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贊美陶淵明作文大全
陶淵明找到了適合自己心靈的棲息地——田園,然后用畢生精力去修筑這個心靈的堡壘。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為大家分享了贊美陶淵明作文,歡迎借鑒!
贊美陶淵明作文1
陶淵明,字元亮。淵,意為深,明,意為明智;元,意為善良,亮則為正直,明亮。
淵
生活是現實的的,因此培養了人們現實的性格。極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質的享受看得異常重要,在名利中掙扎,“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這樣的思想——雖然淺薄,雖然庸俗,卻在,很多人心里扎下了深根。
而陶淵明是如何呢?他曾為官兩次,結果卻都是辭官回家。第二次僅為官83天。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淵。他的思想性格從及觀念皆超出常人。即使“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短褐穿結, 簞瓢屢空”,他也從來想過再入塵網,為“絲竹耳亂耳”,為“ 案牘勞形”。
也許有人說陶淵明傻,做官有沒有什么壞處,況且還有生活的經濟來源,何樂而不為?
可陶淵明不為衣食住行,為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樂。他拋卻了物質的迷惑,于是獲得了心靈宇宙的自由,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通。
明
陶淵明閑靜少言,不幕榮利且好讀書。是因為他明白了讀書的含義,看透了官場的險惡。
讀書是要讀出自我,而不是考書法去最求名利。陶淵明是一個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多年在官場做著身不由己的事,陶淵明深感痛苦,與其以心為形役,讓心為形體所役使,倒不如忘懷的失歸隱山林。當然,他也為自己的抉擇感到無比快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便是他的明智與高于世人之外。
元
與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淵明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從《桃花源記》一文中便可看出。
這篇作品是陶淵明的最高成就,寫于59歲。從對桃花源生活的描寫,表現了陶淵明的美好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貧富差距;人人都熱情好客;路不拾遺,老有所終,又有所養。這也是孫中山提到的.“大同社會”。沒有戰亂,和平共處。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反對戰爭。渴望永久和平的思想感情。
亮
魏晉時一種“縱酒”的社會風尚。人們將豪爽地喝酒當成一種風尚。因此,當時出現了很多以酒為友的士人。
陶淵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雖然家中貧困,不能經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經常邀他去喝酒。“即酒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換做常人,若客人要走,總會“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淵明與朋友們的交往時直爽、正真、率真,沒有半點虛情假意,足見其“亮”。
于是,淵、明、元、亮四字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淵明。
贊美陶淵明作文2
東晉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帶廣袖,暗香浮動,高談闊論于山水之間。而陶淵明是亂世中的一朵空谷幽蘭,開在那一場絡繹繽紛的晉朝花雨中。
他,孤潔清逸,與天地為一體,渾然得為世所忘。千年后,人們不僅記住了榮光一時的王謝世家,也記住了這朵隱居在田園中的馥郁怡人的幽蘭。其家雖貧,但木樽中斟著的是泛著詩意的煙水寒色;不像富貴的王謝世家,那金鑄的酒樽中分明氤氳著濃艷奢華的色澤。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卻鐘愛于東籬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晉的濃黑墨漬里映忖得更加輕而飄逸。當無數趨炎附勢之徒為了門楣而苦惱,而他卻能有禪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為求得心靈上的一方凈土。
也許,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為了映忖命運的悲哀,當悲哀已經注定成為悲哀,他明智地選擇了為悲哀營造一層美麗的遮掩物,不讓悲哀流露的那么突兀。
如果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魏晉時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淵明便少了一種沉悶與苦澀,當終日飲酒的阮籍已在窮途之哭的苦悶中消耗余生,陶淵明卻在用余生去“轉換人生視角,另辟人生蹊徑”,他倘徉于山水,采菊于東籬,悠然于南山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灑脫飄逸,阮籍是注定品嘗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澀消沉和醉眼迷離的逃避悵惘,陶淵明卻放棄了去嘗試。
