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時間:2024-11-12 08:31:20 一般方案 我要投稿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9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通常會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9篇)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

  為貫徹落實《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閩政文〔20xx〕15 號)精神,進一步發揮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現結合我市開發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力爭通過努力,到20xx年,我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400億元,建成地區生產總值超100億元以上11個,其中超600億的開發區1個、超500億的開發區1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達到35億元,工業用地地均稅收達到30萬元/畝。開發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和產業競爭力明顯提高,對福州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為新福州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二、工作任務

  (一)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創新、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構建精簡高效的開發區管委會機構。

  1、實施整建制托管。各開發區(不含海關特殊監管區、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由市委、市政府全部委托園區所在地黨委、政府管理,包括園區黨建、經濟建設、社會事務等。開發區管委會在人力物力保障和監管責任上配合抓好落實。干部人事管理權限不變,園區資產不移交。行政管理由當地黨委、政府按屬地管理原則,依法承擔園區管理主體責任。加大對開發區財政支持。福清江陰經濟開發區、臺商投資區與市財政及所在縣(市)區稅收和土地收益分成比例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完善市級重點工業園區體制機制的意見》(榕委發〔20xx〕10號)規定執行,其余各開發區的稅收和土地收益分成比例按現行政策執行。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編辦、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實行市場化運作。力爭20xx年底,開發區(工業園區)全部成立運營公司。運營公司承擔園區開發建設、招商引資、投資運營、專業化服務等功能,可獨立或合作運營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工場、眾創空間、加速器等創新創業載體。運營公司與管委會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商務局、市投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編辦

  3、各開發區運營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可與各級國有資本交叉持股,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運營公司可通過上市融資、發行債券、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等方式開展資本運作,發展成為資本實力強、運作水平高的產業園區投資運營商。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金融辦

  (二)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和優化服務

  1、探索創新招商引資機制。

  (1)推行公司化招商。有條件的開發區要根據產業發展特點,與市招商服務公司合資成立屬地專業化招商公司,打造招商信息平臺和招商智庫,建立招商成果獎勵機制。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為招商公司量身定制經營業績考核辦法,根據招商成果給予資金獎勵,并按貢獻大小獎勵到個人。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福州招商服務公司

  (2)推行產業鏈招商。推動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依托現有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上下游招商,吸引一批產業鏈上下游的高關聯配套企業集聚,打造具有特色的產業園區。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3)推行第三方招商。與境內外投資促進專業機構開展密切合作,鼓勵引進社會化招商機構,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拓寬招商渠道,拓展招商引資網絡,提升招商實效。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福州招商服務有限公司

  (4)推行產業基金招商。加強與省級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爭取省里對福州·馬尾基金小鎮、福州軟件園基金大廈等基金產業的支持,完善“政基企”合作機制,促進基金與實體產業對接;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鼓勵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探索以資金為媒介,促進產業項目入區入園,積極爭取國家金融創新試點在福州·馬尾基金小鎮和福州軟件園基金大廈先行先試。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金融辦

  (5)加強對臺交流。發揮好福州對臺經貿交流先行區的優勢,深入貫徹國家、省、市惠臺政策,鼓勵支持涉臺園區與臺灣相關園區深度合作,探索協同招商、收益共享的新模式,允許福州臺商投資區等涉臺園區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出臺扶持特色產業發展和對臺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相關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市臺港澳辦

  2、優化服務,提升營商環境。落實《中共福州市委 福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福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榕委發〔20xx〕18號),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精神,認真查找在提供優質服務、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方面存在的短板,依托開發區所在地的行政服務中心,持續優化整合“一窗受理”窗口,推行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全流程網辦,提升“一趟不用跑”事項網上申報率和電子證照應用率;引進各類中介服務和代理機構,為開發區內企業投資經營提供“保姆式”“一站式”的“互聯網+政務”服務,讓企業辦事不出區,快捷方便;推行統一編碼管理,實現區級和市級同源事項的事項名稱、事項類別、法律依據、基本編碼等要素基本統一,并在市權責清單系統進行通用事項對接。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行政服務中心

