寫天門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稱“江上之山”。北宋賀鑄《采石磯》詩序云:“縣東南二十里 ,瀕江兩磯相對。按縣譜,太白嘗隱東磯上,故址存焉。”(《慶湖遺老詩集》卷三)賀鑄言采石磯在縣東南有誤,當在西北。又詩中謂“東西采石磯”,亦前所未聞。但據縣譜謂李白嘗隱東磯,當必有據。據此,“江上之山”(即詩中所說“舊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詩為暮年思歸并窘迫之極時所作。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表現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產生的悲秋情緒。全詩的大意是:我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臥于舊壑,因病在床亂發紛披再也不能遠足行游。聽到山蟬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時秋。此時北方的鴻雁應是離開了海濱,南方的紫燕也該辭別了江樓。蕭蕭秋風卷起了塵沙,茫茫云霧縈繞著江洲。天邊黃云結成了暮靄,河中的白水揚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愴悲傷,淚流不住難以止收。蘅蘭君子正在凋殘,只令人以長嘆表露哀愁。

  名家點評

  蕭本云:“此太白傷亡之作也。不惟傷已,而復為同類者傷之,悲夫!”

  嚴評本載明人批:“是選體,排對類謝,頸聯似鮑。”

江上原文及賞析9

  江上秋夜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云淺處明。

  古詩簡介

  《江上秋夜》是宋代詩人道潛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寫景,通過“蒼江”“井梧”反襯出作者所處環境的幽靜。后兩句寫夜風乍息,月亮在薄云處露出一點光明,則顯示了詩人對前景的希冀與祈盼。這首詩構思精巧,層次分明,寫景真切細致。

  翻譯/譯文

  寫蒼江陰雨綿綿,時至傍晚仍未見晴,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片,颯颯有聲。

  站在江樓上,風吹到半夜才停,烏云漸散,但未完全散去,透出朦朧月色。

  注釋

  ⑴井梧:井邊的梧桐。

  ⑵風吹斷:風停了。斷,止。

  創作背景

  宋人寫景,往往不滿足于總體印象的概括或靜態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細地表現出時間推移過程中的自然景物的變化。這首七絕就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產物。

  賞析/鑒賞

  這首七言絕句通過描寫蒼江從傍晚到夜半、天氣由陰雨轉晴的變化過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鬧漸入靜謐的氣氛,構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詩四句四景,分別選擇最適宜的角度表現了陰雨、風起、風停及將晴時分的景色,雖一句一轉,卻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陰雨籠罩中的蒼江到晚來還沒見晴,“暗”字氣象渾涵,下得精當,不但用濃墨繪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蒼茫的`江景,而且使濃重的雨意和漸漸來臨的暗夜自然連成一氣,一句寫盡了白晝到傍晚的天色。這句是從大處落墨,第二句則是從細處著意。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子,颯颯有聲,是風吹所致,此時倘若還是“梧桐更兼細雨”,便應是“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葉翻卷的動靜辨別風聲,可見此時風還不大,始發于樹間,因此這細微的聲息暗示了風一起雨將停的變化,又是秋聲始動的征兆。第三句寫半夜里風聲才停時的情景,“吹”與“斷”說明風曾刮得很緊,從樓頭判別風聲,就不同于從桐葉上辨別風聲了,必定要有相當的風力和呼呼的聲響才能聽出是“吹”還是“斷”。所以這一句中的“斷”字放在句斷之處,與上一句井梧翻葉相應,雖只是寫風的一起一止,卻概括了風聲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過程。這正是歐陽修所寫“初淅瀝而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秋聲賦》)的秋聲。這兩句全從江樓上的人的聽覺落筆,真切地寫出了秋聲來時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氣氛。這個“斷”字還承上啟下,帶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寫:風停之后,烏云漸漸散開,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層的淺淡之處透出了光明。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浮云將散而未散的這一瞬間,表現出月亮將要鉆出云層的動態,烘托出半夜風雨之后天色初晴時那種特有的清新和寧靜的氣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襯下,成為全詩最耀眼的亮色,在結尾處預示出一片雨過天晴的明朗境界。

  這首詩純以寫景的真切細致取勝,但如果沒有作者對秋意的敏銳感受,便不容易準確地捕捉住每個特定時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沒有精巧的構思和煉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絕句中如此層次分明地展現出景色隨天色陰晴而轉換的過程,并形成渾成的意境。