阮籍的悲哀完全沒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澀的窮途之哭映忖的更加凄絕;陶淵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飾在那一種灑脫無為,樂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癡心不已地做著夢,一個“仙外桃源”的夢,而這個夢延續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著的遙遙無期的一個夢……
陶潛是隱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著多少真誠的本心,所以他執起了鋤頭,擺脫了官場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賞菊的芬芳,固守純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實而孤獨的凈土世界里。他像蘭,孤潔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隱逸,在歲月里靜靜綻放,清香悠遠,沁人心脾,蕩氣回腸。
清晨的霞光飛舞在肩頭,傍晚的星光閃耀在身后,風吹佩蘭,錦年流逝,一顆心早已波瀾不驚,擺脫了名利的熏染,換來浮生半世之閑。佛經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陶潛凌于眾生之上,濁世中的眾生或驚,或詫,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隨著自己的本心去追尋極樂,用完美的田園風光掩飾這個時代的悲哀與黑暗。
時世造英雄,若是時世造就不了你,那么,也希望你順隨本心,不要因為悲哀注定成為悲哀,而使美麗只作為忖托,辜負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贊美陶淵明作文3
在我眼中,陶淵明一直是一位高風亮節的田園詩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打破了當時盛行的形式主義之風,在官場上起起落落,幾經風雨,多次復出又多次退隱,最終下定決心過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44歲時,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貧苦,但詩人心懷恬淡。因為他永遠擺脫了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田園,他躬耕隴畝,以當地農民共話桑麻,雖然在務農上手藝不精,但卻同農民保持著融洽的關系。晚年,他寫出的《桃花源記并序》表達了他的政治思想,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雖然我并不贊同,這是一種道家的消極觀點。但這卻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是在詩人無力改變社會之后的最好方式。俗話說“打你打不過,躲還躲不起嗎?”在作者與黑暗社會抗爭無果后,抱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觀念毅然選擇退隱田園。
也正是因為這種永不折腰的氣節,使陶淵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著超凡脫俗的形象,一提到“不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來歷: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當了江州祭酒,相當于當地的教育部部長,看似官挺大,實則在科舉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個品級很低的小官,而且身處江州,又沒什么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淵明的'性格,也不會去撈取。但就是這么個小官,周圍也盡是腐敗,所以時間不長,就辭去了官職,可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給,又被迫重返官場。年底,郡督郵來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整齊去迎接郡督郵,因陶淵明不能忍受作為一個文人而向庸俗的鄉里老兒而卑躬屈膝,所以在發出“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嘆后,放棄每月五斗米的俸祿(五斗約為75斤,大約一袋半的大米,僅能糊口)退隱田園,從此再不復出。
也正是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淵明的超凡脫俗的氣節刻畫進了我的眼中。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詩人都 表達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贊美與仰慕,陶淵明50歲后生活日漸貧困,最終于公元426年逝去。此時,東晉十六國的紛爭已過去了七年,但卻并沒有新時代的繁榮,南北朝雙面對峙,戰爭依然不斷,偉大的詩人是在戰亂中貧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歲。
陶淵明雖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則代表了封建社會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他始終是我眼中偉大的天才。
贊美陶淵明作文4
語文課本中,我們陸續讀過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一些作品。披文入情,掩卷長思,一個有血有肉,至情至性古代先哲,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光陰,來到了我們眼前。