  3、開展投融資合作,完善投融資渠道。各開發區主動與金融機構開展投融資合作,完善配套政策,推廣工業園區廠房按揭貸款模式,為開發區龍頭企業及區內的上下游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針對大數據、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探索引進管理經驗豐富和專業性較強的風投機構,做好資本與項目的精準對接。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境內擔保境外發債、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等方式融通資金。鼓勵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向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領域開展創新。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金融辦、福州市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4、開發區可探索設立投資控股公司,完善創投資金管理及退出機制,拓展“雙創”融資渠道,推動開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無抵押貸款試點,支持保險公司開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金融辦、市科技局、市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市財政局、市發改委

  (三)抓好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

  1、堅持產業立區,打造優勢產業。各開發區要結合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環境容量等因素確定主導產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堅持產業立區,重點引進一批符合園區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打造優勢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園區建設與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沿海開發區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與“一帶一路”“海上福州”建設聯動發展。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海洋漁業局

  2、實施開發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趕超發展計劃。推動產業高端化、集聚化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為重點,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至20xx年,培育和發展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200家以上。著重在成長前景較好的重點企業、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單項冠軍企業中甄選一批科技創新、產品開發能力較強,質量效益突出,市場前景廣闊的高成長企業,在融資服務、電力調度等方面給予優先保障。至20xx年,全市工業園區高成長企業達到100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600家。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金融辦

  3、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優化。積極爭取省商務廳、福州海關等部門的支持,促進符合條件的海關特殊監管區逐步整合升級為綜合保稅區,提升海關特殊監管區的綜合競爭力。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稅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支持單位:福州海關

  4、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鼓勵開發區通過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貼息資金、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與產業對接平臺。鼓勵開發區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平臺。完善各類創業服務中心、企業孵化器等創業孵化平臺。落實我市人才引進獎勵政策措施,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創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生活環境,為引進中高端人才提供必要條件。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城鄉建設局、市編辦

  (四)促進區域協作和資源整合

  1、主動與閩東北經濟協作區等合作區對接交流,開展合作共建,推動產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建雙方可協議分享共建園區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等經濟指標和稅收收益。省內開展工作考核評價時,允許共建雙方將源自共建園區的相關指標各按100%納入統計。共建園區可參與聯合組建市場化運作的股權基金,對成長性好、前景可預期的境內外創新型產業項目或企業進行戰略投資。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統計局

  2、以國家級開發區和發展水平較高的省級開發區為主體,整合或托管區位鄰近、產業趨同的開發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中心城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為主,其他傳統企業逐步向城區外轉移。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編辦

  (五)集約利用土地,提升使用效率

  1、加大土地開發強度。在符合規劃、安全及環保要求,且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在工業園區內原有用地上進行廠房加層改造,增加用地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在原址擴建的工業項目所需新增工業用地,符合工業用地各項控制性指標的前提下,可按程序采取協議出讓方式供地。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盤活利用存量土地。按照《福州市開發區低效用地認定及處置辦法(試行)》(榕國土資綜〔20xx〕617號),通過實施“騰籠換鳥”“退二進三”政策,積極盤活閑置、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投入產出水平。支持園區內低效用地進行整體兼并或分棟轉讓,用于發展新興產業及我市鼓勵發展的生產性或高科技服務業,相關部門給予辦理過戶變更手續,支持優勢企業優先兼并或購買。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創新土地利用模式。對新增工業用地,根據不同行業生命周期、不同類型工業項目特點及企業實際需求,實行“彈性出讓、先租后讓、分期供地”等靈活的土地供應政策,彈性出讓年期原則上不超過30年,確保土地資源向用地少、產出高、效益好的項目傾斜。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4、嚴格執行有關集約利用土地規定。省級(以上)開發區均納入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設立滿3年后,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排名居全省同級別開發區末5名的,原則上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暫停農用地轉用報批;居全省前5名的,優先安排300畝的土地儲備報批指標。嚴格執行《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 53 號),規范履行工作程序,對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閑置的,采取簽訂補充協議、重新約定開竣工日期、協議有償收回、置換等方式予以處置;對企業原因造成土地閑置的,采取征繳土地閑置費、依法收回等方式予以處置。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聯席會議機制

  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總召集人,市商務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主要領導任召集人,市商務、發改、工業和信息化、科技、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城鄉建設、林業、海洋漁業、應急管理、統計、金融、編辦、福州海關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局。聯席會議負責對涉及我市開發區重大項目建設存在問題、企業激勵扶持政策等進行研究、協調。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林業局、市海洋漁業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統計局、市金融辦、市編辦、福州海關