江上原文及賞析10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

  素華雖可攬,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鵲樓。

  翻譯/譯文

  乘夜掛席,渭水泛舟,等月月不來,烏云遮天,無奈之心如江水自流。

  舟也隨波逐流,瞬間就漂到長安城西頭,月亮恰如小玉鉤,掛在藍藍的天穹。

  月光如水,一掬滿懷,可是游玩的心情卻消失的一絲絲都沒有。

  只看到高高的鳷鵲樓的身影在月亮的金波里,晃晃悠悠。

  注釋

  (1)鮑照《玩月城西》詩:“始見西南樓,纖纖如玉鈞。”

  (2)陸機詩:“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

  (3)謝朓詩:“金波麗鵲。”

  (4)劉良注:“金波,月也。”鳷鵲,館名。

  賞析/鑒賞

  這首詩是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時所寫。詩的開始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面對這樣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會豪飲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卻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坐席,拔出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這一串動作,形象地顯示了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郁和感情的激蕩變化。但是,詩人并沒有甘于消沉,而是從呂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雖然現實是那么得艱難,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最終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相信終有一天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

江上原文及賞析11

  江上

  王安石〔宋代〕

  原文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徊。(晚云一作:曉云)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賞析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鐘山,“誦詩說佛”(蘇軾語),追求心境的寧靜。與此相適應,他的創作中出現了大量雅麗工致的絕句,在這種凝煉輕巧的形式中,他表達了自己蕭散恬淡的心緒,這首小詩就是這樣的例子。

  詩寫泛舟江上所見的景物。寫了秋陰,寫了云、雨,寫了青山和遠處影影綽綽的風帆,都是很開闊、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詩造成的藝術境界卻不是雄健豪邁,而是空明幽淡,其關鍵便在一個遠字。詩人攝取了各種遠景來構成他的畫面,“江北秋陰一半開”一句,雨過天晴,陰云半開,一抹藍天已帶上了晚霞的輝光,給人一種悠遠的感受。“晚云含雨卻低徊”一句,將黃昏時的云霞寫活了。“低徊”本來指人的徘徊沉思,這里卻用來表現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緩慢地移動,情趣橫主,靜中有動。詩人在這兩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圖。它頗有米家山水的朦朧含蓄之美,畫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種半明半暗,神光離合的境界:陰沉的秋空不是全部開朗而是“半開”,可見光線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燦明艷,而帶著雨意,它不是暴風雨之前翻滾的黑云,卻是低徊容與,悠然靜穆。所以幽遠淡雅便成了這幅畫面的基調。

  三、四兩句從云轉到江邊的青山,山是糾結盤曲的',像是要擋住詩人前行的去路,然而遠處忽隱忽現的點點帆影,正告訴詩人前途遙遠,道路無窮。這兩句寫江行的待殊感受,不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蘊深邃的哲理于尋常景物之中,啟人遐思,耐人尋味。后來陸游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發出來的名句。這里青山的回環曲折,帆影的時隱時現,也都構成了淡遠的畫面,與上面兩句渾然一體,融匯無間。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證法的思理取勝。

  蘇軾評王維的詩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講法,把詩境與畫意結合在一起談。詩與畫的緊密結合,在唐朝的山水詩、畫中得到完美的結合。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園詩,都帶有畫的氣質與風韻。唐人的山水詩畫重點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畫強調質,通過時序節令和布局,表現真實的生活,山水詩也提倡清新蘊藉,要求把真情實感通過客觀描寫表達出來。王安石的山水詩,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這首寫江行的詩,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開闊的畫圖,輔以幽深的筆調,與米芾山水畫筆法相吻合,表現一種含蓄朦朧的美。同時,詩人又經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示出對路途遙遠、風云變幻的惆悵,把主觀思想加入了山水詩中,豐富了詩的主題。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江上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眼兒媚·蕭蕭江上荻花秋

  宋代:賀鑄

  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半竿落日,兩行新雁,一葉扁舟。

  惜分長怕君先去,直待醉時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頭。

  譯文:

  江上的荻花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就好像是故意捉弄給人平添許多愁思。那西沉的太陽,懨懨地在落下去,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從天際飛來的兩行新雁,也愈飛愈遠,江上這一葉扁舟就要載著離人遠去。

  別離時我常常擔心你離我先去,只有一醉才能暫時解除心中的煩憂。今天晚上,我還能親眼看著你;到了明天,你的模樣就只能留存我的心里;到了后天啊,我只能緊蹙雙眉無盡的思念你。

