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閱讀和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閱讀和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全詩】
《秋登蘭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全詩賞析】
此詩寄張五,開篇即從張五而起。“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化用晉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狀寫隱者深居云山,悠然自得的心境。作者因思念張五,而想象其隱居自得之情,而愈是想象則愈是思念,忍不住登高遠望:“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登高遠望,但見林木蒼蒼,云海茫茫,似乎只有秋雁在云空中時隱時現。這時,自己的心也隨著雁而飛到遠處。“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兩句承上而來,亦就是“心隨雁飛滅”的實際內容。瀟灑的秋意,激起了登高懷人的興致;而薄暮冥冥,卻閉塞了遠眺的目光,作者不免引起無端的愁緒。這是懷人不見,此心未舒時的意緒。于是游目眺望山下四方之景:“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這四句是游目所見的實景,作者的意緒也由懷人漸漸擴展變化。所懷之人不見,卻見農人歸來,歇息沙洲渡口。由隱者而及于農人,兩者表面上似若風馬牛,但其中卻包含著作者對隱士們一向崇尚的“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王維《渭川田家》)的情調。所以這兩句既是作者意緒的轉移,又與前數句有聯系。后二句由此延伸開去,既見其視野廣邈,胸次開闊,又顯得體物入微,感受深切。“樹若薺”、“洲如月”,實在是蕩去心底凡塵之后領略到的自然之物,可見詩人醉心自然之心態。末了懷人愁緒也蕩然不存,只剩下一種相許,一種向往:“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拓展:
孟浩然簡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雖不如王維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故后人把孟浩然與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孟浩然人物評價
李白《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清詩句句盡堪傳。
殷璠《河岳英靈集》:浩然詩,文采豐萁,經緯綿密,半遵雅調,全削凡體。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云澹河漢,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何遜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早寒江上有懷》、《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嚴羽以禪喻詩,謂浩然之詩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詩辨》。
蘇軾:子瞻謂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爾。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孟浩然典故
隱鹿門山
孟浩然性愛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正是適應了這性情。從澗南園到鹿門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從鹿門山到襄陽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許是東漢初年的習郁,修鹿門廟、建習家池給了他啟示。光武帝封習郁為侯,其封邑在今宜城。習家池則是習郁的私家園林,也就是“別墅”。習郁愛山水,而這三地聯結,就構成了一條非常理想的游山玩水的路線。從宜城出發,泛舟漢水到鹿門山麓,“結纜事攀踐”,到鹿門廟祭祀神靈,欣賞山林景色。然后,下山登舟,經魚梁洲到鳳林山下,舍舟登岸至習家池別墅。從習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著冠蓋里騎馬、乘車。習郁就是在這條線路上,享受著“光武中興”帶來的和平安寧的生活。而孟浩然則在這如畫的山水間,領略著盛唐時代的田園牧歌般的樂趣。
轉喉觸諱
關于孟浩然的:“轉喉觸諱”的典故歷史上有四種記載:王維說、李白說、李元紱說、張說說。
王維說
襄陽詩人孟浩然,開元中頗為王右丞所知。句有“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者。右丞吟詠之,常擊節不已。維待詔金鑾殿,一旦,召之商風雅,忽聞上幸維所,浩然錯愕伏床下,維不敢隱,因之奏聞。上欣然曰:“朕素聞其人。”因得詔見。上曰:“卿將得詩來耶?”浩然奏聞:“臣偶不赍所業。”上即命吟。浩然奏詔,拜舞念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上聞之撫然曰:“朕未曾棄人,自是卿不求進,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歸南山,終身不仕。
李白說
唐孟浩然與李白交游,玄宗征李入翰林,孟以故人之分,有彈冠之望,久無消息,乃入京謁之。一日玄宗召李入對,因從容說及孟浩然。李奏曰:“臣故人也,見(現)在臣私第。”上急召賜對,俾口進佳句。孟浩然誦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上意不悅,乃曰:“未曾見浩然進書,朝廷退黜。何不云: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緣是不降恩,終于布衣而已。
張說說
明皇以張說之薦召浩然,令誦所作。乃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帝曰:“卿不求朕,朕豈棄卿?何不云: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因是故棄。
李元紱說
孟浩然拜訪華山李相,恰巧李元紱不在,孟浩然于是留下一首絕句而去,曰:“老夫門前三日立,朱箔銀屏晝不開。詩卷拋卻書袋內,譬如閑看華山來。”一日,明皇召俾口進佳句。孟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何不云:“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由此不遇。
失約朝宗
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考試,與一批詩人賦詩作會。他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愛詩的京官都來和他交朋友。郡守韓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揚他的才華,再和他約好日子帶他去向那些人推薦。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很是融洽。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在先,不赴約而怠慢了別人怕不行吧。他不高興地說,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樂,哪管其它事情。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閱讀和賞析】相關文章: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閱讀及賞析08-06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和賞析08-06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及賞析08-06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及賞析08-18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及賞析04-19
秋登蘭山寄張五的賞析07-20
秋登蘭山寄張五賞析06-23
《秋登蘭山寄張五》賞析06-29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注釋作品賞析06-22