  (二)加強分類指導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由市商務局牽頭管理;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由市科技局牽頭管理;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由市工業和信息化、商務部門牽頭管理,以上按各單位新設定的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執行。市生態環境局、各牽頭管理部門以及有關職能部門,指導各開發區根據產業發展方向做好規劃環評工作,及時妥善做好污水、固廢、危廢集中處理,做好集中供熱、環境應急,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市、縣兩級統計局指導各開發區做好統計工作。

  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統計局、市編辦

  (三)落實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

  根據新制定的《福建省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辦法(暫行)》(閩商務開發區〔20xx〕10號),省市對上一年度開發區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海關特殊監管區暫不列入評價范圍)。每年將根據綜合評價結果實施獎懲措施,對綜合得分位居全市前3名的開發區按規定由省財政資金給予獎勵,對綜合得分位居全市第4至第6名的開發區由市財政分別給予50萬元獎勵(省、市獎勵不重復享受)。對評價結果位居全省后5名的開發區予以警告、限期整改,限期內未整改到位的,按干部管理權限和有關程序對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負責人進行問責,直至采取降級、免職等懲戒措施;對連續兩年評價結果位居全省最后1名的開發區,根據不同情形,設定強制整改期,逾期未整改到位的,按程序報省政府批準后,退出省級開發區管理序列,對機構編制作相應調整。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統計局、市編辦

  (四)積極推動省級開發區申報設立工作

  申請設立省級開發區的有關園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開發力度,著重在完善提升、轉型創新上下功夫,力爭開發區的工業用地地均稅收指標盡快超過上年度全省省級開發區平均水平,達到申請設立省級開發區的指標要求。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四、其他事項

  本文所指開發區,專指我市17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省級以下開發區可結合工作實際參照執行。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

  為深入貫徹落實貴州省、畢節市新型工業化暨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奮力實現工業大突破,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到20xx年,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工業企業戶數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倍增,建成150億級以上省級重點開發區。

  (二)年度目標。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5億元,工業增加值28億元,工業投資27億元,工業企業戶數6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戶);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0億元,工業增加值33億元,工業投資28億元,工業企業戶數7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戶);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0億元,工業增加值39億元,工業投資28億元,工業企業戶數83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戶);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0億元,工業增加值48億元,工業投資29億元,工業企業戶數9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戶);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56億元,工業投資30億元,工業企業戶數10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4戶)。

  二、重點任務

  (一)明確功能定位

  1.堅持工業發展首要功能。開發區以發展工業為主,突出生產功能,調整優化總體規劃、產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充分銜接。除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用地外,工業用地性質不少于70%左右。圍繞工業發展,科學合理規劃一定比例商住用地,滿足開發區必要的生產生活所需配套建設。

  2.堅持企業向開發區集中。推動企業向開發區集中,產業向開發區集聚,用地開發實現集約。除有特殊要求不能入駐開發區外,原則上新辦企業、新建項目均要入駐開發區集中發展。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現有存量工業企業進區入園。

  3.堅持差異化特色化建設發展。按照“一城兩翼”、產城一體、產城融合發展思路,明確開發區“一區兩園”發展方向和首位產業。其中,甘棠產業園依托黔希化工、黔西電廠、永潤天澤化工等企業,以現代化工為首位產業,以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為潛力產業,加快推進省級化工園區創建工作,打造重工業產業園;岔白產業園依托高原藍夢菇、質品服飾等企業,以特色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為主導產業,打造輕工業產業園。

  (二)強化產業培育

  圍繞首位產業和潛力產業,制定產業鏈圖譜,大力實施建鏈、延鏈、補鏈、強鏈,著力補齊產業鏈關鍵環節,吸引上下游配套產業向開發區集聚,形成完善的產業鏈。

  1.推動現代化工產業加快發展。實施首位產業培育提升行動,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配置予以傾斜支持,著力提升首位產業占比,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現代化工企業。加快啟動年產30萬噸甲醇、5萬噸碳酸二甲酯、5萬噸聚乙醇酸、20萬噸二甲醚制10萬噸乙酸甲酯和10萬噸乙醇項目、15萬噸雙氧水等項目,永潤天澤100畝地精細化工和黔孚氣體年產5000噸干冰等項目建設,力爭20xx年前全部建成投產。

