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雁原文及賞析8篇【通用】
歸雁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歸雁二首
唐代:杜甫
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背人飛。
云里相呼疾,沙邊自宿稀。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欲雪違胡地,先花別楚云。卻過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陰暮,江南日色曛。傷弓流落羽,行斷不堪聞。
譯文:
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背人飛。
云里相呼疾,沙邊自宿稀。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欲雪違胡地,先花別楚云。卻過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陰暮,江南日色曛。傷弓流落羽,行斷不堪聞。
注釋:
萬里衡(héng)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zhān)客上,一一背人飛。
衡陽雁:雁是候鳥,秋來南飛,傳說到衡陽為止,不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瞻:往上。背:避開,離開。背人:避開別人。
云里相呼疾,沙邊自宿稀。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稀:數量少。系書:系帛書,謂縛帛書于雁足以傳音信。元:一作“無”。浪語:妄說;亂說。愁寂:憂愁寂寞。寂:一作“絕”。故山:喻家鄉。薇:草本植物。
欲雪違胡地,先花別楚云。卻過清渭(wèi)影,高起洞庭群。
欲:想要,希望。違:離別。胡地:古代泛稱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楚云:楚天之云。清渭:清清的渭河。起:止,伏,落。此句指大雁從高處飛落洞庭湖。
塞:北春陰暮,江南日色曛(xūn)。傷弓流落羽,行斷不堪聞。
春陰:春季天陰時空中的.陰氣。暮:晚,將盡。日色:陽光。曛:暮,昏暗。傷弓:受過箭傷的鳥,聽到拉弓開弦的聲音也害怕。比喻經過禍患,心有余悸。
賞析:
杜甫自大歷三年(768)正月帶著全家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飄泊了兩年多,寫下九十多首詩,其中以《歸雁》為題的詩寫了四首。到了衡州,杜甫寫《歸雁二首》(翻宋本第二首題名為《再吟》),對衡陽雁北飛寄予無限牽掛。歸是主題,雁是道具,詩人借雁抒發難以排遣的愁緒鄉思。
歸雁原文及賞析2
木蘭花慢·送歸云去雁
宋代張孝祥
送歸云去雁,淡寒采滿溪樓。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鑒分收。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游!情知悶來殢酒,奈回腸不醉只添愁。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譯文
白云歸雁都已經遠去,給我留下的只是這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解佩分釵,臨別互贈信物,鸞鳥銅鏡也一人一半。凝情遙望去路,只見遠樹含煙,織成一片離憂。自己滴不盡的眼淚,只有樓前的溪水與之相伴長流。
秋深夜濃,寒霜降落,衾被不耐嚴寒,有誰替我整理衣篝。回到同住的舊館,想起你還沒離開的時候,落花不掃,只是在院子里嬉戲游玩。如今只知心情煩憂時以酒澆愁,卻不知這酒百折回腸,不能醉人反而讓人多添幾分惆悵。整天默默無語,只希望能化為鳧鳥飛去與你相聚。
注釋
佩解:分別時解佩相贈。
釵(chāi)孤:指分釵留別。釵,兩股笄并為一起,是首飾的一種。
鸞(luán)鑒:飾有鸞鳥圖案的梳妝鏡。
衾裯(qīn dāo):寢時覆體之具。衾,大被。裯,帳。
衣篝(gōu):薰衣用的竹薰籠,篝,竹籠。
爭見:怎見。
殢(tì)酒:病酒,困酒。這里指借酒消愁。殢,困倦。
竟日:整日。
雙鶩(wù):雙飛的野鴨。
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創作背景
張孝祥早年在客中曾與一位李姓姑娘相識并同居.且于紹興十七年(1147)生子同之。由于孝祥與李氏并無正式婚姻關系。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另娶表妹時氏為妻。而李氏以學道為名返回她的故鄉桐城。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南京)送走李氏及年已十歲的同之后.無法排遣內心痛苦的感情折磨,寫下此詞。
賞析
上闋開篇以秋景寄托離情。那在云中歸去的大雁,就如同離別的李氏已經遠去,此時佇立在溪樓上的詞人,望著滿眼秋色,感覺到了淡淡的寒意,這寒意既是真實的.初秋感覺,也是因離別而引起的內心感受。后三句追憶惜別,解佩分釵,相戀的兩個人互贈信物,依依惜別。其中“鸞鑒分收”四字化用南朝徐德言和其妻破鏡各留一半的情景,暗示破鏡難再圓的悲劇結局。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兩句寫詞人在情人離開后所見所想。他靜默地站立在原地,遠望著吞沒了情人背影的長路,被淡淡疏煙、樹影籠罩。詞人用“織”字形容煙影交錯的景象,靜態中表述出一種動態,離憂仿佛詞人的內心一般綿軟,讓人不忍觸碰。無法挽留情人的詞人,只能看著那樓前默默長流的水,獨品傷悲,靜靜地流淚。“伴人清淚長流”一句,把流水寫得善解人意,這種移情入景的手法,表面寫水多情,實際上是在影射詞人為情所苦。
在此后,詞人開始預想沒了戀人陪伴的生活。以往秋深霧濃時,總有伊人為他打理衣服被衾,可如今再也不會有人記起這些了。“念粉館重來”,詞人舊地重游,昔日二人嬉鬧的地方,如今塵埃滿院,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她殘留的香氣中尋找記憶了。這里詞人欲寫苦情反寫蜜事,以今日的“無”來反襯往昔的“有”,離別對比,用筆曲折,相思的苦痛如娓娓道來。
“情知”兩句為詞人以己之情揣度昔日戀人此時的心理,想象著她也和自己一樣正被別愁深深困擾,只能借酒來澆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酒喝得愈多,思念愈是干回百轉,折磨詞人。戀人所去之地浮山在江北,而張孝祥所居之地在東南,二人雖然彼此牽掛,卻遙遙相隔不能在一起。所以詞人“脈脈無言競日”,看著雙宿雙飛的鳧鳥黯然銷魂,遙想“南州”(暗指李氏居住的地方)。
整首詞有景有情,有現實有回憶,也有預想,筆觸柔情細膩,直敘中亦有傷懷,平常而不流于呆板,婉轉搖曳,情深款款。
歸雁原文及賞析3
歸雁
錢起〔唐代〕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賞析一
