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南中詠雁詩原文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南中詠雁詩原文及古詩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南中詠雁詩》
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注釋:
⑴南中:指嶺南地區。《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南中呂興,深睹天命,蟬蛻內向,愿為臣妾。”李善注引《吳志》:“交阯郡吏呂興等殺太守孫谞,使使如魏。”
⑵三春: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漢班固《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⑶歲月:年月。泛指時間。《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屈彊江淮閑,猶可得延歲月之壽。”
⑷爾:你。一作“汝”。同歸:一同返回。《詩經·豳風·七月》:“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毛傳:“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時出,同時歸也。”
翻譯:
我被流放到萬里之外、土地荒蕪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時的大雁正朝北飛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與你們一道回到北方?
創作背景:
這首《南中詠雁》,《全唐詩》一作于季子詩,題為《南行別弟》,但《文苑英華》作韋承慶詩,且詩中所寫與別弟事無涉,故此詩著作權當歸韋承慶。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武則天后期,韋承慶頗受寵幸,在任雍王府參軍期間,府中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謂文采風流,聲名遠揚;掌天官選事時,也能做到“銓授平允”,頗受好評。唐中宗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弟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于被貶途中。
賞析:
據《舊唐書·韋承慶傳》載,神龍初年,韋承慶在核審張易之弟張昌宗罪行的過程中,“失實,配流嶺表。”詩當作于被貶途中。
本來,武后時期,承慶頗受寵幸,在任雍王府參軍期間,府中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謂文采風流,聲名遠揚;掌天官選事時,也能做到“銓授平允”,頗受好評。如今徇私犯法,發配嶺南,詩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因此在被貶途中,當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飛去,不禁睹物傷情,悲從中來。“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意思是:春暖花開,群雁北歸,而自己卻要跨越千山萬水,遠赴萬里之遙到那險惡濕熱的南方瘴癘之地,春雁都能回到自己的樂園,我卻身不由己,淪落偏僻的異地。首兩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對比中,那種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緊扣歸雁,進一層抒發內心的悲憤與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戶,因此,古人稱北飛的雁為歸雁。詩人此時身處南地,凝望那陣陣北歸的群雁,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什么時候,我才能和你們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園?古時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濕熱氣候,被貶謫南地的人往往兇多吉少,加之路途遙遠艱辛,更是生死難料。詩人那絕望、負罪的悔恨,都交織在這末二句上了。
這首詩情真意切,出語自然。詩人通過描寫在貶謫途中看到的春雁北歸,寄托和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個在漫漫謫遷之旅中駐足長嘆、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躍然紙上,末二句自然、真摯,脫口而出,毫無矯揉裝束之態,沈德潛評云:“斷句以自然為宗,此種最是難到。”
這首詩,通篇用敘述的筆調,語言直白、通俗,如話家常。短短二十字中,運用對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貶謫之痛,完滿地表現了出來,自具動人的力量。
作者簡介:
韋承慶(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內郡陽武縣(今河南原陽)人。性謹畏,事繼母篤孝。第進士。累遷鳳閣舍人,在朝屢進讜言。轉天官侍郎,凡三掌選,銓授平允。長安中(703年左右)拜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張易之誅,承慶以素附離,流嶺表。歲余,以秘書員外少監召,兼修國史,封扶陽縣子。遷黃門郎,未拜卒,謚曰溫。承慶著有文集六十卷,《兩唐書志》傳于世。
于季子,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武后垂拱初前后在世。工詩。咸亨中(672年左右)登進士第。武后稱制,官司封員外郎。季子所作詩,今僅存七首于《全唐詩》中。
【南中詠雁詩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南中詠雁詩原文賞析08-30
詠湖中雁原文及賞析09-01
詠螢火詩原文及賞析11-09
詠舞詩原文及賞析08-27
早雁原文及賞析04-17
聞雁原文及賞析05-04
歸雁原文及賞析03-03
秋雁原文、賞析09-20
《聞雁》原文及翻譯賞析12-16
秋雁原文翻譯及賞析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