  2.做大做強新型建材產業。以黔西電廠和黔希化工產出的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等固廢為基礎,大力發展石膏建材、混凝土砌塊、輕型墻體材料等產業,加快形成煤電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重點推進以粉煤灰、脫硫石膏為主原料的加氣磚、建筑石膏粉、石膏砂漿、水性涂料、粘合劑和抗裂砂漿等新型建材項目建設。

  3.做活做優生態特色食品產業。立足市內及周邊豐富農副產品資源,以食用菌、中藥材、辣椒、刺梨等為原料,加大農副產品的開發及深加工力度,打造畢節市農副產品加工基地。重點推進年產5000萬棒食用菌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項目(菌種菌棒加工廠、保鮮品加工廠、干品加工廠、即食食品加工廠及其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及中藥材、辣椒、刺梨等精深加工項目。

  4.培育壯大輕紡產業。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大力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圍繞質品服飾全力打造綠色供應鏈和生命周期低碳輕紡工業產業鏈,構建從原料、生產、營銷、消費到回收再利用的輕紡工業循環體系。重點推進質品服飾二期、三期建設項目。

  5.大力發展新型裝備制造產業。支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圍繞永貴機修、川煤煤機等企業,加大智能機械化設備生產、推廣、應用力度。同時,積極發展化工機械制修項目。

  同時,穩步推進紅木家具、吉他制造產業,積極推進白酒制造產業。

  (三)強化招商引資

  1.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頭等大事,完善開發區領導干部招商引資工作機制,依托民建中央、東部十省市民建組織和廣州市增城區的幫扶優勢,圍繞首位產業、潛力產業和其他主導產業,強化“兩圖(產業鏈發展全景圖、現狀圖)、兩庫(招商項目庫、目標企業庫)、兩池(資金池、人才池)”建設,大力開展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駐點招商,精準靶向招商。“十四五”期間,開發區新引進億元級項目5個以上,年均引進優強企業20戶以上。

  2.規范招商引資政策。開發區要梳理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明晰享受條件、適用范圍、優惠幅度、兌現流程、執行期限等內容,實現利益與責任對等。要認真履行與投資主體簽訂的協議或合同,對投資主體履行義務責任達到約定目標的,要積極按協議或合同兌現優惠政策;對投資主體不履行義務責任,獲得的優惠政策依法依規收回;對借用招商引資進行詐騙、洗錢等違法行為要堅決依法予以嚴懲。

  3.注重招商引資實效。落實招商引資項目事前評估機制,招商引資簽約項目需經事前評估、集體決策,投資合同做到權責對等和合法性審查全覆蓋。簽訂的協議或合同需明確項目畝均投資強度、產值、稅收、就業等具體指標。加強項目落地推進情況后續服務和跟蹤問效,確保招商引資項目有序推進。

  (四)強化企業服務

  開發區要始終把企業作為發展主體,全心全意提供優質服務,拓展服務職能、延伸服務渠道,以服務推進建設、以服務促進發展。

  1.全面推行掛牌服務。每個企業均明確服務包保干部,將掛牌服務工作全面鋪開,方便企業反映問題和對接聯系。

  2.建立政企溝通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定期溝通互動制度,暢通政企溝通渠道,每半年召開1次座談會,邀請企業家代表參加,聽取企業的意見建議。

  3.完善走訪服務機制。強化每周一次的走訪服務工作,把干部走訪服務企業工作作為溝通政企關系的橋梁和紐帶,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4.推行企業測評制度。開發區每半年召開一次企業測評會,由企業對干部的服務情況進行測評,測評結果作為年終對干部考核定等的重要依據。

  (五)強化集約發展

  1.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堅持“畝產論英雄”,大力推進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健全畝均工業產值、稅收等指標體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產出效率。對開發區內長期停產停建的企業進行戰略重組,盤活現有土地等資源資產。到20xx年,開發區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和工業產值強度達到300萬元/畝以上。