種豆的農夫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棄官不做的詩人愛上了農耕生活。開荒南山之下,日出而作,荷鋤晚歸,有天際的一彎新月相伴,勞作之余的疲憊少了許多,一絲成功的愉悅襲上心頭。雖然農藝還有些不精,卻永遠擺脫了象樊籠一樣的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日夜懷念的田園,生活是清苦了一些,詩人在精神上卻恬然自適。不違眼中所愿,不再為五斗米折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個躬耕隴畝、自食其力的農夫。
采菊的隱士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隱田園的詩人是有著怎樣的恬淡寧靜。勞作之余,更有賞菊的雅趣。斟一杯薄酒,繞籬獨賞怒放的菊花,駐足細瞧,忍不住采擷一朵在手,細細把玩,把盛開的花兒,別在遠處南山的發簪上。夕陽下,幾對競飛的鳥兒結伴還巢。此中真意,又有幾人曾領會……掌中的一陣幽香充塞了詩人的鼻腔,也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芬芳了你我。那一朵千年不敗的菊,撩撥了多少人的情思。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悠然自得的隱士。
可愛的先生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不知何許人的五柳先生有著何等的率真性情。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只在于求知的滿足,精神的愉悅。性嗜酒而期在必醉,只有醉鄉才能平抑眼中的`起伏的波瀾,脫離污濁的塵世。常著文章,只為自娛,不求功名利祿,只為表達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志趣。先生是那樣的平凡普通,那樣的平易近人,那樣的可愛。分明就是一位鄉里的賢達,家中的一位長輩,左近的一位芳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安貧守節的先生。
求索的志士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黑暗現實遮不住詩人探求的目光。窮困潦倒的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社會圖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們自食其力、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這不正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以求的一個夢嗎!那一片燦若云霞的桃花,注定會沉浸在人們不懈追求的夢境中,芬芳萬載。外表平靜,內心火熱;自己貧病交加,生活困頓,還不忘天下蒼生,憧憬著人類有著美麗的伊甸園。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上下求索的志士。
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我們看到了一位有著純真性情,高潔品格,曠遠胸懷的古代先哲。一個農夫、一位隱士、一位可愛的先生、一位求索的志士。這,就是我眼中的陶淵明。
贊美陶淵明作文5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流云伴著坎坷飄過清幽的山澗,風雨攜夾滄桑掠過古老的年代。東晉——一個風雨飄搖,亂世紛雜的歷史片段。壯美的宮殿,無上的皇權,個人的壯志滿懷僅似一蜻蜓點過湖面泛起的漣漪,黃龍褂的蒼穹下,似乎并沒有什么可以騰起壯闊的波瀾。歸隱途中的元亮,你的失落與無奈又何止一恨字了得?你“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壯志還沒有離弦馳騁,就已湮沒于一聲無以名狀的“歸去來兮”。“世與我而相違”,市廛的喧囂只在眼中投下失落的陰影,你毅然駕車遠去,一路塵土飛揚,并無一人舉酌相送,也曾幻想,更曾迷離,或許還有布谷鳥的吟唱未央……
晨露,清酒,鳥鳴,詩意的田園生活如一只曼妙而又深遠的驪歌,元亮你沉醉于它的音符,陶冶于它的旋律。種豆南山,采菊東籬,望斷天涯,心遠地偏。隨心而游的你并沒有刻意偽裝,卻贏得了身后一字靖節的`高風亮節,隨遇而安的你只做本色自我,世后人卻流傳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于世間綿遠流長。你的心境照亮了黑暗的仕途囹圄中人,你的理想幻化成了千百年文人雅士追尋的目標。一切的一切,元亮你都在恣意間揮灑,無意間流露,人如其生平,你生活得自然灑脫,無拘無束,卻也桀驁不羈,暗含幾許惆悵。曾記否你“撫孤松而盤桓”,并沒有忘卻百里青山之外百姓的疾苦,你孤單并非因為你不快樂,只是無相與者,你感慨于亂世不隨人意,理想不稱現實,于是你勸人“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于己你“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夢想并非你所拋棄,是亂世不容你一盞明燈,高風亮節。事后,不需思慮,無需慨嘆,你融入自然,逢客必飲,有酒必醉,醉于山水,更醉于心。春及則種,夏至則耕,秋來則收,冬來則閉門自賞風景如畫。一室之內,多日感受,你更名一字潛,是潛心,抑或是潛于世俗之外,或許只有那日你檐下的鳥兒瞥見了那一瞬你面部的光華,然而幾千年的輪回,東晉的鳥兒飛斷了羽翼也到不了如今的年代,那個時代的記憶只有隨風消遣,埋藏于時光的車輪匆匆,終只有“陶潛”二字出土,留給后人無盡的景仰與浮想。
十載一輪回,生命的光華經不起時光的侵蝕與打磨,不論你如何超然于世,依然會嘆于“感吾生之行休”,亦或許是你真的超脫了凡人對于生死的遐想與恐懼,早于你有生之年便有“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的豁達。真的是生如夏花,死若秋水,平靜得原于自然,歸于大地。
縱覽你一生清貧,詩般的生活入夢,你的形象卻也一樣高大,同樣迷離。后人的眼光還不足以承載審視你一世的光環,稚幼的眼中你永遠是亙古的英雄!滄桑的古老遺留下不變的客觀,而不同的年代又有不一樣的論斷,你定格在古老的東晉,而在我狹小的部落格中賦予你的是無限的景仰。我眼中的陶淵明,只一詞心境纏繞了一生的瀟灑旅途。
我眼中的陶淵明,心境如其人,千年之嘆于陶潛五斗詩魂!
