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呂氏春秋讀后感(通用1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呂氏春秋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呂氏春秋讀后感 1
戰國時代,兵荒馬亂,諸侯混戰,萬物蒼涼;奇商呂氏,協王登基,高居丞相,調令諸軍;輔秦漸強,大權獨攬,放逐異地,被迫自殺:臨終遺作,呂氏春秋,二十萬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這就是說出千古一句"奇貨可居"的戰國奇人——呂不韋,令我們尊敬的,不僅僅是他一生的豐功偉業,更是他的絕筆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一部戰國末年類似百科全書的一部震世之作,號稱古今萬物萬事、明物揭理的書,故號"呂氏春秋"。書中分篇160,數目繁多,僅此取其一篇表達感悟: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動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著天地所給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給予的,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資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資是限量的。一萬個人,共同向一個靶子射擊,靶子肯定不會不被射中,這個例子就很好這證明了,寰宇之間,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損害一個物體,那個物體肯定會受到傷害,如果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資源,就不會不被耗盡了。
所以我們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個生命,不要因為他們是渺小的,而無顧忌的傷害他們,也不要因為他們是桀驁不馴的而放棄治理他,當他們的生命、天賦、性格、人品得到了愛護或者規范,那么天底下就不會有違背道義和理性的事情發生了,沒有了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會純潔,我們的身體就會向好的地方發展。
如果讓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練的運用這個道理,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運用這個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經過任何商量、動輒、思考,做出來的事都是恰當的,因為他們的仁義、靈性,已經可比天地,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會包容,順隨著道義,就不用愁人性的偏離了,這樣的圣人,無論處于何種情況,或危險,或安全,都會做到于事不驚,從容解決,這才是德行完全啊!
呂氏春秋讀后感 2
近讀《呂氏》,初行甚澀,殆漸入佳境,欲罷而不能。《呂氏春秋》為呂不韋及其門客所撰著,間雜百家,于百家之論取其養并為其所用。呂不韋何人也?作此書何意也?觀不韋一生,商人而已。其以"奇貨可居",而貴為秦相,位及尊寵,功成名就,作此書當有所圖。慮之再三,方有所悟,雖則揆度臆測、一家之言,姑妄述之。
所圖無非在"利",此"利"非彼利也,乃國家之大利。《呂氏》兼采百家,非一家之專論,非為留戀虛名之榮,探其旨,在于務實求用,以佐國君,以治平天下為利。試言之。
《孟春紀》之《孟春》,言禮,卻非為論理,乃君王行禮教程,詳盡君王行禮儀程之所在,行禮所在,命之時。又《大樂》、《侈樂》、《適音》、《制樂》多了些敬畏之言,兼聽之明,身危國亂之論,而勸勉寓于論道,論道又成于正聽,可謂諄諄善誘者也。此禮樂之論,非為孔孟之言,然睹之則警,聞者足戒,立足于實際,志在導君王之言、行,斯為善言良謀也。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此言之利,在于警策,得與失、取與舍、善與惡、仁與暴、義與毒,皆在一念之間,或為商紂,或為西周,言雖苦,卻秉于實。其余《任數》、《察今》、《知度》、《用民》、《有度》、《分職》諸篇,一體而成治國之道。治國之道何在?務其任,揆其要,分其職,察古今之變,順民為本,治吏為體,則國道可成,民道可存,上下一體,庶幾國治矣。
及為任賢舉能,察人之道:《論人》、《愛士》、《知士》、《謹聽》、《聽言》、《察賢》等分而屬之。如《察賢》有言:"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謂為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勞,任人故逸。"彈鳴琴而治,與星出星入而治,豈可同日而語?故賢能之人,人主曷不渴求?
再有《上農》《慎行》《當賞》等篇,無不以事說理,以理順事,以事理干于治國,其言論明于時實之務,順合時情時勢。
故,讀《呂氏》,要言不繁,真帝王之圭臬,人主之佐策:其旨一、其法一、其成一、其言一、而其質實、其用專、其能用。無虛夸之辭,貴在務實為用。此為國,亦"奇貨可居"也,為其利大于言也。而其昭于世也奇,懸之咸陽城門,增減一字千金,蓋言之有物,為論不避務實,故而自信如此。
不韋商人耶?相國耶?
