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心得體會范文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勸學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勸學心得體會1
看完《荀子》一書,回想書中他的那些言論與思想,不禁讓我感嘆不已。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時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述充滿了哲理與唯物主義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同時他還系統地論證了“人性惡”的理論,與儒家的天賦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學習改造的結果,也以此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性惡論”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同時在政治上他認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有嚴明的律令來約束人民,應依法治來治國;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獨樹一幟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君為舟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以此勸告君主應愛惜人民,只有愛民才可使國家存在,否則,是自取滅亡。荀子的民本思想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卻被傳統的封建思想所束縛,也用等級觀念來闡釋民服于君的理由。但無可否認,荀子的大多數思想與主張是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的。
在《勸學篇》中有這樣一段話:“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在這里荀子提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藍勝于藍與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來鼓勵我們學習。最后還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經木匠的制作,可以作為圓,制成車輪。之后無論怎么曝曬也無法回復原狀了,以此論證人的先天資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經歷中是怎么去做的。在此我們在學習上時常是遇難則止,微懂則過,這樣又怎么會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邊的人有所成就之時總是羨慕他們,但拿自己與之相比時,又總以別人的天資比自己好作為理由搪塞自己。卻不知道其實別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資質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學習呀。木材由直變曲才可做車輪,金屬礦經過煉化打造磨練才可煉出寶劍,難道只因它們天生就是如此的嗎?其實都是因它們后天的際遇不同而已。
在這荀子又進一步對學習要堅持作出了深入的論證。先以積跬步致千里、積小流成江海來勸誡我們要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隨后又以千里馬與駑馬本身資質的不同來做對比,論證出堅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對半途而廢的人與堅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評價。其實人的資質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資質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學習,也猶如王安石所說的神童仲永一樣,變作普通人。資質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學習,那么也會變高,就像蘇秦從一個曾讓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認的人到最后榮極一時的連縱家一樣,靠的就是他以錐刺股來使自己努力學習的結果呀。當我們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時,它們都是經過一刀刀的累積而成的,絕不是一日就可達到的!所以每個有輝煌成就的人,他們亦是靠平日里一點一滴地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如此的。
荀子已逝去二千多年了,但是我卻依舊隱約在他的言論中感受到他的博學善辯,他那充滿著哲學的思想精神充斥于文字之間,讓我對他更加傾慕,同時也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了新的認知與做法。
勸學心得體會2
好久沒有在這上面寫文章了,最近一直比較忙。雖然有目標,但時而明確,時而模糊。發現時間真的是不夠用,剛才看了荀子的《勸學》,高中語文課,學過的,記得當初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的道理當時卻沒有真正理解多少。也學我就是勸學里所說的小人的學習吧,不知去總結,不去檢查反省,反思。當時只知一位的不斷學習新知識,記得當初每次的文言文的背誦在班上我都基本上都是第一個背過的,也不知當時記憶力為什么那么好,也許是興趣吧。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學習情景,很用功,但卻方法卻不是很對,沒有一個領路人,帶著我,父母在我的學習方面對我的幫助幾乎沒有。我只能靠著自己慢慢琢磨,也許我是成功的,畢竟在我們農村能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的幾乎就沒幾個人,大多數的兒時玩伴早早就離開了學校去打工了,現在有的都已經成家了。而我還在學校里學習,學校里的其他同學卻和兒時的玩伴不一樣,上研究生也學對他們某些人來說,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或許他們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走的彎路也不多。所以和他們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在學校這個圈子里,在這個氛圍里,感覺自己與有些人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終日冥思苦想,不如一會的學習;登高可以望遠,順風呼喊可以讓聲音傳的更遠;騎馬可以行千里;駕舟船可以游弋江河。這些現象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自身的思維和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借助其他外力或外界因素來助長、擴展自己的思維和能力。善于借助外力或外界因素的人,就是高人、能人,就是君子。如何讓自己具有借助外力的能力?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從知識中獲取力量。在當今生活節奏變快,生存條件更加嚴峻,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努力學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就變得更加重要。以前做設計都是用圖版和繪圖儀來畫圖,效率和精度都非常低,繪制一張較為復雜的.裝配圖要幾天的時間。
現在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學習,而且要有方法有效率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總結。現在周一,二,四晚上,周五,六上午都上課。周三周四白天去王老師公司實習,周二、五白天要花一兩個小時幫盛老師帶本科畢業設計學生,給他們開會什么的。周六晚上去做家教,其他時間就在宿舍,實驗室或者圖書館度過,過的也算充實,但卻總感覺沒有真正學到什么東西,學的慢,比如學習VC,學起來特費力,程序很難看懂,輩說編了,也許這就是一個過程,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希望自己能夠堅持下來,耐住孤獨寂寞,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階段的。我應該把自己的計劃分得更具體些,能夠高效率的學習,不把時間花在無謂的不知不覺就流走的上網聊天,看電影,瀏覽那些無聊的網頁上,現在是個有網就能知天下信息社會,各種信息鋪天蓋地的從網上侵襲而來,關鍵的就是要把握住自己,別讓自己背這波洪水沖的不知所向了。克服懶惰和恐懼的心理,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踏踏實實的學習!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說得即是這個道理。有目的有計劃的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每一件事情,加油!
