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屈原《楚辭·九歌· 國殤》原文、注釋、賞析
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戰國]屈原《楚辭·九歌· 國殤》原文、注釋、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戰國]屈原《楚辭·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注釋:
1、《國殤》,歌頌為國而死的人。他們因國事而死于非命,故稱國殤。包山楚簡(225)有“舉禱于殤東陵連囂子發”語,可知楚國確實是為那些戰斗死者舉行祭祀典禮的。經過屈原加工的《國殤》,就是專門祭祀那些為國捐軀者、向他們表達敬意的篇章,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
2、吳戈:吳地所產的戈,以鋒利著稱。戈是古代一種長兵器,頂端裝有橫刃。犀甲:犀牛皮做的鎧甲。錯轂:車輪交錯。轂,車輪中心穿軸的圓木,兩頭長尖,有金屬包裹。短兵接:指近戰;短兵,指刀劍一類;短是相對于弓矢而言的。
3、交墜:兩軍互相射箭,箭交相墜落。
4、凌:侵犯。陣:陣腳,隊形。一說陣地。躐:踐踏。行:行列,隊伍。殪:死。右:右邊的驂馬。刃傷:被兵器砍傷。
5、霾:通“埋”,指陷入泥中。縶:絆。援:拿起。玉枹:用玉裝飾的.鼓槌。
6、天時懟:一本作“天時墜”,日暮。一說上天發怒;懟,震怒。威靈:神靈。嚴殺:嚴,殘酷;嚴殺即殘殺,盡殺。棄原野:指將士的尸體丟棄在原野,沒有人收殮埋葬。
7、反:返。忽:遼闊渺茫。超遠:遙遠。
8、秦弓:秦地所產的良弓。秦地盛產質地堅硬的木材,制造的弓射程比較遠。懲:后悔。
9、誠:實在,確實。勇武:勇,英勇,指精神;武,有武藝有力量。終:畢竟,到底。凌:精神上不可戰勝。
10、靈:靈驗,顯靈,即精神不死之意。子魂魄:一本作“魂魄毅”。鬼雄:鬼中的雄杰。
賞析:
拿起鋒利吳戈,披上犀皮鎧甲;雙方車輪交錯,敵我短兵相加。旌旗遮住太陽,敵人多如云團;羽箭紛紛下落,軍士奮勇當先。打亂我的陣腳,沖垮我的隊行;左邊驂馬戰死,右邊戰馬創傷。兩輪陷入泥土,四馬都被絆住;奮起玉飾鼓槌,嘭然擂響戰鼓。上天已經震怒,神靈也在發威;殘酷搏殺完結,軍士棄尸荒野。出征不能回師,一去再不復返;平原多么蒼茫,歸途多么遙遠。身帶長長利劍,手握秦地良弓;身首雖然分離,至死不悔忠誠。果然十分勇敢,又是那么威猛;至死剛毅頑強,不可侮辱欺凌。身軀雖然已死,精神卻將永恒;你的忠魂毅魄,定為鬼中英雄。
作者: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并稱為“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戰國]屈原《楚辭·九歌· 國殤》原文、注釋、賞析】相關文章:
九歌·湘夫人_屈原_原文及賞析12-29
子夜吳歌·夏歌原文,注釋,賞析10-15
早秋原文,注釋,賞析10-28
登樓原文,注釋,賞析10-28
漁翁原文,注釋,賞析10-16
楚辭招魂是為誰寫的原文注釋08-08
九歌·禮魂原文及賞析10-19
九歌·大司命原文及賞析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