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賞析

望洞庭原文附賞析

時間:2022-04-26 11:59:49 賞析 我要投稿

望洞庭原文附賞析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望洞庭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望洞庭原文及賞析 1

  原文: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山水色一作:山水翠)

  注釋: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兩: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潭面:指湖面。

  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翻譯:

  湖光秋月兩相和:風靜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無風鏡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銅鏡,平滑光亮。

  遙望洞庭山水翠:遙望洞庭,山青水綠。

  白銀盤里一青螺:林木蔥蘢的洞庭山聳立在泛著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銀盤里的一只青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蕩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只有真心觀察,才能讀出這首詩的情意。

  望洞庭原文及賞析 2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譯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平浪靜如同未磨的銅鏡。

  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里托著青青的螺。

  作品鑒賞: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出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望洞庭原文及賞析 3

  秋登巴陵望洞庭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

  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

  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

  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

  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

  風清長沙浦,山空云夢田。

  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

  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

  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

  譯文

  清晨登上巴丘山,極目遠眺,四方的景物無不盡收眼底。湖面明凈倒映著天光,湖水清澈見底可以映現秋色。秋天的物色多么蒼茫,岸上與水色都明麗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遠處的林木,水色碧綠沒有清冷的煙氣。帆船輕漂,自江中向這里駛來,小鳥遠去飛向日邊。長沙浦邊秋風清朗,云夢田上霜跡已空。觀覽秋光使人嘆惜頭發脫落,注目湖水流過又令人悲憫流年已逝。北邊的小洲隨波蕩漾,湖水向東潺潺而流。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蓮曲》。聽到這些歌聲更讓人腸斷,憑靠山崖淚如泉涌。

  注釋

  ⑴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陽)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陽南。又名巴蛇冢。傳說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積成丘,故得名。

  ⑵周覽:縱覽,四面瞭望。

  ⑶際海:岸邊與水中。

  ⑷長沙浦:指由長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⑸云夢:古代澤藪名,位于南郡華容縣(今湖南潛江縣)西南。古云夢澤,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漢陽、沔陽、安陸、德安、荊州,皆其兼亙所及。《藝文類聚》:宋玉《小言賦》曰:楚襄王登陽云之臺,命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造《大言賦》。賦畢,而宋玉受賞。曰:有能為《小言賦》者,賜之云夢之田。

  ⑹瞻光:瞻日月之光。

  ⑺閱水:閱逝去之水。徂年:流年、年華。《后漢書·馬援傳》:徂年已流,壯情方勇。

  ⑻渚:小洲,水中小塊陸地。

  ⑼潺湲:水流動貌。《漢書》:“河蕩蕩兮激潺湲。”顏師古注:“潺湲,激流也。”

  ⑽郢人: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也。”郢:春秋時楚國國都。

  ⑾采蓮:梁武帝所制樂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蓮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蓮時所唱之歌。

  參考資料:

  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8-789 .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長流夜郎中途獲赦,結束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重新得到自由。詩人隨即乘舟東下,在江漢一帶逗留了一段時間,然后又南游洞庭、瀟湘。這首詩就是作于這一年秋天。2、裴 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 :277-280 .參考資料:

  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8-789 .@裴 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 :277-280 .