呂氏春秋讀后感 3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幾千年來,有著優良的道德傳統。誠信,就是這些優良傳統中的一朵奇葩。
所謂誠信,就是我國古代儒學家孔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中的“信”,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翻開《呂氏春秋》,中華民族那氣勢恢宏、博大的文化、文明頓時涌現到你的眼前。記憶中最深刻的,便是魯國的柳下季。
齊國攻打魯國,索取魯國的岑鼎。魯軍便讓手下送另一只鼎給齊王。誰知齊王不信,邊說:“若是柳下季認為這是岑鼎,我便接受它”。魯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答道:“您答應將鼎送給齊王,為的是國家,而我這里也有個國家,就是信譽,毀滅我的國家來救您的國家,這是我辦不到的。”在柳下季的勸說下,魯君將鼎送給了齊國。
柳下季的'誠實,不僅挽救了自己的信譽,也保住了國家的利益。作為一個普通的臣民,為什么能坦然拒絕國君的請求,并且深受敵國國君的信任呢?這就是誠信的力量。一個誠信的人,就是一塊潔白的玉,一塵不染,冰清玉潔,就如水中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個誠信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保持著行為的坦蕩,靈魂的純凈。
曾子,便是這樣一個靈魂純凈的人。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纏著她要與她一起去。曾夫人連哄帶騙,對兒子說:“你只要答應我呆在家里,回來我便殺豬給你吃。”兒子欣然答應。曾夫人回家一看,曾子當真把家中的一頭豬殺掉了。妻子連忙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還當真?”不料曾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只會學別人的樣子,以父母為榜樣。如今你欺騙了孩子,明天他就會欺騙別人。”
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要讓別人覺得你好,要讓人覺得這個世界十分美好”。缺乏誠信,欺騙一些無知的,不懂事的心靈,就是告訴他這個世界的虛偽、狡詐、毫無誠信,這是一個不值得信賴的世界;是在告訴他,只有欺騙,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更好,這樣,每一個人都會收獲一個“言而無信”。
對于曾子來說,誠信,猶如一座高高聳立的堡壘,永遠也不會崩塌,在任何時候都閃著光芒,受人敬仰。
誠信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呢?商家的誠信,食品的安全與價格的公道你就不必擔心了;飯店誠信了,“地溝油”這個詞,也許就消失了;出租車司機誠信了,在陌生地帶著你圍著目的地兜圈子,應該不會發生了吧……
誠信,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融洽,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讓每個人的靈魂更純凈,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無疑,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五千年的歷史,并沒有讓她消亡,而是讓她變得更豐饒了。作為人類的榮耀,將她發揚光大,才是我們的使命。
呂氏春秋讀后感 4
在假期中,我選購了一本古代傳世名著《呂氏春秋》,讀后頗為感慨!《呂氏春秋》,成書于戰國末年,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關于此書還有一段佳話:為使此書精益求精呂不韋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后,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中間包括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寓言如《引嬰投江》,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劍》告訴人們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類似的還有《循表夜涉》告訴人們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著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最著名的就要數《去私》了,它告訴我們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確地舉薦人才;從被舉薦的對象實際考慮,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做到大公無私。看完全書,覺得《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思想統一后,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
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難怪司馬遷稱它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來它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富有教育意義,很值得我們去閱讀一番。
呂氏春秋讀后感 5
呂氏春秋是一本有著許多寓言故事的書,它是由戰國時代后期,一個叫做呂不韋的人召集他門下的智士所寫的。目的就是要使沉悶的說理變得較有趣味,好增加說服人的力量。
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獵人與好狗」。這則故事敘述一個人很喜歡打獵,可是經常兩手空空的回家,他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想買只好的獵狗。但是,一只好的'獵狗并不便宜,后來他努力耕田賺錢,幾年之后,買狗的夢想終於可以實現了。由於平常再耕田之外,獵人也不忘練習射箭技術,所以打獵不在令他苦惱,他總算嘗到滿載而歸的美妙滋味了。
我覺得如果想讓一件事非常成功的完成,當然要努力羅!所以努力愈大,成功的機會也愈大。努力是我們做事情的資本,付出了努力,才能的到成功的結果。努力是辛苦的,就像獵人一樣,付出了努力,必定有好的結果;但是光靠努力,不一定會成功,必須知道要往那個方向努力。所以學習一種技術或完成某見事,是需要許多條件互相配合,千萬不能毫無次序的一味蠻干,蠻干的結果當然是徒勞又無功。
如果故事中的獵人不懂努力,只知故步自封,那他可能永遠都學不會打獵和擁有一只好獵犬吧!當然這本呂氏春秋里,還有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試試是非常值得一讀的,而且令人不斷省思玩味呢!
