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宋之問譯文及賞析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出自《始安秋日》,這是一首唐代五言排律,作者是宋之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宋之問譯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宋之問譯文及賞析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業事黃老,妙年孤隱淪。
歸歟臥滄海,何物貴吾身。
始安秋日賞析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為宋之問曾依附張易之、武三思,而將他貶至欽州(今廣西欽州市)。這是他第二次被貶嶺南。《始安秋日》這首詩就是他前往欽州途經桂林時所寫的。《舊唐書》說他“再被竄謫,經途江嶺,所有篇詠傳播遠近。”《始安秋日》就是當時廣為流傳的一首排律。
詩人敏銳地抓住了嶺南物候的特征,起句就開門見山地直陳其對桂林的獨特感受。次句點題并闡述上句“風景異”的內容:“秋似洛陽春”。洛陽的春日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說,但這是人們所熟悉的,楊柳新綠,繁花似錦,鶯歌燕語。僅“洛陽春”三個字就道盡了桂林秋色佳。這句詩寫得既概括又具體,簡潔而饒有韻味。緊接著的兩句詩寫得更新穎奇警,“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在這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斜陽余輝傾灑江中,江天雖美非故土,只能使離人更加愁腸欲斷。“分明”二字活潑了句意,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像是有意惱人的。“卷云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晚風襲來,云霧飛卷而去,山峰忽隱忽現,如同獸的角尖在角戢角戢鉆動;江水清沏得可以看見底下的小石子,江水在石間穿梭,發出磷磷的聲音,悅耳動聽。像這樣樸實生動的描寫,已脫盡了綺靡之氣。
自第七八句起,便轉入述志感懷。“世業事黃老,妙年孤隱滄”,黃老,道家祖黃帝老子,故稱道家之言為黃老。贊美隱士研習黃帝老子的學說,脫塵出俗,能悠游世事之外。宋之問早年曾學道,在陸渾山莊隱居過。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堅持隱居,熱心仕途混跡官場,以致弄到“遷竄極炎鄙”,“百越去斷魂”的地步。他一貶再貶終至流放,于是才產生了不如歸隱的思想。他在這次流放途中寫的《自洪府舟行直書其事》中說道:“妙年拙自晦,皎潔弄文史。謬辱紫泥書,揮翰青云里。事往每增傷,寵來常誓止。銘骨懷報稱,逆鱗讓金紫。安位釁潛搆,退耕禍猶起。棲巖實吾策,觸藩誠內恥。”暗示自己欲進不得,欲退不能,心中感到羞恥。宦海的沉浮,他已經深有體會了。“歸歟臥滄海,何物貴吾身”,表現的是急欲隱歸的心理。意思是:說歸去吧,到那海島上遠離塵世,寄情滄海,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東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貴重呢?上句感嘆,下句反詰,深沉有力,蘊含著無限辛酸和無奈。眼前美好的桂林山水,只能更增添他的煩惱和感傷。不久,他被勒令自殺。《舊唐書》說他“先天中,賜死于徙所”。《新唐書》說他“賜死桂林”,情節十分凄慘:“之問得詔震汗,東西步,不引決。祖雍請使者曰‘之問有妻子,幸聽決’。使者許之,而之問慌悸不能處家事。祖雍怒曰:‘與公俱負國家當死,奈何遲回邪?’乃飲食洗沐就死。”可見這一次的被流放,詩人早已預感到兇多吉少了。
《始安秋日》詩,是他晚期的作品,感情真摯動人。藝術風格迥異于早年的應制詩。這首詩所寫的山水景物,個性鮮明,是詩人在獨特環境中的獨特感受,給讀者以新穎的美感。
作者簡介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字延清,一名少連,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一說汾州(今山西汾陽)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武則天時,宋之問先后轉任洛陽參軍、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宋之問品行卑下,曾先后獻媚于張易之、太平公主,為時人所不齒。唐睿宗即位后,宋之問被流放欽州,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賜死于徙所。宋之問詩與沈佺期齊名,稱“沈宋體”。宋之問多應制之作,擅長五言律詩,屬對精工,聲韻諧美,語近旨遠,清通圓美,對唐代律詩的完成頗有貢獻。有《宋之問集》。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宋之問約生于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并無顯赫的門第家世。
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洺州參軍。
入仕之途
永隆二年(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于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武后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游洛陽龍門,武后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虬詩先成,武后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后奪東方虬錦袍轉賜給他。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武后晚年,宋之問先后轉任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武后媚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雅愛其才”,召他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隱、沈佺期、王無競、尹元凱及李適、富嘉謨、劉允濟等文士預修。宋之問與閻士隱等多代工張賦篇入集,傾心媚附。長安二年(703年),書成,遷司禮主簿。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與杜審言等友皆遭貶謫。宋之問貶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諸事艱難,慕念昔榮。次年春,便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張伸之與王同皎等謀誅宰相武三思(時張柬之被貶),進宮告密,擢任鴻臚主簿,“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景龍元年(707年)七月,節閔太子李重俊殺武三思父子后被殺,宋之問上表歌頌武氏父子功德,請造唐中宗神武頌碑,探獲賞識,于次年遷考功員外郎,并與杜審言、武平一、沈佺期、閻朝隱等首選修文館直學士,“及典舉,引拔后進,多知名者。”其時,朝廷朋黨爭立,宋之問傾附于安樂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進言中宗,于景龍三年(709年)將他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