贊美陶淵明作文6
一個美不用地收,遺立于世間之外的桃花源頭。那里人人安樂,萬物和諧,而正是他讓這個桃源明了于世,他便是陶淵明。
或許這只是個奇妙的巧合,“桃源”與“陶淵”,不過這個桃源已經深深地刻在了這個“靖節先生”的心里,同樣也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里。他是幾千年中國仕人追尋的寧靜的歸宿,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氣度,召示著他超凡的`人生境界。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在《五柳先生傳》里寫道:“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他處在一個混亂的時代,雖不曾有大規模的戰爭,但社會始終不平定。他是詩人,也是散文家,還是一個辭賦家。掛著這么多頭銜或許很累,因為這些頭銜都告訴人們陶潛會寫詩,會寫散文,還會做辭。而我則不以為為然,因為他的詩是為自己寫的,他的散文和辭賦也是為自己做的。那些詩賦都是他的理想和信念。
他二十九歲,因為家貧入仕,但他做官,做了之后又辭,辭了之后又做,直到上面派人來視察,陶淵明不愿來迎接而再不入仕。“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這是他的宣誓,這是他的尊嚴與人格。
記得他在歸家之時做過一篇《歸去來兮辭》,而我總是在心情壓抑的時候吟誦最后幾句“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寶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情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那種淡然總讓我想起仙人。
我不知道陶淵明是不是神仙,但我知道那淡然瀟灑的氣質出塵脫俗。
贊美陶淵明作文7
你在東籬下采摘著菊花,悠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你肩扛鋤頭,踏著月色,穿行在田間的小路中。
你推杯換盞,只愿一醉方休。
……
你也曾像那些熱血青年一樣,有著一腔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漸漸的,官場的黑暗澆滅了你的熱情,但沒能腐蝕你的心靈。終于,你看清了這一切,從黑暗中摔倒又爬起,義無反顧地摘下烏紗帽,歸隱于南山之下。你“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每日也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雖“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卻依舊在這樣的環境下“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偶爾為天下蒼生百姓感到惋惜,“造飲輒盡,期在必醉”,但愿長醉不復醒,從而暫時擺脫那個紙迷金醉、不見天日的世道。有時詩興大發,揮灑筆墨,膾炙人口的文字和著豪興躍然紙上,又是一篇恬淡悠閑的`千古佳作。歸隱,是你最好的生活方式,至少這樣,你更快樂,你愿無違。
我羨慕你的生活,但更敬佩你的人格。我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追求些什么,而你的目標卻是那樣的堅定與明確——心中的那份淡然和超脫。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你學會了選擇,學會了放棄,執著于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一身傲骨,更灑脫豁達不羈。
歸隱生活雖艱苦,你卻依舊樂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隱士精神了吧!
我眼中的陶淵明,在濁世之中不忘初心,也定能得始終,不是嗎?
贊美陶淵明作文8
歲月催人老,名利都忘掉。一壺濁酒,把夢醉倒。---逍遙
一說起陶淵明,人們往往會想到:不受官場的污染,清高,歸隱,布衣,酒,詩篇和他逍遙自在的生活。
他的氣質,或許就像周敦頤的《愛蓮說》的蓮一般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因如此,他才會選擇離開污濁的官場,去歸隱,不受世人的嘲諷與詛咒所影響。
也許逍遙自在才是他喜歡的生活吧,不用看官場上的嘴臉,不用守那么多規矩。他蓋了一間屋子,雖然有些簡陋,卻因門前園后的花草樹木,不同季節,不同的風景顯得清新自然。他不會種作,不懂得耕田,田中也有些許雜草,收獲也并不怎么好,但他依舊快樂,不受一點影響。
他嗜酒,他將自己沉醉于酒香之中。他不買現實的帳,他受不了那些庸俗,他便只能以酒,麻醉自己。但是,酒,卻令他更加清醒更加脫俗,如同陳年佳釀,所以才會有“談諧終日夕陽、觴至輒傾杯”。
雖說他的氣質如蓮,可是他也如菊那般高潔、逸放。陶淵明也受菊,也許他愛菊那來自泥土的自然清香,不為世俗所染指,以最謙卑的.姿態歸于自然,有傲骨無傲氣的美。
他,“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驚世駭俗的魅力;他,對自我價值的新認識;他,落脫世故,忘懷得失的精神;他,質性自然,逍遙自在……這一切一切,都使他成為青竹史上最晶瑩的眼淚,春秋頁上最動人的詩篇。他,便是我心目中的陶淵明。
站在青山之顛,望萬眾之生,回見桃林樹,布衣飄飄。歸,住宿之室,逍遙之屋。屋雖陋,田雖雜,卻依然常樂。不受世人嘲諷之影響,只求飲醉于月下。
喝一壺濁酒,唱一首小曲,嘆一段是非。舉杯對月,吟一首詩詞。揮一筆水墨,便成千古之佳作。
雖一生窮苦,卻得逍遙在人間,卻作詩篇傳千年。
逍遙者,陶淵明也。
【贊美陶淵明作文】相關文章:
陶淵明作文08-10
陶淵明的眼淚作文12-13
讀陶淵明作文07-06
走進陶淵明作文08-03
與陶淵明對話作文09-03
(通用)陶淵明作文02-17
描寫陶淵明的作文01-22
關于陶淵明作文12-22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01-09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