呂氏春秋讀后感 6
雜家,諸子百家之一,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于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學派出現相對較晚,故博取眾家之長,集各家之大成,以呂氏春秋為代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有呂不韋十三年的從政經驗在里面,可謂有理論更有實踐,絕非其他學派可以相提并論的。
雜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尸佼、呂不韋、劉向等。
雜家著作有《盤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繚》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呂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內》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呂氏春秋》《淮南王》為代表著作。雜家著作而今只留下《呂氏春秋》、《淮南子》、《尸子》(原書已佚,今僅有后人輯本)三書。
假如嬴政按照呂氏春秋來治理國家的話,秦朝很大可能不會二世即亡,然而歷史沒有假設,始皇選擇了法治理天下。可要知道,在封建集權社會談法治那必須要有強硬的手腕和無比堅決的君主在背后支持,否則必然半途而廢,像楚國吳起變法,楚王一死立馬廢除變法,像宋王安石變法等等。不幸言中,秦始皇嬴政一死國家就動亂了。
什么原因導致嬴政不用呂氏春秋來治理國家呢,我覺得有幾點原因:其一呂氏春秋的作者呂不韋出身商賈,古時候尤其戰國時期商賈社會地位低,與奴婢差不多,盡管呂不韋書寫得不錯但始皇帝壓根就瞧不起他這個人。其二呂不韋犯了政治家大忌,卷入嫪毐政治丑聞漩渦中,嬴政欲除之而后快,對其施政方針呂氏春秋自然不會有好感。其三呂不韋也是嬴政親政的絆腳石,凡是呂不韋認為對的一律反過來說是錯的.,凡是錯的一律反過來說是對的,呂氏春秋就自然不會被采用了。
一句話總結:人窮不說話,位卑莫勸人,欲勸人必先修身律己,修身為根本。
呂氏春秋讀后感 7
這一學期讀了不少書,感覺每一本書都蘊藏無窮的奧妙。然而我最想談的是我花了近一個月讀完的《呂氏春秋》在我看來,它實在不失為一本好書。我更加認為它不僅是一本歷史書,不僅具有研究價值,它更是一本諫書。上諫君王,下諫臣子百姓,甚至于我認為這本書的作用于今世之人亦有可諫之處。
書里面講了很多道理,大致可分為:珍惜生命,君子品行,為王之道以及如何作戰,這四個方面。當然這只是我自身總結概括的,可能不是那么準確。不過這四個方面卻又可以伸出許多細節旁枝來。每一個方面都包含了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對于其是如何看法,舉例為證一一敘述。我讀時覺得它是一部真正能使人心情平靜的書。
我想就珍惜生命和為王之道來說吧!珍惜生命,與現在所認為的不同。那時是說如何保養身體。保養身體不在于用美味佳肴,錦羅綢緞來使味蕾豐富;使外表華麗;使內心滿足。而是要順應自己的身體,給它所需要的。并非順應自己的欲望來使身體勞累。這和現在的人不同,現在的人所謂享福,無非是什么也不干,吃好喝好。非把自己得出富貴病不可。可是古人呢?書中說。君子并非佳肴,綢緞,而是知道這些不利于保養身體。自然也就稱不上愛惜生命了。因此許多人寧愿食五谷。穿麻衣。
因而樸實無華的'生活,才算是對生命的珍視。
為王之道又在于要順應百姓,順應四季,禮賢下士等。“順應四季”在我看來多具老子思想。呂不韋也看得很透徹嘛!很多帝王就是不順應四時變化,仗權勢而改天換地。“夏天要讓它下雪,冬天要而它艷陽高照”等類似做法,才會導致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的事發生。其余兩項自不必多說。
在讀《呂氏春秋》時,我發現初中學過的幾篇文言文中,在《呂氏春秋》中也有涉及,不過也會有些東西是不受用的。并非全是精華,總之是一本不錯的書。
呂氏春秋讀后感 8
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獨尊儒術,把一個有著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于儒學,儒家學說中優秀因素得以發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于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比如關于君臣關系、方面,儒家主張忠與孝,幾乎是無條件的服從,少有下對上的矯正和叛離,其實,想一想,這合理嗎?現實嗎?科學嗎?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么說的吧。“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在總體上堅持臣對君的服從,子對父的服從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要有個是非曲直,要有原則。什么原則呢?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這是對于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采取同樣的態度,政府雖強,以白為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為白,民有權不服從。這就把群眾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
呂氏春秋讀后感 9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著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于儒學,儒家學說中優秀因素得以發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于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關于君臣關系、親子關系方面,儒家主張忠與孝,幾乎是無條件的服從,少有下對上的矯正和叛離,其實,想一想,這合理嗎?現實嗎?科學嗎?
