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匯編15篇)
春節的習俗1
你印象最深的年味是什么?是寄托著美好愿望的煙花,還是懸掛在每家每戶門前的紅彤彤的燈籠,還是大家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的年夜飯?我印象最深的年味則是:軟糯的寧海艾草麻糍。
春節來臨時,村民有搗麻糍的習俗,以此表達對生活紅紅火火、團團圓圓的熱切期盼,也展示家底殷實的意思。村民們會給四周鄰里品嘗熱乎乎的麻糍,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除夕前夕,我也參與了今年家里的搗麻糍活動。麻糍是用米、艾草、糖、松花粉做成的。前一天晚上需要將米浸泡一夜。第二天,先要將米和艾草隔開蒸。等到米粒晶瑩剔透、滿屋子有艾草的香味,就可以開始重要的步驟——打麻糍。
打麻糍可是一個體力活。需要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人來打。將蒸熟的米和艾草,一起倒入石臼壓成團,然后開始用石錘反復搗。沒打幾次,另一個人在自己手上抹好水,要眼明手快一邊翻麻糍,一邊給石錘抹水。兩個人要配合得非常默契,一直重復這些動作。我在一旁按捺不住說:“能不能也讓我試試看?”叔叔們看了看我,退到旁邊。我飛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了兩下,就已經精疲力盡,無奈退下。但是我還趁機抓了一把半成品,塞到了嘴里,提前品嘗了起來。
過了半個小時,麻糍終于打好了。大家把麻糍放在木桌上,用巨型的搟面杖將麻糍壓得平平的,再撒上松花粉,再用它搟薄,用刀切成長方形小塊。我拿了一塊,咬了一口,熱熱的,軟軟的,甜甜的,糯糯的,真好吃。
這就是我最愛的家鄉年味。
春節的習俗2
我們國家里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那就是中國了,形成了一個比較固定的風俗習慣,比如說打掃衛生,貼春聯,貼窗花,守歲,爆竹,拜年等等等等,春節的很多風俗到現在都是流傳下來的。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以前就有記載著春節掃塵的風俗,新春掃塵有除舊布新的含義,希望把一切的貧窮通通都掃出家門,人們寄托著破舊立新的愿望,記住少成的方法來整理全年來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貼春聯貼窗花,是有著一種美好的愿望,還可以烘托出春節喜慶的氣氛,把福字倒著貼意味著福氣到,還有各種各樣的春聯,都是一種福氣的含義,希望一年都比一年好。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待著辭舊迎新的時刻,當五彩繽紛的爆竹遍地開花,四處響起的時候,新年走到我們眼前,人們都會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長輩們給晚輩分發壓歲錢,真是其樂融融,新年新氣象啊!春節還有不得不說的食俗,大年初一吃紅豆,寓示著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著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著全家都團團圓圓。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而且每一個地方都是有些區別的,有趣的事情也多得說不過來,祝福講不勝講,哪個人不喜歡傳統的春節呢?誰都想把這些古老的習俗一直流傳下去。
春節的習俗3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利。晚上吃過飯和妹妹在小區里玩,爆竹聲在耳邊響個不止,我覺得這爆竹聲有些像戰爭時期的槍炮聲。便與妹妹開玩笑說:“這聲音猛的一聽,咋這么像世界末日到了?”
春節的習俗4
我的家鄉春節的習俗很多,不信你看——
一到春節,男女老少就都穿著漂亮的新衣,臉上掛著淳樸的笑容,迎接著新春的到來。每家每戶都張貼著紅紅的對聯和年畫。到處都敲鑼打鼓。小朋友們都去拜年、送賀卡。到了夜晚,處處張燈結彩。有名的店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什么走馬燈、官燈、冰燈、紗燈……各式各樣。一旁,鞭炮聲、擦炮聲,響個不停,火箭炮、煙花,火光沖天。出門在外的人,必寧要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要守歲呢!
怎么樣,我家鄉春節的習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鄉來過年嗎?