  望洞庭原文及賞析 4

  望洞庭

  宋代劉敞

  洞庭七百里,浩蕩敵溟渤。云夢開其胸,巴陵束喉舌。

  東流匯群川,盛漲五六月。飄飖浮乾坤,倚蓋低兀臲。

  吾行寰海間,未見此水闊。峽流下衣帶,島嶼盡毫末。

  高秋卷氛翳,兩涯浴日月。何得徑寸珠,晦明互出沒。

  蒼茫蛟龍宅,溷雜魚鱉窟。太古到于今,沈潛孰分別。

  風帆引北極,波浪限百越。國絕南顧憂,獻琛各通達。

  山川非一險,此實輔明哲。俯笑三苗愚,竟為獨夫滅。

  遠游世俗隘,偶此耳目豁。淅瀝臨清風,滂沱濯炎熱。

  蕭蕭霜林暮,藹藹芳草歇。壯觀激我懷,當歌意復咽。

  寂寥軒轅樂,萬古逸響絕。慘淡虞帝魂,九疑莽嵽嵲。

  況聞屈賈輩,各賜楚漢玦。至德無復還,后王寢衰缺。

  滔滔更南征,郁郁抱忉怛。太湖雖云深,未救懷古渴。

  望洞庭原文及賞析 5

  【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出處】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意思1】坐著看那些垂釣的人,我沒 有釣竿,只是心里羨慕釣魚者而已。 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釣魚的人,空有羨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沒釣魚工具。婉轉地表達了求人推薦提攜的心情,但話說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跡。“坐觀” 二字,再加一個 “羨” 字,已經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寫出,寫得如此得體。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沒有希望做 某事,徒有羨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 旁觀別人做事,并不想參與其中。[例] 一種是,面對大好形勢,雖有動于衷,嘖 嘖稱贊,但只聞贊美,不見行動,在躍進 聲中立馬踟躕,在新長征中盼顧不前, 頗類似唐詩寫的那種人:“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李善階《從“羨魚”和 “結網”談起》)

  【全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全鑒賞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詩,曾被人譽為“有唐五律之冠” (方回 《瀛奎律髓》卷一引 “無名氏”語)。詩題一作 《臨洞庭湖》。

  孟浩然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長安,在京城結識了張九齡,兩人結為忘形交。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相,此詩即是張九齡為相期間孟浩然寄贈給他的一首干謁詩,表達了詩人自傷不遇,希望得到張九齡的推薦援引而出仕從政的心情。

  首聯兩句寫洞庭湖水面空闊,混茫無邊。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內,長約二百里,廣約百里。仲秋八月,湖水暴漲,渺無涯際,與岸齊平;在陽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無垠的湖水仿佛與天空混而為一,水天一色,極為壯觀。“平”、“涵”、“混”三字用得極好,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秋水平湖,與天相接的景象。“虛”與“太清”,均指天空。

  頷聯兩句寫洞庭湖的水氣與波濤。湖面蒸騰的水氣,如同淡淡的薄霧,籠罩著茫茫的云夢澤一帶;湖水掀起的波濤,聲如擂鼓,勢若雷霆,洶涌澎湃,震天撼地,連巍巍雄踞于湖邊的岳陽城似乎也被波濤所搖動。云夢澤是古代巨澤,位于今湖北省長江南北,原為二澤,江北稱云,江南稱夢,后大部淤成陸地,遂并稱云夢澤。此處用 “云夢澤”指代湖北省東南部及湖南省北部的廣大低洼地區。上句用一“蒸”字, 寫出水氣彌漫之廣與積蓄之豐; 下句用一“撼”字, 寫出波濤喧聲之大與威勢之強。這兩句詩闊大雄渾,氣象壯觀, 是詠洞庭湖的名句,正如《西清詩話》所說:“洞庭天下壯觀,騷人墨客題者眾矣,終未若此 一語氣象。”后來杜甫亦有“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兩句詠洞庭湖的名句,堪與孟詩媲美,同為千古絕唱, 致使方回嘆道, 洞庭湖與岳陽樓之壯觀, “孟杜二詩盡之矣”, “后人自不敢復題” ( 《瀛奎律髓》卷一)。在兩句孟詩中, 尤以 “波撼岳陽城” 一句最為聲勢動人。宋人范志明 《岳陽風土記》 云: “孟浩然《洞庭湖》詩有 ‘波撼岳陽城’,蓋城據湖東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北風,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 晝夜不息。”孟詩此句,既有夸張,亦有寫實, 極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洞庭湖波濤動人心魄的氣勢。

  前四句既描繪了湖庭湖氣勢雄偉、波瀾壯闊的景象,同時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強、興旺發達的開元盛世。

  頸聯兩句表達詩人出仕無門、不甘隱居的心情。上句說自己想渡過波濤洶涌的洞庭湖, 但苦于沒有船和槳, 實際暗喻著詩人想從政做官, 但可惜無人引薦的慨嘆。張衡《應閑》云: “學非所用,術有所仰;故臨川將濟,而舟楫不存焉。”此為 “欲濟無舟楫”所本。詩中之 “濟”字, 語意雙關,兼含 “濟水”與 “濟世”之意。“舟楫”既指渡水器具, 亦指引薦之人。下句說自己雖然身處明君治下的盛明之世, 但卻平居閑處, 無所事事, 實在感到慚愧, 有負 “圣明”之世, 從而表達了詩人不甘長期隱居, 而欲出仕求官, 做一番事業的愿望。“端居” 即平居、閑居, 此處指隱居。