這首《歸雁》,雖寫于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開頭兩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認為它們飛到湖南衡陽縣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飛,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向北返回。瀟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氣候很好,古人認為是大雁過冬的好地方,所以詩人想象歸雁是從瀟湘飛來的。大雁作為一種候鳥,每當春來,由南返北本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但詩人偏要發問,連用兩句設問,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詢問歸雁為什么舍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這兩句化用了湘靈鼓瑟的傳說。古傳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來有五十弦,因女神彈得聲調凄怨,上帝令改為二十五弦。詩人發揮豐富的想象并借助美麗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那么詩人為什么將湘神鼓瑟寫得如此凄哀?大雁為什么“不勝清怨”呢?實際上詩人筆下的大雁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詩人借助充滿羈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達了客居他鄉的羈旅愁思。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詩中的瀟湘夜景和瑟聲雖都是想象之詞,但通過這樣一問一答,卻把雁寫成了通曉音樂和富于情感的生靈了。這首詩表面上寫大雁,實際上是寫詩人在春夜的感受。詩中沒有直接說這種感受是什么。正因為沒有明白說出,才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這首七言絕句構思巧妙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賞析二
多愁善出是一般詩人的特點。但僅僅多愁善出,而不能夠把這種情緒適當地、優美地表達出來以引起他人的共鳴,那還算不得一個成功的詩人。
錢起這首《歸雁》,就是假借詩人與雁的問答以披露春夜的某種出受,在育轉流利的形式中寄寓了深長情思的佳作。在這里,詩人自己的旅愁和鄉思是作詩的原動力,而南來的大雁,或與歸雁有關的瑟曲則是使詩人獲得靈出并使飄忽的靈出變成生動形象的契機。詩人內心充沛的情出孕育了他的創作激情,而這激情一旦找到了恰當的語言形式,便會成為一首美麗的詩。
首聯是詩人對歸雁的詢問。傳說大雁南飛越冬,到了衡山回雁峰即轉回。所以詩人有此一問:哦,南來的雁啊,你為何離開瀟湘那水碧答明兩岸長滿莓苔,既安靜又富饒的地方,而千里迢迢地飛回北方來呢?次聯是代歸雁作答:因為那里有湘靈在夜月下鼓瑟,我禁不住那曲調的清冷悲怨,所以才折返回來。這個回答詞當然完全是想象之詞,但這么一答就暗暗地(不是直接、顯露地)牽出了湘靈鼓瑟的傳說,使讀者閉目即能想見月夜下一個在江邊彈奏樂曲傾訴哀怨的女子形象,從而產生不忍卒聽的反應。于是,讀者便理解了大雁“卻飛”(即折返而飛)的理由,更進而通過詩人同歸雁這個南方來客的問答,體察到詩人身羈北方而懷念南方家鄉的出情。而這正是錢起寫這首詩所真正想表達的。
錢起
錢起(722?—780年),字仲文,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早年數次赴試落第,唐天寶十年(751年)進士,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之叔。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后任司勛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代宗大歷中為翰林學士。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譽為“大歷十才子之冠”。又與郎士元齊名,稱“錢郎”,當時稱為“前有沈宋,后有錢郎。”
歸雁原文及賞析4
【作品介紹】
《歸雁》是唐代詩人錢起創作的一首七絕。詩人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游他鄉的羈旅之思。該詩以獨特的藝術特色,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原文】
歸雁
瀟湘何事等閑回⑴?水碧沙明兩岸苔⑵。
二十五弦彈夜月⑶,不勝清怨卻飛來⑷。
【注釋】
⑴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泛指湖南地區。等閑:隨隨便便,輕易。
⑵苔:一種植物,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⑶二十五弦:指瑟這種樂器。《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
⑷勝(shēng):承受。清怨:此處指曲調凄清哀怨。
【白話譯文】
大雁啊,瀟湘下游,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么隨便離開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大雁回答: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只好飛回北方。
【創作背景】
錢起的《歸雁》創作于唐代。錢起入任后,長期客居北方,看見南方歸來的大雁,觸動情懷,于是寫下了這首《歸雁》。
【賞析】
這首《歸雁》,雖寫于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開頭兩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認為它們飛到湖南衡陽縣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飛,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向北返回。瀟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氣候很好,古人認為是大雁過冬的好地方,所以詩人想象歸雁是從瀟湘飛來的。大雁作為一種候鳥,每當春來,由南返北本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但詩人偏要發問,連用兩句設問,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詢問歸雁為什么舍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這兩句化用了湘靈鼓瑟的傳說。古傳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來有五十弦,因女神彈得聲調凄怨,上帝令改為二十五弦。詩人發揮豐富的想象并借助美麗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那么詩人為什么將湘神鼓瑟寫得如此凄哀?大雁為什么“不勝清怨”呢?實際上詩人筆下的大雁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詩人借助充滿羈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達了客居他鄉的羈旅愁思。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詩中的瀟湘夜景和瑟聲雖都是想象之詞,但通過這樣一問一答,卻把雁寫成了通曉音樂和富于情感的生靈了。 這首詩表面上寫大雁,實際上是寫詩人在春夜的感受。詩中沒有直接說這種感受是什么。正因為沒有明白說出,才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這首七言絕句構思巧妙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作者介紹】
錢起(722—780)唐代詩人。字仲文,吳興(今浙江省湖州一帶)人。公元751年(玄宗天寶十年)登進士第,歷任校書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錢起是“大歷十才子”之一。詩與劉長卿齊名,稱“錢劉”;又與郎士元齊名,稱“錢郎”。他長于應酬之作,當時赴外地的官員以得到他的送行詩為榮。大概他得“才子”的桂冠,也就是這個原因。他的詩技巧熟練,風格清奇,理致清淡。近體詩中,多寫景佳句,深為評論家所稱道。有《錢考功集》。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
