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旗儀式作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儀式的作文5篇
導語:日常生活中,各種儀式幾乎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儀式,婚喪嫁娶有儀式,畢業典禮有儀式,就連買了一本新的筆記本鄭重地寫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種儀式。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關于儀式的作文,僅供參考。
關于儀式的作文1
清明祭祖,儀式愈是去冗留精,伴上踏青歡愉,行人倍感輕松。古老儀式從時光深處走來,緊跟時代腳步。
因此,儀式須與時俱進,去繁除瑣。
首先,儀式與時同行,是為了更好適應時代,以達到規范社會的目的。當今社會,日新月異,高新技術主導著發展軌跡,科學思想奏響時代主旋律。許多繁瑣儀式已與時代要求脫節,難達規范目的。好比舊時大操大辦喜宴婚慶的奢華浪費已不適當代環保勤儉風尚一般,如此儀式,亟須改變。歷史上,不乏改革儀式以響應時代呼喚的先行者。民主之風成主流,孫中山先生果斷變革三跪九叩的儀式,以作揖取而代之,天下之士高呼明智。儀式不能落伍,否則,便淪為陳規陳說,成為社會的桎梏。
但也許有人會說,生活節奏如此之快,不如廢除儀式,一了百了。錯了!讓儀式與時俱進,不是漠視它,一個社會失去儀式,便易造成紊亂。伯爾曼曾說:“沒有儀式的信仰將蛻化為狂信。”同樣,儀式作為社會千百年發展而形成的維系各方平衡的紐帶,一旦失去,社會便會混亂,平衡便被打破。好比離鄉游子不知如何祭奠那方土地,沒有具體的儀式,再多的思念也蒼白失色,情感便難以平衡。更深一步說,漠視儀式的作用,會導致一種文化的落寞。拜占庭帝國革除根本的信仰儀式后,帝國文化日益衰落。終在敵軍鐵蹄下日暮西山。因此,重視儀式,讓它與時俱進,是社會穩定,文化發展的重要保證。
但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許多儀式與時代脫節的現象。我不禁深思其中原因。
其中之一,便是人們規范化意識不強。缺乏規范化意識,人們不會關注儀式的.規范作用,即使一種儀式不再順應這個時代,他們也漠不關心。石述思曾在《說中國》一書中提出:“當今中國,便是缺乏對儀式的關注”規范化意識缺位,讓我們視儀式形同虛設,唱國歌時緘口不唱,婚禮神圣禮堂大聲喧嘩。如此,更何談變革儀式?
因此,讓儀式響應時代,響應這個注重效率的社會,需要我們對儀式去繁瑣,精簡儀式。除夕團年,大可不必大擺筵席,豪擲千金,更簡約也不失樂趣。正如弗里西斯。梅斯曾言:“我們可以只是坐下了聊天!辈豢煞穸,有些儀式過分注重步驟、教條,讓人疲憊生厭。我們大可解除其中不必要的繁重,回歸儀式最本真的精神內核,讓儀式更深得民心,讓儀式更好的傳承。
讓儀式與時俱進,去繁除瑣,無須勞形亂神,形骸既適,諦聽儀式與時代的輕吟!
關于儀式的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長輩們恭謹地灑下紙錢,淋上黃酒,將甘蔗整齊碼在墳頭,孩子們在燭光前虔誠地敘述思念……
“繁瑣”的儀式,我們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牽引出來絲絲縷縷情意與悠悠中華文化,令人動容?旃澴嗟纳,我們該慢下來守護儀式,守護一種習慣,守護背后深情與文化,守護一種認真生活的態度。
“爆竹聲聲一歲除”,年初一,各家各戶總要點上紅火的鞭炮,并且進行祭祖儀式,這種儀式隨著歷史長河流傳至今,成為一種習慣,不易改變。儀式成為習慣后不易改變,也不必大費周章去改變。復旦大學教授嚴復鋒說:“習慣的意義在于維持生活的安穩感!眱x式流傳千年,已經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若強行改變,會給人多大的不適感?人生活不安穩,社會又如何安定?所以,應該給儀式一點空間,維持生活的常態,而不輕易改變。
不改變儀式,亦在于對它背后的人情與中華文化的.珍視;這些情,這些文化,縱世事百變,依舊動人。廣東婚禮儀式中有一環節是新娘梳頭。“一梳梳到尾,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兒孫滿地”,母親在待嫁女兒身旁一下下梳著,這古樸的儀式中,蘊含了多少美好祝愿與不舍。這正是儀式的意義所在,無論是清明祭祖還是春節儀式,都源于人與人之間溫熱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除此以外,還是一份對中華文化的守護。在婚禮上,按儀式,新娘都要給老爺、婆婆遞上“媳婦茶”,這是中華孝道的體現。而在希臘,婚禮儀式上他們會跳圓圈舞,這與希臘的熱情一脈相承。中華文明蘊藏在種種儀式中,也正是這些儀式,讓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
而儀式,也是現代人表達感情,給每一天制造不同的驚喜感覺的手段,是一種樂活的生活態度。和鄭重寫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儀收藏品前總要進行凈身儀式,這凈身里,道盡了多少歡喜與愛惜。沒錯,生活節奏是很快,但我們不能一味的快,應該偶爾慢慢下來,在小小儀式之間,覓到絲絲縷縷的快樂,從一種愉悅的狀態出發,重新上路,怎知不會更快?