  注釋:

  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半竿落日,兩行新雁,一葉扁舟。

  蕭蕭:形容風聲。做弄:猶捉弄。

  惜分長怕君先去,直待醉時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頭。

  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情別緒的詞。上片以江邊送別所見的景物烘托別離時的愁緒。下片進一步分寫別前、別時,別后的心理活動。這首詞沒有采用夸張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只四十八個字,便將別離的愁緒傾訴得相當充分,很有感染力。透過悲切凄清的愁緒,可以感受到送別人與遠行者之間深摯的感情。

  上片以江邊送別所見的景物烘托別離時的愁緒。餞行的酒席大約是設在江畔,只見江上蘆葦都已開滿了白花,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那無可奈何地隨風晃動的姿態,蕭蕭瑟瑟的凄切聲響,好像是有意做弄出許多憂愁的樣子,給已經愁腸百結的離人平添了許多愁思。抬眼望去,那西沉的太陽,懨懨地在落下去,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那從天際飛來的兩行新雁,愈飛愈遠,飛往南方的`老家去了;眼前停靠著的這一條船,就要載著詞人的朋友(也許是心上人)別去了。

  下片進一步分寫別前、別時,別后的心理活動。詞人說:我們之間的別離一直是我擔心的事情,我常常怕你離我先去。眼下,別離,無情地來臨了,在這即將分手的時刻,只有拼一醉才能暫時解除心中的煩憂。今天晚上,我的眼前還是一個活潑潑的你;到了明天,你的模樣就只能活在我的心里;到了后天啊,想你、念你而又看不見你、喊不應你,我只能緊蹙雙眉,忍受無休止的離愁的煎熬了,這怎能不教人心酸腸斷呢!

  這首詞沒有采用夸張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只四十八個字,便將別離的愁緒傾訴得相當充分,很有感染力。透過悲切凄清的愁緒,可以感受到送別人與遠行者之間深摯的感情。

江上原文及賞析13

  江上漁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江上漁者》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愛味道鮮美的鱸魚。

  你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里。

  《江上漁者》注釋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

  愛:喜歡

  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波浪。

  《江上漁者》賞析

  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入嘗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人搏斗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捉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捉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后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人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人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人隱沒。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人里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捉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捉“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捉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江上漁者》創作背景

  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他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江上原文及賞析14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翻譯

  吳頭楚尾之地的路是坎坷還是順坦?在細雨之中慢慢進了深秋,秋天的江水暗自起伏。

  晚上趁著寒冷的潮水渡過江去,眼中盡是黃葉,耳邊盡是雁嘶。

  注釋

  吳頭楚尾:今江西北部,此地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

  煙雨:蒙蒙細雨。

  寒潮:寒冷的潮水。

  賞析

  此詩描寫了深秋時節,江上白波涌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沉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著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吳楚一帶,秋意盎然。而兩岸山巒經秋意的感染,樹葉也被秋霜染成金黃,那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飄忽在秋水之上。樹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歸,時起的雁聲縈繞在天宇之間,縈繞在人們心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景物:空中,雁鳴陣陣,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煙雨迷蒙,地上,落葉蕭蕭,多層面的渲染,秋的韻味就顯得濃濃的足足的,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此詩一、二兩句,就給人開闊遼遠之感:吳頭楚尾,是春秋時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里,地域遼闊,山水相接,煙雨迷茫,江濤奔涌,此境此景,詩人非常激賞,足現其心胸之開闊,意境之開朗。三、四兩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時間、環境,更隨意點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江圖,簡潔洗煉,蘊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脫俗,超然典雅,長髯白衫的先覺圣明凌虛于浩淼煙波之上,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江上原文及賞析15

  柳營曲·江上

  煙艇閑,雨蓑干,漁翁醉醒江上晚。啼鳥關關,流水潺潺,樂似富春山。數聲柔櫓江灣,一鉤香餌波寒。回頭貪兔魄,失意放漁竿;看,流下蓼花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煙霧籠罩下的小船自在悠閑,雨水批濕的蓑衣又被風吹干,漁翁酒醒時江上天色已晚。聽鳥鳴叫,流水潺潺,樂趣恰似嚴子陵隱居富春山。輕輕搖著船兒駛過江灣,寒波里垂下關夠魚餌。抬頭貪看月亮,不留神放開了魚竿。回過神來,看那小船已順流而下,蕩進了蓼花灘中。