  尾聯兩句請求張九齡予以推薦援引。詩人說他坐在湖邊看著垂釣之人,只能徒然羨慕別人釣到的大魚罷了。“垂釣者”既實指洞庭湖邊的釣魚人, 亦喻指執掌朝政的丞相張九齡。這兩句詩的言外之意是說: 張丞相主持政事,詩人是很欽佩羨慕的,很愿追隨在丞相左右,為朝庭做些事情;但自己現在仍是在野之身, 尚無一官半職, 雖然空有出仕從政的愿望, 但卻無法實現, 因而希望能得到張丞相的推薦援引。《淮南子·說林訓》 云:“臨河而羨魚, 不如歸家織網。”詩人在這里巧妙地借用了這一古語, 既與有關洞庭湖的描寫相貼合,但又翻出干謁求薦的新意:“唐人上達官詩文多干乞之意, 此詩收句亦然, 而詞意則超絕矣。” (高步瀛 《唐宋詩舉要》卷四)。

  這首詩的構思非常巧妙新穎。前四句雖系寫景, 但景中含情,通過對洞庭湖雄偉壯闊景象的描繪,巧妙地歌頌了開元盛世。后四句雖系抒情,但婉而不露, 寫得縈纖曲折, 含蓄蘊藉。詩人雖然希望張九齡引薦, 但又不失身份,寫得詞語得體,不卑不亢,毫無寒乞相。紀昀評此詩曰: “此襄陽求薦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贈張相公, 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 (據方回 《瀛奎律髓》卷一引) 紀氏此評, 可謂一語破的。

  孟浩然之詩, 總體上雖以孤寂悠閑、沖淡清遠著稱,但有些詩卻 “沖淡中有壯逸之氣” ( 《唐音癸》卷五引 《吟譜》語)。這首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即是雄渾壯逸風格的代表作。清人潘德輿說,孟浩然有些詩 “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養一齋詩話》),壯逸渾健之詩在孟集中雖然不多,并不代表孟詩的主要風格,但它畢竟是孟詩的一個重要方面。

  望洞庭原文及賞析 6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釋

  ①選自《孟襄陽集》(《孟浩然集》)一作《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張丞相(673-7400,即張九齡,時任丞相,同時也是

  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張丞相:即張九齡,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擔任丞相職務。

  ②涵虛混太清:誰映天空,與天混同,形容湖水與天空混然一體。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太清,天空。

  ③云夢澤:云夢,古澤名。在湖北省長江南北兩側,江南為夢,江北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陸地。今屬江漢平原及周邊一帶。

  ④岳陽城:今湖南岳陽市,在洞庭湖東岸。

  ⑤濟:渡河。⑥端居:平常居處,閑居。

  ⑦端居閑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端居:安居,喻指閑居不仕。恥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⑧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眼睜睜的看著別的釣魚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魚,卻又苦于沒有漁具,空存想望。這里比喻想做官而沒有途徑。坐觀:坐視,旁觀。徒:白白地。羨魚情:想得到魚的愿望。出自《淮南子·說林訓》:“臨河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意思是說有理想,就要采取實際行動。

  譯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與岸齊平,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天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賞析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撼”,搖動(動詞,生動形象)。“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岳陽市。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云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時世,應當貢獻出自已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于這樣的好時代。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濟”,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槳,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閑居;“圣明”,圣明之時,這里指太平時代。最后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古代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詩人借了這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作一番事業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閱讀對象或為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含蓄的美學特征,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吁。“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于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愿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里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云,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云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致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愿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這是寫景的妙用。

【望洞庭原文附賞析】相關文章: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及賞析10-16

望洞庭教學設計02-22

望海潮·東南形勝原文賞析10-21

浪淘沙·望海 原文及賞析12-23

《柏林寺南望》原文及賞析11-19

農家望晴原文、注釋及賞析10-18

望海潮·上蘭州守原文及賞析10-15

江樓夕望招客原文|翻譯|賞析10-18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原文及賞析10-15

江陵愁望寄子安原文及賞析10-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连平县| 富平县| 攀枝花市| 准格尔旗| 高阳县| 淮北市| 和田县| 二连浩特市| 平塘县| 连江县| 富川| 潜山县| 湖口县| 湘阴县| 基隆市| 香港| 唐河县| 吉安县| 平利县| 简阳市| 全椒县| 祁阳县| 米易县| 察隅县| 象山县| 元阳县| 门源| 芒康县| 上蔡县| 乌拉特后旗| 中江县| 馆陶县| 涞源县| 抚州市| 余干县| 固始县| 革吉县| 个旧市| 锦州市|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