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書于謙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詩歌吧,詩歌飽含豐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書于謙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觀書
明代·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譯文
我對書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無論清晨還是傍晚憂愁還是快樂總有它的陪伴。
眼前瀏覽過無數的文字后,胸中再無半點塵世間世俗的雜念。
新鮮的想法源源不斷的涌來用之不竭,像東風里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
漫跨著金鞍,權貴們猶嘆芳蹤難尋,諒也不信這書齋里別有春景。
注釋
故人:老朋友。此用擬人手法,將書卷比擬作“故人”。
“相親”句:晨昏:即早晚,一天到晚.晨:早上。昏:黃昏。憂:愁。每:時常。親:近。
三千字。此為泛指,并非確數。此句說明作者讀書多且快,同時也寫出他那種如饑似渴的情態。
胸次:胸中,心里。塵:雜念。這句說作者專心讀書,胸無雜念,
“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其一)詩中:“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
逐:挨著次序。
金鞍:飾金的馬鞍。玉勒:飾玉的馬籠頭。此泛指馬鞍、籠頭的貴美。
廬:本指鄉村一戶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為村房或小屋的通稱。這里指書房。
賞析
該詩盛贊書之好處,極寫讀書之趣,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后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詩的首聯用擬人手法,將書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從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形象地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頷聯用夸張、比喻手法寫詩人讀書的情態。一眼掃過三千字,非確數,而是極言讀書之多之快,更表現詩人讀書如饑似渴的心情。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頸聯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詩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尾聯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真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境,豈是玩物喪志的游手好閑者流所有以領略的!
作者簡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祖籍考城。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軍事家、政治家。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后巡撫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后,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見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朝廷因功加封于謙為“少保”,總督軍務,世稱“于少保”。與瓦剌和議后,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于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觀書于謙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上太行山于謙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4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2-28
天保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21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07-19
就義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3-21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0-07
寒食詩原文翻譯賞析12-13
野望全詩原文翻譯賞析03-25
牡丹李商隱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9-27
《卜居》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