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詩》賞析(通用5篇)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漢族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勸學詩》賞析(通用5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勸學詩》賞析 篇1
古詩原文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翻譯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注釋解釋
池塘春草夢:這是一個典故,源于《南史·謝方明傳》,謝方明之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話。”嘗于永嘉西堂四詩,競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神功,非吾語也。”“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詩句,后被贊譽為寫春意的千古名句,此處活用其典,意謂美好的青春年華將很快消逝,如同一場春夢。
秋聲:秋時西風作,草木凋零,多肅殺之聲。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逸詩,具體寫作年代不詳,大約在紹興末年(1162)。日本盛傳此詩,我國大陸亦不脛而走,以為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備考。其主旨是勸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該詩語言明白易懂,形象鮮明生動,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夢未覺,階前梧桐忽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倍增勸勉的力量。
《勸學詩》賞析 篇2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翻譯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奮學習,到老了后悔讀書少就太遲了。
注釋
更:古時夜間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為兩小時。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黑發: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頭發白了,這里指老年。
方:才。
賞析
《勸學》中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解釋為“勉勵”的意思。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的詩歌中,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三更燈火五更雞”是指勤勞的人、勤奮學習的學生在三更半夜時還在工作、學習,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雞就叫了,這些勤勞的人又得起床忙碌開了。第一句用客觀現象寫時間早,引出第二句學習要勤奮,要早起“正是男兒讀書時”為第一句作補充,表達了年少學習時應該不分晝夜學習,通過努力學習才能報家報國,建功立業。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寫的是年輕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到了年紀大了,在想要學習也晚了。句子中“黑發”,“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辭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過對比的手法,突出讀書學習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學習。從結構上看,三、四句為對偶句,“黑發”與“白首”前后呼應,互相映襯,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首詩深入淺出,自然流暢,富含哲理。核心是“黑發早勤學,白首讀書遲”。作為有志氣的人,要注意抓緊時間讀書學習修身養性,最好的讀書時間是在三更五更,晨讀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堅持,才能真正學到報國興家立業的本領。從學習的'時間這一角度立意,勸勉年輕人不要虛度光陰,要及早努力學習,免得將來后悔。詩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的態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們重視后天學習,以加強自身的行為修養。
創作背景
顏真卿3歲喪父后家道中落,母親殷氏對他寄予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他自己也格外自律,每日勤學苦讀。這首詩正是顏真卿為了勉勵后人所寫。
《勸學詩》賞析 篇3
《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賞析
黃金屋指代榮華富貴的生活,顏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概括了過去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和追求。其實列舉這兩者只是一種借代的說法,它們是一朝金榜題名出人頭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獲,這里也就代指出人頭地。古代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求的就是一個出人頭地。所以人們也就常用這句話鼓勵別人或子女讀書。
字里行間給我們的啟示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用現代理念去解釋,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學能,以投身社會,服務人群。
《勸學詩》賞析 篇4
《云莊勸學》
宋代 陳普
百川皆望東,三才同面離。
半圭崇幼德,六矢志男兒。
孟子道非高,周公言非欺。
要須辨方位,乃識窮陬維。
自從學校廢,俗敝柏梁詩。
英才陸沈盡,卓犖非無資。
下車眾皆悅,茍且遂成癡。
混澒聲一概,沈痼星千期。
天生紫陽子,纓冠而救之。
萬類始根理,六經初有師。
立心辨邪正,成德在勤嬉。
曾參作門戶,夫子為根涯。
有位民物康,在家兄弟宜。
敬義貫心筠,德業暢根枝。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不從灑掃起,何以為類推。
群居不及義,游宴日相追。
失學莫此甚,一成而百隳。
時文筑衰末,不直埋馬帷。
六經不勤讀,學荒身亦危。
二劉與三蔡,相牖如塤篪。
師門賴有嗣,流澤今未衰。
子孫欲不墜,祖訓勤奉持。
不失伯牙心,不患無子期。
作者
陳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歲。居石堂山。入元,隱居教授,從學者數百人。三辟為本省教授,不起。當聘主云莊書院。晚居莆中,造就益眾。普著述有石堂遺稿四卷,《四庫總目》行于世。
《勸學詩》賞析 篇5
《勸學》
孟郊〔唐代〕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譯文
只有擊打石頭,才會有火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
人也是這樣,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別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注釋
乃:才。
元:原本、本來。
始:方才。
道:事物的法則、規律。這里指各種知識。
非:不是。
自然:天然。
運:運用。
賢:才能。
青春:指人的青年時期。
豈:難道。
長:長期。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勸學詩》賞析(通用5篇)】相關文章:
勸學原文及賞析10-16
送別詩原文及賞析10-21
南中詠雁詩原文賞析10-18
詠螢火詩原文及賞析10-15
漁翁全詩、意思及賞析_唐代柳宗元10-18
相思_王維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15
送友人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19
青青陵上柏_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