  2.管好用好標準廠房。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和財力狀況,合理規劃、有序適度建設標準廠房,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購買土地或租賃(土地入股)的方式建造標準廠房。全面深入開展閑置廠房和“僵尸企業”的清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明確退出標準,對未履行投資協議的,依法進行予以清退,有效盤活閑置資產。從20xx年起,除達一定投資額度的重大項目外,對所有入駐企業一律不再實行三免兩減半的優惠政策,廠房租金和物業管理費按標準收取,根據履約情況實行相應獎勵補助政策。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黔西市推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市政府市長任組長,分管工業的.副市長、開發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任副組長,統籌協調開發區改革發展、管理考核等重大事項。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開發區,由開發區負責日常工作的同志任辦公室主任。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統籌研究開發區建設與發展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項,協調解決開發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各項重點任務。

  (二)強化要素保障

  1.加強用地、金融支持。堅持用地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工業項目用地使用計劃指標“應保盡保”。在開發區試行“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土地供應方式。鼓勵和支持各類投融資公司積極面向開發區提供投融資服務,建立健全開發區風險擔保體系。優先推薦開發區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國際金融組織優惠貸款和國家有關專項資金、基金的申報。

  2.加強財政支持。市財政每年預算一定資金支持開發區及區內工業企業發展。開發區及企業獲得的國家、省、市支持資金,由市財政及時撥付。開發區內產生的財稅收入,屬于市留存部分,原則上全部返還用于開發區發展。規范開發區財務管理,強化財務和債務風險管控。

  3.完善開發區基礎設施。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推動開發區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承載能力。啟動化工園區工業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科學布局、加快推進固體廢棄物處理項目建設。做好環保設施的保養維護,確保穩定正常運行,達標排放。加強開發區水、電、熱、氣等保障,切實降低工業用能成本。加快開發區天然氣管道項目建設,完善內部天然氣管網布局。加大火電廠蒸汽余熱余壓利用力度。支持開發區內企業集體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推進增量配售電業務改革試點。

  (三)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1.規范機構設置。緊緊聚焦招商引資和服務企業、項目兩大主責主業,探索和推行內設機構大部門制,規范開發區內設機構職能職責、人員設置,建設統一合理、高效運行、權責分明的開發區管理體制,增強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職能。剝離開發區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征地拆遷等社會事務交由所在地街道辦事處負責,基礎設施建設等交由相關職能部門或相關平臺公司實施,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交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

  2.推行“管委會+公司”運營管理模式。新組建開發區投資運營公司,將開發區標準化廠房、土地等優質資產資源劃轉為公司資產,負責土地收儲、土地和廠房租賃、產業項目建設等工作,推進公司實體化運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增強投融資能力、償債能力和再發展能力,提升造血功能。選聘懂管理、懂經濟、懂市場的專業人才到公司任職。同時,公司獨立于一般性政府平臺公司,不參與政府融資。

  3.推動審批服務創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開發區設立便企服務點,涉企審批部門派駐人員,或探索數據共享前臺受理,后臺即時辦理。對重大項目實行全程領辦代辦,對一般項目提供“一站式”服務。

  (四)強化考核獎懲

  建立健全開發區招商引資、項目管理、企業服務考評制度,不斷完善干部日常考核,做到任務精準分解到個人、評價精準定位到個人、獎懲精準落實到個人,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3

  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閩政〔20xx〕15號)、《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市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泉政文〔20xx〕121號)要求,為進一步加強我區綜合實力,提高產業領取效應和產業競爭力,結合具體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方案:

  一、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一)構建精簡高效的開發區管委會機構,內部實行扁平化管理。根據中央機構改革精神,開展機構改革運行效果評估,整合相近相似職能,優化大部制機構設置,最大限度避免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問題,切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同時主動對接上級有關城市執法、監察委、環保等體制改革,理順涉及體制改革部門與區直相關部門的職責關系,確保各項體制改革有序推進。

  責任單位:區黨群工作部,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繼續完善“小政府、大社會、大部制、強服務”的行政管理模式。積極向上爭取先行先試政策,推動臺商投資區成為全方位改革開放的先鋒,借鑒先進國家、地區改革經驗,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大環境。破解影響我區開發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和阻力,為新區“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責任單位:區黨群工作部,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推進開發區市場化運營改革。成立與管委會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運營公司,實行市場化運作。發展提升我區現有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水務公司、市政公司等4家區屬國有企業,強化市場化運作,確保與區管委會政企、政資分開。極力構建職能科學、機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責任單位:區黨群工作部、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強化招商和優化服務