春節的習俗5
前言:了解春節
我們都知道在去年奧運年的時候國家就已經實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調查數據中顯示35%的人群還沒有真正地去執行。不過我們知道這是需要一個過渡期的。對于政府社在環境保護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訪者的態度是政府的環保的監管力度還是有待提高和改進。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當代許多大學生專業不對口,發現自己所學知識難以達到市場需求,從而缺少了很多從事社會實踐的機會,自然對社會調查報告也是采取不在乎的態度。
我們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接玉皇——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并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于國家的發展,也不利于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 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 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目前我國的發展形勢下,針對城市的環境治理資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說廣大的農村了。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環;A設施建設落后,環保隊伍自身建設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置滯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許多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實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經濟、管理、旅游和美學等多種學科協同配合,對風景區環境進行綜合考察、評價、預測合理的旅游規模等,從而提出旅游風景區的環境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最佳方案。這個最佳方案,一定要從美學的觀點出發,按規劃的要求,提出嚴格禁止在風景區范圍內大興土木,建工廠企業;嚴格控制在風景區興建各種樓、堂、館、所和旅游飯店,使風景區環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實行封山育林,確保風景區生態平衡,以努力把風景區建設成為一個有益于人類健康,構成為一個適合于康樂消費的舒適、優美的旅游環境,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边@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有些人經常隨便地把一次性飯盒、一次性塑料杯,還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隨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里面的污染物會滲透到深水里。水就會污染,也會造成白色污染。
現在世界上的能源供應量已經為數不多了,我們必須在能源枯竭之前開發新的能源,所以我們要知道能源的發展史,這樣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這樣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嚴重的話,恐怕還沒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為混球一個。所以我們要在開發新能源的同時保護能源。正因為這樣,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初一,開門炮仗。
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斗毆。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每戶人家都要起來。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爆竹,即做爆竹的紙必須是紅色的,保證爆炸以后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象征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現在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被調查家庭中有近60%的家長都在雙休日為孩子安排了興趣班課程,有關子女的各項支出中,占據前兩位的是:上興趣班(占80%以上)和買書(近60%)。
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結尾:春節的意義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顒有问截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習俗6
在家鄉天津,早早就有了過年的氣氛。
在年前,每家每戶都要打掃衛生,把房間清理干凈,在明亮的窗戶外再貼上“吊錢”,迎接新年!暗蹂X”就是天津方言中窗花的意思!暗蹂X”上有各種各樣的圖案,有的是錢幣,有的則是元寶。祈求財運滾滾而來。
在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在一起,交談、看春晚、吃年夜飯、守歲。到了臨近半夜12點,即將到達大年初一凌晨時,大家一起到院子里放爆竹和焰火。這時全市的鞭炮和爆竹的“叭叭叭”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漫天五光十色的焰火此起彼伏,直到天亮,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到耳邊爆竹聲不絕。
午夜放完爆竹后,大家還要熱熱鬧鬧地回到桌子吃餃子。這時大年初一,一年的開始,一定要吃餃子。一起吃完餃子后,還要喝餃子湯,就是煮餃子的開水。吃完餃子接著喝餃子湯剛開始清淡無味,如同白開水。但是很快就感到非常解渴,天津的俗話說:“原湯化原食!本褪沁@個意思。剩下來的餃子怎么辦?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一一天都只吃餃子,把剩下來的餃子給吃了,這代表著團團圓圓的意思。這同樣是天津的習俗。
天津的春節非常熱鬧,天津的春節非常忙活。我喜歡窗外寒風中飛舞的紅吊錢,室內熱氣騰騰的熱餃子,家家戶戶都能聽到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這些與杭州不同的北方過年氣氛。我非常喜歡天津的春節。
春節的習俗7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春節有哪些習俗嗎?