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么說的吧。
“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
在總體上堅持臣對君的服從,子對父的服從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要有個是非曲直,要有原則。什么原則呢?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
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這是對于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采取同樣的態度,政府雖強,以白為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為白,民有權不服從。這就把群眾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
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
呂氏春秋讀后感 10
《呂氏春秋》是一部經典,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是特別牛的一部經典。據說當年“合十萬余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這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氣派,當然,沒有人出來真的去增損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這部書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后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呂不韋。
這部書,“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匯集諸子所論又超越其上。通俗講,《呂氏春秋》就像是一鍋燴菜,但燴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嘗。
讀《呂氏春秋》,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不應被忽視的,那就是談“養生”。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紀》《仲春紀》《季春紀》,因為春多與生有關。“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這段話簡直就是對我們說的。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用來維持我們生命的東西,而不是要用我們的生命去滋養萬物,也就是說,物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相反,人不應為物所累,更不應被物奴役。但是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有太多的人把這個至關重要的關系顛倒了,很多人因為物欲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為輕何為重。一個充滿物欲的社會,必然滋生墮落和腐敗,必然產生會亂和丑惡。
呂氏春秋讀后感 11
《呂氏春秋》作為一部戰國末年的傳世巨著,由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集合了眾多門客的智慧,堪稱古代類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在閱讀這部著作后,我深感其內容的廣博與思想的深邃。
全書分為紀、覽、論三個部分,涵蓋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從哲學思想到政治思想,再到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無一不體現出其珍貴的歷史價值。書中不僅尊崇道家思想,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自然觀,還融合了儒、墨、法、兵等眾家之長,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在內的'理論體系。
在閱讀過程中,我最為感慨的是《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思想的總結性批判。它并沒有盲目地全盤接受或否定某一家思想,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各家思想進行改造、發展與摒棄。這種務實的態度,使得《呂氏春秋》在思想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前瞻性。
此外,書中還包含了許多寓言故事,如《引嬰投江》、《刻舟求劍》等,這些故事以生動的形式闡述了深刻的道理,給人以啟示。而《去私》篇則強調了去私才能舉賢,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總的來說,《呂氏春秋》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它不僅在思想上具有極高的價值,還在文學、歷史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通過閱讀這部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也更加敬佩呂不韋及其門客的學識和智慧。
呂氏春秋讀后感 12
《呂氏春秋》作為一部先秦時期的巨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閱讀這部著作后,我不僅感受到了其內容的廣博與思想的深邃,還對其中的治國理念和民本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全書結構完整,自成體系,分為紀、覽、論三個部分,共包含160篇,二十余萬字。書中融合了儒、道、墨、法、兵等眾家之長,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在內的理論體系。這種兼容并蓄的態度,使得《呂氏春秋》在思想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豐富性。
在閱讀過程中,我最為感慨的是《呂氏春秋》對民本思想的重視。書中多次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認為君主應該順應民心,以民為本,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也為后世的治國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此外,《呂氏春秋》還強調了法治的重要性。書中認為法治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應該加強法制建設,確保法律的公正執行。這種法治觀念在當時的社會中也是具有前瞻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呂氏春秋》中的許多寓言故事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故事以生動的形式闡述了深刻的道理,如《引嬰投江》告訴我們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刻舟求劍》則告誡我們情況發生了變化時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多變。這些故事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總的來說,《呂氏春秋》是一部集思想性、文學性、歷史性于一體的著作。通過閱讀這部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社會背景,也更加敬佩呂不韋及其門客的學識和智慧。同時,我也從中汲取了許多有益的思想和啟示,這些將對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呂氏春秋讀后感 13
《呂氏春秋》作為一部成書于戰國末年的傳世巨著,由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集合了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堪稱古代類百科全書。閱讀這部巨著,我深感其內容的博大精深和思想體系的完備。