歸雁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歸雁
唐代:錢起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譯文: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你為何如此輕易的從瀟水湘水那樣美麗的地方回來呢?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凈,岸邊還有青苔可以供你覓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大雁答道:湘靈之神在月夜彈的瑟曲調太傷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絕的曲調,不得不離開瀟湘飛回到北方來。
注釋:
瀟(xiāo)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等閑:輕易、隨便。苔,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shēng)清怨卻飛來。
二十五弦:指瑟。《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勝:承受。
賞析:
這首《歸雁》,雖寫于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開頭兩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認為它們飛到湖南衡陽縣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飛,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向北返回。瀟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氣候很好,古人認為是大雁過冬的好地方,所以詩人想象歸雁是從瀟湘飛來的。大雁作為一種候鳥,每當春來,由南返北本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但詩人偏要發問,連用兩句設問,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詢問歸雁為什么舍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這兩句化用了湘靈鼓瑟的傳說。古傳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來有五十弦,因女神彈得聲調凄怨,上帝令改為二十五弦。詩人發揮豐富的想象并借助美麗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那么詩人為什么將湘神鼓瑟寫得如此凄哀?大雁為什么“不勝清怨”呢?實際上詩人筆下的大雁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詩人借助充滿羈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達了客居他鄉的羈旅愁思。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詩中的瀟湘夜景和瑟聲雖都是想象之詞,但通過這樣一問一答,卻把雁寫成了通曉音樂和富于情感的生靈了。這首詩表面上寫大雁,實際上是寫詩人在春夜的感受。詩中沒有直接說這種感受是什么。正因為沒有明白說出,才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這首七言絕句構思巧妙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歸雁原文及賞析6
[宋]張孝祥
送歸云去雁,淡寒采、滿溪樓。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鑒分收。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只有樓前溪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念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游。情知悶來殢酒,奈回腸、不醉只添愁。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作品賞析: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云去雁”及“紫簫吹散后”),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并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仍等于無題;對于《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里,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志一方。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系;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于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
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并于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塤為第三。登第后,檜黨曹泳揖孝祥于殿庭并請婚,孝祥不答。于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系,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于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后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云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后句則描述李氏的凄惻神情。“鸞鑒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么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念”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后自己的凄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
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里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于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于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于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歸雁原文及賞析7
原文:
閨怨·去年離別雁初歸
唐代:張纮(唐)
去年離別雁初歸,今夜裁縫螢已飛。
征客近來音信斷,不知何處寄寒衣?
