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參
原文: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軍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雪片闊一作:云片闊)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譯文:
輪臺城頭夜里吹起號角,輪臺城北旄頭星正降落。軍書昨夜連夜送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從哨樓向西望煙塵滾滾,漢軍就屯扎在輪臺北境。上將手持符節率兵西征,黎明笛聲響起大軍起程。戰鼓四起猶如雪海浪涌,三軍吶喊陰山發出共鳴。敵營陰沉殺氣直沖云霄,戰場上白骨還纏著草根。劍河寒風猛烈大雪鵝毛,沙口石頭寒冷馬蹄凍脫。亞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報效國家平定邊境。古來青垂史名屢見不鮮,如今將軍功名勝過古人。
注釋:
⑴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將領,蒲州猗氏人,以軍功擢安西副大都護、安西四鎮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護,持節安西節度使。西征:此次西征事跡未見史書記載。
⑵角:軍中的號角。
⑶旄(máo)頭: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認為它主胡人興衰。旄頭落:為胡人失敗之兆。
⑷羽書:即羽檄,軍中的緊急文書,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輪臺東南。
⑸單(chán)于:漢代匈奴君長的稱號,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領。金山:指烏魯木齊東面的博格多山。
⑹戍樓:軍隊駐防的城樓。
⑺上將:即大將,指封常清。旄:旄節,古代君王賜給大臣用以標明身份的信物。
⑻平明:一作“小胡”。
⑼伐鼓:一作“戍鼓”。雪海:在天山主峰與伊塞克湖之間。
⑽三軍:泛指全軍。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⑾虜塞:敵國的軍事要塞。兵氣:戰斗的氣氛。
⑿劍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內。⒀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
⒁亞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漢代御史大夫位置僅次于宰相,故稱亞相。勤王:勤勞王事,為國效力。⒂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簡記事,色澤作青色,故稱青史。
賞析:
此詩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載)或755年(天寶十四載),當時岑參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是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創作的送行詩。此詩與《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系同一時期、為同一事件、饋贈同一對象之作。
鑒賞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唐代詩人岑參送別封常清西征之作,是寫邊地戰爭的詩歌。此詩直寫軍情戰事,寫戰局之兇險與氣候之嚴酷,反襯出唐軍誓師出征之聲威與高昂士氣,表現出堅韌不拔、雄視一切的豪邁氣概。全詩情調激昂,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成功地表現了全軍將士建功報國的英勇氣概。它生動地反映了盛唐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開始六句寫戰斗以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詩人沒有從自然環境落筆卻直接從戰陣入手來創造戰爭氣氛:軍府駐地的城頭,角聲劃破夜空,呈現出一種異樣的沉寂,暗示部隊已進入緊張的備戰狀態。據《史記·天官書》:“昴為髦頭(旄頭),胡星也”,古人認為旄頭跳躍主胡兵大起,而“旄頭落”則主胡兵覆滅。“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連用“輪臺城”三字開頭,造成連貫的語勢,烘托出圍繞此城的戰時氣氛。將“夜吹角”與“旄頭落”兩種現象聯系起來,就能表達一種敵愾的意味,又象征唐軍之必勝。接著倒插一筆:“羽書昨夜過渠黎(在今新疆輪臺縣東南),單于已在金山(阿爾泰山)西”,交待出局勢緊張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單于已在金山西”與“漢兵屯在輪臺”北,句式相同,兩個“在”字,寫出兩軍對壘之勢。敵對雙方如此逼近,以致“戍樓西望煙塵黑”,描繪出一種瀕臨激戰的靜默。
局勢之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與接仗。這里極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突出軍隊的聲威。開篇是那樣突兀,而寫出師是如此從容、鎮定,一張一弛,氣勢益顯。詩人寫軍事,將是擁旄(節旄,軍權之象征)之“上將”,三軍則寫作“大軍”,士卒吶喊是“大呼”。總之,“其所表現的人物事實都是最偉大、最雄壯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鉦合奏的鼓吹曲一樣,十分震動人的耳鼓。和那絲竹一般細碎而悲哀的詩人正相反對。”(徐嘉瑞《岑參 》)于是軍隊的聲威超于自然之上,以致冰凍的雪海亦為之洶涌,巍巍陰山亦為之振撼,這出神入化之筆表現出一種所向披靡的氣概。
“三軍大呼陰山動”,似乎胡兵亦將敗如山倒。而下面四句作者拗折一筆,戰斗并非勢如破竹,而斗爭異常艱苦。“虜塞兵氣連云屯”,極言對方軍隊集結之多。詩人借對方兵力強大襯托己方兵力的更為強大。
“戰場白骨纏草根”,借戰場氣氛之慘淡暗示戰斗必有重大傷亡。以下兩句又渲染氣候之奇寒。“劍河”、“ 沙口”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帶殺氣;寫風曰“急”,寫雪片曰“闊”,都突出了邊地氣候之特征;而“石凍馬蹄脫”一語尤奇:石頭本硬,“石凍”則更硬,竟能使馬蹄脫落,戰爭之艱苦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寫奇寒與犧牲,似是渲染戰爭之恐怖,但這并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如此淋漓興會地寫戰場的嚴寒與危苦,是在直面正視和欣賞一種悲壯畫面,以歌頌將士之奮不顧身。他越是寫危險與痛苦,就“越發得意,好像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淚出,更越發快活。”(徐嘉瑞《岑參》)。
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奏凱,以頌揚作結。封常清于天寶十三年以節度使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漢時位次宰相,因此詩中美稱為“亞相”。“誓將報主靜邊塵”,雖只是“誓”,但通過前面兩層對戰爭的正面敘寫與側面烘托,已經有力地預示出此戰必勝的結局。
“今見功名勝古人”,樸質無華而擲地有聲,遙應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層寫戰斗艱苦而此處寫戰勝之榮耀,一抑一揚,跌宕生姿。前此皆兩句轉韻,節奏較促,此四句卻一韻流轉而下,恰有奏捷的輕松愉快之感。
全詩四層一張一弛,抑揚頓挫,結構緊湊,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又運用象征、想象和夸張等手法,特別是渲染大軍聲威 ,造成極宏偉壯闊的畫面,使全詩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成功地表現了三軍將士建功報國的英勇氣概。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原文及賞析03-08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原文及賞析12-08
前出師表原文翻譯及賞析08-03
易水歌原文及翻譯賞析11-08
敕勒歌原文、翻譯及賞析03-21
《子夜吳歌》原文及翻譯賞析07-20
《大風歌》原文及翻譯賞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