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后感1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看到書名我馬上想起了“因材施教”。
教育的宗旨是讓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
一直以來,我們喜歡站在教的角度設計課堂,按照教學進度確定學習任務。其實,我們應該首先理清學生的學習過程,讓“教”先退避在一邊,把“教”先剝離出來,設身處地弄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起承轉合,教師應該是鼓舞者,讓學生始終有不竭的學習動力;教師應該是欣賞者,讓學生在欣賞的目光下,變得自信陽光;讓學生一次又一次體驗成功。
可貴的是,十一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想盡各種辦法,給了孩子一片廣闊的天地,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課程,幫助孩子在活動中尋找團隊精神,在集體之外成長,孩子們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學會管理自己的業余時間,他們在各種有趣新穎的活動中錘煉自己,成長自己。在這里,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有自己的故事和收獲。一名在學校戲劇課上擔任了一個學期導演的學生這樣說到:“領導力就是你盡心盡力地為每一位演職人員服務,不遺余力地為劇組的每一個部門提供幫助——當他們認同你的服務與幫助,全部死心踏地地跟你合作的時候,你才真正擁有了領導力。”讀著如此深沉的體驗和感悟,我深受感動。
在現代社會,大部分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長給孩子們預先設計好的。包括我們的傳統教育課堂,孩子們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便很難從事自己關心的事情。其實我們更多的是要尊重我們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些寬容、耐心,尤其是當孩子們還沒有真正從錯誤中走出來時,就特別需要我們學會等待,在等待中學會捕捉教育的契機。
從這本書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北京十一中的學生是如何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是鼓舞者、欣賞者。學習過程必須讓學生自己親力親為,誰也無法替代。相信孩子,承認每一個孩子的個體差別,多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孩子的成長道路,將更加充滿陽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管理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智慧和力量,為創建讓孩子們向往的理想學校而努力!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后感2
“一所中學,沒有了行政班,沒有了班主任,沒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學生,4000多張課表,1430個教學班,100多門課程,200余個社團,40余款校服……這是北京十一學校”。
看到這些,我不禁深深震撼,這是學校嗎?這和我印象當中的學校管理完全不同,校長(作者)李希貴是怎樣的一個管理者呢?
在《面向個體的教育》中,李希貴校長記錄了這場改革的心路歷程。在書中,我能感悟到改革的艱難,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創意,體會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這是一本“做”出來的書。
1、幫助孩子在集體之外成長,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讓學生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結識志趣相投的伙伴也應成為教育的目標,尋找團隊精神,發現課程的獨特價值,幫助孩子在集體之外成長,克服自由恐懼癥。
2、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不要把學生都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因材施教與學會選擇,從助推器到發動機,在自由空間里培養自律意識,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發現和教育同樣重要,從“自理生活”到“自謀生活”,少一些抽簽,多一些選擇。
3、讓校園里生長學生的想法,心中要裝大目標,教學生自己去解決難題,讓校園里生長學生的想法,過節的樣子,讓學生找到更多的同伴,戲劇課,為男女生正常交往搭建平臺,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處分學生。
4、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管理學生學習,聽課、觀課與走課,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親近一下被冷落的'教材,把活動與讀書聯系起來,學會等待。
5、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各就各位:從班主任到導師,從說服走向對話,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禮貌,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誰來判定師生關系的質量,尋找質優價廉的師德,教師不是培訓出來的。
6、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校長轉身學校才會轉型,構建領導型的組織結構,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好教練才是好領導,把激勵的任務外包,“我”還是“我們”?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擴大教師的影響力,把權力關在籠子里,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7、精確的分數不一定是正確的評價,教師的業績在哪里,精確的分數不一定是正確的評價,評價團隊才能形成團隊,評價的目的是促進被評價者的進步,聘任是好的評價,發現非正式表揚的魅力。
8、鼓勵先進,允許落后,調整結構是組織變革的有效杠桿,鼓勵先進,允許落后,校長要走在改革隊伍的中間,讓變革大限度發生在“民間”,不破不立與先立后破,有了感情再變革,在變革中發現可分配的利益,先開槍,再瞄準,用改革的思路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后感3
有幸研讀了李貴希先生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又通過《開講啦》節目的深入了解,我想任何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會被這樣一位在課堂中表現的比學生還積極,學生眼中神一樣的“貴爺”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驚,更會被他的非常規校園所吸引。
古往今來,學校到底是什么?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學校應該是學習的場所,但是在學生眼中他們希望是這樣的嗎?在北京十一中學,學校不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施展才能,體驗生活的樂園。學校開設了34門選修課、37門活動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開辦那些銀行、書店、食堂、參加戲劇、攝影等不同的社團,因此4000多名學生有著4000多張課表,他們做的好像都是與高考沒關系的事,但是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接觸了社會,認識了世界,豐富了人生。北京十一中學從原來的2人考取本一,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本一錄取率,不為高考,卻贏得了高考,真正實現了素質教育與優秀升學成績的統一。我想如此出色的成績來源于平等的師生關系,來源于助人自助的學校氛圍,更來源于學生的真實內心的需求,這樣的學校有哪個學生會不喜歡呢?
我想我們無緣進入到這樣的學校學習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將他的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來。李希貴先生認為教育不僅應該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幫助每一位學生。這不禁讓我想到每個班級中所謂的“差生”,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呢?他們可能成績差但是卻有著其他才藝、他們可能行為差但是思維敏捷,我們要幫助他們全面發現和認識自己;并且利用他們的長處激發“差生”的學習熱情和欲望,比如讓成績差但是畫畫好、體育好的學生擔任班干部,讓衛生習慣差或者紀律差的學生擔任衛生委員或者紀律委員,容人之短,用人之長,不僅可以管理好班級,而且可以幫助“差生”進步和發展。當他們犯錯誤時,我們可以可以少一點粗暴的批評,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學生的感受,然后對癥下藥,采取溫和的措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并且心服口服,對老師產生信任和尊敬,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學生學習是為了今后的人生做準備,而不是三年后的中考或者高考,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喚醒潛能、激發潛能,因材施教幫助他們有所成長和進步,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成才!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教育隨筆04-14
Java的面向對象09-30
生物個體的穩態答案09-25
個體收入證明05-01
PHP語言面向對象的內容09-04
面向客戶 簡歷模板02-13
適合女人個體創業的項目05-15
個體賓館轉讓合同02-17
個體招聘協議范本03-31
java面向對象編程的方法資料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