書中不僅有對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探討,更有對治國方略、養生之道、軍事策略、音樂理論等多方面的論述。其中,《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則關注人的品質問題。這種分類不僅使內容條理清晰,也便于讀者有針對性地閱讀和理解。
《呂氏春秋》中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這種批判并非簡單的否定,而是在吸收各家之長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發展。書中提出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思想,既繼承了老子的“無為而治”,又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了創新。這種思想在當時具有先進性,也為后來的秦國統治提供了長久的治國方略。
此外,書中還收錄了許多寓言故事,如《引嬰投江》、《刻舟求劍》等,這些故事寓意深刻,給人以啟示。它們告訴我們,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多變。
讀完《呂氏春秋》,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刻和內容的豐富。這部著作不僅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珍貴遺產,更是我們學習和借鑒古代智慧的重要源泉。
呂氏春秋讀后感 14
《呂氏春秋》作為先秦時期的重要巨著,以其博大的內容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無數讀者。在閱讀這部著作的過程中,我深感其不僅是一部歷史書,更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啟示的寶典。
書中對儒、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進行了兼容并蓄,既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又避免了其腐朽和片面的部分。這種綜合百家的思想體系,在當時具有極大的創新性和前瞻性。
在閱讀過程中,我特別關注了《呂氏春秋》中的民本思想。書中強調“主之本在于宗廟,宗廟之本在于民”,這種重視人民的思想在當時君主專制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同時,書中還提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觀點,進一步強調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和權力。
此外,《呂氏春秋》中的養生之道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書中認為,養生不在于追求美味佳肴和錦羅綢緞,而在于順應自己的身體,給它所需要的`。這種樸素的養生觀念,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除了思想和內容上的豐富性,《呂氏春秋》還以其優美的語言和生動的寓言故事吸引了讀者。書中的寓言故事寓意深刻,既富有教育意義,又給人以美的享受。
讀完《呂氏春秋》,我深感其不僅是一部歷史書,更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啟示的寶典。它讓我們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
呂氏春秋讀后感 15
《呂氏春秋》作為一部戰國末年的傳世巨著,確實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受益匪淺。全書共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涵蓋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其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嘆為觀止。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被書中對先秦諸子思想的總結性批判所吸引。呂不韋及其門客在書中對各家學說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既保留了其合理內核,又摒棄了其腐朽成分。這種兼容并蓄、去蕪存菁的態度,使得《呂氏春秋》成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書中關于養生、教學、軍事、品質等方面的討論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春紀》中關于養生之道的論述,讓我認識到保養身體不在于追求物質享受,而在于順應自然、順應身體的需求。這種理念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
此外,《呂氏春秋》中的許多寓言故事也寓意深刻,如《引嬰投江》、《刻舟求劍》等,都通過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這些故事既富有趣味性,又蘊含深刻的哲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既得到了娛樂,又受到了教育。
總的來說,《呂氏春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傳世巨著,它以其博大的胸懷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無數讀者。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增長了知識,還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呂氏春秋讀后感 16
《呂氏春秋》作為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其深度和廣度都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深感震撼。全書共分為紀、覽、論三個部分,涵蓋了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在閱讀過程中,我最為感慨的是書中對民本思想的重視。呂不韋在書中多次強調人民的`重要性,認為國家的根本在于人民。這種思想在當時君主專制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同時,書中還贊賞儒家的修齊治平的賢人政治,認為圣人應該以身作則,通過自身的德行來影響和教育人民。
此外,《呂氏春秋》中對道家思想的吸收和運用也讓我印象深刻。書中大量引用道家的虛靜無為之說,并將其運用于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這種表面的“無為”實際上是為了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是一種高明的統治策略。
當然,書中也有一些觀點我并不完全認同。比如對于墨家思想的吸收較少,對于法家思想中的一些積極成分也未能充分肯定。但總體來說,《呂氏春秋》仍然是一部極具價值的著作,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古代社會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通過閱讀《呂氏春秋》,我不僅增長了知識,還深刻體會到了古代先賢們的智慧和思想。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從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知識水平。
【呂氏春秋讀后感】相關文章:
呂氏春秋的名言10-06
《呂氏春秋·尊師》原文及翻譯04-12
《呂氏春秋》教學設計內容10-16
呂氏春秋讀后感02-05
《呂氏春秋》讀書筆記(精選12篇)11-15
呂氏春秋察傳原文翻譯「對照翻譯」08-14
呂氏春秋閱讀感悟讀后感(精選12篇)08-12
《呂氏春秋·察傳》“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逐句對照翻譯12-16
飄讀后感飄讀后感06-19
《躲進世界的角落》讀后感-讀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