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例析小班初期角色游戲的特點和組織小結
【案例一】剛入園不久的孩子,進入角色游戲區就表現得很會玩,他們“炒菜”“吃飯”“抱娃娃”,忙得不亦樂乎。有的孩子裝模作樣地拿個筐子去買菜,空抓兩把“菜”就回來了:有的煞有介事地給“娃娃”喂東西,一口又一口,自言自語地哄娃娃。雖然老師們希望孩子明確自己的角色身份,但是,孩子們玩的時候一點也不考慮自己扮的是爸爸還是媽媽,他們既做爸爸的事,又做媽媽的事,角色混沌不分,似乎只要玩著、做著,就十分開心了。
【案例二】仔細觀察孩子們,就會發現他們玩時往往會重復一個動作。比如,一棵“小包菜”或一棵“小蘑菇”放在碗里,他們會一次又一次地舀著吃,重復著“舀”和“吃”的動作:他們喜歡炒菜,拿個小鏟在鍋里攪啊攪,“攪”的動作讓他們很享受;他們喜歡切菜,就反復切……
【案例三】孩子們玩的時候,會有簡單的交往,說上一二句話,出去串串門兒……但他們的交往一般不需要對方的回答,也不在乎對方的反應,更不需要“一起玩”“配合玩”等等。他們的言語交流,更傾向于自言自語,他們的“共同游戲”,更偏重于“游戲中的背景”,他們一起在一個空間里忙著各自的事情,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案例四】他們一會炒炒菜、一會吃吃飯、一會抱娃娃、一會擺弄碗筷,動作瑣碎不定,頻率短促快速,就像一刻不停的靈活的小老鼠。他們轉換游戲的時間可以用半分鐘來記時,甚至更短。
【案例五】一個女孩子抱著娃娃說:“娃娃口渴了。”她就去找老師要一只水壺,老師給了她,她有模有樣地放在灶上燒起水來。一個男孩把娃娃放在床上,他說娃娃要蓋被,就跑去找老師,老師就給了他一塊布。
【分析】根據以上觀察,小班初期角色游戲具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1.沒有角色意識。盡管教師喜歡在游戲前明確分配給孩子爸爸或媽媽的角色,但孩子根本不予理會,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喜好模仿著成人的各種動作。
2.游戲內容簡單。主要反映家庭生活中基本的吃飯、炒菜、抱娃娃等內容。而且以重復“動作”為主,非常享受“動作”帶來的樂趣,重復操作、擺弄玩具是他們最大的滿足。
3.缺乏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每人都在玩,體現出孩子們好玩的天性。但他們之間相互交往較少,往往不期待對方的回應,傾向于與同伴玩相同或類似的游戲。
4.注意集中時間短。孩子們玩的時候雖然十分投入,但不會專心致志地玩某個東西或某件事情,常常頻繁地變化游戲內容和形式。
5.對材料會有新需求。小班的孩子雖然剛接觸角色游戲,但他們玩的時候,也會根據需要,向教師索要新材料。
【建議】在組織小班初期角色游戲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孩子。教師總擔心剛入園的孩子不會玩游戲。不自覺地用模式化的方式教孩子,用預設的目標要求孩子。其實,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小班的孩子雖小,但已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生動地在游戲中反映簡單的生活內容。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之中。因此,教師不必過多地干預小班孩子的游戲,應以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學會發掘孩子在游戲中的閃光點。
2.多設置相同內容的游戲。小班初期的孩子喜歡玩相同內容的游戲,并且喜歡模仿或重復別人的動作。因此,多設置相同內容的游戲是最好的選擇。如教師可設置4個~5個“娃娃家”,每個“娃娃家”相對隔開,提供小床、小桌、小沙發、小灶具等材料,讓大多數孩子都能進人“娃娃家”游戲。
3.從最簡單的材料投放做起。小班初期的游戲材料投放不易過多,否則幼兒會無所適從,影響游戲效果。投放的材料要盡可能形象生動一些,以成品玩具為主,重在引發孩子游戲的熱情。當孩子在游戲中需要新的材料時,教師應及時予以提供。
4.尊重孩子現階段的游戲水平。小班初期,幼兒角色意識不強,不能遵守游戲規則。因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不可操之過急,不必給幼兒分配過多角色,也不必面面俱到地教孩子如何玩。
【例析小班初期角色游戲的特點和組織小結】相關文章:
角色游戲小結11-10
小班角色游戲活動教案(精選16篇)07-12
中心幼兒園小班角色游戲總結10-01
小班語言活動的策劃和小結11-25
中班角色的游戲教案08-26
角色游戲對幼兒的發展意義02-20
幼兒園小班自主性游戲小結09-30
小班游戲《輕和響》教案08-25
區角游戲小結11-22
結構游戲專題小結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