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原文及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
辛棄疾〔宋代〕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譯文
我本來已老大無成,不該再說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這個如同陳登、陳遵般有著湖海俠氣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發少年狂”了。我正生著病,你來了,我高興得陪你高歌痛飲,歡喜和友誼驅散了樓頭上飛雪的寒意。可笑那些功名富貴,別人將其看得如同千鈞般重,我們卻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輕。可是我們當時所談論和闡發的那些事關國家興亡的真知灼見又有誰聽見了呢?只有那個照人間滄桑、不關時局安危的西窗明月。我們談得如此投機,一次又一次地斟著酒,更換著琴瑟音樂。國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卻大為消沉,不同于過去了。請問你們,神州大地,究竟還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馬拖著笨重的鹽車無人顧惜,當政者卻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買駿馬的骸骨。極目遠眺,關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我最尊敬你那聞雞起舞的壯烈情懷,你曾說過:男子漢大丈夫,抗金北伐的決心至死也會像鐵一般堅定。我等待著你大顯身手,為恢復中原作出重大的貢獻。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賀新涼》。老大:年紀大。那堪:“那”通“哪”;堪:能,可。堪當重任。元龍臭味:陳登,字元龍。孟公瓜葛:陳遵,字孟公。瓜葛:指關系、交情。樓頭:樓上。鈞:古代重量單位,合三十斤;發:頭發,指像頭發一樣輕。硬語盤空:形容文章的氣勢雄偉,矯健有力。西窗:思念。進酒:斟酒勸飲;敬酒。鳴瑟:即瑟。渠儂:對他人的稱呼,指南宋當權者。渠︰他;儂︰你,均系吳語方言。神州:中原。離合:分裂和統一。此為偏義復詞,謂分裂。汗血鹽車:汗血,汗血馬。駿馬拉運鹽的車子。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沒受屈。駿骨:喻招攬人才。目斷:縱目遠眺;關河:即邊塞、邊防,指邊疆。憐:愛惜,尊敬;中宵:半夜。試手:大顯身手。補天裂:女媧氏補天。
賞析
此詞的突出特點在于,把即事敘景與直抒胸臆巧妙結合起來,用凌云健筆抒寫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壯沉雄發場奮厲的格調。
文學作品的藝術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優秀詩作,無不充溢著激情。該詞即是如此。作者與陳亮,都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都懷有恢復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統治者不思北復中原。因而他們的宏愿久久不得實現。當時,詞人正落職閑居上饒,陳亮特地趕來與他共商抗戰恢復大計。二人同游鵝湖,狂歌豪飲,賦詞見志,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這首詞,就是當時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詞中,作者胸懷對抗戰恢復大業的熱情和對民族壓迫者、茍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飽和筆端,浸透紙背。正如周濟所云:“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有英雄語,無學問語”(《介存齋論詞雜著》)。詞人這種慷慨悲涼的感情,是運用健筆硬語傾瀉出來的,因而英氣勃郁,雋壯可喜。
周濟還指出:“北宋詞多就景敘情,……至稼軒、白石一變而為即事敘景”(《介存齋論詞雜著》)。與以情為中心的就景敘情不同,即事敘景是以敘事為主干,以抒情為血脈,以寫景作為敘事的烘染或鋪墊。這首詞的上闋,便采用了即事敘景的藝術手法。在追憶“鵝湖之會”高歌豪飲時,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環境氛圍,從而深刻地抒發了詞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為一名忠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筆作詞,胸中沸騰的激情難以遏制,不免直瀉筆端。“老大那堪說。”直寫心懷,感情極為沉郁。“那堪”二字,力重千鈞,義蘊極為豐富。當此之時,英雄坐老,壯志難酬,光陰虛度,還有什么可以說的!然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門行》)。以收復中原為已任的志士們,胸中的烈焰是永遠也不會熄滅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兩句,抒發了作者的壯懷,并且與陳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龍”、“孟公”,皆姓陳,又都是豪士,以比陳亮:“臭味”謂氣味相投,“瓜葛”謂關系相連。作者與陳亮友誼既深,愛國之志又復相同,因而引以為快事。不久前,兩人“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辛《祭陳同父文》)這是大慰平生的一次相會,故在此詞中津津樂道:“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詞人時在病中,一見好友到來,立即與之高歌痛飲,徹夜縱談。
他們志在恢復中原,心無俗念,視富貴輕如毛發,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鈞。討論世事時硬語盤空(韓愈《薦士》詩:“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足見議論有力。這幾句是他們交談時情景的實錄。因為寫在詞里,故順筆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寫。積雪驚墮,狀述二人談吐的豪爽;孤月窺窗,襯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飲酒高唱,雄壯嘹亮的歌聲直沖云霄,竟驚散了樓頭積雪。這種夸張的描寫,把兩人的英雄氣概與狂放精神充分表現出來。著一“驚”字,真可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然而,當時只有清冷的明月與兩人相伴,論說國家大事的“盤空硬語”又有誰來傾聽呢?在這里,抗戰志士火一樣的熱情和剛直狂放的性格同積雪驚墮、孤月窺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形象地寫出了在茍安妥協空氣籠罩南宋朝堂的情勢下,個別上層抗戰志士孤雁難飛的艱危處境。這樣把寫景與敘事膠著一體,更能充分抒發出翻卷于詞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雖已很深,但他們仍“重進酒,換鳴瑟”,興致不減。