給儀式留一點空間吧。儀式既成習慣不易改變,不如留下,收獲心安;儀式背后的深情也不會因落伍淪落到拋棄地步;儀式帶來的樂活態度也足以讓我們在快節奏中收獲喜悅。如此,為何要改?
愿你我在儀式之間,收獲幸福與溫情。
關于儀式的作文3
十幾年來第一次回鄉,是為了參加一場儀式——母親此生最后一場儀式。
山村的清晨飄著小雨,早春的寒意雖比不得隆冬,卻也針刺似的扎得人直哆嗦。抬棺材的是幾個主動要求來幫忙的漢子,他只跟在旁邊空手走著,后面跟著一隊學生。有的手上拿著白花——大概是自己疊的,有的則是鮮花,山里面采的,也許還精心挑選了顏色。隊伍里隱隱傳來泣聲,抬棺的漢子也有淚花在眼眶里打轉。他卻沒有眼淚,抬手揉了揉干澀的眼眶。
儀式開始了。棺材被緩緩抬入事先挖好的土坑,那隊學生一個接一個上前獻花。泣聲越來越大,有幾個學生甚至嚎啕大哭起來,眼淚鼻涕糊了滿臉。他盯著旁邊的遺像出了神。
他太久沒有見過母親了。母親是村里唯一一所學校的校長,也是唯一的老師。父親去得早,母親便把一顆心全部放在了學校里,他也因母親的不關心而與他日益疏遠。直至長大,他逃也似的離開了偏僻的山村,在大城市謀得一處容身之地,便再也沒有回去。照片里的母親與記憶中相差甚遠,老太太慈祥地笑著,皺紋爬了滿臉。村里人說母親是在一個溫暖的'午后在躺椅上睡著的,等學生來叫她上課,才發現老師再也叫不醒了,哭著跑去叫了村里人。直到葬禮快準備好,村里人才想起老太太有個兒子,這才多方打聽匆忙叫了他回來。
這樣渾渾噩噩地到了儀式結束,他走進了母親的屋子。不大的屋子里除了生活用品外大多是書,舊得很,卻不破爛。他隨意翻看著,又發現一堆信件,用盒子整整齊齊地裝著。抽出一封,信封上寫的竟是他的名字,地址一欄空著。是了,母親從不知道他的地址,又怎么寄信呢?拆開信封,一行行看下去,抬起頭來的時候,天已近黑了。臉上有些冰涼,伸手一摸,濕濕的,竟全是淚。“媽媽……”他口中呢喃,忽而又咧開嘴,淚卻流的更狠了。他將信一封封收好,鄭重地抱到懷里,又將母親的屋子收拾好,久久地立在門前,莊重如進行一場儀式。
留在山村似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他在村里唯一有手機信號的山頂給老板打電話辭了職,便一頭扎進母親生前的辦公室。沒了老師,學生們不再上學,倒也沒人發現他在那里,他就不知不覺待了一天一夜。出來時,他的臉上掛著碩大的黑眼圈,眼睛卻在發亮。
清晨,聽到傳來的國歌聲,地里勞作的村民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望向學校的方向。不算整齊但響亮的歌聲中,一面有些褪色的國旗磕磕絆絆地升上竹制的旗桿。是個晴天,春光也有了它該有的溫度。略顯簡陋的儀式后,學生們有了新老師。
新老師面向國旗,向身前的空氣伸出了手。學生們有些奇怪,卻沒有詢問。只有他自己知道,這是一場交接儀式,他從母親手上接過,她的夢想,和愛的地方。
關于儀式的作文4
猶記清明祭祖時,合掌一刻心中的尊敬與虔誠,既是對先人的瞻仰,更是對肩頭之任的勇敢擔當;猶記畢業典禮上,校長的致詞里滿懷希冀,老師的目光里飽含欣慰,心頭激蕩著感恩與憧憬——此刻,畢生難忘。
任光陰荏苒,時代變遷,紛繁的儀式幾經精簡,而終不可被簡單取締——只因儀式背后,那對于個體生命,對于文化流傳的非凡意義,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珍重與傳承。
儀式不只是形式,儀式還為其獨特的形式注入了富有價值的思考——其中包含了整個民族甚至人類對個體生命的深切關懷。中國古代便有“紅白喜事”,結婚生子便是“紅喜事”,而老人仙逝則是“白喜事”。中國人自古便以喜慶熱鬧的儀式恭賀一對璧人喜結連理,又將對新生命的熱忱與祝福融入“滿月酒”的傳統儀式中。而對于乘鶴西去的老者,用莊嚴肅穆,哀而不傷的儀式表達對逝者誠摯的緬懷與追憶——凡此種種,無不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死觀,無不體現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對生命價值的追問,以及對生命本身至誠至真的關懷與熱愛。
任光陰荏苒,婚禮儀式由繁就簡,而葬禮儀式簡介虔誠,在繼承與發展中,儀式背后那點滴入微的生命關懷,那淵遠而來的對生命價值的不懈求索,卻是儀式真意所在,值得代代以心相傳。
立足于民族文化發展的.廣闊視野,傳統儀式所蘊含的民族風情,文化心理以及人文精神,更是價值連城的寶藏。苗族的“邊邊場”,便是青年男女聯誼,互表心意的民俗儀式,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節日文化內涵,裝點了繽紛的華夏文明。以傳統儀式為窗口,我們得以一睹流光溢彩的中華文明,得以從中汲取民族氣節與風骨,反本開新,在多元文化沖擊下堅定文化自信,在紛繁冗雜的價值取向中,明確個人成長,乃至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
