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綏州作》譯文及賞析
《綏州作》是五代詩人韋莊所作的一篇七言律詩。這首詩是一首邊塞詩,通過懷古傷今的寫作技巧,描寫在綏州途中的所見的肅殺、凄涼的邊塞意象,表現了詩人離鄉后的孤獨以及不知何時才能擺脫羈留處境的苦悶,傳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擔憂。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綏州作》譯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綏州作》
唐代:韋莊
雕陰無樹水南流,雉堞連云古帝州。
帶雨晚駝鳴遠戍,望鄉孤客倚高樓。
明妃去日花應笑,蔡琰歸時鬢已秋。
一曲單于暮烽起,扶蘇城上月如鉤。
《綏州作》譯文
初秋雨歇的暮色中,我倚靠在綏州南城門樓上,面向南方的家鄉看著前頭的雕山,城墻高聳與云相連,是那古帝州。
茫茫夜雨中,闃寂邊塞上,駝隊隱約可見,駝鈴搖曳不絕。一望無垠的黃土高原上,只有我這個羈旅客獨倚高樓望著故鄉。
明妃出塞時路經綏州,連路邊的花兒都露出笑臉,蔡琰歸漢路過綏州時鬢已秋霜。
無邊的暮煙在升騰,凄清的單于之曲在暮煙中回響,扶蘇城上彎月如鉤。
《綏州作》注釋
綏州: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今陜西綏德。
雕陰:隋大業初年改綏州為雕陰郡,因雕山在該郡西南,故名。
雉(zhì)堞(dié):指城上女墻。
遠戍:指兵士守衛的邊地。
明妃:漢元帝官人王昭君,晉人避文帝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又稱明妃。
蔡琰(yǎn):東漢蔡邕之女,字文姬,沒于匈奴十二年,為曹操贖歸。
單(chán)于:曲調名。
扶蘇城:綏州于天寶元年(742年)改為上郡,即秦始皇太子扶蘇曾監兵上郡處。
《綏州作》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韋莊進士及第之前外出求學浪游綏州時作。綏州地處西南邊陲,人煙稀少,冷落荒涼。詩人寫登綏州城樓眺望所見,頓時感到歸期渺渺。詩人寓情于景,感懷傷事,吊古傷今,惋而多悲,蕭瑟凄愴,于是寫下這首詩來表達他內心充滿的滄桑之感。
《綏州作》賞析
第一、二兩句寫綏州城的自然狀況。“雕陰”句描繪了邊地荒涼。眼前是一片廣漠的灰黃——黃土高原伸展到天邊。這里樹木不長,水土嚴重流失,到處是塬、峁、溝、壑,連水也不能暢流。原野多樹,此地卻“無”;水易流淌,這里卻“難”。一“無”、一“難”,寫盡了邊地的荒涼、環境的艱苦。“雉堞”句寫邊防的嚴酷。在一望無垠的黃土高原上,蜿蜒的城墻高聳天際。“連云”,寫空間;“古”寫時間。這句時空跨度極大,故蘊蓄豐厚,寓意深刻。以上兩句從靜的角度來寫,用筆粗獷簡括。說明了詩人是從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深邃的意境。
第三、四兩句寫詩人形象、夜雨駝鈴與倚樓懷鄉。詩人的形象是獨倚高樓、引頸遠望。“帶雨”從動的角度寫景,筆觸轉而工致。“望鄉孤客”既點明詩人的身份處境,又表現了他的動作行為。詩人的目的是“望鄉”,時已屆晚,沒有望到故鄉,卻望見煙雨迷蒙的遠方戍兵的身影,以及駝鈴聲中的駱駝在緩緩跋涉。給荒涼的曠野增添許多凄涼況味,充滿鮮明的邊地特色。同時也更加暗示出詩人所在之地與家鄉距離的遙遠,突出了“孤客”之“孤”。
第五、六兩句是詩人所展開的聯想。詩人望著眼前的路,引起內心的聯想:這條連通內地邊塞的路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著,漢元帝昭君出塞時走的就是這條路,她之后被曹操以匈奴贖歸回漢時走的也是這條路。這兩個歷史人物一向被視為背井離鄉、淪落不偶的典型,在這里詩人也有將他們引以自況的意思在內。自己到處漂泊,前途茫茫,這種處境同當年的王昭君、蔡琰也有某種相似。即使以后倘或出現文姬歸漢式的轉機,個人也會兩鬢斑白,垂垂老矣了,詩人借歷史人物委婉的傳達出自己的心曲,可謂別開生面。
第七、八兩句,寫對邊患的感慨,以景語出之。單于,曲名。屬唐大角曲。單于又是匈奴的最高首領,故亦有相關義。邊月如鉤,月色凄冷,《單于》一曲,在夜空回蕩,引起“孤客”對邊患的聯想,暮色中驀地升起了報警的烽火,結句搖曳生姿,感慨蘊蓄在寫景之中,神味飛逸于語言之外。“扶蘇城上月如鉤”一句詩還包含有許多意蘊,可看出詩人還意有未盡,但詩卻戛然而止,給人以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感覺。
這首詩對邊地景物的描寫渲染筆酣墨飽,淋漓盡致。無樹無水、雉堞連云、鳴駝遠戍、單于烽煙,都是詩人眼中望到的邊塞景象。這些景象又被迷離的晚雨和朦朧的月光所籠罩,將分散的景物組接融和在一起,構成統一的格調氛圍。這一切既是詩人眼中之景,又是詩人身處之境,情由境生,境真情切,透過詩人對綏州景物的描寫,表現他郁塞悲苦的心情。
《綏州作》作者介紹
韋莊(約836年- 約910年),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詩人、詞人,五代時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韋莊工詩,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家,并稱“溫韋”。所著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并稱“樂府三絕”。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輯其詞作為《浣花詞》。《全唐詩》錄其詩三百一十六首。
作者古詩相關介紹
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注釋
⑴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上下片均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三首》首句為“江南好”。
⑶“游人”句:這里指飄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謂。只合,只應。
⑷碧于天:一片碧綠,勝過天色。
⑸壚邊:指酒家。壚,舊時酒店用土砌成酒甕賣酒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妻卓文君長得很美,曾當壚賣酒:“買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