譯文:
去年離別雁初歸,今夜裁縫螢已飛。
去年離別正是北雁南飛,今夜燈下衣已不見流螢蹤跡。
征客近來音信斷,不知何處寄寒衣?
遠征的丈夫近來沒有消息,棉衣做好了不知該寄向哪兒?
注釋:
去年離別雁初歸,今夜裁縫螢已飛。
征客近來音信斷,不知何處寄寒衣?
賞析:
這是一首很優美的小詩。詩寫一位少婦,獨處空閨,深深地思念著遠征邊塞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綿邈。唐初邊地戰火不斷,詩人有所感而作此詩。開頭兩句借雁和螢說明女主人公和丈夫分別已經有一年了。更讓人擔心的'是“近來”沒有消息。盡管如此,女主人公夜中還在趕忙縫制寒衣,思念、憂慮、關切之情和離別的痛苦都融在其中了。詩通過對女主人公心理的細膩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歸雁原文及賞析8
歸雁
杜甫〔唐代〕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賞析
安史之亂平定后,杜甫羈旅蜀地,不能及時返鄉,當詩人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看見隊隊大雁向北歸飛向中原地帶,詩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不禁愁思縷縷。此詩寄托了深切的鄉思感情,并流露出對朝廷的系念和對國事的關心。全詩情景交融,構思精巧,先賦后興,獨具特色。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點明了時間和客居情況,表達急切渴望回歸故鄉的心情。安史之亂以后,八年來,杜甫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從長安、洛陽、秦州輾轉流離到四川成都。詩中“東來”二字亦作“春來”。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閬州飄泊時,就已經作好了準備,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于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任東西川節度使,邀請杜甫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峽的念頭,舉家重新遷回成都草堂居住。“萬里客”三字,飽含著經年奔波的凄楚況味和濃烈的鄉思之情。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按說應當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浦起龍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就滿懷激情地表示過:“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如今又來到成都,早就縈繞于懷的回鄉之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實現?一個問句,表現了詩人渴望回鄉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當詩人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一隊隊大雁正從濱臨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歸飛。“高高”有自由自在、暢通無阻之意。大雁北飛之地就是中原地帶,它既是作者故鄉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權的'所在地。詩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不禁愁思縷縷。
這首詩短小精悍,含義雋永,余味無窮。這原因,一方面是詩人將自己的一片真情,融于字里行間,在平易樸實的語言里,蘊含著強烈的激情。另一方面,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后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后再將描寫的筆觸對準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后興。
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采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此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后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并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周嘯天《唐絕句史》)從這首五言絕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
創作背景
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吐蕃入侵、藩鎮作亂,外患內憂,國事仍很動蕩。次句“亂定幾年歸”,表現了作為“萬里客”的詩人,急切渴望回歸故鄉的心情。安史之亂后,杜甫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從洛陽、東經關中流離到秦州,再輾轉流離到四川成都。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閬州飄泊時,就已經作好了準備,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于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任東西川節度使,邀請杜甫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峽的念頭,舉家重新遷回成都草堂居住。杜甫在離故園越來越遠的時候寫了這首《歸雁》。此詩寫作具體時間說法不一,仇注杜詩,將其系在公元764年(廣德二年)春杜甫再回成都時作 。按浦起龍《讀杜心解》,定為公元768年(三歷三年)出峽后所作。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歸雁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歸雁原文及賞析03-03
歸雁原文及賞析(精)08-25
歸雁原文及賞析[通用]08-25
歸雁原文及賞析合集(8篇)08-25
歸雁二首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31
聞雁原文及賞析05-04
早雁原文及賞析04-17
秋雁原文、賞析09-20
秋雁原文翻譯及賞析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