讓我來告訴你們吧!春節前,有臘月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團子;三十除夕吃年夜飯。春節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就要走親訪友、向長輩拜年;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吃湯圓。
春節習俗還有貼春聯、掛燈籠、放爆竹等等。據說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只兇猛的怪獸,叫做“年”,它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晚上,它就會出來傷害人類和家禽。有一個年輕人知道“年”害怕什么。于是,他就和全村人齊心協力,做好一切準備,蹲守在“年”出沒的地方,想要把它攆走。到了除夕晚上,“年”果然“如約而至”來到了村里,
看見家家戶戶都掛著燈籠、貼著大紅春聯;“年”又看見屋內燭火通明,便惱羞成怒,向其中的一家撲去。突然,門口響起了一陣陣“噼里啪啦”的爆炸聲,“年”大吃一驚,落荒而逃。從此再也不敢出來為非作歹了!就這樣,貼春聯、掛燈籠、放爆竹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了。
據說我國最早的春聯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由五代時期后蜀皇帝孟昶所寫的,流傳至今已經是一千多年了。因此,寫春聯也是慶祝春節的一種好方法。春節前,我也在書法老師的指導下,用毛筆書寫了一副春聯,上聯是“忠厚傳家久”;下聯是“詩書繼世長”;橫批是“五福臨門”;我還寫了一個大大的“!弊。然后,把它們貼在家門口,和爸爸媽媽一起歡度春節。
春節的習俗8
我們國家一年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它就是古老的“春節”。千百年來,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如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與春節食俗文化等等。春節的眾多風俗至今都代代相傳的。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原古時代就記載著春節掃塵的風俗。因為‘塵’與‘陳’是諧音,新春掃塵有除舊布新的涵義,用意是把一切貧窮,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人們寄托著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借掃塵的方法去整理全年來的得失,向往打算春節的美好開始。用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值确绞絹砻枥L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烘托出喜慶的節日氣氛,把福字倒著貼,意示著“福氣已到,幸福已到”。還有行行色色的年畫,窗花,春聯貼掛,期盼賜予福祿壽,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待著辭舊迎新的時刻,當五彩繽紛的爆竹遍地開花,四處響起的時候,春節走到我們眼前,人們都會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長輩們給孩子分發壓歲紅包,真是其樂融融,春節新氣象!春節還有不得不說的食俗,正月初一吃紅豆,寓示著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著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著全家都團團圓圓。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趣味樂事也說不勝說,祝福寓意講不勝講。試問有誰不愛這傳統的春節呢?試問又有誰不想傳承這古老的習俗呢?
春節的習俗9
1、春節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2、春節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3、春節代表的是辭舊迎新、吉祥如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美好祝愿。
4、春節這一天都會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5、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表達和釋放情感時候、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的精神支撐。
春節的由來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的傳統民俗活動有哪些
1、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懷念故人。
5、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于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后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余)、蠔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6、守歲
除夕守歲,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守歲含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叫“饋歲”;酒食相邀,叫“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叫“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敝钡浇裉,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全國多數地方守歲,女的包餃子、洗菜、準備大年初一的飯菜,或者準備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撲克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7、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前晚輩及小孩子夢寐以求的大事。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壓祟錢”“壓勝錢”“壓腰錢”。除夕吃完年夜飯,由尊長或一家之主向晚輩分贈錢幣,并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個習俗自漢魏六朝開始流行!缎筒┕艌D錄》中記載:“錢形長而方,上面龍馬并著,俗謂佩此能驅邪鎮魅!币驗椤皻q”與“祟”諧音,“壓歲”即“壓祟”,所以稱為“壓歲錢”。因為是守歲夜給錢,所以又稱“守歲錢”。