如果說,詞的上闋主要是作者奔放沸騰的感情融于敘事之中,那么下闋則主要是直瀉胸臆的賦體,抒發對南宋統治集團的強烈批判和“看試手,補天裂”的壯懷。詞人盡情地馳騁筆力,敷陳其事,傾訴肺腑,寫來筆飛墨舞,淋漓盡致。“事無兩樣人心別。”面對時世,山河破碎,愛國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統治者卻偏安一隅,把家恥國難全都拋在了腦后。詞人用“事無兩樣”與“人心別”兩種不同意象加以對照,極其鮮明地刻畫了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的庸懦丑態,盡情地抒發了郁勃胸中的萬千感慨。詞人義憤填膺,向統治者發出了嚴厲的質問:“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統,自古已然,“合”時多而“離”時少。當政者不思恢復中原,反而以和議確定了“離”的局面,是何居心!詞語中凜然正氣咄咄逼人,足以使統治者無地自容。雄健頓挫的筆力,加重了詞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詞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統一,就必須重用抗戰人材,可是當時社會卻是“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當道諸公空說征求人材,但志士卻長期受到壓制,正像拉鹽車的千里馬困頓不堪而無人過問一樣。徒然去購置駿馬的尸骨又有何用!詞人連用三個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貼切地表達了郁勃心頭而又不便明銳的不平。一個“空”字,集中表達了詞人對朝中當政者打擊排斥主戰派種種行為的無比怨忿。筆力勁健,感情沉郁,意境極其雄渾博大。“正目斷關河路絕。”詞人觸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聯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斷絕,悲愴之情油然而生。山河分裂的慘痛局面,激起了詞人收復中原的熱情。他想起了晉代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的動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話中女禍氏煉石補天的美麗傳說,更加堅定了統一祖國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這時代的最強音。筆健境闊,格調高昂。用典如水中著鹽,渾化無跡,從而豐富了詞的義蘊,加強了形象的深廣度,呈現出極其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全詞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高潮,給人以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典故
1.似而今、元龍臭味。歷史人物:陳登,字元龍。三國時人,是不愿求田問舍、志存高遠的豪杰之士,被時人稱道湖海之士,豪氣不除”。用意:。
2.孟公瓜葛。歷史人物:孟公,陳遵字孟公,西漢時著名游俠,居于長安,嗜酒常醉,好與豪杰相交。用意:知己難得,作者重情義。
3.硬語盤空誰來聽?出處:韓愈《薦士〉有詩句:“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用意:這里借用來形容陳亮議論慷慨。
4.汗血鹽車無人顧。汗血:傳說古代大宛出產一種駿馬,出汗如血,一日千里,故稱汗血馬。出處:《戰國策.楚策》記載,良馬拉鹽車上太行山,困頓不堪,伯樂見了攀轅而哭,良馬因遇到知己而仰天嘶鳴。用意:伯樂難得,導致人才埋沒受屈。作者滿腔忠憤、沉郁豪壯的愛國之情。
5.千里空收駿骨。出處:《戰國策.燕策〉記載,燕昭王即位后欲招賢天下,謀士郭隗對他說:古代有國君用千金求千里馬,結果得到的千里馬已死,天下人認為他能用重金求馬,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了好幾匹真的千里馬。燕昭王重用了郭隗,后來得到大將樂毅。用意:喻招攬人才。
6.我最憐君中宵舞。出處:東晉時,祖逖立志北伐,在半夜聞雞起舞。用意:借古人的事跡來稱贊友人的壯志豪情。
7.看試手,補天裂。出處:傳說上古時共工與祝融大戰,頭觸不周山,山前地裂,女媧煉五色石補天。用意:希望友人陳亮在當下戰事中可一番作為,大顯身手。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陳亮自浙江東陽來江西上饒北郊帶湖訪問作者。作者和陳亮縱談天下大事,議論抗金復國,極為投契。陳亮在帶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鵝湖(山名,在江西鉛山縣東北)。后來,陳亮因朱熹失約未來紫溪(地名,在江西鉛山縣南),匆匆別去。辛棄疾思念陳亮.曾先寫《賀新郎》一首寄給陳亮。陳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辛棄疾見到陳亮的和詞以后,再次回憶他們相會時的情景而寫下了這首詞。從時間上看,這首詞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力主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被譽為“豪放派集大成者”,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后人遂以“蘇辛”并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青年辛棄疾塑像
辛棄疾生于宋高宗紹興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時,祖上為狄道人,自始祖辛維葉時遷居濟南歷城。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后“累于族眾”,無法南下,遂仕于金朝。盡管如此,辛贊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他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辛贊對辛棄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兩次讓辛棄疾至金都燕京參加進士科考試,借機偵察金人形勢,以圖恢復。這一切使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反金歸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欲滅亡南宋,統一江南。這時金朝統治下的中原地區,賦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調,紛紛起義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毅然“鳩眾二千”,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負責起草書檄文告,參與機密。
根據其時形勢,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與南宋軍隊配合作戰,辛棄疾力勸耿京“決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領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耿京命辛棄疾和賈瑞等人奉表南歸,宋高宗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接見了他們,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天平軍掌書記,并讓他們回山東向耿京傳達南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棄疾與朝廷接洽成功,準備返回軍中的時候,義軍內部卻發生了重大變故。叛徒張安國、邵進等謀害耿京,帶領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棄疾等人行至海州(今江蘇東海附近),聞訊,即約海州統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馳赴金營,其時張安國正與金將酣飲,辛棄疾等人出其不意襲進金營,抓獲張安國,在五萬金兵中帶著張安國,擺脫追敵,急馳而歸,獻俘行在,后張安國在臨安被斬首示眾。辛棄疾這一機智勇敢的行動,在南宋朝野引起極大的震動,正如洪邁所云:“壯聲英慨,儒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辛棄疾后來回憶這段少年時的壯舉,感慨道:“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
