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歐陽修〔宋代〕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夸。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譯文
北方少數民族以鞍馬為家,以打獵為生。泉水甘甜,野草豐美沒有固定的地點,鳥兒受驚,野獸互相追逐。是誰將漢人女子嫁給胡人,風沙是無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麗。出門都很難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馬背上暗自思念故鄉。在琵琶聲中,胡人也會感到嘆息。如此美麗的女子流落異地,死在他鄉,而琵琶曲卻傳到了漢宮里。漢宮里爭著彈昭君所彈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卻不知道從何說起。細小的手生在閨房之中,只能學彈琵琶,不會走出閨房。不知道沙漠中的云是這么飄出邊塞的,哪里知道這琵琶聲是多么的令人斷腸!
漢宮里有一位美貌佳麗,最初天子并不認識。突然間要隨著漢使離去,嫁給匈奴國君,要去遙遠的邊地。姣美的容顏天下無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雖然天子發怒可以把畫工殺死,對于事情又有什么補益?眼前的美丑尚且不能分辨,怎么能制服萬里之外的夷狄!漢代的“和親”實在是笨拙之計,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明妃離去時傷心落淚,傷心的淚水喲,灑向花枝。日暮黃昏狂風吹起,風起花落啊,飄向哪里?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運,不必怨天尤人,原應自己嘆息!
注釋
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這組詩是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明妃:即王嬙,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胡人: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中國:指中原地區。咨嗟(zī jiē):嘆息。新聲譜:新曲譜,指昭君所彈的琵琶曲。纖纖(xiān):細小貌。洞房:猶深閨。黃云:沙漠上空的云,因黃沙彌漫,連云色也變黃了。單于國:指匈奴。單于,匈奴的首領。畫工:傳說漢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后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乃窮案其事,畫工毛延壽等皆同日棄市。見晉葛洪《西京雜記》。夷狄(yí dí):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這里泛指華夏以外的各民族。
賞析
這組詩第一首頭四句,破空而來,用類似散文的詩語,寫胡人游獵生活,晴示胡、漢之異。接著以“誰將漢女嫁胡兒”,接到明妃身上。寫明妃以“漢女嫁胡兒”,以“如玉”之顏面,冒“無情”之“風沙”,而且“身行”之處,連“中國(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為琵卻手琶”,緊承“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卻手”,猶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聲詞,如同現代說的“噼啪”,以樂器之聲為樂器之名。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畫明妃滿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卻十分感人,連胡人聽了“亦咨磋”不已。這種寫法與王安石“沙上行人卻回首”相同。以上三層,由胡、漢習俗之異,寫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寫到明妃思歸作曲,譜入琵琶,層次井然,而重點在于這一琵琶“新聲譜”。因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發慨嘆的。
“玉顏”句承上;“琵琶”句啟下。脈絡十分清晰,而筆勢極為矯建。作者所要講的就是琵琶“傳入漢家”以后的反應。明妃的“思鄉曲”,本應引起“漢家”的悲憫、同情與憤慨;然而“漢宮”中卻將其視為“新聲譜”來“爭按”,以別人的苦楚,供自己享樂。“遺恨”、“苦聲”并沒有激起應有的反響。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漢宮中“纖纖女手”“學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為統治者喜好這種“新聲”的緣故;而喜好這種“新聲”,正是因為他們“生于深宮之中”,根本不知道邊塞之苦。這里講的就不止“纖纖女手”了。自石晉割棄燕云十六州,北邊廣大地區在北宋一直沒有恢復,有許許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時,遼國、西夏交替侵擾,而宋朝君臣卻仍粉飾大平,宴安如故。“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這正是作者對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與譴責。以前寫明妃的人,或寫明妃個人遭遇,或借以抒發“士不遇”的感慨,歐陽修卻從夷夏之辨講起,從國家大事著眼,這是他高于前人之處。而且,議論國事,卻只就琵琶“新聲”而言,能從小中見大,因而較《和王介甫明妃曲》后篇的“在詩中發議論”,藝術性更強。
第二首詩中“漢宮”四句化用西漢李延年詩歌之意,略敘明妃事實,筆力簡勁。“絕色”兩句,緊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說話;“雖能”兩句轉向責備漢元帝,就事論事,語挾風霜。但這只是為下邊兩句作鋪墊。
“耳目”兩句,為全篇警策,宋人說它“切中膏肓”(《詩林廣記》引錢晉齋語),得以廣泛傳誦。詩人說,眼前的美丑尚不能辨,萬里之外的“夷狄”情況何以判斷?又何以能制定制服“夷狄”之策呢?這是極深刻的歷史見解,而又以詩語出之,千古罕見。事實卻不是“制夷狄”而是為“夷狄”所“制”。因而自然引出“漢計誠已拙”這一判語。
“漢計誠已拙”語簡意深,是全詩主旨所在。漢代的“和親”與宋代的“歲幣”,同是乞求和平,為計之拙,正復相同。詩中表面上是說漢朝,實際上是說宋朝。妙在一經點出,便立即轉入“女色難自夸”,以接回明妃身上,否則就成了《和親論》而不是《明妃曲》。