勸學心得體會3
初讀《勸學》,荀子時而言物時而論人,感覺毫無章法。但仔細讀過三四遍后,思路逐漸清晰,荀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從了解自己,到修養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過程。
做人最難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禪宗參口頭禪“我是誰”一樣。為了方便我們了解,荀子給我們暫時確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我是“冰”,“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如果“藍”與“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標準,捫心自問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說荀子所要求的“青”與“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過地理以及自然現象,一步步展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形成有它的機緣,了解人應該是什么樣子。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擴大我們對于世界的認知,不斷超越自我。所以,人區別于牲畜,是因為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但也僅僅是一線的差別:“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有時稱人為“行尸走肉”,是因為“無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結于一也”,則滿足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荀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從天地間的現象、事理到《詩》、《書》、《禮》、《樂》、《春秋》等綱要,深入淺出的舉例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人本該如此”。但我們的人生為何在不斷退色(從青→藍→淺藍→灰)?為何我們“漸行漸遠”遠離大道呢?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由于人的根本煩惱貪、嗔、癡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對于世間萬物所展現的自然規律我們視而不見,圣人所倡導的為人之道我們聽而不聞。荀子簡要的區分兩種為學的態度: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如果僅僅“入乎耳,出乎口”,而沒有經過“心”,這樣的學習對于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如何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我們應該做到“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在這里,荀子告訴我們如何打破障礙,開啟智慧的兩種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學,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熟記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態以及言行是否符合為人之道,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拋棄;最后,做到心、意、行統一,世間的為人處世盡量合乎于道法。當然還要繼續學習、反省、做事,如此反復,心量不斷擴大,境界不斷提升。
第二,按照類似于禪宗“戒、定、慧”的法門修行也能成功。關于“戒”,荀子反復要求我們,“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關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稱之為“應”,“能定然后能應”,能應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誡我們,雖然我們生為“人”形,但若不勤于學習,不了解本心,就會與“禽獸”無異。荀子同時告訴我們,經過不斷修煉后的為“人”的標準:“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為“人”就已經很難了,但是在《勸學》里,荀子并不僅僅滿足于為“人”,因為青要勝于藍的,如何成為“圣賢”,是他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會進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應該具有極度謙卑的心態,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對。在《勸學》通篇,找不到荀子對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經為我們指出了成為“圣賢”的必經之路,在開篇他已經提到“學不可以已”!
勸學心得體會4
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學習,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當我們遇事時,要善于借用別人的智慧,學習別人的長處,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大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善于動腦,換一個角度思考,正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學習積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棄,自身的能力會與時俱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點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開我多年的心結,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學習,完善自我將是我奮斗的一大目標。“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只有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自身的缺陷!
【勸學心得體會范文】相關文章:
《勸學》教學設計09-29
《勸學》英文翻譯11-17
勸學原文及賞析10-16
《孫權勸學》教學設計10-01
關于勸學篇閱讀推薦02-17
勸學作文600字合集九篇01-28
魯人版語文勸學測試題目08-01
2017成考高起點語文古文翻譯:《勸學》08-06
考察心得體會范文05-10
考察心得體會優秀范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