步入仕途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辛棄疾名重一時。宋高宗任命作為“歸正人”的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二十三歲。
不久,宋孝宗即位,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重用主戰派人士張浚,進行宋室南渡以來的第一次主動北伐(參見詞條“隆興北伐”),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后,由于主將之間的嫉功害能,導致符離大敗,隨后金宋簽訂“隆興和議”。在此情況下,主和派勢力又占了上風,但二十六歲的辛棄疾不為所動,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論》(又稱《御戎十論》),客觀地分析了宋金雙方的形勢,提出了周密詳盡的恢復大計和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以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議》,再次陳述他的抗金方略。辛棄疾希望以此喚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熱情,堅定他們抗戰必勝的信念。但是,在逐漸偏安成風的情況下,他的滿腔熱忱并未引起統治者的重視,經過深思熟慮的恢復中原大計如石沉大海,這使辛棄疾陷入極度的悲憤和苦悶中。
人生起落
辛棄疾畫像(4張)
朝廷雖對北伐反應冷淡,但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頗有感興趣。從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棄疾先后擔任過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職,在平定了賴文政領導的茶商軍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成為封疆大吏,后歷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頻頻的調動與升遷并沒有使辛棄疾感到滿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馳騁沙場,收復失地。但辛棄疾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后來,辛棄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闊斧地整頓、創置“飛虎軍”等事,妨礙了權貴們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被交章彈劾,以“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等罪名(臺臣王藺語),罷去所有職務。
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再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撫使時,辛棄疾便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并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在被罷官時,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棄疾的好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于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即辛陳之晤)。鵝湖之會后,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在此期間,他還與鄭汝諧、楊民瞻、韓元吉等交往,或慷慨激昂,極論世事,或長歌相答,情意深長。同時,他還與朱熹建立了較深的友誼。
紹熙三年(1192年)至紹熙五年(1194年),辛棄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等職,其間一度歸朝任太府卿,又被劾罷官奉祠。同年夏,辛棄疾回到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鉛山(今江西鉛山東南)期思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云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慶元四年(1198年),辛棄疾被授予主管沖佑觀之職。
壯志未酬
辛棄疾畫像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次年(1204年)差知鎮江府。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
嘉泰四年(1204年),他晉見宋寧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被加為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并奉朝請。不久后,出知鎮江府,獲賜金帶。
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開禧元年(1205年)三月,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沖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后,他還被進拜為寶文閣待制,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棄疾趕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但辛棄疾再次辭免,回到鉛山。
一連串的打擊使辛棄疾心力交瘁。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逝世,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身故之后,家無余財,僅留下生平詩詞、奏議、雜著、書集。
朝廷聞訊后,賜對衣、金帶,視其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特贈四官。紹定六年(1233年),追贈光祿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經謝枋得申請,宋恭帝追贈辛棄疾為少師,謚號“忠敏”。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原文及賞析07-03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原文03-09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及賞析02-10
賀新郎 寄辛幼安,和見懷韻原文及賞析12-20
賀新郎原文及賞析01-08
《賀新郎》原文及賞析11-21
《賀新郎》原文賞析08-06
《賀新郎》原文及賞析08-14
賀新郎·吳江原文及賞析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