  (一)推行平臺招商。搭建對接平臺,解決投資不對稱的問題。為優質項目找資金,為實力財團找潛力項目,為企業找合作企業,爭取整合升級;根據招商產業重點設立專項招商產業基金,致力于入股或補助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常態化組織供需對接會或論壇,引導意向企業、臺灣行業協會與本市(區)企業對接,同時,深入開展“引智”工作,提升區內企業人才總體水平。

  責任單位:區投資促進局

  (二)推行窗口招商。出臺切實可行的中介招商獎勵政策,充分發揮窗口信息多、人脈廣、渠道多的優勢,全面拓展招商空間和實效;協商聘用閩投臺北辦事處、中泉臺北辦事處、豐澤船務臺北辦事處、兩岸醫事協會等單位或個人,為政府經濟顧問;探討與中國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臺灣工商建設研會、臺灣科學園區工業同業公會、臺灣電電公會等團體和機構的合作事宜,密集赴臺開展經貿交流活動,維護好重要招商窗口,助力項目入駐。

  責任單位:區投資促進局

  (三)推行以僑招商。發揮僑臺外事、工商聯職能,增加“請進來、走出去”活動頻率;探討在重要區域與異地商會合作,委任其秘書長為招商顧問,規范工作職責及辦事程序,增加招商觸角;加強泉州臺商投資區臺商聯誼會建設,通過該渠道,加強與全國臺商協會的溝通聯絡,拓寬信息渠道,強化臺商歸屬感和向心力。

  責任單位:區投資促進局

  (四)推行精準招商。充分發揮區專家庫作用,深入研究分析我局提出的五大產業招商重點,掌握每個產業國內外發展形勢、行業內重點企業區域分布及排名情況、企業投資意愿及規劃布局,圍繞園區鎖定的重點招商產業類別,緊密跟蹤目標企業,實行一對一精準招商,力爭取得成效。

  責任單位:區投資促進局

  (五)打造高水平營商環境。貫徹落實《泉州市提升營商環境行動計劃》,推行“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簡化涉企證照事項,為促進就業創業降門檻;實行收費目錄清單管理,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完善收費監管制度,推行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個體工商戶簡易注銷登記,減稅降費,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和規范前置中介服務,推進并聯審批,推行投資項目幫辦代辦,為激發有效投資拓空間;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探索住所登記負面清單制度,為公平營商創條件;優化服務質量,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推進審批服務標準化建設、精簡審批申報材料、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加快推進行政許可標準化建設,全面規范行政許可行為。

  責任單位:區行政服務中心、科技經濟發展局、黨群工作部、市場監督管理局

  三、加快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

  (一)加速產業集聚發展。發揮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三個國字號品牌效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的'總體發展格局;打造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新材料、大健康、大醫療五大產業,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高端化、集群化、創新型現代產業經濟體系。

  責任單位:區科技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創新人才養和引機制,完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的高級職稱專項事業編制試點。積極向上級編制部門爭取開發區高層次人才專項事業編制試點。解決我區雖然承擔縣一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但行政、事業編制按純開發區核定,機構編制及其緊缺;雖有縣一級機構編制管理權限,但行政、事業編制由市編辦統籌分配等問題。保障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引進工作。

  責任單位:區黨群工作部

  (三)培育創新企業群。引導優勢資源向開發區骨干企業集聚,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能夠引領產業發展的“雙高”龍頭企業、獨角獸種子企業和智能制造領軍企業。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長效機制,實施瞪羚計劃,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庫、瞪羚企業培育庫,運用企業研發投入分段補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獎補、瞪羚培育企業貼息補助等激勵創新政策,重點培育以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和瞪羚企業為核心的開發區創新企業群,并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支持。推進開發區大型骨干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支持區內大型骨干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推動企業研發機構提檔升級,承擔國家、省級各類科技項目。

  責任單位:區科技經濟發展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推進開發區集約綠色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施并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和技術改造,推動轄區重點行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培育節能環保產業,促進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的分類利用和循環使用;加強規劃環評跟蹤管理。及時做好規劃環評修編工作;妥善做好污水集中處理、環境應急等重點環保工作,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科技經濟發展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水務公司,各鄉鎮人民政府

  (五)推動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推動與其他國家級開發區等區域交流協作,采取飛地經濟、聯合共建、委托管理等形式,建設跨區合作產業園區。建立健全合作共建、產業共育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