主要影響
他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并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作為詩人,宋之問年輕時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從《宋之問集》和《全唐詩》所收作品來看,他對當時體裁多能把握,運用熟諳,佳作名句也有可觀。如短歌《冬霄引·贈司馬承楨》訴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勁風。此情不向俗人說,愛而不見恨無窮。”五言古詩《題張老松樹》喻高潔句:“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詩《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城都賣卜人。”五言絕句《送杜審言》表離別:“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五言長律《靈隱寺》繪勝景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宋之問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他與沈佺期在齊、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創作發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并運用這種形式,寫出了優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
鑒賞《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宋之問因媚附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而獲罪,中宗復位后,于神龍元年(705)春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這首《度大庾嶺》詩是他前往貶所途經大庾嶺時所作,真實生動地敘述了過嶺的情景,凄楚悲涼,真摯感人。起句“度嶺方辭國”,扣題直敘,說明詩人已經來到“華夷”分界的梅嶺之巔,將要走出中原,辭別故國了,一個“方”字把“度嶺”“辭國”聯系在一起,頓然使人產生一種搖曳心旌的感覺,使文勢陡率而高遠。對句“停軺一望家”,詩人停下長途跋涉的驛車,在中原與“夷國”的邊界駐足遠望家鄉的方向,至此,一個失魂落魄的遭貶謫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現于我們面前了。這“一望”的“一”字,也甚為傳神,傳達出詩人去國懷鄉的深沉感情。
頷聯“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緊承首聯中的“望”字而來,詩人遙望鄉關,只見鳥兒飛翔,花兒開放。詩人眼中的鳥兒是“南翥”,花兒是“北枝”,因此觸動了北人南遷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緒都隨著那向南飛翔的故鄉之鳥而去了,那嶺北綻放的梅花卻多情地向他頻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傷。這聯詩寫得情景交融,將詩人魂斷庾嶺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頸聯“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上句寫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許晴光。下句是描繪江中云影即將變作彩霞的霎那間,詩人描寫景色的漸變,襯托自己心情的變化的美麗景色。“初含”、“欲變”等字眼,賦予云雨以靈性。寫云,不直接表現天空的云,而是描繪江中的倒影。可見山雨是蒙蒙細雨。這樣寫可以一箭雙雕,將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時生動地表現出來了。詩人在《早發大庾嶺》詩里寫道:“晨躋大庾險,驛鞍馳復息。霧露晝未開,浩途不可測。..兄弟遠淪居,妻子成異域。羽翮傷已毀,童幼憐未識。躊躇戀北顧,亭午晞霽色。春暖陰梅花,瘴回陽鳥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嶺》是《早發大庾嶺》的續篇。這首詩中寫的“山雨初含霽”,大約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變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這樣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詩人的心潮逐漸趨于平靜,開始振作起來面地現實考慮自己的出路。在《早發大庾嶺》里有這樣的詩句:“適蠻悲疾首,懷恐淚沾臆。感謝鹓鷺朝,勤修魑魅職。生還倘非遠,誓以報恩德。”可見他希望勤奮修職,爭取早日赦歸。
由于天氣的好轉,詩人心情也逐漸開朗,由天氣的變化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充滿了希望。于是不禁發出了“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滿意足了,對自己受貶遷不敢有所怨恨。這是用了西漢賈誼遭權臣們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的典故,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賈誼到長沙后不適應濕熱的氣候,“自以為壽不得長”而心生“恨”意。尾聯以直抒胸臆而作結,但上句的“歸有日”又與首聯的“辭國”、“望家”遙相呼應。
這首詩感情真摯,情景交融;章法嚴謹,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詩,堪稱“示后進以準”的佳作。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宋之問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譯文及賞析01-27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譯文及賞析10-14
《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原文及賞析08-23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譯文及賞析3篇10-14
秋詞譯文及賞析02-05
秋詞的譯文注釋及賞析09-26
《聊齋志異之鴿異》原文及譯文11-24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賞析12-18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及賞析05-03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賞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