  注釋

  柳營曲:越調曲牌名。

  煙艇閑:此句寫煙水之中小船靜靜地停泊著。

  關關:鳥和鳴聲。

  富春山:關名嚴陵山,漢嚴子陵曾隱居耕釣于此,上有子陵釣臺。在今浙江桐廬縣西。

  兔魄:月亮。

  蓼(liǎo)花:蓼是關種水邊生長的植物,花如穗,有紅有白。

  賞析

  這首散曲是借自然景物來表現理想主義的生活場景與思想感情的關則例證。曲中所寫的漁翁,實際上是個科場失意的文人。失意后,他退隱江濱,但卻不能割斷蟾宮折桂的欲念,因而在強作閑適的同時,心靈上又擠壓著沉重的苦悶。

  首句勾畫了關幅漁翁孤舟閑漂圖。小船自在消閑,蓑衣雨濕風干,漁翁飲酒睡醒,表明看來確是關派悠然自得的氣象。但仔細體味,漁翁冒雨自炊,飲酒就醉,醉則昏睡,醒則漂歸,既無漁釣之意,又無賞景之心,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他胸中凝聚著難以解脫的苦衷,不然不會獨自借酒澆愁、整天沉湎醉鄉。

  船上飲酒,醉醒已是傍晚,但聞啼鳥聲與流水聲交織在關起,清脆悅耳,其樂趣不減當年嚴子陵隱居富春山。“啼鳥關關,流水潺潺”、“數聲柔櫓江灣,關鉤香餌波寒”,俱是清麗流美,宛然仙家境界。但此曲的漁翁仍未能不食人間煙火,“回頭觀兔魄,失意放魚竿”,便顯示了生活現實所給予的創傷。前時寫“漁翁醉醒江上晚”,是力圖表現他曠放自在的關面。如今看起來,他的“醉醒”,也不無憤世嫉俗的激烈意味了。

  歐陽修有《漁家傲》詞,下闋有句云:“醉倚綠陰眠關餉。驚起望,船頭閣在沙灘上。”此曲的結尾,很可能是受到了歐詞的啟發。船兒不是關直那么聽話的,只要主人意有旁騖,失了操縱,便只受水流擺布。“看,流下蓼花灘”,因為貪看水中的月亮,關不留神握漁竿的手松開了,只能眼睜睜望著漁竿從蓼花灘上漂下去。這表現了漁翁“失意”的`深重程度。不過作者仍把小船留在蓼花灘關帶,不曾送入紅塵,那么漁父清醒過來,重新提起漁竿,“樂似富春山”,是不成問題的。或許“流下蓼花灘”的對象,也可釋為“魚竿”,如宋王庭珪《江亭即事》云:“江水磨銅鏡面寒,釣魚人在蓼花灣。回頭貪看明月上,不覺竹竿流下灘。”但觀此曲,解作小船“流下”更勝。

  這首曲中的“漁翁”是文人化了的。在元曲中,“隱逸”與“嘆世”是關枚硬幣的兩面,此曲作者不過想把這兩面都寫到而已。清李調元就很明白這關點。他把自“數聲柔櫓江灣”至“流下蓼花灘”六句,統統視為“他人不能道也”的俊語。(見《雨村曲話》)

  此曲解開關般閑適小令關味沉醉山水之樂的紗幕,真實地表現出科場失意文人在不得不隱逸山水時內心所壓抑著的痛楚,坦誠深切,讀來確有令人耳目關新之感。

【江上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江上》原文及翻譯賞析09-22

江上原文及賞析03-06

《江上》原文及賞析(精選16篇)09-23

[精品]江上原文及賞析09-20

江上原文、注釋、賞析08-15

江上原文、注釋、賞析(精選)08-15

江上阻風原文及賞析09-02

江上原文及賞析(優選)08-29

江上原文及賞析(通用)08-29

江上原文及賞析[熱]08-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雄市| 合江县| 宝兴县| 电白县| 新安县| 阳新县| 轮台县| 宜黄县| 黄龙县| 宁德市| 青海省| 茌平县| 平乐县| 民勤县| 连南| 阿拉善右旗| 峡江县| 察雅县| 白沙| 谢通门县| 邮箱| 赤城县| 丰镇市| 河津市| 鄂伦春自治旗| 太和县| 闽清县| 寿光市| 顺昌县| 松溪县| 葫芦岛市| 萝北县| 霍州市| 化隆| 泾源县| 乃东县| 樟树市| 沙湾县| 比如县| 平舆县|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