⑹皓腕凝霜雪:形容雙臂潔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樣潔白。
⑺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樂。如還鄉離開江南,當使人悲痛不已。
⑻須:必定,肯定。
譯文
人人都說江南好,游人應該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比天空還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繪的船上聽著雨聲入眠。
江南酒家賣酒的女子長得很美,賣酒撩袖時露出的雙臂潔白如雪。年華未衰之時不要回鄉,回到家鄉后必定悲痛到極點。
賞析
“人人盡說江南好”,是與《菩薩蠻》組詞第三首《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對應的,這里要注意的是他所寫的“人人盡說”,這其間所隱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認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說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別人的勸說之辭,遠游的人就應該在江南終老,以前王粲《登樓賦》曾說:“雖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國還有句老話:“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而韋莊這兩句詞,似直而紆,把懷念故鄉欲歸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蘊藏在這表面看來非常真率的話中了。“只合”,合者,該也,什么人敢這樣大膽地對韋莊說他就該留在江南終老,在江南他是一個游人客子,而卻勸他在江南終老,那一定是他的故鄉有什么讓他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勸他在江南終老。因為韋莊是在中原一片戰亂中去江南的,當時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婦吟》中所描寫的是“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在這種情況下,江南人才敢這樣勁直的勸他留下來。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的特色,就正在這表面率直而內里千回百轉的文字中得到充分體現了。
下面則是對江南好的細寫,說江南確實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風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綠,比天色的碧藍更美。“畫船聽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和中原的戰亂比較起來,是何等的閑適自在。
更進一步,江南又何嘗只是風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壚,一作“罏”,又作“鑪”,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云:“買酒舍乃令文君當鑪”。江南酒壚賣酒的女子光彩照人,賣酒時攘袖舉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這幾層寫風景、生活、人物之美,不能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寫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層,他下面的“未老莫還鄉”,這么平易的五個字卻有多少轉折,佛經上說“才說無便是有”,說“莫還鄉”實則正由于想到了還鄉,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細細地品味,就應該聯想到陸放翁的《釵頭鳳》“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那一連三個“莫”字所道出的一片無可奈何之情是極為深婉而且沉痛的,韋莊詞此處的“莫”字,也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說“莫還鄉”是叮嚀囑咐的話,是他想還鄉,而卻有不能還鄉的苦衷,“還鄉”是一層意思,“莫”是第二層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層意思,因為人沒有老,在外漂泊幾年也沒有關系,王粲《登樓賦》說:“情眷眷而懷歸。”人到年老會特別思念故土。韋莊詞似達而郁,五個字有三層意義的轉折,表面上寫得很曠達,說是他沒有老所以不要還鄉,而其中卻是對故鄉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感情。后面他說“還鄉須斷腸”,這正是別人之所以敢跟他說“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為他回到那彌漫著戰亂烽火的故鄉,只會有斷腸的悲哀。到這里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贊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的理由了。
【《綏州作》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真州絕句》譯文及賞析07-25
南鄉子·邢州道上作原文賞析07-19
南鄉子·邢州道上作原文、賞析09-01
《南鄉子·邢州道上作》原文,賞析04-12
《南鄉子·邢州道上作》原文及賞析02-28
《好事近·夢中作》譯文及賞析03-10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原文及賞析03-16
南鄉子·邢州道上作原文賞析[范例2篇]10-06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原文賞析07-22
《出塞作》賞析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