8、燃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彼纬渭彝醢彩倪@首詩也提到了春節燃放爆竹,可見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了。在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炮仗”“鞭炮”“炮”等。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著節日的盛裝,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相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四季平安”等吉言。
10、逛廟會
一提起逛廟會,就會想起北京春節的廟會,廠甸廟會、白云觀廟會、蓮花池廟會,人們蜂擁而至,處處交通堵塞,鬧市區實行交通管制。廟會又叫“妙會”“廟市”或“節場”。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于是過年逛廟會就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部分地區,每年的廟會宗教色彩越來越淡化,只有娛樂性的仿祭祀活動表演,更多的是“有會無廟”,公園、體育場、商場等都成了廟會的舉辦場所。廟會也就漸漸地演化成為集娛樂和短期的集市交易為一體的民間活動。
11、舞龍
舞龍又稱“龍舞”“龍燈舞”“舞龍燈”等。龍是傳說中的神奇動物,能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隆福消災。早在漢代就有舞龍祈雨的活動。當時四季祈雨,春舞青龍,夏舞赤龍或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舞龍時,鑼鼓喧天,爆竹齊鳴,場面十分熱烈。每一個動作都有名號,諸如:“二龍戲珠”“二龍出水”“黃龍過江”“白龍出洞”“穿越龍橋”“打草驚蛇”“銀龍翻江”“金龍倒!薄昂5讚圃隆薄H绻麅申犖椠埾嘤,一定大擺龍門陣,爭奪高下。有的地方,敗北者一方要為勝者一方奏鑼鼓、放鞭炮。云南、貴州的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舞龍,同時家家戶戶堂屋神桌上擺糯米糍粑和酒肉,點燃香紙蠟燭,敬奉“金角老龍”,含有歡慶豐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12、舞獅
舞獅子活動在河南豫西一帶稱作耍獅子。耍獅子活動比較經典的動作有:獅子蹦上高桌、獅子過獨木橋、獅子翻跟頭。廣東海豐盛行春節“聽鼓手、看舞獅、聽唱曲”。舞獅主要有麒麟、獅、客仔獅、外江獅四種,唱區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種。鼓手就是嗩吶,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銅鈸,一人打小鼓。一般從除夕下午就開始到商鋪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熱鬧。舞獅子的隊伍挨家挨戶舞弄,到了人家門前,說聲“恭喜”之后就開始吹奏起來,直到主人掏出紅包,帶隊的拿到紅包才離去,緊接著到下一家去舞獅。
13、踩高蹺
踩高蹺娛樂活動歷史悠久。表演者雙腳綁扎木制1~3尺高的蹺棍,扮演成各種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動作。踩高蹺,北京稱作高蹺或高蹺會,陜西、甘肅、河南等黃河流域稱作“扎高腳”。踩高蹺有文蹺、武蹺兩種活動之分。文蹺以邊走邊唱為主,夾雜有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高難度動作。
春節的習俗10
在我的家鄉,春節熱鬧非凡。按照家鄉的風俗,春節舞龍,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于是,大人們舞黃龍、青龍,小孩舞草龍。今年,我們幾個小孩就來個“孫悟空帶領小猴舞草龍”。
正月初二上午,我們幾個小伙伴分工,有的用稻草做龍身,有的用彩色紙糊龍頭、龍須,有的用舊日歷貼龍珠,最后還安上礦燈,一條精致的草龍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
初二晚上,夜幕降臨,小明穿著孫悟空的衣服握住龍頭神氣地說:“俺齊天大圣帶領猴子來舞龍了!蔽覀儙讉扮演猴子的小伙伴披著黃衣服跟在孫悟空的后面舞草龍,在大街上游動著。剛走到軍屬張大媽的家門口,張大伯馬上點燃鞭炮,隨著“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孫悟空舞著草龍龍騰虎躍,小猴東東舉著“龍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引逗龍頭,孫悟空舞的龍身不停地扭動、翻騰,像海上的波浪翻滾著?吹娜嗽絹碓蕉,不一會兒就圍得水泄不通!褒R天大圣的草龍舞得真妙!”喝彩聲響徹夜空。
孫悟空唱起了“軍屬張大媽,送兒參軍保國家,立功受獎戴紅花,光榮軍屬人人夸”的順口溜。張大媽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忽然,青年們舞來了一條青龍,草龍和青龍在一塊空坪上比舞,一個像騰云駕霧,一個似興風作浪,各顯神通。一位老大爺蹺起大拇指夸獎說:“孫悟空的草龍與青龍比舞,真不賴。”孫悟空眨眨火眼金睛,高興地說:“謝謝鄉親們的夸獎。
春節的習俗11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每個城市和每個家庭也有不一樣過春節的習俗。
我家的風俗習慣是這樣的。
大年三十晚上,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除夕,除夕大家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寓意著大家團團圓圓。吃完飯后要在院子里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寓意是他們在天堂也過春節,給紙錢過年買新衣服過得快樂。之后我們開始包餃子,媽媽和面,爸爸剁餡料,我來搟面皮,全家一起出動,包餃子還要放進一枚硬幣,包好后放入冰箱內。忙完后,大家坐在沙發上,8點準時打開電視看春晚,春晚結束了,我們也該睡了。
第二天醒來,大年初一了,新年的第一天,這天我們不能出門,待在家里一整天,早上媽媽煮水餃,看誰能吃到硬幣,便可以領兩百元紅包,可我并沒有吃到,算了,明年可以的我告訴自己。
大年初二,媽媽每年這個時候都要帶我去雞鳴寺燒香,到雞鳴寺買了票的同時他們會給你三根香,然后我們開始爬樓梯,剛爬一層,便感到有人在我后面推我,便一回頭,哇這么多人,再抬頭往前看已水泄不通,只好這樣擠著擠著上樓了,一樓到了我和媽走到小荷花燈旁,燈上有火,把香點燃,然后對著東南西北拜一拜。
二樓是各種廟,里有許多尊佛和神,大家需跨過門檻,不可以踩不然是對土地公公的不尊,跪在墊子上叩拜三下,投一塊錢在箱子里才可以起來,這樣你才能得到祝福,就這樣一層一層的拜。
到了最后一層就得去寺里的飯堂吃飯,我最喜歡吃行是素雞面,素雞甜甜咸咸,面條特別有嚼勁,回味無窮,下樓時我還想去拜拜,我便問了媽媽,但媽媽告訴我香燒只能一層層拜和燒不能下樓時再拜,這是寺廟的規矩。
我們過年的習俗就是這樣你們的呢?