順時代之流,儀式可去粗取精,刪繁就簡,如此方可為之賦予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倘若因循守舊,一成不變,便難以于轉化蛻變中實現真正的傳承發展。但若迷失于急促而浮躁的現代生活,拋棄儀式,進而拋棄對生命虔誠的叩問,進而拋棄對傳統文化的追溯景仰,社會便痛失千年積淀的文化根基,而時代亦會在愈演愈烈的盲目急躁中,喪失靈魂。
去粗取精,還儀式以真意。我們需深刻的智慧,實現其批判性的繼承和發展;我們需要果敢的魄力,為其正本清源,留住文明之根,守住華夏之魂。
關于儀式的作文5
春風換符,爆竹歲除;龍舟破江,端午煮粽;鳳冠霞帔,女兒新嫁;蛞詢x式繁瑣而欲廢,或以傳統而欲留,我以為:儀式當在傳承中發展,批判繼承,承古萌新。
《尚書·大禹謨》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執厥中!眱x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輕易改變。五千載悠悠,華夏古木枝繁葉茂,養育炎黃兒女,中華民族。儀式的一舉一動,俱蘊藏著代代相傳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體現,豈容隨意修改,恣意背叛?山東曲阜孔廟,每逢學季,仍有千萬學子步入柏蔭杏林,祭祀孔廟,獻上一支毛筆,一束鮮花。那虔誠的躬身,豈非對千年來儒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承?若廢此佳禮,重學尚義的風氣何來依托?尊師求道的禮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儀式作為“禮”文化的載體,意蘊厚重,文化悠悠,儀式之傳統豈容輕易改動!
但同時,儀式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馬克思在辯證法的歷史領域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儀式在保有傳統的同時,必須摒除思想桎梏,制度余孽。便如清明祭祖時女兒不入祠堂的男尊女卑,東莞女德班磕頭拜師的陳規陋習,山西老太太除夕將嫁女趕出家門的迷信腐朽,都讓人扼腕,發人深省。文化的樹若欲凌云參天,驅蟲除害,與時同生,勢在必行。便如天水伏羲祭祖,現代科技與傳統舞樂相得益彰,慕名游客頻頻“點贊”,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傳承中發展,是社會對儀式的'必然要求。
因此,儀式的前程似錦,需在傳承中創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養,創新意識的樹立。
一方面,我們要培養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說:”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黑暗習以為常!蔽幕酿蠹膊豢梢幈埽瑳Q然銳利的雙眼啟迪希望的華光。對于儀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樹立創新意識。王爾德有云:”在我們身陷泥濘時,有人在仰望星空!绷⒆銈鹘y的源遠流長,汲取營養,眺望遠方,尋找花開燦爛,新意盎然。對待儀式的態度,折射著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對待歷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顯著對自身發展的積極與消極。唯有將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融合,回顧過去,心懷高遠,儀式方可意味不變,悠悠長長。雨果曾說:“讓心中住著一條巨龍,既是一種苦刑,也是一種愉悅!敝腥A的巨龍亦將由承古萌新的儀式中重獲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攬千里江山收眼底,華夏憑此,文化更強!
儀式啊,我已為你找到了振興的大道!
批判繼承,創新發展,與時俱進,承古萌新。儀式將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丈華夏榮光。雄雞展翅,引向輝煌!
【儀式的作文】相關文章:
關于儀式的作文12-09
生活的儀式感作文12-12
初中開學儀式作文11-25
生活儀式感的作文04-13
升國旗儀式優秀作文11-29
生活要有儀式感作文12-31
難忘的升旗儀式作文12-22
關于升旗儀式的作文08-26
訂婚儀式賀詞02-28
日本茶道的儀式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