“明妃去時淚”四句,用淚灑花枝,風起花落,渲染悲劇氣氛,形象生動,但主要用以引起“紅顏”兩句。這兩句要明妃“自嗟”“薄命”,怨而不怒。歐陽修對王安石詩中講的“人生失意無南北”、“漢恩自淺胡自深”等語,也像王回等人一樣,有所誤解,故下此兩句,以使之符合于“溫柔敦厚”的“詩教”。歐陽修、王安石的思想境界之差別,亦于此可見。但解釋時也不能太坐實,像錢晉齋說是“末言非元帝之不知幸于明妃,乃明妃之命薄而不見幸于元帝”,則與篇首“天子初未識”,“耳目所及尚如此”相矛盾,有失于詩人“微而婉”之旨。
前一首寫“漢宮”不知邊塞苦,后一首寫和親政策之“計拙”,借漢言宋,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間敘事、抒情、議論雜出,轉折跌宕,而自然流暢,形象鮮明,雖以文為詩而不失詩味。葉夢得說歐陽修“矯昆體,以氣格為主”(《石林詩話》),這首詩正是以氣格擅美的。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塞下曲原文賞析
塞下曲
盧綸〔唐代〕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鑒賞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為冬季,又烘托出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并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為之振奮。
后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為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滿懷著必勝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鑒賞二
這是一首描寫守關將士夜追逃兵的詩,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這首詩只有短短20個字,卻飽含了大量的信息,激發讀者產生無窮的想象。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戰斗的場面,但通過讀詩,完全可以通過領悟詩意和豐富想象,繪出一幅金戈鐵馬的戰爭畫圖來。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這樣的景是難于刻畫的:“月黑”,則茫無所見;“雁飛高”,則無跡可尋。雁飛而且高。是由聲音覺察到的。這樣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正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時間,又烘托了戰斗前的緊張氣氛,直接逼出下句“單于夜遁逃”來。單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這里借指敵軍統帥。敵軍在夜間行動,應當有各種可能。然而詩人但謂“單于夜遁逃”。讀詩至此,頓覺一股豪邁之情撲面而來。敵人夜間行動,并非率兵來襲,而是借夜色的掩護倉惶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必勝的信念,足令讀者為之振奮,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氣氛中,發一驚采。敵酋遁去,我軍縱兵追擒,這是自然的發展。
三、四句寫己軍準備追擊的情形,表現了將士們威武的氣概。“欲將輕騎逐”,是追兵將發而未發。不用大軍而僅派“輕騎”,絕不僅僅因為快捷,同時也還顯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仿佛敵人已是甕中之鱉,只須少量“輕騎”追剿,便可手到擒來。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雖然站立不過片刻.而大雪竟落滿弓刀。“大雪滿弓刀”一句,又發驚采,將全詩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潔白的雪地上,一支輕騎兵正在集結,雪花頃刻便落滿了他們全身,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早就滿懷著必勝的信心。這是一幅非常動人的畫圖:在靜謐中蘊藏著吶喊,在昏暗中醞釀著閃電。雖然是在漆黑的夜間,勇士們被白雪勾畫出的英姿仍然是“煥爾觸目”。從這首詩看來,盧綸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時機的。他不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讀者追上敵人沒有,他只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并不是戰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最有吸引人的力量。雖然沒有把結果交代出來,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啟發性,更能引逗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這叫言有盡而意無窮。神龍見首不見尾,并不是沒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隱若現,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盧綸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
【和王介甫明妃曲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原文及賞析10-16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原文及賞析10-20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翻譯賞析05-30
和聶儀部明妃曲原文及賞析08-31
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07-26
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08-21
和聶儀部明妃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8
明妃曲二首·其二原文及賞析04-16
明妃曲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