春節的習俗12
我最喜愛的節日就是春節。香港的春節熱鬧非凡,大街小巷都張燈結彩,充滿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上個月是春節,我每天都會到親戚家去拜年。我的外婆每天也會親手給我們煮很多美味可口的飯菜,有蘿卜糕、年糕等。在春節期間,我還和朋友一起跟著外婆學習做蘿卜糕呢。
在中國大陸,我們可以燃放煙花爆竹。俗話說“爆竹聲聲辭舊歲”,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煙花照亮了整個夜空,猶如綻放在天空的朵朵鮮花,我覺得特別美麗,特別壯觀。伴隨著噼噼啪啪響亮的爆竹聲,讓人覺得喜氣洋洋,年味十足。但在香港不可以燃放爆竹,我覺得非常惋惜。
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忙著打掃屋子,準備糖果、水果和糕點等。拜年之后,我還可以收到長輩給的紅包。這也是我們小孩子在新年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了。
每年的初三,朋友們就會約我去爬山,呼吸新鮮空氣,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我喜歡春節。
春節的習俗13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聯系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
客家人對農歷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并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于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多。
春節的習俗14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節日。按我們中原這一代的習俗,我們過春節要包餃子,吃年飯,貼對聯,鬧元宵等等。
一進入臘月,春節差不多就開始啦!臘八這天,人們都要喝臘八粥。臘八粥是我們這些孩子們最喜歡喝的,它里面有大米。小米。紅薯。桂圓。紅豆。綠豆;ㄉ团疵椎鹊,一般都要放八樣谷類。
到了臘月二十四,就有年氣啦!大人們開始過買年貨啦,蒸饅頭,包包子和蒸花糕,炸丸子,燒排骨,燒豬肉等一直忙到除夕,做了數不盡的好吃的。
到了除夕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夜飯,酒肉的香味在空中久久的回蕩著,大人們在門外貼對聯,家中也貼上漂亮的年畫,家家都通宵燈火,鞭炮聲徹夜不絕。在外上班的或打工的人們,一定得回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得守歲。
大年初一的景象可不一樣。人們都要出去拜年,一般是年少的給長輩拜年,孩子們會得到很多壓歲錢,孩子們有的買玩具,也有的把錢存起來,留著以后買學習用品。
到了元宵節,超市就特別熱鬧,人們買元宵回家吃,為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有時間你也來我們這過春節吧!
春節的習俗15
一、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二、調查目的:探究春節習俗,了解人們是如何度過春節的。
三、調查內容:
1.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毖葑兌鴣淼!痘茨献印飞险f,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于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后,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長輩家里吃.對于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征年年有余,而雞又是廣東人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 放鞭炮:
每到春節,華燈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
此起彼伏,為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異彩,百花爭艷,為佳節譜成了快樂篇章。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說起爆竹的起源,有個有趣的傳說!渡癞惤洝飞险f:“西方山中有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驚憚,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边@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燃竹而爆,是為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據說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春的年俗。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現未解除。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著"辭舊歲,迎新春".對于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守歲"這么說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初一期間不睡覺.對于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著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現未解除。
4.應節活動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鄉鎮會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如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5.給紅包
給紅包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貼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吉祥如意”的祝辭。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7、餃子:
餃子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北方的年節食品。大年三十包餃子。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年三十的餃子,由于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四、結論:春節是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象征著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由于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舊習俗也有了新的變化。但不管生活變得多么現代化,春節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我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春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01-08
春節的習俗09-30
寧波春節習俗-春節12-28
古代春節習俗-春節12-28
中國春節習俗01-08
春節的習俗作文09-11
我國春節習俗07-24
春節的老習俗08-12
春節的習俗作文08-12
春節習俗的作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