  責任單位:區科技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局

  四、集約利用土地

  (一)嚴格工業項目準入門檻。堅持土地供需雙向調節和有保有壓的原則,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供應政策,嚴格執行供地目錄和用地標準,合理控制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重點向我省鼓勵發展、列入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重大項目和省重點項目傾斜。禁止向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項目、以及“兩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和產能過剩行業供地。從嚴把關100畝以上的工業項目在用地預審、農用地轉征、土地供應的手續辦理。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投資促進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

  (二)創新土地出讓方式,試行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在工業用地采取彈性年期出讓時,出讓價格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開發成本和按規定收取的相關費用之和,且不得低于《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相應年期的價格。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年期可分別設定為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出讓價格按照相應年限通過市場評估,并按法定程序報批后確定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投資促進局

  (三)減輕企業負擔,降低企業用地成本。鼓勵企業對現有工業項目加大投資,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對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引導企業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方式取得土地,減輕企業一次性支付土地費用成本的負擔。支持民間投資利用自有工業廠房舉辦信息服務、研發設計、創意文化、倉儲物流以及其他新興產業和養老、幼托等社區服務業的,可不辦理土地用途變更手續(但不得分割產權出讓)。在符合規劃、安全等要求,并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支持企業在原依法取得工業建設用地上增建生產性設施、進行廠房加層、翻建改建廠房或開發地下空間,增加用地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屬于我省鼓勵發展、列入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重大產業項目和省重點建設項目,實行優惠的地價政策,在確定土地使用權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投資促進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

  (四)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和投入產出水平。加大對存量土地的盤活處置力度,對批而未征、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以及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依法依規采取申請撤銷農用地轉用與土地征收批文、加大征遷力度、調出指標置換用地、調整項目加快用地以及二次招商等措施進行盤活利用;對閑置土地,依法依規進行妥善處置。定期組織對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進行排查梳理,進一步提高開發區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促進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投資促進局、科技經濟發展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五、進一步推動我區城市與產業的同步發展

  (一)加快全區市政基層設施建設。推進南北大道、東西大道等道路建設,爭取金嶼大橋、百崎大橋盡快開工建設。重點啟動湖東片區和白沙片區等城市片區綜合開發建設;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和“七個同步”要求,做好湖東片區生態公園、市民廣場、秀涂片區綜合管廊的建設;推進東園北車片區、東園光電產業片區、張坂片區、湖東片區等區域的“七通一平”。啟動各片區次、支干道建設,加快完善各片區路網和市政管網。

  責任單位: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完善社會事業建設。建立公平普惠的基礎型公共設施網絡,構筑泉州臺商投資區高標準的“市級——區級——組團級”三級公共中心體系,建設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標志型公共設施。明確配置標準,以投資區發展目標為導向高標準建設公共設施。啟動7個安置小區工程和1個區級公租房建設。實施“教育強區”五年規劃,與葳格教育簽訂建設教育園協議;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投入不低于1000萬元開展“垃圾革命”,實施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和村村亮化工程。

  責任單位: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民生保障局、教育文體旅游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六、保障措施

  建立我區聯席會議機制。區管委會分管領導任召集人,區黨工辦、黨群部、科經局、投促局、財政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人行惠安支行,各鄉鎮人民政府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辦公室設在區科經局。區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龍頭企業激勵扶持政策等由聯席會議“一事一議”、個案研究。

  責任單位:區直各部門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4

  為促進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以下稱東湖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其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0〕7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script>s("content_relate");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07-23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07-07

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范文05-16

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05-28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04-18

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5篇)04-09

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精選10篇)07-31

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1篇05-27

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精選17篇)08-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县| 怀远县| 宜城市| 永春县| 泾川县| 哈尔滨市| 镇平县| 沙雅县| 霸州市| 乌恰县| 梨树县| 沾化县| 木兰县| 宣城市| 濮阳市| 项城市| 北海市| 东兰县| 枝江市| 积石山| 仁怀市| 托里县| 景泰县| 和田县| 黄龙县| 同仁县| 芒康县| 平昌县| 罗山县| 黑龙江省| 清水河县| 原平市| 荃湾区| 嘉黎县| 炎陵县| 上栗县| 枣强县| 潼南县| 含山县| 搜索|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