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觀后感
教育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對于"放養式"和"精英式"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爭論從來都未曾停息。這個寒假,我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內涵,引人深思。
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起初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鍛煉出卓越的競爭力,方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奪得先機。這種觀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為他們的親身經歷。這對夫婦在生意場上小有成就,但作為貧苦出身的他們,不會英語,也缺失高等教育,頂著"暴發戶"的帽子,讓他們飽受上流社會的唾棄,且與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但妻子米圖非常激動地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接著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的象征。"
令人印象頗深的是拉吉第一次為女兒報名,缺乏經驗,結果排在了很后面,因為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事實就是沒有父母愿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排隊無果,拉吉則高價尋求名校咨詢機構,按照咨詢顧問的要求進行了各種努力仍未被名校錄取。后來聽說名校對貧困家庭孩子有錄取名額,又咬牙假扮窮人,搬到窮人區生活,接受名校派來的調查員的審核。最終他們如愿以償地獲得了名額。
但最讓人心酸的.莫過于拉吉的貧民鄰居,他為了給孩子湊足學校收取的課外活動費用,只得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這種情況,當然是比較極端,甚至說是過于戲劇化,但它確實反映出,在爭奪教育資源的路途上,窮人已經被逼上絕路。
此情此景也讓拉吉意識到了自己正剝奪了一個窮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權利。而后拉吉為糾正自己的欺騙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學校,到名校主動提出放棄孩子學籍,并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從名校退學,去上普通的公立學校等。影片的最后我們才從女兒皮雅的臉上看到那久違的輕松的笑容,這笑容里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是一種重獲自由般的喜悅。
給我的思考是也許很多家長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優等的教育,其實不然,并非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習,并非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所謂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隨學業上的"優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權衡利弊,"放養式"教育有點順其自然的意思,但并不意味著放縱,適當的放手是孩子成長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教育的理念是會被社會的導向所左右的。絕大多數學校和家長心中都有種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績論英雄。嘴里說的最多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我們往往很局限地通過成績去評判一個學生的優秀與否。其實教育全對不僅是局限在成績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養。與其父母的全權包辦,倒不如適當地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人生的路不止一條,每條路途都是荊棘滿布,但每天路的終點都將會是不一樣的一方天地。
【《起跑線》觀后感】相關文章:
《起跑線》的觀后感12-31
起跑線觀后感09-21
《起跑線》觀后感范文01-06
《起跑線上的較量》觀后感01-29
《起跑線上的較量》觀后感范文01-14
《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觀后感04-10
經典散文夢想的起跑線06-15
青春起跑線作文01-10
初中作文起跑線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